2023 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年度翻譯書.文學類 評審報告

左起:何致和、張俐璇、黃宗慧、黃涵榆、蔣亞妮

撰文:蔣亞妮(本屆決選評審、文字工作者)

2023年,我們正式揮別了長達3年的大疫,從封鎖國境重回與世界對談,轉眼已逾一年。從旅遊、貿易到與文學切身相關的出版,都用了一年的時間替未來暖身。書市即使銷量與獲利不再璀燦如昔日榮景,卻也透過更豐富多元的出版品,將國與國、人與人、書與人之間的互動,帶往更細微與貼身的感受之中。

這一年的文學作品,主題多元豐富,小說、詩歌與散文、圖文書等不同文類底下都有強作。中外名家,新作重版,都在同一張地圖中,構成了四方聖地的結界。

這一年裡的名家新作,有整理西西後期作品與早期經典單篇的《石頭與桃花》、朵卡萩犁過亡者的骨骸,與西蒙波娃塵封半世紀的早期小說作品《形影不離》,還有薩拉馬戈的死神放長假、日本漫畫大師松本大洋的東京日日……更別說還有伊恩.麥克尤恩、阮越清、金翠等等跨域而來的大師作品。

近幾年,各家出版社都致力於經典的重版與新譯,今年更出現了「經典」的另一種可能。比如19世紀愛爾蘭文學大師王爾德漁夫和他的靈魂繪本版、臺灣則有改編楊牧經典著作《山風海雨》的OKEN:詩的端倪,以及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的漫畫版。

經典紛紛被轉化為繪本或圖文形式的創作,是一種致敬,更是另一種新譯。不管是翻譯類蘿瑞.安德森的藝術作品集《我在洪水中失去的一切》,或者尼克.德納索的漫畫表演課,都透過更多非文字的形式,完成文本與閱讀的轉譯,不容小覷。

匯集了不同文類與時空,老將新秀的作品們,使得不同階段的評審過程都有其不易與不捨。許多出版品即使最終未能入圍或得獎,卻也都曾在討論中,得到相當的注視並各擁支持者。 

➤從運動轉譯創傷

自2019年香港社會運動開始,由運動開展的寫作與移居各地的港人作品,都在台灣文學中擦亮了「香港書寫」的招牌。今年書市中,香港不再只是凝視傷痛,許多評審都指出「香港書寫」作為光譜,發生了許多轉變。雖然仍帶著一種城邦的憂鬱,卻也加入了更多文類與主題的發展,數量尤為可觀。

小說有陳慧的《弟弟》、梁莉姿樹的憂鬱、羅貴祥夜行紀錄等早已獲獎無數的名家新作,亦有探討不同層面人物、族群,更接近次文化與性別論述的新時代作者,如逆彌的蓋層記與盧妤的《蓉蓉》。

詩集更如繁花盛綻,廖偉棠以三冊成一書的劫後書,史詩磅礴,當中的「母語詞典」一集,將詩心與詩藝的精湛展露無遺。周漢輝如香港地誌般深情的詩集地納於心,齊全了史、地、人的香港視角。令人一新耳目的還有圖文書《那城》,是政治漫畫家黃照達自2020到21年期間發表在《明報》的「那城」漫畫專欄集結成書。

香港作家的作品,除了藉由台灣的大型出版社發行,更透過許多獨立與小型出版社面市。甫成立的「二○四六出版」(讀書共和國品牌之一,由香港詩人鄧小樺於2023年創社)與2016年創立的獨立出版社「松鼠文化」,都在這一年中將許多優秀的香港書寫者,帶進台灣讀者眼中。

今年度的許多話題書,也都圍繞著各自的國族創傷。從陳列的殘骸書出發,輻射出各個國家與民族,與臺灣相對應的「二二八」或「白色恐怖」。

《殘骸書》帶出的不再只是控訴,而是思考:威權如何傷害自由?評審們認為這部駐館的成果書,「作者將過去書寫過的經歷再次召喚,進行又一次的轉譯與換位。開啟的新視角,是在任何人權紀念館中都難以看到的故事。」就如同今年的圖文作品KUCHiXO的《陷眠者》一般,藉由「陷眠」一語的各種層面,帶出豐富的意涵,也同樣是對某段歷史傷害的一種轉譯。

或許世界的時針都正巧走到了「轉譯」的當下,各時各地的政治與人權受害者紛紛發聲與重現當時。賀淑芳藉由小說《蛻》,重回馬來西亞的「五一三事件」,以人類學結合小說的方式,捍衛她雖未親臨,卻仍能感覺跟記憶的權利。張貴興一向擅長在大歷史中編織小人物,鱷眼晨曦也延續這點,以一場跨越百年的故事,展現他多元的敘事方式,交織出一張貴興式與婆羅洲風情的交響樂章。

與之相對,韓國歷史中的另一場平民大屠殺——「濟州四三事件」,也出現在今年度的作品裡。不管是韓江的《永不告別》,或者鄭智我在《父親的解放日記》,將父親的身世與此一事件結合,兩書都或大或小的揭開了某種韓國近代史中的傷痕,並將它穿插於家族、記憶與今昔時空之中。

今年有兩位越南裔的國際作家金翠、阮越清同受矚目。前者出版了經典作品《搖籃曲》的繁中版,後者則是推出名著《同情者》的續作告白者。隔著時代,故事卻都同樣開始於1975至1980年前後,那段越南「難民」為了躲避越南勞動黨(今越南共產黨)完全掌權,紛紛往世界逃離的年代。

此外,還有以非洲「安哥拉革命」為起點的小說《遺忘之書》。許多歷史在此,也是此曾在。評審們不以老調新談看待這些作品,因為每個人、每一次書寫某段歷史,都有其記憶的必要性。因為它不該忘、不能忘,也忘不了。 

➤科幻、生態與人性的關照

近幾年來,每年都有優秀的科幻小說問世,今年中文創作類的科幻題材有林新惠的中篇小說零觸碰親密。延續上一部短篇小說集瑕疵人型,評審們觀察到她在賽伯格書寫的路線與自我特色上,已然成形。而在明確的科幻書寫之外,許多作品也選擇以科幻點綴、入菜。從張貴興的鱷眼晨曦到新銳優秀小說家張桓溢的短篇小說集《點火》,都有著如鑲嵌寶石般的科幻元素在其中。

外文書中的科幻題材,更是佳作不斷。名家麥克尤恩的《機器如我人類如你》,完美演繹出一種科幻的經典性。而韓國近年來的科幻書寫大軍,從金草葉的作品到千先蘭的《一千種藍》,無一不是由輕逸顯慎重,透過韓劇般的魔幻濾鏡,將科幻帶入更多人的閱讀視野。

有評審觀察到,韓國文學這幾年的大勢,隱隱蓋過了一直以來日本文學於台灣的巨大影響。前文提及的韓江、鄭智文,或者鄭世朗奶奶的夏威夷祭祀,以及話題小說家朴相映的在熙、燒酒、我,還有冰箱裡的藍莓與菸想成為一次元等等強作,都在今年進入台灣出版市場並受到相當關注。

當然,日本文學家依然不急不徐,默默說著他們擅長與關心的故事。相對於韓國文學與影視化的高度結合,本年度的日本小說,仍穩紮穩打的端出佳作:如韓裔日籍作家柳美里,這幾年「JR站書寫計畫」的新作JR上野站公園口、淺田次郎招牌風格濃厚的《有母親等待的故鄉》,以及櫻木紫乃《家族的完成》等。日本作家們對於人性與人際、社會關係如家庭、男女的深刻洞悉,依然書寫如刀。

如果說,比起科技,科幻所對應與關照的往往更是人性,那麼在這幾年的氣候變遷下,文學作品對生態議題的重視,更形成了一種神話式、富有創生性的強抒情之作。

多年關注生態與科技發展的美國作家理察.鮑爾斯,以新作困惑的心跨越了人與自然的關係。身心疾病與科學、自然與社會規範,這本書中都有著作者動人的解讀。許多評審肯定他在每個子題的處理、微科幻的安排,「是一部丟問題,而不是給答案的作品。」

關注生態,也一直是諾獎得主朵卡萩寫作的核心。《犁過亡者的骨骸》也剛好對應了《困惑的心》的提問,對生態問題與生命議題強勢作答。兩者並存並看,更能全面理解這類書寫的情懷。評審更認為,在書寫某種「邊緣」的作品裡,朵卡萩此書是最能體現弱勢邊緣的代表。

吳明益的海風酒店,則是一首寫給東部山海的長情詩。當中對太魯閣神話故事、野生動物的描寫極為生動,評審肯定它在拿捏虛構與現實的距離、首尾呼應的完整性上,保持了一貫的流暢迷人。

對於土地、對於台灣、對於某種存在卻可能魔幻的故鄉,今年還有許多精采絕豔的小說作品,比如將某座島嶼與故鄉明月撕碎再拼貼成畫的陳淑瑤魔以。而邱常婷上下兩冊的超長篇小說獸靈之詩,或許也能視作一種島的神話。有評審認為在台灣本土奇幻小說的系譜中,它絕對是個里程碑,甚至是一個新的起點。 

➤敘事者的自白

從複選到決選,都有不同評審觀察到,每年都會出現重要代表作品的性別書寫領域,今年對於「不倫」與「#MeToo」的探討更為多元也更豐富。中文小說有鄧九雲的《女二》、許俐葳的《我有一個關於不倫的,小問題》以及蔡欣純的《細語》,或近或遠、或控訴或凝視的將性別與情感的問題,細細說來。

翻譯書方面,不管是娜塔夏.布朗精準強悍的《集合體》、潔思敏.沃德的《蠻骨猶存》,全都將女性的弱勢、如何被消解或被自我和解的對話,帶向了另一種角度。

相對於宣言,李金蓮的暗路是一種蹲低姿態的說話方式,放低的是作者、而不是性別。評審認為它把許多女性的、日常的故事寫得惟妙惟肖,田野做足,扎實而不花俏,「作者把自己放在一個低的位置,誠心的、甚至是帶有敬意的在書寫。」

當「人」作為一種性別時,總得透過不斷訴說,才能使得他者理解。這跟散文裡頭,當「我」作為敘事者時,該如何說出自己的故事一樣重要。今年度的中文散文創作,除了主題式的書寫如《殘骸書》者,更是散文名家們以「我」開展出的自白與調度的記憶。

馬欣的痛散文第三部曲《看似很美,其實是壞掉的》、崔舜華的第三本散文集《你道是浮花浪蕊》、郝譽翔時隔多年推出的《城北舊事》,無一不是對各時各樣「我」的切片。切割手法深淺不一,卻無不精彩。郝妮爾在去你媽的世界裡頭也由「我」出發,以身寫母職、以心描痛苦,卻並不控訴。評審除了被書中的女性身體經驗,更為其語言魅力,甚至是思考痛苦的誠實感動。

當然,敘事者不一定被文類困限。阮慶岳的銀波之舟哲學與詩性皆有,評審更敬佩他能嫻熟地在散文、小說、論述、詩歌間揮灑自如,讓讀者被敘事者的「我」吸引,進入他如夢似幻的銀波之夢。

回顧2022年底至2023年的詩集,不同階段的評審都認為這是詩集傑出的一年。新人洪萬達的一袋米要扛幾樓、蕭宇翔的第一本詩集《人該如何燒錄黑暗》,兩本詩集的風格雖然完全不同,在與讀者互動、尋找主題的表現上卻都相當優秀。同樣年輕卻已確立風格、詩論完整的還有陳柏煜的決鬥那天,以及李蘋芬的《昨夜涉水》。在詩的質地與音樂性中,後者更帶著一種陰性與巫女般的美。

今年不得不提的還有兩部已臻化境、全方位的詩人作品,分別是廖偉棠的《劫後書》與唐捐的噢,柯南。一重一輕,一宏大一微觀,有評審指出它們的共通處在:「每首詩都能再延伸,不只是停留在詩的意象上。」《劫後書》的三冊區隔清楚,文學性、時代性、歷史性兼具。而唐捐的《噢,柯南》對文字與題材的駕馭與戲耍,不管是細讀還是隨緣讀,各方讀者都能從詩中得到莫大趣味。

這一年由書開展的閱讀旅程,即將完結。如同每一年,閱讀與寫作是辛苦,卻也更是幸福的存在。每一次與美好故事相遇,都像是一次創世紀,身為寫者、更身為讀者,總感謝與感動於每一本書的誕生。最後,我想引用蕾拉.司利馬尼今年出版的文集夜裡的花香當中一句:「不當作家,我很可能仍舊可以活下來。但我不確定那樣的話,我會不會幸福。」

閱讀這件事,也是如此。


➤2023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

➤2023Openbook好書獎.年度翻譯書

➤年度中文創作/年度翻譯書 【文學類】決選評審


左起:何致和、蔣亞妮、黃宗慧、黃涵榆、張俐璇

  • 何致和(小說家/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助理教授)
  • 張俐璇(臺灣大學臺文所副教授)
  • 黃宗慧(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 黃涵榆(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
  • 蔣亞妮(作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