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殘骸書

▉評審推薦語

張俐璇(決選評審,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殘骸書》是陳列再次的「獄中書」。

1980年,陳列獲得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的〈無怨〉,原題正是「獄中書」。《殘骸書》重返獄中,是陳列在景美看守所舊址,國家人權博物館的駐館書寫。時隔多年,「回頭進去那個傷痕累累、黑暗而淒冷的往日地帶,是有必要的嗎?」作者的問號,可能也是許多讀者的問號。

《殘骸書》書寫的是作者未曾直面重返的往日地帶。10年前的《躊躇之歌》,陳列從走上生命「歧路」的1972年寫起,下個篇章則跳接1976年出獄後的「藏身」生活。未曾著墨的這段時間裡發生了什麼事?早已有許多受難者與研究者說了許多。

《殘骸書》的特別之處,在於作者所採取的「既在其中又在其外」的書寫位置——從自己的獄中經驗出發,延伸至其他政治受難者「前輩」在50、60年代綠島的獄中故事,探問「人」在其間的破碎,與其後修復的可能。而「閱讀」在這其中扮演的角色,既是獄中的精神支持,也是駐館的經驗反思。

作為駐館書寫,《殘骸書》並非全然的「政治正確」,對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的入口意象設計、「仁愛樓」看守所之名的沿用、獲頒恢復名譽證書等,作者以平實有韻的文字,另書看法,拋出問題。

相較於《躊躇之歌》是敘事結構清明的「大散文」寫作,《殘骸書》不分章節的碎片式呈現,以及剴切的提問,更像是對讀者的邀約:凡此種種,我們可以如何理解,如何回應,然後一同前行。

▉獲獎作家感言

▉獲獎作家:陳列


陳列(攝影:陳宥中)

殘骸書
作者:陳列
出版:國家人權博物館、印刻出版社
定價:399元 

作者簡介:陳列
本名陳瑞麟,1946年生於嘉義農村。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曾任國中教師2年,後因政治事件繫獄4年8個月。出獄後,以〈無怨〉獲第三屆時報文學獎散文獎首獎,隔年再以〈地上歲月〉獲第四屆散文獎首獎。1991年以《永遠的山》獲第十四屆時報文學獎推薦獎,成為自然書寫的經典作品之一。在參與政治活動約十年之後,回歸文學專事寫作。2014年獲頒第一屆聯合報文學大獎。目前定居花蓮。著有《地上歲月》、《永遠的山》、《人間.印象》、《躊躇之歌》。

 


➤延伸閱讀》直面白色恐怖,寫出遺落的歷史——陳列談《殘骸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