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book閱讀誌的專欄「編劇書簡」,從編劇的角度,分享影視作品的精采。本期閱讀隨身聽邀請到專欄作家劉梓潔,與讀者分享,編劇看電影或影集時,特別特別留意那些地方;分享相似的情節,編劇如何開展出新穎的感受,專業人士追劇時,如何推敲出門道。節目精彩,請別錯過!
【精彩內容摘錄】
➤遺憾太早離開記者的工作
劉梓潔:如果問我,我的寫字的生涯裡面,那一個工作可能對我影響最大或帶來最多好處,我還是會說「記者」。記者帶給我最大的正能量是「紀律」,記者是不允許拖稿的。對deadline(最後時限)的遵守,放在心裡,要非常有自覺。那條線會一直捆綁著我,所以現在只要偶爾稍微拖稿一下,我就會很放不過自己。
寫劇本跟小說時,受訪者不盡然會把他的事情告訴你,有時候會碰到一些不是那麼方便公開的事。可能因為我過去當記者,是在大報服務,採訪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現在寫劇本、做田調時,其實並不是那麼通行無阻。
有時候我還是有點遺憾,好像太早離開記者這份工作了。
➤劇本其實已經是滿後面的階段了
劉梓潔:一份人物專訪或調查報導,因為屬性不同,工作方法也會不同,SOP會完全不一樣。所以現在我寫東西,專欄文章、散文、小說創作或劇本,讀者是誰?平台在哪裡?需不需拿到輔導金等等, 我已經內建好某種機制,會區分得很清楚。
主持人: 你有一份檢查表嗎?一張表單,打勾、打勾……
劉梓潔:工作流程會自然讓最後故事產出的方式有基本的差異。小說可以從第一個字、第一行開始寫起,但「劇本」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劇本,會先是故事大綱、人物小傳。等這兩個東西都通過了之後,會再進到分場、分集大綱。電視劇的話,長劇是分集大綱、分場,最後才會進到劇本。所以能夠寫到劇本,其實已經是走到滿後面的階段了。
➤下筆開始,就在吃老本
劉梓潔:《編劇書簡》是Openbook邀請我來撰寫專欄 ,算單純的劇評嗎? 好像也不是,「書簡」像書信,好像編劇寫了一封信,但因為裡面有個「書」字,其實也是希望把我關心,或我感興趣的劇集、電影、影集,跟書本結合在一起。
主持人:所以專欄第一篇,你將日劇《初戀》跟法國作家安妮.艾諾的作品一起讀。
劉梓潔:當然每個人看《初戀 》,都會有不一樣的心得。有些人還是很受純愛的故事感動,但對我來說,可能已經寫過太多愛情劇,所以我覺得「失憶」的設定很老梗,當然它有玩出一些新意,像是今昔交錯的敘事方式等等。
但最讓我觸動的是,在看似老梗的愛情故事裡面,它把階級的東西放進去。女主角的媽媽是工人階級,後來女主角也很諷刺的,因為失憶看腦神經科,嫁入醫生世家,卻受到她婆婆許多的嘲諷。關於階級,特別工人之女的身分,讓我想到了安妮.艾諾寫她父母的那本《位置》。
主持人:加入新的東西,或做一點改變,就可以變出新東西嗎?
劉梓潔:我覺得會。不只是寫劇本,任何創作,可能都有。講白一點就是在「吃老本」。在下筆的此時此刻之前,看了什麼東西,有沒有成為我的養分,其實都是逃不掉的,它時時刻刻都在驗收。有沒有料,有沒有經驗,那之前看的多不多、夠不夠多,都是沒有辦法作弊的。
➤把劇本跟原著捉對廝殺
劉梓潔:可能因為我自己的第一個電影劇本《父後七日》,就是改編自我自己的散文,後來也有參與的《徵婚啟事》電視劇,改編自陳玉慧的小說,之後我都會特別關注文學原著改編的電影或是劇集。
同時身為小說跟劇本的創作者,可以把兩個東西都拿來看,做有點像捉對廝殺,是很過癮的事情。
我覺得一開始可以先放空,我的習慣是,如果先看到電影、影劇的話,會先看影劇,這時候很直覺會很想知道,特定段落在原著作者是怎麼處理的。重看原著,找出來它做比較,做原著與改編的比較。
➤戲劇真實與現實真實
主持人: 在《編劇書簡》EP6提到「藝術真實」與「現實真實」的對應。現實是很麻煩的事情,包括繪畫,以前看《歌德對話錄》,描述到某幅繪畫非常漂亮,提到這棵樹的受光面,是不可能有這種光線出現。所以創作者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選擇在自然、在現實上不可能出現的光影的狀態。身為一個文字的工作者,怎麼經營真實?
劉梓潔:我舉自己在現場,比較有說服力的例子好了。拍《父後七日》時,現場有很多葬禮上的供品。葬儀社的顧問會跟美術設計說,香不應該這樣插、供品不該這樣擺,應該是7碗不應該是3碗等等。也因為不同的地方,習俗會不一樣,所以最後我們跟美術設計達到共識:畫面上看起來是好看就好了。
主持人:對顧問來說,是搖頭的?
劉梓潔:對,甚至電影播出之後,也會有各地的顧問、專家,表示習俗的差異等等。還好台灣是很多元、兼容並蓄的社會,各地的習俗不一樣,會有不同的結果。彰化是這樣,同樣彰化的另個村落,卻完全不一樣的,這是可以通融過去的。
我相信如剛剛家恆所說的,戲劇裡也會有戲劇的真實。 那戲劇的真實是什麼?我認為是「情感」。只要把握住,在情感上的呈現,是夠感動觀眾的,我都會讓它過。
➤劇本有公式嗎?
主持人:怎麼經營情感的真實?
劉梓潔:有時候,那部分做得爐火純青後 ,甚至是可以算得出來的。好像寫程式,但它的確是這樣。例如兩個角色的關係 ,一波一波推上來,到第三次必須要讓關係有了重大的變化。主角在經歷第一波、第二波的挫折,到第三次,一定要讓他降到谷底。那就是所謂劇本上面的「算」。很多編劇書上,都有這些教戰手冊。
我不會計算,但寫完後,我會回頭檢視。 有點像驗算我到第幾場時,是不是有來到衝突,到第幾場是不是有來到高潮。既使拿這些規則看文藝片或是藝術片,也是成立的。
怎麼增加自己的老本,其實很簡單,也是大家現在正在做的:看劇、追劇。我看劇會做很嚴密的筆記,對於我自己喜歡的劇,甚至會像初學者一樣,來來回回地看,記分場,再研究它到某一場時,發生了什麼變化。
主持人:好想聽你講這些喔。
劉梓潔:也許未來可以真的就帶著那個筆記來分享。因為如果只是當觀眾在電視、螢幕前,爽爽地看過去,可能就覺得很好看、很厲害。但只有一場一場記下來之後,才會了解它的結構。
➤地毯式地看劇本
劉梓潔:正巧因為我不是影視科班出身 ,有點像半自學完成自己的訓練。我的方法是:與其看編劇教科書,我寧可直接看劇本,現在有很多很佛心的出版社都出版了劇本。
主持人:出版劇本需要佛心。
劉梓潔:它可能就一刷,所以第一刷一定要趕快買起來,不然就絕版了。現在還有更佛心的電子書,我寧可地毯式看劇本,研究結構跟編劇最擅長的地方。
主持人:你認為所有的東西,其實都寫在劇本裡面了?
劉梓潔:要自己抽絲剝繭,找出它要告訴你的。
➤編劇書簡
主持人:是不是可以談一談在6月上線的《編劇書簡》EP7?
劉梓潔:這一期會寫京都。跟京都相關的劇集。因為疫情終於過去了,最近在同溫層上,看到大家都去京都了。
我疫情前最後待的地方就是京都。我的好朋友,—前陣子過世的作家張經宏,他於我在京都的期間來找我,我們一起在京都散步、喫茶。他介紹我很多京都的劇集,甚至有一些是很冷門的 NHK製作的劇集。有些現在大家也都熟悉,如《在京都小住》,它不算很戲劇化, 比較像散文,是記錄京都當地人怎麼生活、去哪裡買豆腐、買咖啡豆。一方面,也透過重溫這些戲劇,懷念我的好朋友。●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Tags: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由資深編輯及電台主持人吳家恆擔綱主持,每集邀請不同作家、藝文工作者或編輯,以線上廣播的方式,分享彼此的工作與最近的閱讀。
Openbook閱讀誌的專欄「編劇書簡」,從編劇的角度,分享影視作品的精采。本期閱讀隨身聽邀請到專欄作家劉梓潔,與讀者分享,編劇看電影或影集時,特別特別留意那些地方;分享相似的情節,編劇如何開展出新穎的感受,專業人士追劇時,如何推敲出門道。節目精彩,請別錯過!
【精彩內容摘錄】
➤遺憾太早離開記者的工作
劉梓潔:如果問我,我的寫字的生涯裡面,那一個工作可能對我影響最大或帶來最多好處,我還是會說「記者」。記者帶給我最大的正能量是「紀律」,記者是不允許拖稿的。對deadline(最後時限)的遵守,放在心裡,要非常有自覺。那條線會一直捆綁著我,所以現在只要偶爾稍微拖稿一下,我就會很放不過自己。
寫劇本跟小說時,受訪者不盡然會把他的事情告訴你,有時候會碰到一些不是那麼方便公開的事。可能因為我過去當記者,是在大報服務,採訪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現在寫劇本、做田調時,其實並不是那麼通行無阻。
有時候我還是有點遺憾,好像太早離開記者這份工作了。
➤劇本其實已經是滿後面的階段了
劉梓潔:一份人物專訪或調查報導,因為屬性不同,工作方法也會不同,SOP會完全不一樣。所以現在我寫東西,專欄文章、散文、小說創作或劇本,讀者是誰?平台在哪裡?需不需拿到輔導金等等, 我已經內建好某種機制,會區分得很清楚。
主持人: 你有一份檢查表嗎?一張表單,打勾、打勾……
劉梓潔:工作流程會自然讓最後故事產出的方式有基本的差異。小說可以從第一個字、第一行開始寫起,但「劇本」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劇本,會先是故事大綱、人物小傳。等這兩個東西都通過了之後,會再進到分場、分集大綱。電視劇的話,長劇是分集大綱、分場,最後才會進到劇本。所以能夠寫到劇本,其實已經是走到滿後面的階段了。
➤下筆開始,就在吃老本
劉梓潔:《編劇書簡》是Openbook邀請我來撰寫專欄 ,算單純的劇評嗎? 好像也不是,「書簡」像書信,好像編劇寫了一封信,但因為裡面有個「書」字,其實也是希望把我關心,或我感興趣的劇集、電影、影集,跟書本結合在一起。
主持人:所以專欄第一篇,你將日劇《初戀》跟法國作家安妮.艾諾的作品一起讀。
劉梓潔:當然每個人看《初戀 》,都會有不一樣的心得。有些人還是很受純愛的故事感動,但對我來說,可能已經寫過太多愛情劇,所以我覺得「失憶」的設定很老梗,當然它有玩出一些新意,像是今昔交錯的敘事方式等等。
但最讓我觸動的是,在看似老梗的愛情故事裡面,它把階級的東西放進去。女主角的媽媽是工人階級,後來女主角也很諷刺的,因為失憶看腦神經科,嫁入醫生世家,卻受到她婆婆許多的嘲諷。關於階級,特別工人之女的身分,讓我想到了安妮.艾諾寫她父母的那本《位置》。
主持人:加入新的東西,或做一點改變,就可以變出新東西嗎?
劉梓潔:我覺得會。不只是寫劇本,任何創作,可能都有。講白一點就是在「吃老本」。在下筆的此時此刻之前,看了什麼東西,有沒有成為我的養分,其實都是逃不掉的,它時時刻刻都在驗收。有沒有料,有沒有經驗,那之前看的多不多、夠不夠多,都是沒有辦法作弊的。
➤把劇本跟原著捉對廝殺
劉梓潔:可能因為我自己的第一個電影劇本《父後七日》,就是改編自我自己的散文,後來也有參與的《徵婚啟事》電視劇,改編自陳玉慧的小說,之後我都會特別關注文學原著改編的電影或是劇集。
同時身為小說跟劇本的創作者,可以把兩個東西都拿來看,做有點像捉對廝殺,是很過癮的事情。
我覺得一開始可以先放空,我的習慣是,如果先看到電影、影劇的話,會先看影劇,這時候很直覺會很想知道,特定段落在原著作者是怎麼處理的。重看原著,找出來它做比較,做原著與改編的比較。
➤戲劇真實與現實真實
主持人: 在《編劇書簡》EP6提到「藝術真實」與「現實真實」的對應。現實是很麻煩的事情,包括繪畫,以前看《歌德對話錄》,描述到某幅繪畫非常漂亮,提到這棵樹的受光面,是不可能有這種光線出現。所以創作者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選擇在自然、在現實上不可能出現的光影的狀態。身為一個文字的工作者,怎麼經營真實?
劉梓潔:我舉自己在現場,比較有說服力的例子好了。拍《父後七日》時,現場有很多葬禮上的供品。葬儀社的顧問會跟美術設計說,香不應該這樣插、供品不該這樣擺,應該是7碗不應該是3碗等等。也因為不同的地方,習俗會不一樣,所以最後我們跟美術設計達到共識:畫面上看起來是好看就好了。
主持人:對顧問來說,是搖頭的?
劉梓潔:對,甚至電影播出之後,也會有各地的顧問、專家,表示習俗的差異等等。還好台灣是很多元、兼容並蓄的社會,各地的習俗不一樣,會有不同的結果。彰化是這樣,同樣彰化的另個村落,卻完全不一樣的,這是可以通融過去的。
我相信如剛剛家恆所說的,戲劇裡也會有戲劇的真實。 那戲劇的真實是什麼?我認為是「情感」。只要把握住,在情感上的呈現,是夠感動觀眾的,我都會讓它過。
➤劇本有公式嗎?
主持人:怎麼經營情感的真實?
劉梓潔:有時候,那部分做得爐火純青後 ,甚至是可以算得出來的。好像寫程式,但它的確是這樣。例如兩個角色的關係 ,一波一波推上來,到第三次必須要讓關係有了重大的變化。主角在經歷第一波、第二波的挫折,到第三次,一定要讓他降到谷底。那就是所謂劇本上面的「算」。很多編劇書上,都有這些教戰手冊。
我不會計算,但寫完後,我會回頭檢視。 有點像驗算我到第幾場時,是不是有來到衝突,到第幾場是不是有來到高潮。既使拿這些規則看文藝片或是藝術片,也是成立的。
怎麼增加自己的老本,其實很簡單,也是大家現在正在做的:看劇、追劇。我看劇會做很嚴密的筆記,對於我自己喜歡的劇,甚至會像初學者一樣,來來回回地看,記分場,再研究它到某一場時,發生了什麼變化。
主持人:好想聽你講這些喔。
劉梓潔:也許未來可以真的就帶著那個筆記來分享。因為如果只是當觀眾在電視、螢幕前,爽爽地看過去,可能就覺得很好看、很厲害。但只有一場一場記下來之後,才會了解它的結構。
➤地毯式地看劇本
劉梓潔:正巧因為我不是影視科班出身 ,有點像半自學完成自己的訓練。我的方法是:與其看編劇教科書,我寧可直接看劇本,現在有很多很佛心的出版社都出版了劇本。
主持人:出版劇本需要佛心。
劉梓潔:它可能就一刷,所以第一刷一定要趕快買起來,不然就絕版了。現在還有更佛心的電子書,我寧可地毯式看劇本,研究結構跟編劇最擅長的地方。
主持人:你認為所有的東西,其實都寫在劇本裡面了?
劉梓潔:要自己抽絲剝繭,找出它要告訴你的。
➤編劇書簡
主持人:是不是可以談一談在6月上線的《編劇書簡》EP7?
劉梓潔:這一期會寫京都。跟京都相關的劇集。因為疫情終於過去了,最近在同溫層上,看到大家都去京都了。
我疫情前最後待的地方就是京都。我的好朋友,—前陣子過世的作家張經宏,他於我在京都的期間來找我,我們一起在京都散步、喫茶。他介紹我很多京都的劇集,甚至有一些是很冷門的 NHK製作的劇集。有些現在大家也都熟悉,如《在京都小住》,它不算很戲劇化, 比較像散文,是記錄京都當地人怎麼生活、去哪裡買豆腐、買咖啡豆。一方面,也透過重溫這些戲劇,懷念我的好朋友。●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隨身聽,聆聽導引:
➤線上聆聽
延伸閱讀
閱讀隨身聽S8EP5》Openbook理事長莫昭平+故事創辦人涂豐恩/作家導覽,用走讀建立與土地的關係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 閱讀更多
閱讀隨身聽S8EP4》音樂文化研究者洪芳怡/磨去作曲家主觀喜惡,發現台語老歌靈魂,今夜來放送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 閱讀更多
閱讀隨身聽S8EP3》漫畫家簡嘉誠/被壓抑的一方,通常有很多故事 ft.青空下的追風少年、女伶回憶錄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