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13E2》台灣漫畫驚艷國際的亮點?有AI後的漫畫產業未來?ft.慢工總編黃珮珊X大塊總編林怡君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由資深編輯及電台主持人吳家恆擔綱主持,每集邀請不同作家、藝文工作者或編輯,以線上廣播的方式,分享彼此的工作與最近的閱讀。

漫畫編輯要/會做的事真的很多,讀者的好奇也不少!上一集節目中,透過大塊文化第二編輯室總編林怡君(小毛),與慢工文化總編輯黃珮珊的詳細講述,揭開了一本本漫畫書的生產過程中,編輯扮演的角色、面臨的種種關卡與破解之道。

這一集,兩位總編輯進一步與我們分享與國際市場的互動經驗,台灣漫畫與世界如何彼此驚豔,疫情流行又對全球漫畫產業造成什麼影響?近年AI工具不斷進步,對於創作、編輯乃至於出版可能會有什麼變化呢?節目精彩,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首爾書展與韓國書市觀察

主持人:兩位前陣子都去了首爾書展,你們的感受與觀察?

林怡君:因為今年主題國是台灣,整個主題館規劃了很多功能、很新,參觀的人也很多。不管是文策院、台灣的同業或作者們,幾乎都是精銳盡出。第一天開幕就覺得像台北書展,平常遇不到的人都在那裡遇到了。

黃珮珊:我是第3次去首爾書展。其實漫畫在韓國是非常難做的,我前兩次去就已經明白這點。這次會再去,因為台灣是主題國,想藉著大家都來關注台灣館的情況下,再試一次,看能不能有些成果。

主持人:難做是指很難授權到韓國?

黃珮珊:對,因為韓國的webtoon非常發達,韓國書市的外譯書也不多。我第二次去時聚焦在談版權,約了很多會議,了解到他們沒有打算出圖像小說,圖像小說在韓國非常難賣。

其實韓國的漫畫、圖像小說市場跟台灣很像,大部分的作品是靠補助支援。我知道這樣的市場能談成的不多,所以這次去的目的是認識更多創作者與產業工作者。大家都在做類似的事情,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經驗。

林怡君:我們談了滿多版權,賣出跟引進都有談。的確可以感受到,談繪本比談漫畫容易。在現場看到很多圖像、影像或繪本類的攤位,但漫畫其實不多。

➤在大出版社還是小出版社好?

主持人:小毛都是在比較中、大型的出版社,你會羨慕像珮珊這樣獨立出版嗎?好像組織比較單純,要說服的難關也會比較少一點?

林怡君:我覺得是不同的難題,也跟個性有關。因為我一開始就是在比較大型的出版社做書,有很多部門的同事一起合作。我會選擇進大塊,滿大的原因是因為有非常好的印務,有一些其他的事務,也可以跟同事合作。比如說做翻譯書,必須要出得起一定成本,以及中大型出版社(尤其是有好的名聲和口碑的),比較容易爭取到授權。如果老闆願意支持你,就更有機會。

主持人:那珮珊在做比較大的案子的時候,會不會覺得如果是在一個中大型的機構裡,就不需要面對這麼多困難?

黃珮珊:我常常在快要放棄的時候,就會想:「要不要進大公司?要不要把慢工賣了?」獨立出版真的很辛苦。我非常想做翻譯書,但是沒有錢,做翻譯書必須能靠國內市場賺錢。自製書如果國內賣得不好,只要賣出兩、三個國外版權就回本了。所以各有利弊。

畢竟台灣是最主要的市場,還是很希望好的作品能成為讀者跟創作者的養分。但我沒時間、也沒錢去出,所以我後來找到的方法,就是把好作品介紹給同業去出。

但是進入中、大型出版社,對我來說還是太多限制,我已經自由慣了。

主持人:在現在多變的環境裡,獨立出版跟非獨立出版不見得那麼涇渭分明,說不定有些空間可以發展新的合作方案?

黃珮珊:對,其實除了推薦好的海外作品以外,我們也有在嘗試合作出版。過去我跟黑眼睛合作過一本書,雙方同時掛出版社。我非常喜歡那本書,叫《夜長夢多》,這兩年我又開始思考同樣的路線,現在也在跟一些出版社談這樣的合作關係。

➤國際交流大開眼界,台灣漫畫驚豔世界

主持人:珮珊近年參與其他國際漫畫節的情況?

黃珮珊:其實我有兩個不同的身分。過去幾年,我有時也代表台灣館介紹台灣漫畫,不只是推薦慢工的作品,還要推薦所有其他台灣的漫畫。在這種情況下,大家會把我當成類似版權代理人來看待。

另外一個身分,是以慢工編輯的身分去推薦慢工的作品。我覺得,國外看待台灣漫畫,都還滿驚奇。台灣漫畫結合日本與歐洲風格這件事,是很清楚的路線,讓海外的出版社或編輯也覺得很有趣。

他們常常第一個問題是問:「台灣漫畫是左翻還是右翻?」我回答說:「左翻的也有,右翻的也有。」他們就會覺得,怎麼會這樣?我才發現,原來我們同時吸收歐洲和日本養分,是一件滿特別的事情。

主持人:但是我們好像都很習慣了。

黃珮珊:是,對我們來說,這就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根本沒有人會去問怎麼左翻右翻。左翻的書可以看,右翻的書也可以看。我們的文字書也是有直書、有橫書。

如果我只有推慢工的書,我可能不會有這樣的覺察。在推廣整個台灣漫畫的時候,讓我看到比較全貌的東西。平常並沒有把台灣市場所有的漫畫全部都看完,可是代表台灣館當版權人員的時候,就必須做這樣的事。

因為時間有限,我還是比較喜歡只代表慢工出去,也可以很清楚地介紹作品。我滿驚訝國外編輯其實都覺得我們的作品品質非常高。海外版權賣得好,讓我的心比較定一點。圖像書在台灣真的非常難賣,做了超過10年,銷售還是一般般。雖然得了很多獎,但要生存下去、提高作者的勞動條件,都非常不容易。所以,海外的肯定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不只是心理上的支持,也是很大一塊經濟來源。

主持人:你接觸到的國外漫畫編輯,怎麼看待台灣的漫畫?

黃珮珊:他們覺得台灣創作者非常大膽,比如說性別議題,在漫畫裡面非常突出。他們也很驚訝,我們在裸露方面非常大膽。甚至那些我們以為很開放的國家,像法國或義大利,也覺得我們怎麼會有這麼多大膽的鏡頭?我才知道原來在歐洲,他們是把情色漫畫跟一般漫畫區分開來,可是在台灣沒有這樣的區分。

在出版品規格上,歐洲其實也是有各式各樣的限制,他們會覺得超過了規格,就不能出。我覺得那些都是市場的反應,或是分類造成的規範。這些規範會回到編輯、再回到創作者身上。

可是台灣比較沒有這樣的規範,或者沒有這麼多市場的習慣,我們的市場還很新。例如我得到很多回饋意見是,他們覺得台灣漫畫的創作者,技術成熟到跟日本的創作者一樣,可是我們又更好溝通,而且故事內容還是不太一樣。所以當他們想要這樣的風格,但又希望來自不同國家的時候,他們就會來找台灣。

主持人:那小毛的國際交流、版權銷售經驗呢?

林怡君:海外版權銷售這幾年大家覺得很蓬勃發展,但這是因為前面已經做了很多的準備了。

現在台灣的創作者不論偏歐美或日系的都有,我覺得可能跟2012年開始參與安古蘭漫畫節有點關係。台灣每年都會遴選創作者去參加,如果入選,譬如星宿獎或數位漫畫獎,就可以得到補助。即使你沒有作品在那邊販售,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刺激跟開眼界。很多創作者都說,因為大家從小熟悉的都是日本動漫,去到安古蘭,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海外版權銷售訣竅

林怡君:疫情之後,我覺得台灣漫畫是有得到疫情紅利的。

主持人:怎麼說?

林怡君:疫情期間,大家都關在家裡看串流平台影片,像Netflix上有非常多日本動畫。這些作品結束得很快,但會培養大量粉絲,這是全球性的現象。

之前歐洲比較願意接受亞洲漫畫的主要是法國,其他國家、甚至英美是很難進去的。可是疫情之後,大家迷上動畫,再回到原著小說,所以日漫在全球大爆發,想做日漫的出版社變多了。

但有些出版社不一定夠多錢,就會從其他相關作品下手。我覺得台漫其實累積了很多,我們不僅讀得多,畫得也多,要跟其他國家比,我們真的不輸。他們意外發現,台灣漫畫裡頭,有好多是可以接受的Manga style,故事又不一樣,而且通常是短篇,所以疫情期間台漫的版權銷售量變多了。

主持人:所以我們這個國際版權的榮景,首先是長期累積的結果,然後在過程裡,疫情看起來也有正面的影響。

林怡君:還要補充一個,其實漫畫獎勵金(或早期的漫畫輔導金)也有很大幫助。我們去漫畫節的版權人員不是只推銷一家作品,而是要端出各種好菜讓人家買。可是那時發現,台灣好的長篇漫畫不夠,而且每年都參加,總不能年年端一樣的東西。後來有了獎勵金,可以讓創作者比較安心,願意畫長篇,有兩年的時間去累積一本作品。這幾年就看到效果,這對作者、出版社來說都好。幫助作者好好地去把一個長篇作品孵出來,也讓我們去參加漫畫節時,真的有好作品可以端出去。

主持人:所以珮珊也有感受到疫情紅利嗎?

黃珮珊:疫情紅利還好,我倒是沒有。我們做的是圖像小說,和日本漫畫比較沒關係。

主持人:圖像小說有一部分是非虛構的,創作內容的虛構跟非虛構,在版權銷售的影響?

黃珮珊:對,圖像小說有很大部分是非虛構。我們的出版主打非虛構類別,我找海外出版社的時候會直接看,有些出版社關注政治與社會議題,有些偏向生活散文,所以我能很明確挑出可能會買作品的出版社。

➤AI對創作者與編輯的影響

主持人:現在討論很多關於AI的應用,對於創作者或對出版者會有什麼影響,或已經有什麼影響?它可以讓畫畫變得更方便嗎?

林怡君:我有作者在構想圖面的時候需要某個具體的城市背景,要買圖庫來參考,在買之前,可以透過AI協助,就先知道如果買一張照片下來,可以做成什麼樣?或者透過AI的協助,預先做演練。目前遇到的情況大概是這樣。

不過我覺得現在AI做的圖還是不能直接用,譬如最近的宮崎駿風格,看到有點膩。如果哪一天,連我們覺得很奇怪的畫風AI都能畫出來,那真的會有滿大的影響。但目前來說,還是要用自己的風格創作,不管是手繪或電繪,得自己畫出來。

黃珮珊:有的作者是把AI當作助理,像是幫他規劃工作、健身、日程,還有腳本。作者會用它討論發展方向或核心概念,像是一起討論怎麼交作業給編輯。

圖像上,比如周見信在創作新書《案渡卷河》時也有跟AI互動,但不是直接使用AI圖像,只是看看AI會怎麼想,如果AI給他一些意想不到的回應,就拿來當參考。但所有的圖還是自己畫的。

主持人:所以AI繼續發展下去,兩位覺得身為漫畫編輯,未來要怎麼樣找到自己的定位?

林怡君:雖然現在很多討論說AI很方便,但如果什麼都丟給AI,一來你會變笨,二來你產出的東西其實也是不OK的。

例如怎麼累積自己的sense和眼光,AI沒辦法給你這個啊,必須要你給它input,它才能產出你要的東西。但你到底要給它什麼input?AI可能會變成一個非常強而有力的工具,但要怎麼用它,我覺得還是在於人本身。

而且我覺得AI越發達,實際面對面的需求或許反而會越強烈。也許它會促進另一個方向的蓬勃發展,比如大家會非常熱衷去看原畫展,原畫價格可能會飆高,或者作者的簽名、現場畫等等。

主持人:是,追求更稀有的東西。那珮珊的看法呢?

黃珮珊:其實我對未來還滿焦慮的。我覺得時代變化太快,而且是越來越快。以前可能10年一個變化,然後5年,現在變成2年、1年,甚至感覺一年內會有兩、三個變化。比如去年AI的來臨,跳得非常非常快。

我有追不上時代的焦慮,雖然我覺得內容編輯的工作是永遠需要人做的,不論它是紙本、線上,或未來可能更虛擬,我認為編輯還滿難被AI取代的。可能助理或創作者會先被取代,但最後還是需要一個編輯。

所以我擔心的不是自己的工作,而是我是一個老派的人,我們喜歡做的內容,或是做內容的方式,其實都是非常傳統的。到底能不能跟上這樣速度的變化?而且一直用AI的話,大家可能會變笨。我也不知道要怎麼跟很笨的讀者溝通。

主持人:大家一起變笨……

黃珮珊:我覺得紙本書有可能會變成相對珍貴的東西。也許會變得像古代一樣,是特權階級的人才能看的。同樣的,如果印量越來越少,就會越來越貴,能消費它的人也會變得越來越高端。我可能也不想要跟太笨的人對話,那我就只好跟剩下的那群人對話,我覺得很有可能會變這樣。

但或許未來是沒辦法想像的,所以,只能趁時代還沒變得太瘋狂的時候,先把自己想做的東西趕快做出來。

主持人:謝謝兩位的分享,那你們鼓勵投入漫畫編輯這一行嗎?

林怡君:鼓勵……很難說。我想引用《東京日日3》裡寫的「喜歡漫畫、又能成為漫畫編輯的,真的是一小撮人。」我覺得那是一個緣分。真的想成為漫畫編輯的話可以試試看,能夠做到自己很喜歡的作品,不管是翻譯的,或是自製的,滿足感都會非常高。

黃珮珊:如果聽完這些可怕的事情,還是覺得有興趣,那你們就快來吧!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