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話題》書店新的角色轉變—— 不只銷售書籍,也是閱讀社群的連結點與凝聚點
近兩年,在文化部政策支持下,各地以獨立書店為核心,舉辦「創新書市 庄頭書展」活動,一棒接一棒,遍地開花,有時同個週末有好幾場活動。這些活動見證閱讀既可以是靜態的孤獨時光,也可以是熱鬧的集體活動。... 閱讀更多
閱讀通信vol.331》檳榔和芭樂都有紅色和白色
陳思宏的作品對通通編來說,充滿了夏日濕熱的氣味,像是雙腳落地,泥土上還帶著清晨的濕黏。讀《社頭三姊妹》的過程中,看見二號聞到的味道、三號聽見的樹梢呢喃,讓通通編想起高中時同學曾分享過的兒時記憶... 閱讀更多
2025臺北文學季》故事,從溫州開始:談國際華文作家張翎
➤緣起蘇偉貞:郵購新娘與溫州女人 印象中,從事編輯工作以來,接觸的作家以男性居多,女性作家則較少接觸。這可能和允晨多以人文學術、社會議題的出版取向有關,不過允晨也出版女性作家的作品,如洪素麗的... 閱讀更多
報導》從《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談性暴力被害人的正義是什麼? ft.作家陳昭如
自從2017年《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出版以來,讀者最常提出的疑問是:「這是不是作者的真實經驗?」但作者林奕含在生前是否認的,她多次公開指出:「很抱歉,我不是房思琪,讓你們失望了。」「我的小說是虛構的,... 閱讀更多
閱讀通信vol.330》親愛的,她是女人,不是賣泡泡糖的機器
通通編沒事就會一直播美劇《六人行》,不一定會認真看(畢竟也看了幾十次),就是放著邊做其他事——除非播到那些會讓人再次讚嘆「1990年代的影集竟然有這麼多前衛的議題與設定」的集數,例如同志家庭、... 閱讀更多
話題》誤入2025「首爾戶外圖書館」,城市中的度假地,最潮沒有之一,蓋粉紅毛毯,躲入帳篷
韓國首爾知名地標「景福宮」與「光化門廣場」,位於串連歷史與市政核心的重要地段。鄰近地鐵3號線的景福宮站與5號線的光化門站,周邊匯聚首爾市政府、博物館、美術館與多項文化活動空間,... 閱讀更多
現場》妖怪和你想的不一樣?聊聊臺灣妖怪的污名與翻轉:《說妖》×《妖怪五星好評》對談講座
為什麼要討論「臺灣妖怪」呢? 「妖怪」這個詞在東方文化中,常常帶著一種神祕的色彩。大家應該都聽過虎姑婆吃小孩、魔神仔引誘人失蹤的故事,在臺灣,妖怪的形象也常常與「恐懼」、「怪異」等概念連結,... 閱讀更多
話題》屬於「香港製造」的黃金年代:久米美由紀╳陳慧╳洪愛珠談《香港百貨》
在你的廚房、餐檯、書桌上,是否也有一件刻著 Made in Hong Kong 的物品?「香港製造」曾經在東亞、乃至東南亞紅極一時;而隨著生活型態與產業結構的改變,這些產品漸漸從人們眼前消失了... 閱讀更多
現場》從湯圓到地景的心靈旅程-《不是只有玉里麵:神山腳下的菜市場》新書分享會側記
3年前,作家及編劇譚玉芝輾轉來到花蓮玉里,從最初的陌生到逐漸熟悉小鎮步調,她觀察農田裡的植物,記錄市場間的人情,品味來自土地的食物及文化底蘊,完成《不是只有玉里麵》。4月中旬,她帶著新書與讀者相見,...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