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楊佳嫻"相關的文章列表
現場》香港、文字、書與抗爭:鄧小樺與楊佳嫻談《恍惚書》
《恍惚書》為鄧小樺在台灣出版的第一本著作,遍談與書相關的各個面向。11月的深秋夜晚,她與詩人學者楊佳嫻在誠品敦南店,就著《恍惚書》細細聊著讀書人、愛書人、品書人的文字與肉身... 閱讀更多
現場》戰爭下的個人與孤島:楊佳嫻談「認同三部曲」
照片提供:左岸文化/文字整理:蔡竣宇 在洪素珊(Susanne Hornfeck)的「認同三部曲」三部小說中,有個若隱若現,又無比重要的城市背景:上海。三本書中的女主角們或離開、... 閱讀更多
2017Openbook好書獎 導讀講座2》世故與鮮烈:談金宇澄與廖梅璇的散文
導讀書籍: 《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寶瓶文化) 《我們並不知道:金宇澄散文集》(東美出版) (2017Openbook年度好書.中文創作) 主講: 楊佳嫻(... 閱讀更多
2017Openbook 年度好書.中文創作》同志文學史
▇評審推薦語 ⊙楊佳嫻(詩人、清大中文系助理教授) 紀大偉此書在研究方法的說明以及討論材料的選擇上,下足工夫,且論點新穎,視組構「以文學為基地的『文化史... 閱讀更多
閱讀讀者(詩人篇)》楊佳嫻:「從騷夏的詩讀到一種對不準的人生。」
讀物:《橘書》(逗點文創) 讀者:楊佳嫻(詩人) 「我們人生大部分的情況都是對不準的,把這種對不準的狀態精準地寫出來,我覺得是非常困難的事。 閱讀騷夏的《橘書》,裡面有些詩「好像」... 閱讀更多
書評》曖昧處更分明:如何同志,怎樣文學
「同志文學」已是台灣文學研究公認存在且一再討論的類別,但是,如果作者本人不是已出櫃的現身同志(例如陳克華),作品中沒有昭然揭開的同志主體(例如《孽子》)——即「看得見的同志」——則讀者與論者不能分辨...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