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漫的時光河流中,你是否想過有多少深刻的創作者,與時代失之交臂了呢?近期,教學藝術家楊雨樵出版了新書《音樂史暗處的金曲:來自民間的古典音樂》,帶領讀者深入古典音樂史中鮮為人知的角落。藉由古典音樂對民間文學的提煉,思考創作、個人與時代之間的不同音樂光景
Openbook閱讀誌特別邀請楊雨樵到節目中,分享他以教學藝術家的身份,將繁複的藝術知識轉化為易懂的教學活動與文章。話題從敘事學、民間故事,甚至與AI一起創作。節目豐富精彩,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教學藝術家,作為一種專業
主持人:你其中一個身分是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家,請跟我們聊聊這份工作
楊雨樵:近年來,許多藝術場館發現藝術推廣非常重要,不僅需要面向一般社會大眾或成人,也必須從學童開始,從學齡前或國小開始。若等他們長大才開始,恐怕觀眾會流失。
一開始,我們通常稱 Lecturer 為「講師」。但後來發現,同樣是講師,不同領域的講師在教學時,會慢慢發展出一套與「教藝術」有關的技巧。純粹授課或分享知識,不一定能有效推廣。所以「Teaching Artist」教學藝術家,近年慢慢興起。
衛武營先前出版了一本《把藝術變成動詞:教學藝術家塑造美好世界的神奇魔法》,專門講述教學藝術家在做什麼。我們的工作內容是把當代藝術表演,例如衛武營這一季可能有一些當代臺灣戲劇、國外的戲劇、或音樂作品邀來演出,我們擔任教學藝術家,到校園做導聆,將學生帶來衛武營看表演。我們會做一些牽涉專業技術和術語的討論。
當我們把各式各樣的作品,例如普契尼歌劇、威爾第歌劇,或當代21世紀的歌劇作品,甚至是更新的融合式作品,以易懂的方式讓小朋友體驗,讓他們從小習慣原來表演藝術的世界的遼闊。
跟《音樂史暗處的金曲:來自民間的古典音樂》的寫作策略一樣,當一位完全沒有相關背景的人要接觸,他需要夠明確、簡單的路徑。我認為教學藝術家,必須把繁雜整理成更容易理解的形式。
主持人:困難之處在於,單純從音樂系畢業的學生沒有能力做你剛剛說的這件事,從文學系畢業的人也無法做到。
楊雨樵:這也是為什麼教學藝術家會成為一項專業。最初衛武營在挑選人才時,從各種領域挑選能教的人。
主持人:衛武營目前有幾位像你這樣的教學藝術家?
楊雨樵:有七、八位,我們的領域也不太一樣。
➤對讀者的信任與等待
楊雨樵:先繞遠一點來講。因為我本身主業是民間譚的說書人。民間譚在說故事時,是談民間故事,例如虎姑婆或小紅帽。人們在聽故事時,會覺得很順,但請聽眾再講述一次,你會發現有困難。
實際上,故事承載的訊息量遠超過他的想像,只聽一次,無法記住所有細節。民間譚對於人們心中記憶的發酵,是有很大信賴的。書寫這本書時,其實也是這樣思考。我把內容寫清楚,敘事調得很順暢,不用強求讀者必須記得,而是留下各種不同的小小印象,一開始看完好像沒有痕跡,希望某個時刻,他的大腦就突然覺得,好像在哪看過?我覺得光是這樣其實就夠了。
教學藝術家教學時,有些老師也會有點心急,希望小朋友上完課後,立刻理解。實際上,那是不可能的。我國小第一次接觸民間文學,有些時刻也是在我長大後回想,才赫然理解。我覺得這本書某種程度上也是奠基於對讀者的信賴。
主持人:你講了一個滿重要的重點,對人的信賴和等待。你面對AI也需要等待。你的工作跟AI有關係嗎?
楊雨樵:回到所謂的民間文學。民間文學裡通常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面向,敘事學。通常民間文學或者說口傳文學的這些故事,虎姑婆、廖添丁、小紅帽、睡美人等,故事雖然乍看只是有魔法、神奇、引人入勝的情節,其實它的敘事是有程式性的。
在1960年代,帕里、洛德兩位專門研究史詩的學者,就用了「程式」形容為什麼史詩的歌者可以把一整段五、六千行的史詩,不用記誦當場唱出來。其實是因為他使用了程式和腦中的計算。
這件事和故事的講述策略有關,也就是裡面所有的東西,其實是按照程式運算。當然某種程度上,他深藏在我們話語的核心裡面,和數學裡的語言邏輯有關聯。
當我們利用故事裡的敘事方法,所謂敘事的程式,和AI對話時,我自己慢慢發現這樣的溝通比較順暢,它更能理解你要說什麼。
其實敘事學在這一點上,出乎意料地發揮了作用。本來我一開始設AI時是隨意丟關鍵詞,一陣子之後發現,我竟然可以講故事。我就把整段小紅帽全部打進去,它會嘗試理解這麼長一段500多個英文字,還是會試著整理出一張圖,或四張圖出來。這時你就會發現,如果更細緻地把每一個情節,用更小的敘事單位……
➤馬蒂努像織毯,蕭士塔高維契如漏斗……
主持人:你書中有寫到作曲家馬蒂努,他魅力在哪裡?因為他橫跨歐洲和美國兩地,可能兩邊都不太注意他。
楊雨樵:馬爾蒂努自己有覺悟。他在寫《吉爾伽美什》並準備首演時,向首演的指揮保羅.薩赫說:「我的作品既不要像歌劇,也不要像清唱劇,不要像任何既存的作品。演出的時候彷彿不是在演出,而是裡面諸神在彼此對話。」結果指揮拒絕他,他說:「不,我們不能這樣演,觀眾會受不了,你不能一次嘗試這麼多事情。」
馬蒂努在創作過程中,準備做很多冒險,知道可能不會很快成名,甚至一直都不會太紅,但沒關係,因為他要做這件事。
我覺得,必須尊重這個作曲家的意願,讓作品以這樣的方式呈現出來。在寫這篇文章時,我也希望不以傳統方式直接理解文章的構成。
主持人:你在書中採取的敘述方式,和很多談歐洲音樂史的書不同,選擇的作品也很不同。你這樣描述馬蒂努:「回顧馬蒂努身為作曲家的生涯,可以發現馬蒂努一路以來的作品,很像在編織一塊非常大的織毯。正如奧維德在《變形記》中描述的雅典娜與阿拉克聶競賽時所編織的花樣那般。整塊織毯上的主題是由數個獨立子題構成,但每個子題又彼此相關。」
我讀這段文字時,第一,好像在說一個謎語;第二,謎語的措辭其實滿華麗的;第三,如果把馬蒂努換成巴哈,成立嗎?我覺得好像也成立。這是怎麼一回事?
楊雨樵:在書寫作品時,我認為必須對自己誠實。我聽了馬爾蒂努的作品,感覺到什麼樣的景象和感受。
楊雨樵:因為我是五感連結比較發達的人,我聽音樂會產生觸覺、味覺、視覺。
主持人:這是一種祝福耶。
楊雨樵:很多作曲家都有這個特質。當我聽到時,我就想,先對自己誠實,聽到什麼、看到什麼,就寫出來。如果今天是巴哈,不會用雅典娜和阿拉克聶,可能用約翰與耶穌對話的過程。因為巴哈在創作時,對創作有他的後設意識,他知道或要求自己的音樂聽起來要像什麼,才能獨立於當時代所有的清唱劇創作者。
➤創作者為何被特定的民間故事吸引,是有原因的?
主持人:你不僅是在聽聲音的表達,也是在讀內心的活動。
楊雨樵:當然還是要綜合他的傳記和作品分析,不能一廂情願,因為那樣就太超譯了。有時候先做一些假設,找文獻支持這個想法。如果找不到任何支持,我可能會在寫作過程中放棄這個猜想。
這也是我寫作時很大的樂趣,先做一些假設再求證。求證過程中會發現,你看,他真的是這樣想的,當時他的傳記或信件真的提到這件事,這時我就覺得有共鳴。所以乍看之下這個謎題好像適用於所有作品,但更仔細分析後,發現原來不是。
每個畫家對於神話主題是有選擇的。他會選擇與自己創作的後設意識最相關的神話創作,當然有些人是接案子另當別論,但有時候你會發現,他是細緻地去選擇,呈現自己的創作意識。
可以延伸閱讀巴塔耶、晚期的羅蘭.巴特、或安伯托.艾可這些研究者,他們同時也是文學家。他們在書寫民間故事的分析時,為什麼挖掘某些引人注目的特點。
例如巴塔耶關注「藍鬍子」裡不可以打開的門。我們回到民間故事或民間譚,為什麼今天蕭士塔高維契為何針對蘇聯猶太作家馬夏克的俄羅斯童話故事創作音樂,因為堆疊式的敘述在俄羅斯音樂或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Tags: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由資深編輯及電台主持人吳家恆擔綱主持,每集邀請不同作家、藝文工作者或編輯,以線上廣播的方式,分享彼此的工作與最近的閱讀。
在漫漫的時光河流中,你是否想過有多少深刻的創作者,與時代失之交臂了呢?近期,教學藝術家楊雨樵出版了新書《音樂史暗處的金曲:來自民間的古典音樂》,帶領讀者深入古典音樂史中鮮為人知的角落。藉由古典音樂對民間文學的提煉,思考創作、個人與時代之間的不同音樂光景
Openbook閱讀誌特別邀請楊雨樵到節目中,分享他以教學藝術家的身份,將繁複的藝術知識轉化為易懂的教學活動與文章。話題從敘事學、民間故事,甚至與AI一起創作。節目豐富精彩,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教學藝術家,作為一種專業
主持人:你其中一個身分是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家,請跟我們聊聊這份工作
楊雨樵:近年來,許多藝術場館發現藝術推廣非常重要,不僅需要面向一般社會大眾或成人,也必須從學童開始,從學齡前或國小開始。若等他們長大才開始,恐怕觀眾會流失。
一開始,我們通常稱 Lecturer 為「講師」。但後來發現,同樣是講師,不同領域的講師在教學時,會慢慢發展出一套與「教藝術」有關的技巧。純粹授課或分享知識,不一定能有效推廣。所以「Teaching Artist」教學藝術家,近年慢慢興起。
衛武營先前出版了一本《把藝術變成動詞:教學藝術家塑造美好世界的神奇魔法》,專門講述教學藝術家在做什麼。我們的工作內容是把當代藝術表演,例如衛武營這一季可能有一些當代臺灣戲劇、國外的戲劇、或音樂作品邀來演出,我們擔任教學藝術家,到校園做導聆,將學生帶來衛武營看表演。我們會做一些牽涉專業技術和術語的討論。
當我們把各式各樣的作品,例如普契尼歌劇、威爾第歌劇,或當代21世紀的歌劇作品,甚至是更新的融合式作品,以易懂的方式讓小朋友體驗,讓他們從小習慣原來表演藝術的世界的遼闊。
跟《音樂史暗處的金曲:來自民間的古典音樂》的寫作策略一樣,當一位完全沒有相關背景的人要接觸,他需要夠明確、簡單的路徑。我認為教學藝術家,必須把繁雜整理成更容易理解的形式。
主持人:困難之處在於,單純從音樂系畢業的學生沒有能力做你剛剛說的這件事,從文學系畢業的人也無法做到。
楊雨樵:這也是為什麼教學藝術家會成為一項專業。最初衛武營在挑選人才時,從各種領域挑選能教的人。
主持人:衛武營目前有幾位像你這樣的教學藝術家?
楊雨樵:有七、八位,我們的領域也不太一樣。
➤對讀者的信任與等待
楊雨樵:先繞遠一點來講。因為我本身主業是民間譚的說書人。民間譚在說故事時,是談民間故事,例如虎姑婆或小紅帽。人們在聽故事時,會覺得很順,但請聽眾再講述一次,你會發現有困難。
實際上,故事承載的訊息量遠超過他的想像,只聽一次,無法記住所有細節。民間譚對於人們心中記憶的發酵,是有很大信賴的。書寫這本書時,其實也是這樣思考。我把內容寫清楚,敘事調得很順暢,不用強求讀者必須記得,而是留下各種不同的小小印象,一開始看完好像沒有痕跡,希望某個時刻,他的大腦就突然覺得,好像在哪看過?我覺得光是這樣其實就夠了。
教學藝術家教學時,有些老師也會有點心急,希望小朋友上完課後,立刻理解。實際上,那是不可能的。我國小第一次接觸民間文學,有些時刻也是在我長大後回想,才赫然理解。我覺得這本書某種程度上也是奠基於對讀者的信賴。
主持人:你講了一個滿重要的重點,對人的信賴和等待。你面對AI也需要等待。你的工作跟AI有關係嗎?
楊雨樵:回到所謂的民間文學。民間文學裡通常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面向,敘事學。通常民間文學或者說口傳文學的這些故事,虎姑婆、廖添丁、小紅帽、睡美人等,故事雖然乍看只是有魔法、神奇、引人入勝的情節,其實它的敘事是有程式性的。
在1960年代,帕里、洛德兩位專門研究史詩的學者,就用了「程式」形容為什麼史詩的歌者可以把一整段五、六千行的史詩,不用記誦當場唱出來。其實是因為他使用了程式和腦中的計算。
這件事和故事的講述策略有關,也就是裡面所有的東西,其實是按照程式運算。當然某種程度上,他深藏在我們話語的核心裡面,和數學裡的語言邏輯有關聯。
當我們利用故事裡的敘事方法,所謂敘事的程式,和AI對話時,我自己慢慢發現這樣的溝通比較順暢,它更能理解你要說什麼。
其實敘事學在這一點上,出乎意料地發揮了作用。本來我一開始設AI時是隨意丟關鍵詞,一陣子之後發現,我竟然可以講故事。我就把整段小紅帽全部打進去,它會嘗試理解這麼長一段500多個英文字,還是會試著整理出一張圖,或四張圖出來。這時你就會發現,如果更細緻地把每一個情節,用更小的敘事單位……
➤馬蒂努像織毯,蕭士塔高維契如漏斗……
主持人:你書中有寫到作曲家馬蒂努,他魅力在哪裡?因為他橫跨歐洲和美國兩地,可能兩邊都不太注意他。
楊雨樵:馬爾蒂努自己有覺悟。他在寫《吉爾伽美什》並準備首演時,向首演的指揮保羅.薩赫說:「我的作品既不要像歌劇,也不要像清唱劇,不要像任何既存的作品。演出的時候彷彿不是在演出,而是裡面諸神在彼此對話。」結果指揮拒絕他,他說:「不,我們不能這樣演,觀眾會受不了,你不能一次嘗試這麼多事情。」
馬蒂努在創作過程中,準備做很多冒險,知道可能不會很快成名,甚至一直都不會太紅,但沒關係,因為他要做這件事。
我覺得,必須尊重這個作曲家的意願,讓作品以這樣的方式呈現出來。在寫這篇文章時,我也希望不以傳統方式直接理解文章的構成。
主持人:你在書中採取的敘述方式,和很多談歐洲音樂史的書不同,選擇的作品也很不同。你這樣描述馬蒂努:「回顧馬蒂努身為作曲家的生涯,可以發現馬蒂努一路以來的作品,很像在編織一塊非常大的織毯。正如奧維德在《變形記》中描述的雅典娜與阿拉克聶競賽時所編織的花樣那般。整塊織毯上的主題是由數個獨立子題構成,但每個子題又彼此相關。」
我讀這段文字時,第一,好像在說一個謎語;第二,謎語的措辭其實滿華麗的;第三,如果把馬蒂努換成巴哈,成立嗎?我覺得好像也成立。這是怎麼一回事?
楊雨樵:在書寫作品時,我認為必須對自己誠實。我聽了馬爾蒂努的作品,感覺到什麼樣的景象和感受。
楊雨樵:因為我是五感連結比較發達的人,我聽音樂會產生觸覺、味覺、視覺。
主持人:這是一種祝福耶。
楊雨樵:很多作曲家都有這個特質。當我聽到時,我就想,先對自己誠實,聽到什麼、看到什麼,就寫出來。如果今天是巴哈,不會用雅典娜和阿拉克聶,可能用約翰與耶穌對話的過程。因為巴哈在創作時,對創作有他的後設意識,他知道或要求自己的音樂聽起來要像什麼,才能獨立於當時代所有的清唱劇創作者。
➤創作者為何被特定的民間故事吸引,是有原因的?
主持人:你不僅是在聽聲音的表達,也是在讀內心的活動。
楊雨樵:當然還是要綜合他的傳記和作品分析,不能一廂情願,因為那樣就太超譯了。有時候先做一些假設,找文獻支持這個想法。如果找不到任何支持,我可能會在寫作過程中放棄這個猜想。
這也是我寫作時很大的樂趣,先做一些假設再求證。求證過程中會發現,你看,他真的是這樣想的,當時他的傳記或信件真的提到這件事,這時我就覺得有共鳴。所以乍看之下這個謎題好像適用於所有作品,但更仔細分析後,發現原來不是。
每個畫家對於神話主題是有選擇的。他會選擇與自己創作的後設意識最相關的神話創作,當然有些人是接案子另當別論,但有時候你會發現,他是細緻地去選擇,呈現自己的創作意識。
可以延伸閱讀巴塔耶、晚期的羅蘭.巴特、或安伯托.艾可這些研究者,他們同時也是文學家。他們在書寫民間故事的分析時,為什麼挖掘某些引人注目的特點。
例如巴塔耶關注「藍鬍子」裡不可以打開的門。我們回到民間故事或民間譚,為什麼今天蕭士塔高維契為何針對蘇聯猶太作家馬夏克的俄羅斯童話故事創作音樂,因為堆疊式的敘述在俄羅斯音樂或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隨身聽,聆聽導引:
➤線上聆聽
閱讀通信 vol.306》台灣也有自己的《侏儸紀公園》喔!
延伸閱讀
閱讀隨身聽S11EP3》犯罪心理學者戴伸峰/凝視人性黑暗處,聆聽犯罪者自白 ft.《罪、罪犯與他們的產地》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 閱讀更多
閱讀隨身聽S11EP2》在海一方書店主理人羅秀芸/900公里的聖雅各朝聖之路 ft.《洄游,成為海》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 閱讀更多
閱讀隨身聽S11EP1》博達著作權代理 謝孟穎/從台書外譯到出國愛用行李箱,版權工作甘苦大揭密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