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時代革命》以線性敘事的方式,帶領讀者再次回到香港抗爭的重要現場;結集成書的同名電影訪談錄則聚焦個別人物,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揭開不同身分的參與視角,內容述及15位不同年齡與職業受訪者,有身為人父的業務經理、已為人母的行政人員、急救員、社工、大學生、中學生等等。內容詳實,其可觀性不仰賴電影而自立,打開理解香港本土能量的遼闊視野,是相當重要的時代紀錄。
2019年4月24日,前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因「煽惑他人犯公眾妨擾罪」及「串謀犯公眾妨擾罪」被判入獄。在獄中的326日,陳健民寫下了《受苦與反抗:陳健民.獄中書簡》(即將於3月2日出版),相較於獄外未曾止息的抗爭浪潮,他隔著鐵網,爬梳香港、台灣、越南等世界各地不同民主烈士的精神歷程,調度各種思想資源回應時代鉅變,展現了香港知識分子的風骨。
在文學出版品中,韓麗珠《黑日》寫暴政與權力的操作,人的無力癱軟,以及絕望中零散的恐懼如何匯聚,茁生蔓延出新的力量。面對香港的劇變,若《黑日》是冷靜的凝視,《半蝕》則是對形上的詰問。看似大勢已去,卻正是了悟時機,書中一再出現的中陰,是失望,是絕望,卻也是峰迴路轉的希望,一切不過是輪迴的遊戲。身在象中,看著身邊善與惡的鬥爭,超脫並不容易,然而也就因為虔信更大的遠景,再怎麼困頓的當下,自有曖曖內含的微光。
詩人廖偉棠的詩集《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在憤怒中並未失去詩該有的高度,充分展現作者面對香港現今困局的憤怒與思索。本書除了切合時局,無論文字和意象的經營都有可觀之處,充分展現社會議題介入與美學品味兼顧的良好範例。作為記錄的詩與詩的紀錄,本書都不會讓人失望。漫畫家柳廣成的《被消失的香港》則畫下一格格的抗爭。讓發不出聲音,化為速寫的線條,以圖像見證香港的時代樣貌。
由香港文學館主編的《我香港,我街道1》,選文廣,聚集老少中青重要作家,讓人想起港片的黃金時代,總能在那些背景裡看到令人心折的細節。那種既陌生又熟悉的異質感,道盡了香港的複雜性。《我香港,我街道2》,除了收錄職業作家以外、來自各社會階層的文章,更將「我」的主體延伸至香港人以外的華人社群,加入台灣、澳門、旅美港人作家的香港城市記憶。因此本書的主題空間雖有界線,卻擾動書寫語言的邊界,以「華文」為載體的各篇作品,來自各階層、城市各個角落的文字則充滿嗅覺、聽覺、視覺等感官書寫,亦呈現香港與寫作的精神內裡。
運動領袖鍾耀華的編年散文《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展現作者初入世的少年熱血與迷惘,在內心質疑和時勢驅使之下,如何一步步涉入洪流,捲入漩渦,無從抽身。於是讀書、思索、論辯,往深處去,希望勾勒出自身輪廓。未料輪廓後的背景愈漸模糊,筆觸微顫間,失去了根。這是屬於香港年輕一代的心境紀實,在渴望和掙扎中追尋自我,也尋索肉身歸屬——香港的一段過程。
在學者專著中,馬嶽《反抗的共同體》以理性的筆觸,紮實的材料,身處暴風中心的作者為近年香港的風起雲湧譜出結構穩重,層次井然的敍事。擱置下學院中理論、量化等複雜的分析工具,為大眾、來者所寫的香港社會運動史,涉及了發展的導火線、轉捩點、次級運動,影響事態認識的觀看角度、媒體力量,以及隨著事件發展而愈顯重要的身分、權力拉扯、政治概念等問題。也許因為作者強調的是責任而非立場,熾熱的氣血並未一下子湧上喉頭,反而給了讀者冷靜地檢視、觀察、了解的珍貴機會。
台灣學者何明修的《為什麼要佔領街頭?》從台灣太陽花運動開始醞釀,歷經香港佔中以及反送中的運動。雖然處理的是當下發生的現象,但本書提供的思想深度以及歷史源流,有著非常紮實的分析。原書雖為英文學術作品,改寫相當成功,作為一般讀物也毫不遜色。
集結性質的著作中,傘下的人的《我們的最後進化》以「一群人」「集體」「抗爭」為名,也沒有忘了追問「我們」是誰,努力呈現集體中的差異與個人,更呈現了抗爭的各種精神與形式。在網路社交媒體、雲端檔案定義個人存在與記憶的時代,一個社群集體記憶的呈現與記錄,註定是要非常破碎、零散而暫時。但總令人不安地揣想,如果有一天,這些平台(被迫或自動)關站、檔案一秒間消失了,這本書或許就會是這些記憶與證言僅存的物質基礎。續作《香港現形記》記錄了雨傘運動以來香港人的抗爭行動,此書是新一階段的沉澱與反省。將編輯主軸拉向自由的「表達」、「記錄」與「傳承」,以各方人士的文字篇章討論了《國安法》對於自由的箝制與人們的應對之道。對於街頭之外的事件(如醫護、六四紀念、蘋果日報)也有深刻討論與時代迴響。
《傘下存志:香港反送中社會運動文宣作品集》則是眾志成城、眾籌成書的見證。這本書以清楚的時間和事件,透過強烈的運動視覺,協助我們活化記憶,讓讀者與同代人永誌不忘,歷史長流其實是以每一分一秒的驚濤駭浪構成的。書中收錄的每一幀海報、插圖都代表著事件當下的一次次情感與理智的衝擊波動,每一句標語也都是歷史證言。●
編按: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怵目驚心的烽火再度提醒我們自由與反抗的意義。以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為背景,展現運動的宏觀和參與者個人體驗的紀錄片《時代革命》,今日起在台灣院線正式上映,Openbook閱讀誌特別整理了近年聚焦香港議題的出版品,包含文學、學者專著、集結性質作品等不同面向,與讀者共同關注我們身處的時代。
紀錄片《時代革命》以線性敘事的方式,帶領讀者再次回到香港抗爭的重要現場;結集成書的同名電影訪談錄則聚焦個別人物,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揭開不同身分的參與視角,內容述及15位不同年齡與職業受訪者,有身為人父的業務經理、已為人母的行政人員、急救員、社工、大學生、中學生等等。內容詳實,其可觀性不仰賴電影而自立,打開理解香港本土能量的遼闊視野,是相當重要的時代紀錄。
2019年4月24日,前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因「煽惑他人犯公眾妨擾罪」及「串謀犯公眾妨擾罪」被判入獄。在獄中的326日,陳健民寫下了《受苦與反抗:陳健民.獄中書簡》(即將於3月2日出版),相較於獄外未曾止息的抗爭浪潮,他隔著鐵網,爬梳香港、台灣、越南等世界各地不同民主烈士的精神歷程,調度各種思想資源回應時代鉅變,展現了香港知識分子的風骨。
在文學出版品中,韓麗珠《黑日》寫暴政與權力的操作,人的無力癱軟,以及絕望中零散的恐懼如何匯聚,茁生蔓延出新的力量。面對香港的劇變,若《黑日》是冷靜的凝視,《半蝕》則是對形上的詰問。看似大勢已去,卻正是了悟時機,書中一再出現的中陰,是失望,是絕望,卻也是峰迴路轉的希望,一切不過是輪迴的遊戲。身在象中,看著身邊善與惡的鬥爭,超脫並不容易,然而也就因為虔信更大的遠景,再怎麼困頓的當下,自有曖曖內含的微光。
詩人廖偉棠的詩集《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在憤怒中並未失去詩該有的高度,充分展現作者面對香港現今困局的憤怒與思索。本書除了切合時局,無論文字和意象的經營都有可觀之處,充分展現社會議題介入與美學品味兼顧的良好範例。作為記錄的詩與詩的紀錄,本書都不會讓人失望。漫畫家柳廣成的《被消失的香港》則畫下一格格的抗爭。讓發不出聲音,化為速寫的線條,以圖像見證香港的時代樣貌。
由香港文學館主編的《我香港,我街道1》,選文廣,聚集老少中青重要作家,讓人想起港片的黃金時代,總能在那些背景裡看到令人心折的細節。那種既陌生又熟悉的異質感,道盡了香港的複雜性。《我香港,我街道2》,除了收錄職業作家以外、來自各社會階層的文章,更將「我」的主體延伸至香港人以外的華人社群,加入台灣、澳門、旅美港人作家的香港城市記憶。因此本書的主題空間雖有界線,卻擾動書寫語言的邊界,以「華文」為載體的各篇作品,來自各階層、城市各個角落的文字則充滿嗅覺、聽覺、視覺等感官書寫,亦呈現香港與寫作的精神內裡。
運動領袖鍾耀華的編年散文《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展現作者初入世的少年熱血與迷惘,在內心質疑和時勢驅使之下,如何一步步涉入洪流,捲入漩渦,無從抽身。於是讀書、思索、論辯,往深處去,希望勾勒出自身輪廓。未料輪廓後的背景愈漸模糊,筆觸微顫間,失去了根。這是屬於香港年輕一代的心境紀實,在渴望和掙扎中追尋自我,也尋索肉身歸屬——香港的一段過程。
在學者專著中,馬嶽《反抗的共同體》以理性的筆觸,紮實的材料,身處暴風中心的作者為近年香港的風起雲湧譜出結構穩重,層次井然的敍事。擱置下學院中理論、量化等複雜的分析工具,為大眾、來者所寫的香港社會運動史,涉及了發展的導火線、轉捩點、次級運動,影響事態認識的觀看角度、媒體力量,以及隨著事件發展而愈顯重要的身分、權力拉扯、政治概念等問題。也許因為作者強調的是責任而非立場,熾熱的氣血並未一下子湧上喉頭,反而給了讀者冷靜地檢視、觀察、了解的珍貴機會。
台灣學者何明修的《為什麼要佔領街頭?》從台灣太陽花運動開始醞釀,歷經香港佔中以及反送中的運動。雖然處理的是當下發生的現象,但本書提供的思想深度以及歷史源流,有著非常紮實的分析。原書雖為英文學術作品,改寫相當成功,作為一般讀物也毫不遜色。
集結性質的著作中,傘下的人的《我們的最後進化》以「一群人」「集體」「抗爭」為名,也沒有忘了追問「我們」是誰,努力呈現集體中的差異與個人,更呈現了抗爭的各種精神與形式。在網路社交媒體、雲端檔案定義個人存在與記憶的時代,一個社群集體記憶的呈現與記錄,註定是要非常破碎、零散而暫時。但總令人不安地揣想,如果有一天,這些平台(被迫或自動)關站、檔案一秒間消失了,這本書或許就會是這些記憶與證言僅存的物質基礎。續作《香港現形記》記錄了雨傘運動以來香港人的抗爭行動,此書是新一階段的沉澱與反省。將編輯主軸拉向自由的「表達」、「記錄」與「傳承」,以各方人士的文字篇章討論了《國安法》對於自由的箝制與人們的應對之道。對於街頭之外的事件(如醫護、六四紀念、蘋果日報)也有深刻討論與時代迴響。
《傘下存志:香港反送中社會運動文宣作品集》則是眾志成城、眾籌成書的見證。這本書以清楚的時間和事件,透過強烈的運動視覺,協助我們活化記憶,讓讀者與同代人永誌不忘,歷史長流其實是以每一分一秒的驚濤駭浪構成的。書中收錄的每一幀海報、插圖都代表著事件當下的一次次情感與理智的衝擊波動,每一句標語也都是歷史證言。●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香港.更多一點】
國安法公告後
➤企盼,自由之夏:在國安法與疫情之間夾縫求生的香港書業
➤人物》是時代把你實現了:訪《我香港,我街道》系列主編鄧小樺
為香港朗讀:港、台詩人聲援反送中運動
➤宋尚緯|陸穎魚|廖偉棠|德尉|蔡琳森|鴻鴻|蘇苑姍
➤【現場故事】香港火焰之夏:沒有面容的Be Water抗爭
以圖像文學重返抗爭現場
➤現場》遺忘,不是圖像創作者擅長的事:反抗的畫筆─香港反送中運動週年圖像展
➤現場》用畫筆反抗,圖像創作照映當代議題:政治漫畫家Stellina Chen VS.小路映画負責人黃米露
香港作家一起聊
➤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反抗的共同體:二〇一九香港反送中運動
➤詩人淮遠與策展人鴻鴻:用催淚彈的剩餘建立詩歌,保衛城市
➤作家鄧小樺,香港書店的空中之旅,兼談《我香港,我街道》
➤詩人廖偉棠:所有身分中,我最願意被稱為詩人
➤作家馬家輝與李桐豪:亂世也好,盛世也罷,把小說寫好
➤作家鄧小樺與楊佳嫻,香港、文字、書與抗爭,談《恍惚書》
➤作詞人周耀輝:就怕和你一樣——活在一齣恐怖片中
走進香港書展
➤現場》該是香港書展轉型的時候了
➤現場》十張照片看香港書展:總編輯的私家書展景點
➤現場》走進香港書店:你不知道的港台大不同
閱讀通信 vol.303》在這間酒吧看書,不會有人覺得你很奇怪
延伸閱讀
現場》企盼,自由之夏:在國安法與疫情之間夾縫求生的香港書業
閱讀更多
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反抗的共同體:二〇一九香港反送中運動
閱讀更多
閱讀隨身聽S3EP5》作家&吃貨蔡珠兒/港台滋味大不同,從菜市場到飲食書寫,兼談回不去的香港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在此Podcast節目中,...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