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國立臺灣文學館告訴我一個好消息:我被選為「英國文學翻譯中心」(British Centre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BCLT) 的暑期班駐校作家,預計在7月舉行的「臺灣文學翻譯工作坊」,一群翻譯者要跟我一起討論怎麼英譯我的小說。從1989年以來,BCLT每年都在英國東安格里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校園舉辦暑期工作坊,但有鑑於疫情,2020年和2021都採用網路課程取代實體互動。
BCLT向來主推歐洲文學的英譯。幸虧文化部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和臺文館出錢出力,BCLT才在2021年首次開辦中翻英工作坊,並將焦點放在台灣。
我獲選為第一棒,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固然感到光榮喜悅,卻也很焦慮。我認真寫小說是30歲之前的往事,要在工作坊跟各國譯者一起檢視少作,難免近鄉情怯。不過我終究跳出自我懷疑的內心戲——沒錯,在台灣,比我專心寫小說的作家很多。但也正因為我始終不專心寫作,我扮演過多元角色:小說的寫作者、翻譯者、書評者,以及教學者。我的科幻小說《膜》在多種語言投胎轉世:繼日本版、法文版之後,美國版剛在2021年出版。我去BCLT投石問路的見聞,或許可以嘉惠接下第二棒、第三棒的作家,以及有興趣參與未來盛會的譯者。
2021年2月起,臺文館和BCLT分別公告招募工作坊學員,預計在5月底宣布入選10位的名單。公告指出:一,入選學員的工作坊學費都由台灣買單,二,工作坊導師為新加坡作家程異(Jeremy Tiang),三,工作坊聚焦於我的小說。
新加坡作家及譯者程異(取自The Booker Prizes )
這份公告對我而言有點模糊。首先,我在社群網站到處強調這個機會寶貴,但我並不知道學費有多貴,也不好意思問主辦單位細節。(直到工作坊結束後,BCLT才在網上公布,學費是每人275英磅,合約10600元新台幣。)其次,我也不知道我跟導師應該如何互動。(等到工作坊開始之後,我才慶幸發現程異是個暖男。)
此外,我甚至不知道工作坊要鎖定我的哪篇小說。後來程異來信,只要我交出很短的作品。他希望工作坊逐字逐句推敲文本怎麼翻譯,所以只能處理夠短的文本。於是我把獲得聯合報文學獎的極短篇小說〈早餐〉寄給他:這篇夠短,還沒有被翻譯成英文。而且,多虧網紅「海苔熊」等人推薦過〈早餐〉,這篇在台灣和中國的網路轉閱率特別高。我好奇英文讀者怎麼解讀〈早餐〉。
夏天之前,我一直不知道該怎麼準備暑期班的任務。既然BCLT和我國主辦單位都是第一次嘗試視訊中譯英工作坊,也就沒有前例可以跟我分享。BCLT網站的內容龐雜,上面的暑期班資訊一度很簡約:除了中文組導師程異和我的簡介,就剩下其他6種語言小組的資料,例如日文組作家是芥川賞得主柴崎友香。
我唯一能掌握的線索就是程異,但我不好意思抓著他問東問西。於是我退而求其次,好好研究程異經手的文本。2013年,新加坡獨立出版社Ethos 推出蘇偉貞長篇小說《沉默之島》 的英譯本,由程異翻譯。程異的英譯還包括徐譽誠 和黃麗群 的短篇小說,以及Openbook年度好書《阿媽的女朋友》 其中兩章(一) 、(二 )。他不計酬勞,一再譯介台灣文學,讓我肅然起敬。
在BCLT活動前夕,媒體更宣布程異名列2022年「曼布克國際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評審團——吳明益的小說《單車失竊記》曾經入圍這個國際大獎。我藉著閱讀程異寫的英文小說,更進一步認識他的作風:短篇小說集《國慶日絕不下雨》(It Never Rains on National Day )揭露新加坡中產階級的空虛,長篇小說《緊急狀態》(State of Emergency )批判新加坡白色恐怖歷史,兩者都用內斂文字包藏爆炸性悲劇。
程異參與翻譯的多部文學作品
7月18日星期天,暑期班各組全員上網測試連線品質。大家匆忙打招呼,並未多聊。19日星期一早上始業式,BCLT召集人致詞,各小組導師和作家輪流向全員致意。輪到中文組的時候,程異用英文向各組人馬介紹我,我接著用中文朗讀〈早餐〉的節選。始業式之後,就是從早到晚的密密麻麻課程。接下來每天都按表操兵,直到週五。
按照各種夏令營慣例,最後的節目就是週六的成果發表會。朝九晚五(有時候更晚)的時間表是針對英國時區設計的。對人在台北的我來說,英國時間表等於從傍晚5點前後開始,一路到半夜。身在紐約的程異更加辛苦,因為英國早上9點等於紐約早上4點。課程很多,我必須取捨:除了這一週最初和最後的全員聚會,我要參加分布在5個週間日期的11場小組討論,每一場長達60分鐘到90分鐘。也就是說,每天平均要視訊開會3小時左右。
在小組討論之餘,BCLT安排多場探討翻譯出版實務的座談會,但我不得不割捨這些節目,因為光是11場小組活動就已經讓我眼球紅腫不堪。在每場小組活動之後,我都要戴口罩出門舒展筋骨,或是在家吞嚥簡餐,才能在充電之後回到電腦前繼續作戰。在這一週,我不得不擱置其他讀書寫稿任務,否則沒有力氣投入視訊活動。
各組學員的課餘互動,就在推特上進行。學員憑著 #BCLT2021 這個hashtag,在推特到處認親,在彼此居家隔離的早餐美照按讚。2021年上半年,我參與了兩個翻譯計畫: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的《膜》英譯本,以及台裔美國作家朱詠慈(Ariel Chu)跟我共同編選的「酷兒時間:台灣同志文學專號」 ——2021年2月時,朱詠慈和我大膽詢問大忙人程異是否願意再次翻譯《阿媽女朋友》的部分內容,沒想到他竟然答允,準時交出〈女貓王〉這一章譯稿。
這兩個翻譯出版成果獲得的國際迴響,主要也來自推特。我從這些經驗得知,如果台灣各單位想要觸及國際譯者和作家,就要好好經營推特,不該固守臉書。一些學員跟我說,他們是從我在推特和Instagram的貼文得知台灣提供工作坊機會,卻不知道臉書早有公告。
程異和10名入選學員簡直是黃金組合,他們都對同志友善、對台灣友善,所以才樂意用一整週的時間琢磨〈早餐〉。他們欣然接受〈早餐〉的同性戀暗示以及台式文學獎作品的咬文嚼字:這篇小說的特色,就是不揭露文中「情人」的性別和性傾向,以及刻意打造對稱感的文風。
10名學員包括5名台灣人、1名新加坡人、1名香港人,以及3名在西方留學的中國人。他們都比我年輕很多,卻都擁有豐富的翻譯履歷。我當然也知道有些中英文俱佳的年輕朋友報名了,但沒有入選:沒有入圍的朋友也很優秀,要不是熟讀大量英文小說,就是寫過不少英文書評,只不過投入筆譯工作的經驗比較少而已。
「臺灣文學翻譯工作坊」導師程異(第一排中)、作家紀大偉(第二排左)及10名學員(取自twitter/Jeremy Tiang )
程異帶課的方式,就是拆開小說文句,請每個學員分頭中譯英。他並不指點學員怎麼翻譯,畢竟學員都已經是獨當一面的譯者。程異的任務是維持同儕互相評估的氛圍:譯者A的選字是否太沉寂或太過火?譯者B如何營造文句讀起來的音樂感?譯者C的英譯是否像原作一樣,成功隱瞞角色的性別和性傾向?
聽了他們討論我才發覺,〈早餐〉(原文收錄在中文版《膜》)譯成日文版(收錄在日文版《膜》),翻譯成英文也沒問題,但是不能翻譯成法文或其他歐洲語言:文中關鍵的「情人」一詞,類似性別不明的日文「愛人」和英文「lover」,但絕對不是性別明確的法文「amant」(情夫)或「amante」(情婦)。這篇小說也不適合改編成影劇或有聲書,因為情人一露臉、一出聲就暴露性別。
成果發表會當天,每組有15分鐘可以發揮。本組譯者向各組全員宣讀〈早餐〉的英譯成果,每人輪流朗讀自己負責的句子。遇到「情人」說話的時候,一男一女譯者各唸情人的一半台詞,以便維持情人性別的曖昧。讀完譯稿之後,還剩下5分鐘。4位譯者利用這5分鐘扼要講述他們一週的收穫。
《膜》原作與各語文譯本,左起:中文、英文、日文、法文版
翻譯工作坊駐校作家這個機會,跟國內文壇熟知的種種獎勵大不相同。這不是文學獎,並不是讓作家領獎致謝之後就走人。這不是放牛吃草的駐校作家職位,並不是讓作家關在宿舍孤僻寫作。這也不是負有演講、教學義務的另一種駐校作家任務,並不要求作家上台開講。
在翻譯工作坊,作家不應該指揮譯者如何解讀原作,反而應該虛心傾聽譯者的歧異詮釋。我的收穫,除了BCLT支付駐校作家的酬勞,就是透過不同時區譯者的慧眼,來回跨越中英文分界,重新認識自己作品的價值。
誰適合擔任這種駐校作家?我想出三種特質。一,願意跟一批譯者密集對話一週的人。如果BCLT恢復實境上課,駐校作家就要飛到英國,跟譯者群共同生活一星期。二,願意幫台灣文壇結交國際朋友的人。我在BCLT認識的新譯者,自然會想要透過我認識其他台灣作家、透過我得知台灣提供的翻譯機會。三,享受中英文切換溝通的人。如果駐校作家並不慣用英語,找英文流利的親友在身旁即時口譯,或許也是變通之道。但我也承認,如果作家不需口譯員,可以自己體會中英文即時對照的樂趣,就更可以盡興投入工作坊全程。●
Tags:
2021「臺灣文學翻譯工作坊」的導師程異(下)與作家紀大偉(上)(圖片來源:Unsplash/Ben Kolde、文化部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提供)
編按:臺灣文學近年積極對外爭取國際能見度,譯者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經過年餘的來回洽談,文化部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今(2021)年首度與英國文學翻譯中心(British Centre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合作、並邀請國立臺灣文學館協作,推出「臺灣文學翻譯工作坊」,徵選全球華文譯者參與系列課程,期許透過工作坊培養及擴增優質的翻譯人才,促進臺灣文學作品英譯的機會。
1989年成立於「文學之都」英格蘭諾里奇(Norwich)的英國文學翻譯中心,長期推行各國文學作品迻譯為英文的交流專案,每年夏季的譯者訓練學程是國際聞名的活動,已串連全球無數譯者、編輯及出版商。
首次舉行的「臺灣文學翻譯工作坊」自年初公告以來,吸引了來自全球不同地區的61人報名,最終由臺文館及英國翻譯文學中心遴選出10名學員。這些學員分別來自中國、香港、新加坡及臺灣等地區,都具備多種語言能力,並擁有翻譯資歷或專研翻譯的背景。
因疫情關係,這項翻譯工作坊7月下旬以全球網路連線的形式舉行,由新加坡旅美作家兼譯者程異(Jeremy Tiang)擔任導師,選定台灣作家紀大偉的作品為教材,帶領譯者學員推敲作品背後的脈絡,精進翻譯臺灣文學的要領。主辦單位同時安排創意寫作、翻譯通識課程、專題演講、譯者交流及團體聯誼等課程,協助拓展譯者的業界視野。
活動期間,紀大偉也以作家身分全程參與。本文邀請紀大偉縷述他自活動公告至工作坊結束過程中的所見所聞,除追索探問活動的立意及執行細節,他也以既參與且旁觀的角度,勾勒出程異與學員們切磋翻譯的精髓,並扼要提出他對這次譯坊的心得評論。
2021年初,國立臺灣文學館告訴我一個好消息:我被選為「英國文學翻譯中心」(British Centre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BCLT)的暑期班駐校作家,預計在7月舉行的「臺灣文學翻譯工作坊」,一群翻譯者要跟我一起討論怎麼英譯我的小說。從1989年以來,BCLT每年都在英國東安格里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校園舉辦暑期工作坊,但有鑑於疫情,2020年和2021都採用網路課程取代實體互動。
BCLT向來主推歐洲文學的英譯。幸虧文化部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和臺文館出錢出力,BCLT才在2021年首次開辦中翻英工作坊,並將焦點放在台灣。
我獲選為第一棒,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固然感到光榮喜悅,卻也很焦慮。我認真寫小說是30歲之前的往事,要在工作坊跟各國譯者一起檢視少作,難免近鄉情怯。不過我終究跳出自我懷疑的內心戲——沒錯,在台灣,比我專心寫小說的作家很多。但也正因為我始終不專心寫作,我扮演過多元角色:小說的寫作者、翻譯者、書評者,以及教學者。我的科幻小說《膜》在多種語言投胎轉世:繼日本版、法文版之後,美國版剛在2021年出版。我去BCLT投石問路的見聞,或許可以嘉惠接下第二棒、第三棒的作家,以及有興趣參與未來盛會的譯者。
2021年2月起,臺文館和BCLT分別公告招募工作坊學員,預計在5月底宣布入選10位的名單。公告指出:一,入選學員的工作坊學費都由台灣買單,二,工作坊導師為新加坡作家程異(Jeremy Tiang),三,工作坊聚焦於我的小說。
這份公告對我而言有點模糊。首先,我在社群網站到處強調這個機會寶貴,但我並不知道學費有多貴,也不好意思問主辦單位細節。(直到工作坊結束後,BCLT才在網上公布,學費是每人275英磅,合約10600元新台幣。)其次,我也不知道我跟導師應該如何互動。(等到工作坊開始之後,我才慶幸發現程異是個暖男。)
此外,我甚至不知道工作坊要鎖定我的哪篇小說。後來程異來信,只要我交出很短的作品。他希望工作坊逐字逐句推敲文本怎麼翻譯,所以只能處理夠短的文本。於是我把獲得聯合報文學獎的極短篇小說〈早餐〉寄給他:這篇夠短,還沒有被翻譯成英文。而且,多虧網紅「海苔熊」等人推薦過〈早餐〉,這篇在台灣和中國的網路轉閱率特別高。我好奇英文讀者怎麼解讀〈早餐〉。
夏天之前,我一直不知道該怎麼準備暑期班的任務。既然BCLT和我國主辦單位都是第一次嘗試視訊中譯英工作坊,也就沒有前例可以跟我分享。BCLT網站的內容龐雜,上面的暑期班資訊一度很簡約:除了中文組導師程異和我的簡介,就剩下其他6種語言小組的資料,例如日文組作家是芥川賞得主柴崎友香。
我唯一能掌握的線索就是程異,但我不好意思抓著他問東問西。於是我退而求其次,好好研究程異經手的文本。2013年,新加坡獨立出版社Ethos推出蘇偉貞長篇小說《沉默之島》的英譯本,由程異翻譯。程異的英譯還包括徐譽誠和黃麗群的短篇小說,以及Openbook年度好書《阿媽的女朋友》其中兩章(一)、(二)。他不計酬勞,一再譯介台灣文學,讓我肅然起敬。
在BCLT活動前夕,媒體更宣布程異名列2022年「曼布克國際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評審團——吳明益的小說《單車失竊記》曾經入圍這個國際大獎。我藉著閱讀程異寫的英文小說,更進一步認識他的作風:短篇小說集《國慶日絕不下雨》(It Never Rains on National Day)揭露新加坡中產階級的空虛,長篇小說《緊急狀態》(State of Emergency)批判新加坡白色恐怖歷史,兩者都用內斂文字包藏爆炸性悲劇。
7月18日星期天,暑期班各組全員上網測試連線品質。大家匆忙打招呼,並未多聊。19日星期一早上始業式,BCLT召集人致詞,各小組導師和作家輪流向全員致意。輪到中文組的時候,程異用英文向各組人馬介紹我,我接著用中文朗讀〈早餐〉的節選。始業式之後,就是從早到晚的密密麻麻課程。接下來每天都按表操兵,直到週五。
按照各種夏令營慣例,最後的節目就是週六的成果發表會。朝九晚五(有時候更晚)的時間表是針對英國時區設計的。對人在台北的我來說,英國時間表等於從傍晚5點前後開始,一路到半夜。身在紐約的程異更加辛苦,因為英國早上9點等於紐約早上4點。課程很多,我必須取捨:除了這一週最初和最後的全員聚會,我要參加分布在5個週間日期的11場小組討論,每一場長達60分鐘到90分鐘。也就是說,每天平均要視訊開會3小時左右。
在小組討論之餘,BCLT安排多場探討翻譯出版實務的座談會,但我不得不割捨這些節目,因為光是11場小組活動就已經讓我眼球紅腫不堪。在每場小組活動之後,我都要戴口罩出門舒展筋骨,或是在家吞嚥簡餐,才能在充電之後回到電腦前繼續作戰。在這一週,我不得不擱置其他讀書寫稿任務,否則沒有力氣投入視訊活動。
各組學員的課餘互動,就在推特上進行。學員憑著 #BCLT2021 這個hashtag,在推特到處認親,在彼此居家隔離的早餐美照按讚。2021年上半年,我參與了兩個翻譯計畫: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的《膜》英譯本,以及台裔美國作家朱詠慈(Ariel Chu)跟我共同編選的「酷兒時間:台灣同志文學專號」——2021年2月時,朱詠慈和我大膽詢問大忙人程異是否願意再次翻譯《阿媽女朋友》的部分內容,沒想到他竟然答允,準時交出〈女貓王〉這一章譯稿。
這兩個翻譯出版成果獲得的國際迴響,主要也來自推特。我從這些經驗得知,如果台灣各單位想要觸及國際譯者和作家,就要好好經營推特,不該固守臉書。一些學員跟我說,他們是從我在推特和Instagram的貼文得知台灣提供工作坊機會,卻不知道臉書早有公告。
程異和10名入選學員簡直是黃金組合,他們都對同志友善、對台灣友善,所以才樂意用一整週的時間琢磨〈早餐〉。他們欣然接受〈早餐〉的同性戀暗示以及台式文學獎作品的咬文嚼字:這篇小說的特色,就是不揭露文中「情人」的性別和性傾向,以及刻意打造對稱感的文風。
10名學員包括5名台灣人、1名新加坡人、1名香港人,以及3名在西方留學的中國人。他們都比我年輕很多,卻都擁有豐富的翻譯履歷。我當然也知道有些中英文俱佳的年輕朋友報名了,但沒有入選:沒有入圍的朋友也很優秀,要不是熟讀大量英文小說,就是寫過不少英文書評,只不過投入筆譯工作的經驗比較少而已。
程異帶課的方式,就是拆開小說文句,請每個學員分頭中譯英。他並不指點學員怎麼翻譯,畢竟學員都已經是獨當一面的譯者。程異的任務是維持同儕互相評估的氛圍:譯者A的選字是否太沉寂或太過火?譯者B如何營造文句讀起來的音樂感?譯者C的英譯是否像原作一樣,成功隱瞞角色的性別和性傾向?
聽了他們討論我才發覺,〈早餐〉(原文收錄在中文版《膜》)譯成日文版(收錄在日文版《膜》),翻譯成英文也沒問題,但是不能翻譯成法文或其他歐洲語言:文中關鍵的「情人」一詞,類似性別不明的日文「愛人」和英文「lover」,但絕對不是性別明確的法文「amant」(情夫)或「amante」(情婦)。這篇小說也不適合改編成影劇或有聲書,因為情人一露臉、一出聲就暴露性別。
成果發表會當天,每組有15分鐘可以發揮。本組譯者向各組全員宣讀〈早餐〉的英譯成果,每人輪流朗讀自己負責的句子。遇到「情人」說話的時候,一男一女譯者各唸情人的一半台詞,以便維持情人性別的曖昧。讀完譯稿之後,還剩下5分鐘。4位譯者利用這5分鐘扼要講述他們一週的收穫。
翻譯工作坊駐校作家這個機會,跟國內文壇熟知的種種獎勵大不相同。這不是文學獎,並不是讓作家領獎致謝之後就走人。這不是放牛吃草的駐校作家職位,並不是讓作家關在宿舍孤僻寫作。這也不是負有演講、教學義務的另一種駐校作家任務,並不要求作家上台開講。
在翻譯工作坊,作家不應該指揮譯者如何解讀原作,反而應該虛心傾聽譯者的歧異詮釋。我的收穫,除了BCLT支付駐校作家的酬勞,就是透過不同時區譯者的慧眼,來回跨越中英文分界,重新認識自己作品的價值。
誰適合擔任這種駐校作家?我想出三種特質。一,願意跟一批譯者密集對話一週的人。如果BCLT恢復實境上課,駐校作家就要飛到英國,跟譯者群共同生活一星期。二,願意幫台灣文壇結交國際朋友的人。我在BCLT認識的新譯者,自然會想要透過我認識其他台灣作家、透過我得知台灣提供的翻譯機會。三,享受中英文切換溝通的人。如果駐校作家並不慣用英語,找英文流利的親友在身旁即時口譯,或許也是變通之道。但我也承認,如果作家不需口譯員,可以自己體會中英文即時對照的樂趣,就更可以盡興投入工作坊全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島讀共同體】鷹飛基隆:從尋找黑鳶重新認識基隆歷史 熱烈報名中!
閱讀通信 vol.298》在小說的世界得到自由
延伸閱讀
評論》詩歌是我們負擔不起的一件奢侈品:新加坡英文詩簡介
閱讀更多
話題》膚色「不對」就不能擔任翻譯嗎?雅曼達.戈爾曼事件中的翻譯、種族主義與取消文化
閱讀更多
台書在日本5 譯者》日文譯者與他/她的台灣作家們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