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安田葵,出版社編輯
讀過哪些日文版台灣作品?
打算開始閱讀台灣文學後 ,最初拿到手的作品是朱天文的《荒人手記》。之後,我讀了白先勇《孽子》、邱妙津《鱷魚手記》、《紀大偉作品集《膜》》 (作品社的選集)、胡淑雯《太陽的血是黑的》、甘耀明《冬將軍來的夏天》等等。讀台灣文學時,我強烈地感受到少數派與政治的存在。
閱讀上述台灣文學,有沒有增進或改變您對台灣的認識?
讀台灣文學作品前,我完全不知道台灣的歷史。我是在幾乎沒有學習東亞(當然也包含日本)近現代史的情況下,長大成人的。透過閱讀台灣小說,我不只認識了台灣的歷史,也成為我以台灣為中心,思考包括中國、香港、日本、韓國乃至東南亞在內的地域關係,以及其未來的契機。
覺得台灣文學與日本文學的差異或特點?
首先,台灣文學登場人物的成長經驗具有驚人的多樣性,各自有著不同的價值觀或歷史觀。儘管如此,他們與共有現在這一瞬間的夥伴的關係,卻毫不留情地彼此碰撞著。
再者,政治性的話題不只出現在小說背景的社會制度中,還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對話、示威遊行或集會活動、城市風景的象徵等等之中。登場人物們爭吵與不和的原因,也不只是當事人的問題,多數是歷史與社會制度的問題。政治深深地滲透進登場人物的生活,位於故事的中心。
這樣的登場人物之間對人類的愛與連帶,每每讓我的內心顫抖。(蔡鈺淩譯)
➤讀者:白井魁,一橋大學言語社会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
讀過哪些日文版台灣作品?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黎明前的台灣》、《泥濘》,黃春明《莎喲娜啦.再見》,白先勇《孽子》、《台北人》,陳逸雄編譯的《臺灣抗日小說選》,《彩鳳的夢》、《終戰的賠償》、《三腳馬》(研文選書「台灣當代小說選」系列),吳明益《單車失竊記》、《天橋上的魔術師》,台灣性弱勢文學系列,《華麗島詩集:中華民國現代詩選》,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等等。
閱讀上述台灣文學,有沒有增進或改變您對台灣的認識?
了解了關於台灣的歷史與社會超乎想像的複雜性。同時,也了解了台灣的人們如何面對這個複雜性的姿態。
覺得台灣文學與日本文學的差異或特點?
我不太了解日本文學,不太清楚兩者的差異。不過,台灣文學給人的印象是具有很多富含社會性的作品。同時,我也感受到他們想要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土地或所屬共同體的歷史、社會等問題的態度。我想台灣是以多樣性構成的這一點,亦反映在作品中。(蔡鈺淩譯)
➤讀者:八木春奈,高崎經濟大學特命助教
讀過哪些日文版台灣作品?
我的工作之一就是在日本介紹華語圈的當代文學(主要以台灣當代文學為主),同時撰寫學術論文。因為如此,從較早期的出版品(如研文出版的「台灣當代小說選」、國會刊行會的「新台灣文學」等),到新近的出版品(如白水社的EX-LIBRIS系列或「台灣文學選」等),我都根據需要與興趣廣泛地閱讀。
尤其我的博士論文主題是白先勇的文學創作,因而幾次重讀《孽子》或《台北人》的日譯本。最近我為郭強生的《惑鄉之人》(西村正男譯)撰寫了書評,我非常喜歡郭強生的作品。近期則是讀了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泉京鹿譯)。
閱讀上述台灣文學,有沒有增進或改變您對台灣的認識?
當然是加深了對台灣的認識。我的信念是:不管是什麼樣的場所或什麼樣的人,若想要加深對他者的認識或知識,首先嘗試看他們的電影與小說。在此我想大聲地傳達這個想法:去台灣之前,比起旅遊書,請多少讀點台灣文學的譯本吧。
覺得台灣文學與日本文學的差異或特點?
要總括來談「台灣文學」的作品,並展現出其巨大的特點,是需要勇氣的。不過如果硬說的話,我總覺得台灣文學中,有許多具有積極性的長篇小說。這類作品納入了各種各樣的視點,盡可能縱橫馳騁地描寫出多樣的社會上弱者之生存。
另外,描寫性少數者生存樣貌的文學,比起日本也具有豐富的譜系。我想「台灣同志文學」譜系的豐富,作為世界文學是值得自豪的。(蔡鈺淩譯)
➤讀者:明田川聰士,日本・獨協大學國際教養學部言語文化學科專任講師
讀過哪些日文版台灣作品?
台灣文學在日本出版界的勢力雖無法媲美歐美文學,但目前已出版的日譯作品數量不少,其中也不乏深獲好評的文學創作。而且許多台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品也都有日譯本,包括收錄賴和、楊守愚等台灣新文學草創期作品的《台灣抗日小說選》,以及50年代出版的陳紀瀅《荻村傳》、林海音《城南舊事》兩部描寫中國北方社會的經典小說。60年代後的重要著作則有以族群為著眼點的白先勇《台北人》、李喬《寒夜》及拓拔斯・塔瑪匹瑪作品集等。近來,伊格言的《零地點》及吳明益《單車失竊記》也相繼在日本出版並獲得不少矚目。
閱讀上述台灣文學,有沒有增進或改變您對台灣的認識?
台灣文學研究不僅是文學研究,同時也是地域研究,研究者必須對台灣近現代社會、歷史、政治及經濟各方面有所瞭解才能加以解讀,可以說是一門跨領域研究。我在學生時期剛開始接觸台灣文學時,日本國內剛好出現不少二二八事件的相關研究,因此我對戰後外省人在政治及經濟上的優勢地位有很深刻的印象。直到後來讀了白先勇的《台北人》及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我的刻板印象才開始逐漸被打破,並試著以更多元的視角,重新審視台灣社會的族群問題,而這也連帶改變了我對台灣的認識。
覺得台灣文學與日本文學的差異或特點?
日本與台灣雖然有許多共同點,但各層面還是存在著某些根本差異,難以一概而論。如果要說台灣文學的最大特色,我個人認為是作品中的「歷史回顧」傾向——現在可能被稱為轉型正義。台灣文學不斷地以回顧的方式重新審視國共內戰、二二八、白色恐怖、族群問題等歷史主題,最近出版日譯本的胡淑雯《太陽的血是黑的》及葉石濤的《台灣男子簡阿淘》也都有這個傾向。相較之下,日本文學也有不少處理戰前軍國主義高壓統治或沖繩、愛奴問題的作品,但力道方面顯然不如台灣强烈。
➤讀者:益岡和朗,会社員
讀過哪些日文版台灣作品?
邱妙津《鱷魚手記》、洪凌《黑太陽賦格》、白先勇《孽子》、甘耀明《冬將軍來的夏天》。
閱讀上述台灣文學,有沒有增進或改變您對台灣的認識?
以前不知道台灣是性弱勢文學發達的國家,因此,這是個新鮮的發現。雖然在《孽子》等作品中很顯著,但能了解到台灣與日本的距離相近、文化影響濃厚,這也是一種收穫。
此外,雖然不是台灣文學,但在閱讀出身台灣的日本文學作家李琴峰的《倒數五秒月牙》時,認識到家族中使用的語言本身存在著差異,這讓我受到了衝擊。不是因為「世代的感覺不同而導致語言不通」,完全是因為「語言本身不同而產生齟齬」這件事,讓我感到驚訝。而台灣這塊土地所具有的歷史重量(這包含日本的責任),也讓我深受感動。
覺得台灣文學與日本文學的差異或特點?
台灣文學與日本文學的不同,在於台灣有一個以性弱勢文學為主流被賦予位置的時代。性弱勢文學在日本雖仍有「流行素材」程度的處理,將其視作潮流商品,但在台灣文學中,卻已建立了穩固的地位。此外,像洪凌受到日本SF(科幻小說)和動畫強烈影響的作品,或是像甘耀明描寫神和精靈這類邊緣存在與人們的生活連接在一起的魔幻寫實主義,這類作品被大量看到,我覺得這也是有趣的特點。(蔡鈺淩譯)
➤讀者:蕪豆,自營業
讀過哪些日文版台灣作品?
我個人對阿美族通過禮儀的習俗很感興趣, 雖然看過非常多的台灣電影,但卻只讀過一點點文學作品。不過,在當代的世界文學中,我會想一再反覆閱讀的是甘耀明的作品。他的作品每每輕鬆地跨越了沉重的歷史社會性的重壓,雖然有很多苦難,卻充滿了「即使如此也值得活下去」的生命力。這作為一種自然的力量被象徵性的描寫出來,例如《神祕列車》中阿公贈與的大量野薑花的白色小花。
閱讀上述台灣文學,有沒有增進或改變您對台灣的認識?
接觸了甘耀明的小說後,我品嘗到在眾多文化的混淆中所孕育出的芳醇,其中也有日本動畫的影響吧。《冬將軍來的夏天》有點像宮崎駿的作品;《殺鬼》與馬奎斯的《族長的秋天》好像有點關係,也有一點《七龍珠》、《鬼太郎》和《鬼滅之刃》的影子。
覺得台灣文學與日本文學的差異或特點?
不管是日本或台灣,外來文化的殘渣就像地層一樣重疊在一起。在這點上,日本和台灣很是相似,這也可說是融合了帶有時差的異文化吧。
日本古典文學中有「無常觀」這個佛教的要素,這表現在對逝去之物的依戀與思念、對來世淨土的追求,以及謹慎的悲哀與美麗上(安藤禮二的《列島祝祭論》,以寬廣客觀的視角捕捉了日本精神的潮流) 。
說起中國的傳統,應該是漢詩、儒教和道教吧。日本也殘留著道教和迄今依然是家父長式男性優越的儒教。我還沒去過台灣,今後我想更加了解這些。(蔡鈺淩譯)●
Tags:
➤讀者:安田葵,出版社編輯
讀過哪些日文版台灣作品?
打算開始閱讀台灣文學後 ,最初拿到手的作品是朱天文的《荒人手記》。之後,我讀了白先勇《孽子》、邱妙津《鱷魚手記》、《紀大偉作品集《膜》》 (作品社的選集)、胡淑雯《太陽的血是黑的》、甘耀明《冬將軍來的夏天》等等。讀台灣文學時,我強烈地感受到少數派與政治的存在。
閱讀上述台灣文學,有沒有增進或改變您對台灣的認識?
讀台灣文學作品前,我完全不知道台灣的歷史。我是在幾乎沒有學習東亞(當然也包含日本)近現代史的情況下,長大成人的。透過閱讀台灣小說,我不只認識了台灣的歷史,也成為我以台灣為中心,思考包括中國、香港、日本、韓國乃至東南亞在內的地域關係,以及其未來的契機。
覺得台灣文學與日本文學的差異或特點?
首先,台灣文學登場人物的成長經驗具有驚人的多樣性,各自有著不同的價值觀或歷史觀。儘管如此,他們與共有現在這一瞬間的夥伴的關係,卻毫不留情地彼此碰撞著。
再者,政治性的話題不只出現在小說背景的社會制度中,還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對話、示威遊行或集會活動、城市風景的象徵等等之中。登場人物們爭吵與不和的原因,也不只是當事人的問題,多數是歷史與社會制度的問題。政治深深地滲透進登場人物的生活,位於故事的中心。
這樣的登場人物之間對人類的愛與連帶,每每讓我的內心顫抖。(蔡鈺淩譯)
➤讀者:白井魁,一橋大學言語社会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
讀過哪些日文版台灣作品?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黎明前的台灣》、《泥濘》,黃春明《莎喲娜啦.再見》,白先勇《孽子》、《台北人》,陳逸雄編譯的《臺灣抗日小說選》,《彩鳳的夢》、《終戰的賠償》、《三腳馬》(研文選書「台灣當代小說選」系列),吳明益《單車失竊記》、《天橋上的魔術師》,台灣性弱勢文學系列,《華麗島詩集:中華民國現代詩選》,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等等。
閱讀上述台灣文學,有沒有增進或改變您對台灣的認識?
了解了關於台灣的歷史與社會超乎想像的複雜性。同時,也了解了台灣的人們如何面對這個複雜性的姿態。
覺得台灣文學與日本文學的差異或特點?
我不太了解日本文學,不太清楚兩者的差異。不過,台灣文學給人的印象是具有很多富含社會性的作品。同時,我也感受到他們想要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土地或所屬共同體的歷史、社會等問題的態度。我想台灣是以多樣性構成的這一點,亦反映在作品中。(蔡鈺淩譯)
➤讀者:八木春奈,高崎經濟大學特命助教
讀過哪些日文版台灣作品?
我的工作之一就是在日本介紹華語圈的當代文學(主要以台灣當代文學為主),同時撰寫學術論文。因為如此,從較早期的出版品(如研文出版的「台灣當代小說選」、國會刊行會的「新台灣文學」等),到新近的出版品(如白水社的EX-LIBRIS系列或「台灣文學選」等),我都根據需要與興趣廣泛地閱讀。
尤其我的博士論文主題是白先勇的文學創作,因而幾次重讀《孽子》或《台北人》的日譯本。最近我為郭強生的《惑鄉之人》(西村正男譯)撰寫了書評,我非常喜歡郭強生的作品。近期則是讀了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泉京鹿譯)。
閱讀上述台灣文學,有沒有增進或改變您對台灣的認識?
當然是加深了對台灣的認識。我的信念是:不管是什麼樣的場所或什麼樣的人,若想要加深對他者的認識或知識,首先嘗試看他們的電影與小說。在此我想大聲地傳達這個想法:去台灣之前,比起旅遊書,請多少讀點台灣文學的譯本吧。
覺得台灣文學與日本文學的差異或特點?
要總括來談「台灣文學」的作品,並展現出其巨大的特點,是需要勇氣的。不過如果硬說的話,我總覺得台灣文學中,有許多具有積極性的長篇小說。這類作品納入了各種各樣的視點,盡可能縱橫馳騁地描寫出多樣的社會上弱者之生存。
另外,描寫性少數者生存樣貌的文學,比起日本也具有豐富的譜系。我想「台灣同志文學」譜系的豐富,作為世界文學是值得自豪的。(蔡鈺淩譯)
➤讀者:明田川聰士,日本・獨協大學國際教養學部言語文化學科專任講師
讀過哪些日文版台灣作品?
台灣文學在日本出版界的勢力雖無法媲美歐美文學,但目前已出版的日譯作品數量不少,其中也不乏深獲好評的文學創作。而且許多台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品也都有日譯本,包括收錄賴和、楊守愚等台灣新文學草創期作品的《台灣抗日小說選》,以及50年代出版的陳紀瀅《荻村傳》、林海音《城南舊事》兩部描寫中國北方社會的經典小說。60年代後的重要著作則有以族群為著眼點的白先勇《台北人》、李喬《寒夜》及拓拔斯・塔瑪匹瑪作品集等。近來,伊格言的《零地點》及吳明益《單車失竊記》也相繼在日本出版並獲得不少矚目。
閱讀上述台灣文學,有沒有增進或改變您對台灣的認識?
台灣文學研究不僅是文學研究,同時也是地域研究,研究者必須對台灣近現代社會、歷史、政治及經濟各方面有所瞭解才能加以解讀,可以說是一門跨領域研究。我在學生時期剛開始接觸台灣文學時,日本國內剛好出現不少二二八事件的相關研究,因此我對戰後外省人在政治及經濟上的優勢地位有很深刻的印象。直到後來讀了白先勇的《台北人》及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我的刻板印象才開始逐漸被打破,並試著以更多元的視角,重新審視台灣社會的族群問題,而這也連帶改變了我對台灣的認識。
覺得台灣文學與日本文學的差異或特點?
日本與台灣雖然有許多共同點,但各層面還是存在著某些根本差異,難以一概而論。如果要說台灣文學的最大特色,我個人認為是作品中的「歷史回顧」傾向——現在可能被稱為轉型正義。台灣文學不斷地以回顧的方式重新審視國共內戰、二二八、白色恐怖、族群問題等歷史主題,最近出版日譯本的胡淑雯《太陽的血是黑的》及葉石濤的《台灣男子簡阿淘》也都有這個傾向。相較之下,日本文學也有不少處理戰前軍國主義高壓統治或沖繩、愛奴問題的作品,但力道方面顯然不如台灣强烈。
➤讀者:益岡和朗,会社員
讀過哪些日文版台灣作品?
邱妙津《鱷魚手記》、洪凌《黑太陽賦格》、白先勇《孽子》、甘耀明《冬將軍來的夏天》。
閱讀上述台灣文學,有沒有增進或改變您對台灣的認識?
以前不知道台灣是性弱勢文學發達的國家,因此,這是個新鮮的發現。雖然在《孽子》等作品中很顯著,但能了解到台灣與日本的距離相近、文化影響濃厚,這也是一種收穫。
此外,雖然不是台灣文學,但在閱讀出身台灣的日本文學作家李琴峰的《倒數五秒月牙》時,認識到家族中使用的語言本身存在著差異,這讓我受到了衝擊。不是因為「世代的感覺不同而導致語言不通」,完全是因為「語言本身不同而產生齟齬」這件事,讓我感到驚訝。而台灣這塊土地所具有的歷史重量(這包含日本的責任),也讓我深受感動。
覺得台灣文學與日本文學的差異或特點?
台灣文學與日本文學的不同,在於台灣有一個以性弱勢文學為主流被賦予位置的時代。性弱勢文學在日本雖仍有「流行素材」程度的處理,將其視作潮流商品,但在台灣文學中,卻已建立了穩固的地位。此外,像洪凌受到日本SF(科幻小說)和動畫強烈影響的作品,或是像甘耀明描寫神和精靈這類邊緣存在與人們的生活連接在一起的魔幻寫實主義,這類作品被大量看到,我覺得這也是有趣的特點。(蔡鈺淩譯)
➤讀者:蕪豆,自營業
讀過哪些日文版台灣作品?
我個人對阿美族通過禮儀的習俗很感興趣, 雖然看過非常多的台灣電影,但卻只讀過一點點文學作品。不過,在當代的世界文學中,我會想一再反覆閱讀的是甘耀明的作品。他的作品每每輕鬆地跨越了沉重的歷史社會性的重壓,雖然有很多苦難,卻充滿了「即使如此也值得活下去」的生命力。這作為一種自然的力量被象徵性的描寫出來,例如《神祕列車》中阿公贈與的大量野薑花的白色小花。
閱讀上述台灣文學,有沒有增進或改變您對台灣的認識?
接觸了甘耀明的小說後,我品嘗到在眾多文化的混淆中所孕育出的芳醇,其中也有日本動畫的影響吧。《冬將軍來的夏天》有點像宮崎駿的作品;《殺鬼》與馬奎斯的《族長的秋天》好像有點關係,也有一點《七龍珠》、《鬼太郎》和《鬼滅之刃》的影子。
覺得台灣文學與日本文學的差異或特點?
不管是日本或台灣,外來文化的殘渣就像地層一樣重疊在一起。在這點上,日本和台灣很是相似,這也可說是融合了帶有時差的異文化吧。
日本古典文學中有「無常觀」這個佛教的要素,這表現在對逝去之物的依戀與思念、對來世淨土的追求,以及謹慎的悲哀與美麗上(安藤禮二的《列島祝祭論》,以寬廣客觀的視角捕捉了日本精神的潮流) 。
說起中國的傳統,應該是漢詩、儒教和道教吧。日本也殘留著道教和迄今依然是家父長式男性優越的儒教。我還沒去過台灣,今後我想更加了解這些。(蔡鈺淩譯)●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台書在日本】完整專題
1.現況篇》這些年,日本讀者看的台灣書
2.歷史篇》性別書寫與純文學,敲開日本書市窄門:橋本恭子、黃英哲專訪
3.譯者篇》民主與女性議題超越日本,令人嚮往:三須祐介、倉本知明、及川茜專訪
4.譯者篇》全球文學研究趨緩,台灣文學在日的討論逆勢盛行:白水紀子專訪
5.譯者篇》日文譯者與他/她的台灣作家們
6.出版社篇》透過更緊密的資訊交流,一同支持文學的未來:白水社編輯部杉本貴美代專訪
7.出版社篇》本地線上調查:行銷日本遇見的難題
8.出版社篇》誤會啊,日本出版社不是你想的那樣
9.版權篇》類型是其次,共鳴才是重點:太台本屋的版權交易心得
10.版權篇》台灣書籍打進日本書市的問題與現況:訪光磊國際
11.通路篇》在台灣的日本書店:訪紀伊國屋、淳久堂
12.通路篇》在日本的台灣書店:訪誠品生活日本橋
13.讀者篇》這些書改變了我對台灣的認識:6位日本讀者的讀後分享
延伸閱讀
台書在日本1 現況》這些年,日本讀者看的台灣書
「來吧!瘋一波台灣書吧!」 近兩年台灣狂潮席捲日本,不管是瘋珍奶、瘋誠品,乃至瘋台灣的IT大臣或阿中部長,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日本群眾,... 閱讀更多
台書在日本5 譯者》日文譯者與他/她的台灣作家們
閱讀更多
台書在日本8 出版社》誤會啊,日本出版社不是你想的那樣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