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選評審:左起李家沂、丁名慶、李欣倫、黃崇凱、崔舜華
本年度文學類入圍決審的作品共有53本,將從24本中文創作選出7本,29本翻譯作品中選出4本,後者包含明顯增長的11本圖文書(含括繪本、漫畫)入列。
近幾年,大塊、大辣、臉譜等出版社主攻以成人為受眾的繪本、漫畫、圖像小說,也有不少出版社嘗試挑選若干準經典漫畫或圖像小說(例如圓神出版社去年曾大手筆推出大和和紀的《源氏物語》漫畫完全愛藏版套書、遠足文化出版一之關圭的《鼻紙寫樂》)。這多少說明了何以今年書單大幅出現圖文作品。
然而入圍的好幾部作品在細讀之下,實難歸屬特定類別。好比波蘭作家朵卡萩(Olga Tokarczuk)的《雲遊者》,揉雜遊記、隨筆、短篇小說、人體解剖掌故等不同形式,在跨文體座標的軌跡之間,形成「星叢」(constellation)。全書也像是一家飛往全球各地的航空公司,細密編織的文字有如複雜疊加的航線,令人目眩神迷。因此評審李欣倫指出,在這大疫之年,人事物都在鬆動,不同路徑上的往返,或許有助於找到相異角度重新看待自我。也於是文類間的游移、穿插、跨越乃至突破,似乎浮顯在本次入圍的諸多作品。
評審會議之初,即有評審提出:翻譯類書單中由張錦忠選詩審訂、馬尼尼為以馬來班頓詩體為基底,轉譯創作版畫與馬來文、華文並陳的《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應可移往中文創作類。部分評審略有躊躇,認為這或許不能算是以華文出發的作品。但也有其他評審認為,在圖書呈現上,馬尼尼為的版畫鏗鏘有力,飽含意旨,反而是以圖帶文的效果更勝。附議的評審補述,張錦忠是馬華文學主要論述者、馬尼尼為則是近年相當活躍的詩文創作者,他們長年在台拓寬台灣文學疆域,跨在圖與文、馬與華的邊界上,當然可歸於翻譯區,但若能拉進華文區,正可顯現李欣倫所言的浮動氛圍。
進入正式評審議程,在眾多圖像作品間,多位評審均力薦《如同此石》,認為這部作品全無一句台詞,完全靠視覺魅力描繪一塊石頭的滾動歷程,開展人類大歷史,可說達到以宇宙的高度來審視人類無窮的愚昧、自殘能耐。
此回朵卡萩分別有繪本《遺失的靈魂》及小說《雲遊者》入陣互打,兩書均由台灣譯者自波蘭文直譯,譯文皆渾然天成彷若以中文寫就,非常難得。有評審自陳,在紛擾時世密集閱讀數十本入圍作品過程中,在《遺失的靈魂》和烏克蘭插畫家多羅謝娃(Sveta Dorosheva)《來自精靈世界的人類奇幻百科》獲得療癒,獲得其他人同感支持。這兩部繪本似乎都帶領讀者轉換視角,從不同物種或非人角度探問我們自身。但考量到《雲遊者》作為近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中少數兼具深度與可讀性的小說,也隱隱呼應當今無法出國旅遊的疫情籠罩,這本既寫心靈神遊也寫身體生前死後的遊歷之書,最終出線。
討論過程中,評審丁名慶觀察到,近年有些出版社的選書眼光漸漸有些轉變,翻譯類的「ㄎㄧㄤ書」變多(如書單中的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詩選《愛是來自地獄的狗》、布魯諾.莫那利(Bruno Munari)《莫那利的機器》),不少被歸在第三世界的書寫也能引介出版(如土耳其庫德族政治家德米塔斯(Selahattin Demirtaş)的《黎明:短篇故事集》),讓書市更顯多元。
好些書彼此之間有著奇異的聯繫。兩位同樣來自奈及利亞、成名於美國的小說家,分別以長篇小說《邊緣人的合奏曲》和短篇小說集《繞頸之物》入圍。《邊緣人的合奏曲》以伊博族(Igbo)宇宙觀的守護靈視角訴說,可視為第三人稱敘事觀點的變形。透過這個設計,自然談及伊博族泛靈信仰、文化、習俗和歷史變遷,但主軸仍是當代奈及利亞青年男女苦戀作梗的階級、貧富鴻溝。
《邊緣人的合奏曲》是本拿起後就讓人停不住翻頁一直讀的小說,雖然厚實,卻頗能享受閱讀快感。《繞頸之物》的短篇皆具水準,特別能從女性角度刻畫移動在奈及利亞與美國、城與鄉、菁英與庸眾差距的種種經驗。不免使人聯想到其他在美國成名的移民作家手筆,只是身世場景換成了非洲。
角逐最後一本翻譯書名額時,金英夏《黑色花》與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如夢的一年》形成對陣。有評審大加讚賞《如夢的一年》,列為個人今年的書單之最。此書做為音樂人晚年的回望之作,誠懇迷人,不刻意述說什麼,只是讓細微感受緩緩流洩。書中流轉各地旅館的意象、罹病消逝的老友,尤其動人。同樣支持的評審則表示,閱讀時甚至不知作者是什麼來頭,卻非常受吸引,後來才知道原來她是搖滾樂史上的重要人物。
儘管韓國流行樂、影視產品大舉征服台灣,事實上仍未有足夠出色且重要的文學作品被重視。金英夏身為當今韓國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值得更多讀者關注。
支持《黑色花》的評審們申論:小說雖帶有意圖鮮明的國族寓言,事實上更針對底層凡人無從掌握自身命運為主軸,故事寫到那艘1905年從韓半島開往墨西哥的奴工船,壓縮了原本森嚴的社會階級,所有人都成了任人宰割的豬仔。1910年日本併吞朝鮮,這群分散在猶加敦半島瓊麻莊園的奴工徹底失去了家國,其中主角跨越階級的悲戀離合,令人嘆息。書中關於信仰的思辨,也讓人再次感受到韓國社會深厚的基督教傳統。此外,小說寫及20世紀上半葉的墨西哥內戰狀態,乃至最終在瓜地馬拉密林中短暫存在的朝鮮人獨立之國,特別能顯現小說跨出韓半島、立足世界的廣闊視野。最終拉鋸,評審們期待《黑色花》能帶領讀者前往更遠的遠方。
中文創作部分,逐一交換意見後,郭強生《尋琴者》與陳宗暉《我所去過最遠的地方》很快確定出線。評審一致認為《尋琴者》是郭強生迄今最佳作品,以琴喻情,全書拿捏得不慍不火,即使是作者擅長的同志議題,也僅僅是輕輕碰觸,讓人感受到他在近幾年反思初老、長照的散文書寫後,帶著隨心所欲的自在。書中關於古典樂曲、音樂家典故的交互指涉,也應用得恰到好處,評審崔舜華說她是一邊聽著小說引用的曲目,一邊讀完整本小說。
陳宗暉成名甚早,尚未出書前,大約可與湯舒雯並列「寫得那麼好卻一直沒出書」的兩位散文好手。他交出《我所去過最遠的地方》,似乎不像第一本書,反而像是寫了很久的作者。本書以長篇散文居多,著實不易經營。作者能以極具風格的文字述說關於跑步、疾病、賞鯨解說、蘭嶼經驗,哀而不傷。作家的第一本散文常以家族故事、情感探索為主,但陳宗暉在一開始就越過了這些,不管是寫病、寫自我,都能帶著距離,若即若離把這些背景壓成低音。儘管書中穿插了些許小說和詩作,仍然無損於散文整體的秀異。
此次入圍的散文作品不少,好些是新人首作,多半不脫可想像的書寫題旨(兒時記趣、成長憂喜),成書後欠缺修剪,篇章內容難免重複。有別於此,兩本香港書寫呈現的是另一面向。韓麗珠《黑日》收羅2019年臉書關於香港反修例抗爭紀錄及2014年雨傘運動札記,從中可讀到小說家的第一手觀察,也可感受作者身心狀態的轉變。香港文學館主編的合集《我香港,我街道》收錄54篇散文、詩、小說,追憶昔日香港地景與人事,亦有不少亮點。
最終出線的兩本散文是夏夏《傍晚五點十五分》與馬翊航《山地話╱珊蒂化》。夏夏的散文折射自身照顧失智父親以及照顧新生兒的兩種角色。近年照護書寫漸多,但不容易寫出新意。評審多認為夏夏真摯而不刻意,以一道道家常料理作為象徵物串連家族記憶、引《百年孤寂》邦迪亞上校為哏恰到好處,書中關於賣掉家中鋼琴、清掉父母舊物的段落,相當動人。
《山地話╱珊蒂化》從書名就有著政治不正確的企圖,翻玩了原住民的既定印象。這當然是作者的詼諧巧思。馬翊航的第一本散文同樣寫身分認同、成長迷惘,卻在華美的文字中寫出了歡快氣息。他身為卑南族,長在漢人社會,游於大眾流行文化,整本散文多層次映照出原民、東部、同志情慾的多重游牧經驗,與其他散文集拉開顯著距離。
現代詩部分,僅有宋尚緯《無蜜的蜂群》、陳昌遠《工作記事》入圍,若以更寬泛標準來看,則阿尼默台語繪本《情批》、張錦忠+馬尼尼為《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亦可視為詩歌創作。宋尚緯挑戰社會議題的嘗試、陳昌遠以工廠器械為象徵入詩,均展現了各自風格。受限於評審們各自的配置選擇,以亮眼版畫搭配詩文的巴冷刀搶下一席。
此回小說競逐充滿懸念。馬家輝《鴛鴦六七四》、黎紫書《流俗地》、陳思宏《鬼地方》皆為屢獲獎項肯定的作家力作。恰好在地域上各代表香港、馬來西亞、台灣三地。三部小說的共同點是好看得彷彿連續劇,眾多登場角色各有身世背景和鮮明性格,接連不斷的戲劇情節也透露小說家們的說故事本色,加上突出地方民情色彩和多聲道,幾乎可直接當做影視改編的本事。
這幾年影音串流平台當道,帶動影視改編需求,不少小說早在出版前就瞄準了影視改編授權。但這樣的趨勢到底是打開抑或遮蔽了小說創作的可能性,還有待更深入的探究。
新人作者來勢洶洶,《其實應該是壞掉了》作者高博倫、《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陳信傑、《瑕疵人型》林新惠,都是備受看好的年輕小說家。高博倫與陳信傑在男同志情慾書寫上,共同顯露出正常化、普通化的傾向,雖有評審看來過於直白,卻可能意味著對這一代書寫者來說,(同志)情慾不再是需要大張旗鼓、艷光四射,而就像吃飯喝水那樣的簡單日常。林新惠的小說集帶著軟科幻色調,但或許更接近現代主義小說典律,聚焦在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淡漠和無從溝通。
在眾多入圍小說中拿下席次的,分別是賀景濱《我們幹過的蠢事》和陳栢青《尖叫連線》。距離前作將近10年的賀景濱,這次端出的是各種應用程式、演算法覆蓋生活的科幻景觀。故事從魯蛇小說家遠赴柏林尋找邏輯學老師起始,在看似隨機實則遭到精準算計的路徑中,拉往一條又一條超連結歧路。在這場既冒險犯難又解謎推理的過程,小說家狂發議論,哲學、生物科技、攝控學(cybernetics,或譯模控學)、暗網、黑幫、啤酒等等,包山包海包讀者吃到飽。
有評審懷疑這樣高的閱讀門檻,是否能讓讀者入口?但亦有評審一開始讀就停不下來,著迷於那洶湧噴薄的唬爛、連發金句,儘管不一定都看得懂。小說有不少章節就像被應用程式腦補出來的超展開故事,很可能全書就是一場巨大的幻覺,什麼都沒發生,卻什麼都發生過了。交鋒過後,《我們幹過的蠢事》以其前瞻性、獨特珍稀獲獎。
賀景濱以科幻質疑「我不是我的我」的主體意識,陳栢青則以《尖叫連線》從純文學伸腳跨入類型小說。小說瘋狂翻玩次文化元素,揉捏日本鬼片、好萊塢驚悚片、益智綜藝節目、校園YA劇套路,從妖魔鬼怪一路聲東擊西到外太空異形,反映出作者長期浸泡在這些影像材料,才得以化用成精。然過於繁複的翻轉情節,多少要冒著渙散讀者焦點、減損可讀性的風險。
有評審認為這樣視覺化的寫法,其節奏速度追步影像媒體,終不免在視覺的對決落居下風。況且小說引用的《咒怨》、《七夜怪談》、佛萊迪等,似乎稍嫌陳舊。亦有評審解讀,小說直指當代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螢幕視窗,包含電腦、平板、手機、監視器,人在鏡像中交相疊映,小說不斷寫著「這才真的醒來」,宛如在說這是永遠醒不過來的夢魘。
《尖叫連線》表面上寫校園霸凌的小說,層層剝除後,袒露出可怕的受害者之心。作者意欲陳說的,不純然是「加害者」、「受害者」截然二分,也不僅是這兩者的混合難以切分,而是這時代人們多麼想當受害者。踩在受害者的位置,等於占據了道德制高點。然而正是這樣想法,讓人們不知不覺成了怪物。幾經交換意見,《尖叫連線》確定入選。
說到底,所有獎項都是各種機緣樂章的演繹。入圍的53部作品,早就經過層層篩選才來到我們這群評審眼前。更換不同評審組合,結果也將有所變動。現在,我們選出這批書,交付給讀者,必然也會受到不同角度、程度不一的篩選。你可以不要理我們選了什麼,開始讀任何一本書總是好的。●
附註:
最後的最後,趁著撰寫評審報告之便,我想提一提兩本未能進入決選的小說。一是獨步出版社的跨國接龍小說集《筷:怪談競演奇物語》。這部小說分別由日、台、港五位作者接力完成,除了編輯執行企畫的強力意志,各個作者均以本地文化、歷史為素材,跨國傳接,在銷售和閱讀趣味上廣獲讀者認可,日文譯本也正在進行中。
另一本則是楊双子的《臺灣漫遊錄》。小說出版時曾引起台灣文史圈「假託偽作」爭議。但若細究文本內容,反而意外認證了小說以假亂真的紮實考據功力。小說看似眷戀日殖年代,實則在百轉千迴的少女心思間,埋藏著殖民者與被殖民者如何對待彼此的深沉質問。兩本小說都讓人滿懷期待作者們的下一部作品。
附註的附註:
最後的最後的最後,我覺得北愛爾蘭小說家安娜.伯恩斯(Anna Burns)好像盜了張亦絢的帳號。《牛奶工》那個充滿奇思怪想、時不時反覆歸納或總結自我經驗的敘事聲音,簡直就像讀過《永別書》寫出了北愛爾蘭問題年代的扭曲日常。另一點充滿反諷意味的是,整本小說都在抱怨英國的《牛奶工》,封底的建議分類標籤有「英國文學」。(好啦,我知道它得了英國人辦的布克獎)
閱讀更多
Tags:
決選評審:左起李家沂、丁名慶、李欣倫、黃崇凱、崔舜華
本年度文學類入圍決審的作品共有53本,將從24本中文創作選出7本,29本翻譯作品中選出4本,後者包含明顯增長的11本圖文書(含括繪本、漫畫)入列。
近幾年,大塊、大辣、臉譜等出版社主攻以成人為受眾的繪本、漫畫、圖像小說,也有不少出版社嘗試挑選若干準經典漫畫或圖像小說(例如圓神出版社去年曾大手筆推出大和和紀的《源氏物語》漫畫完全愛藏版套書、遠足文化出版一之關圭的《鼻紙寫樂》)。這多少說明了何以今年書單大幅出現圖文作品。
然而入圍的好幾部作品在細讀之下,實難歸屬特定類別。好比波蘭作家朵卡萩(Olga Tokarczuk)的《雲遊者》,揉雜遊記、隨筆、短篇小說、人體解剖掌故等不同形式,在跨文體座標的軌跡之間,形成「星叢」(constellation)。全書也像是一家飛往全球各地的航空公司,細密編織的文字有如複雜疊加的航線,令人目眩神迷。因此評審李欣倫指出,在這大疫之年,人事物都在鬆動,不同路徑上的往返,或許有助於找到相異角度重新看待自我。也於是文類間的游移、穿插、跨越乃至突破,似乎浮顯在本次入圍的諸多作品。
評審會議之初,即有評審提出:翻譯類書單中由張錦忠選詩審訂、馬尼尼為以馬來班頓詩體為基底,轉譯創作版畫與馬來文、華文並陳的《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應可移往中文創作類。部分評審略有躊躇,認為這或許不能算是以華文出發的作品。但也有其他評審認為,在圖書呈現上,馬尼尼為的版畫鏗鏘有力,飽含意旨,反而是以圖帶文的效果更勝。附議的評審補述,張錦忠是馬華文學主要論述者、馬尼尼為則是近年相當活躍的詩文創作者,他們長年在台拓寬台灣文學疆域,跨在圖與文、馬與華的邊界上,當然可歸於翻譯區,但若能拉進華文區,正可顯現李欣倫所言的浮動氛圍。
▉翻譯文學:經典、ㄎㄧㄤ書、邊緣、國族
進入正式評審議程,在眾多圖像作品間,多位評審均力薦《如同此石》,認為這部作品全無一句台詞,完全靠視覺魅力描繪一塊石頭的滾動歷程,開展人類大歷史,可說達到以宇宙的高度來審視人類無窮的愚昧、自殘能耐。
此回朵卡萩分別有繪本《遺失的靈魂》及小說《雲遊者》入陣互打,兩書均由台灣譯者自波蘭文直譯,譯文皆渾然天成彷若以中文寫就,非常難得。有評審自陳,在紛擾時世密集閱讀數十本入圍作品過程中,在《遺失的靈魂》和烏克蘭插畫家多羅謝娃(Sveta Dorosheva)《來自精靈世界的人類奇幻百科》獲得療癒,獲得其他人同感支持。這兩部繪本似乎都帶領讀者轉換視角,從不同物種或非人角度探問我們自身。但考量到《雲遊者》作為近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中少數兼具深度與可讀性的小說,也隱隱呼應當今無法出國旅遊的疫情籠罩,這本既寫心靈神遊也寫身體生前死後的遊歷之書,最終出線。
討論過程中,評審丁名慶觀察到,近年有些出版社的選書眼光漸漸有些轉變,翻譯類的「ㄎㄧㄤ書」變多(如書單中的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詩選《愛是來自地獄的狗》、布魯諾.莫那利(Bruno Munari)《莫那利的機器》),不少被歸在第三世界的書寫也能引介出版(如土耳其庫德族政治家德米塔斯(Selahattin Demirtaş)的《黎明:短篇故事集》),讓書市更顯多元。
好些書彼此之間有著奇異的聯繫。兩位同樣來自奈及利亞、成名於美國的小說家,分別以長篇小說《邊緣人的合奏曲》和短篇小說集《繞頸之物》入圍。《邊緣人的合奏曲》以伊博族(Igbo)宇宙觀的守護靈視角訴說,可視為第三人稱敘事觀點的變形。透過這個設計,自然談及伊博族泛靈信仰、文化、習俗和歷史變遷,但主軸仍是當代奈及利亞青年男女苦戀作梗的階級、貧富鴻溝。
《邊緣人的合奏曲》是本拿起後就讓人停不住翻頁一直讀的小說,雖然厚實,卻頗能享受閱讀快感。《繞頸之物》的短篇皆具水準,特別能從女性角度刻畫移動在奈及利亞與美國、城與鄉、菁英與庸眾差距的種種經驗。不免使人聯想到其他在美國成名的移民作家手筆,只是身世場景換成了非洲。
角逐最後一本翻譯書名額時,金英夏《黑色花》與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如夢的一年》形成對陣。有評審大加讚賞《如夢的一年》,列為個人今年的書單之最。此書做為音樂人晚年的回望之作,誠懇迷人,不刻意述說什麼,只是讓細微感受緩緩流洩。書中流轉各地旅館的意象、罹病消逝的老友,尤其動人。同樣支持的評審則表示,閱讀時甚至不知作者是什麼來頭,卻非常受吸引,後來才知道原來她是搖滾樂史上的重要人物。
儘管韓國流行樂、影視產品大舉征服台灣,事實上仍未有足夠出色且重要的文學作品被重視。金英夏身為當今韓國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值得更多讀者關注。
支持《黑色花》的評審們申論:小說雖帶有意圖鮮明的國族寓言,事實上更針對底層凡人無從掌握自身命運為主軸,故事寫到那艘1905年從韓半島開往墨西哥的奴工船,壓縮了原本森嚴的社會階級,所有人都成了任人宰割的豬仔。1910年日本併吞朝鮮,這群分散在猶加敦半島瓊麻莊園的奴工徹底失去了家國,其中主角跨越階級的悲戀離合,令人嘆息。書中關於信仰的思辨,也讓人再次感受到韓國社會深厚的基督教傳統。此外,小說寫及20世紀上半葉的墨西哥內戰狀態,乃至最終在瓜地馬拉密林中短暫存在的朝鮮人獨立之國,特別能顯現小說跨出韓半島、立足世界的廣闊視野。最終拉鋸,評審們期待《黑色花》能帶領讀者前往更遠的遠方。
▉中文創作:第一本書、原民、香港、照護
中文創作部分,逐一交換意見後,郭強生《尋琴者》與陳宗暉《我所去過最遠的地方》很快確定出線。評審一致認為《尋琴者》是郭強生迄今最佳作品,以琴喻情,全書拿捏得不慍不火,即使是作者擅長的同志議題,也僅僅是輕輕碰觸,讓人感受到他在近幾年反思初老、長照的散文書寫後,帶著隨心所欲的自在。書中關於古典樂曲、音樂家典故的交互指涉,也應用得恰到好處,評審崔舜華說她是一邊聽著小說引用的曲目,一邊讀完整本小說。
陳宗暉成名甚早,尚未出書前,大約可與湯舒雯並列「寫得那麼好卻一直沒出書」的兩位散文好手。他交出《我所去過最遠的地方》,似乎不像第一本書,反而像是寫了很久的作者。本書以長篇散文居多,著實不易經營。作者能以極具風格的文字述說關於跑步、疾病、賞鯨解說、蘭嶼經驗,哀而不傷。作家的第一本散文常以家族故事、情感探索為主,但陳宗暉在一開始就越過了這些,不管是寫病、寫自我,都能帶著距離,若即若離把這些背景壓成低音。儘管書中穿插了些許小說和詩作,仍然無損於散文整體的秀異。
此次入圍的散文作品不少,好些是新人首作,多半不脫可想像的書寫題旨(兒時記趣、成長憂喜),成書後欠缺修剪,篇章內容難免重複。有別於此,兩本香港書寫呈現的是另一面向。韓麗珠《黑日》收羅2019年臉書關於香港反修例抗爭紀錄及2014年雨傘運動札記,從中可讀到小說家的第一手觀察,也可感受作者身心狀態的轉變。香港文學館主編的合集《我香港,我街道》收錄54篇散文、詩、小說,追憶昔日香港地景與人事,亦有不少亮點。
最終出線的兩本散文是夏夏《傍晚五點十五分》與馬翊航《山地話╱珊蒂化》。夏夏的散文折射自身照顧失智父親以及照顧新生兒的兩種角色。近年照護書寫漸多,但不容易寫出新意。評審多認為夏夏真摯而不刻意,以一道道家常料理作為象徵物串連家族記憶、引《百年孤寂》邦迪亞上校為哏恰到好處,書中關於賣掉家中鋼琴、清掉父母舊物的段落,相當動人。
《山地話╱珊蒂化》從書名就有著政治不正確的企圖,翻玩了原住民的既定印象。這當然是作者的詼諧巧思。馬翊航的第一本散文同樣寫身分認同、成長迷惘,卻在華美的文字中寫出了歡快氣息。他身為卑南族,長在漢人社會,游於大眾流行文化,整本散文多層次映照出原民、東部、同志情慾的多重游牧經驗,與其他散文集拉開顯著距離。
現代詩部分,僅有宋尚緯《無蜜的蜂群》、陳昌遠《工作記事》入圍,若以更寬泛標準來看,則阿尼默台語繪本《情批》、張錦忠+馬尼尼為《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亦可視為詩歌創作。宋尚緯挑戰社會議題的嘗試、陳昌遠以工廠器械為象徵入詩,均展現了各自風格。受限於評審們各自的配置選擇,以亮眼版畫搭配詩文的巴冷刀搶下一席。
▉影視改編、新人作者、科幻與類型文學
此回小說競逐充滿懸念。馬家輝《鴛鴦六七四》、黎紫書《流俗地》、陳思宏《鬼地方》皆為屢獲獎項肯定的作家力作。恰好在地域上各代表香港、馬來西亞、台灣三地。三部小說的共同點是好看得彷彿連續劇,眾多登場角色各有身世背景和鮮明性格,接連不斷的戲劇情節也透露小說家們的說故事本色,加上突出地方民情色彩和多聲道,幾乎可直接當做影視改編的本事。
這幾年影音串流平台當道,帶動影視改編需求,不少小說早在出版前就瞄準了影視改編授權。但這樣的趨勢到底是打開抑或遮蔽了小說創作的可能性,還有待更深入的探究。
新人作者來勢洶洶,《其實應該是壞掉了》作者高博倫、《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陳信傑、《瑕疵人型》林新惠,都是備受看好的年輕小說家。高博倫與陳信傑在男同志情慾書寫上,共同顯露出正常化、普通化的傾向,雖有評審看來過於直白,卻可能意味著對這一代書寫者來說,(同志)情慾不再是需要大張旗鼓、艷光四射,而就像吃飯喝水那樣的簡單日常。林新惠的小說集帶著軟科幻色調,但或許更接近現代主義小說典律,聚焦在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淡漠和無從溝通。
在眾多入圍小說中拿下席次的,分別是賀景濱《我們幹過的蠢事》和陳栢青《尖叫連線》。距離前作將近10年的賀景濱,這次端出的是各種應用程式、演算法覆蓋生活的科幻景觀。故事從魯蛇小說家遠赴柏林尋找邏輯學老師起始,在看似隨機實則遭到精準算計的路徑中,拉往一條又一條超連結歧路。在這場既冒險犯難又解謎推理的過程,小說家狂發議論,哲學、生物科技、攝控學(cybernetics,或譯模控學)、暗網、黑幫、啤酒等等,包山包海包讀者吃到飽。
有評審懷疑這樣高的閱讀門檻,是否能讓讀者入口?但亦有評審一開始讀就停不下來,著迷於那洶湧噴薄的唬爛、連發金句,儘管不一定都看得懂。小說有不少章節就像被應用程式腦補出來的超展開故事,很可能全書就是一場巨大的幻覺,什麼都沒發生,卻什麼都發生過了。交鋒過後,《我們幹過的蠢事》以其前瞻性、獨特珍稀獲獎。
賀景濱以科幻質疑「我不是我的我」的主體意識,陳栢青則以《尖叫連線》從純文學伸腳跨入類型小說。小說瘋狂翻玩次文化元素,揉捏日本鬼片、好萊塢驚悚片、益智綜藝節目、校園YA劇套路,從妖魔鬼怪一路聲東擊西到外太空異形,反映出作者長期浸泡在這些影像材料,才得以化用成精。然過於繁複的翻轉情節,多少要冒著渙散讀者焦點、減損可讀性的風險。
有評審認為這樣視覺化的寫法,其節奏速度追步影像媒體,終不免在視覺的對決落居下風。況且小說引用的《咒怨》、《七夜怪談》、佛萊迪等,似乎稍嫌陳舊。亦有評審解讀,小說直指當代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螢幕視窗,包含電腦、平板、手機、監視器,人在鏡像中交相疊映,小說不斷寫著「這才真的醒來」,宛如在說這是永遠醒不過來的夢魘。
《尖叫連線》表面上寫校園霸凌的小說,層層剝除後,袒露出可怕的受害者之心。作者意欲陳說的,不純然是「加害者」、「受害者」截然二分,也不僅是這兩者的混合難以切分,而是這時代人們多麼想當受害者。踩在受害者的位置,等於占據了道德制高點。然而正是這樣想法,讓人們不知不覺成了怪物。幾經交換意見,《尖叫連線》確定入選。
說到底,所有獎項都是各種機緣樂章的演繹。入圍的53部作品,早就經過層層篩選才來到我們這群評審眼前。更換不同評審組合,結果也將有所變動。現在,我們選出這批書,交付給讀者,必然也會受到不同角度、程度不一的篩選。你可以不要理我們選了什麼,開始讀任何一本書總是好的。●
附註:
最後的最後,趁著撰寫評審報告之便,我想提一提兩本未能進入決選的小說。一是獨步出版社的跨國接龍小說集《筷:怪談競演奇物語》。這部小說分別由日、台、港五位作者接力完成,除了編輯執行企畫的強力意志,各個作者均以本地文化、歷史為素材,跨國傳接,在銷售和閱讀趣味上廣獲讀者認可,日文譯本也正在進行中。
另一本則是楊双子的《臺灣漫遊錄》。小說出版時曾引起台灣文史圈「假託偽作」爭議。但若細究文本內容,反而意外認證了小說以假亂真的紮實考據功力。小說看似眷戀日殖年代,實則在百轉千迴的少女心思間,埋藏著殖民者與被殖民者如何對待彼此的深沉質問。兩本小說都讓人滿懷期待作者們的下一部作品。
附註的附註:
最後的最後的最後,我覺得北愛爾蘭小說家安娜.伯恩斯(Anna Burns)好像盜了張亦絢的帳號。《牛奶工》那個充滿奇思怪想、時不時反覆歸納或總結自我經驗的敘事聲音,簡直就像讀過《永別書》寫出了北愛爾蘭問題年代的扭曲日常。另一點充滿反諷意味的是,整本小說都在抱怨英國的《牛奶工》,封底的建議分類標籤有「英國文學」。(好啦,我知道它得了英國人辦的布克獎)
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 得獎作品如下:
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翻譯書 得獎作品如下:
▇2020 Openbook好書獎 年度中文創作/年度翻譯書.文學類 決選委員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Openbook好書獎
▇來看看超過250位讀者的年度好書吧!
▇得獎好書,各大網路與實體書店熱烈推廣中
指導單位:
主辦單位:
贊助:
合作夥伴:
閱讀通信 vol.307》大川普,吹什麼,吹……
延伸閱讀
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年度翻譯書.非文學類 評審報告
閱讀更多
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童書/年度青少年圖書 評審報告
閱讀更多
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 評審報告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