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理想的告別10》最後一刻,自己決定:提早決定臨終醫療處置
台灣是亞洲第一,也是目前唯一立法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國家,有八成三的國人有自主善終的意識,對於老後和往生的意識已逐漸轉型、成熟。 要善終,你一定要知道「安寧緩和醫療」: 「... 閱讀更多
每週報報》#20 你永遠也找不出最理想的讀書姿勢
炎炎夏日,不是太熱,就是大雨。想在週末好好振奮,做些平日想做卻沒空做的事,卻依然躺在床上嗎?中午O編買完食物,朋友傳來了訊息:「這種天氣真的是存心讓人變廢物。」 或許你想好好讀本書吧。「當然啦... 閱讀更多
中國書房》6月藝文短訊
●亞馬遜和中國移動咪咕公司,推出專為中國市場量身訂做的全球首款聯合品牌Kindle——亞馬遜Kindle X咪咕電子書閱讀器,為中文讀者提供超過80萬本電子書選擇,... 閱讀更多
每週報報》#19 謝謝你也喜歡「藝文短訊」
這週的Openbook閱讀誌,刊登了許多精彩文章:有允晨總編輯廖志峰為作家金宇澄的新作所寫的深度書評、作家阿潑與編輯黃恩霖日前以「非虛構寫作」為題的座談紀錄。也有近期熱映的電影與原著小說《愚行錄》... 閱讀更多
現場》被現實地穿透過 ──非虛構寫作:從田野到成書、編輯與作者的對話
▉什麼是非虛構寫作? 阿潑:非虛構寫作在美國,已經發展了約莫半個世紀,甚至在大學裡,專門開設相關課程探討non-fiction(非虛構寫作、紀實文學)。但在台灣,則是近幾年才在討論。... 閱讀更多
英美書房》6月藝文短訊
●1997年,阿蘭達蒂˙洛伊(Arundhati Roy)以處女作《微物之神》奪下布克獎,成為第一位獲獎的印度人。經過漫長的20年,洛伊終於在書迷引頸期盼下,出版第二部小說《... 閱讀更多
對談》人生為何如此艱難?導演與主編如何看《愚行錄》的小說與電影
▇難以影像化的文本與不可信任的敘述者 張麗嫺(以下簡稱「張」):先稍微說明貫井德郎所寫的《愚行錄》小說原作故事梗概與形式。書中登場角色,其實都在回應一位記者的提問,... 閱讀更多
看電影》女性狀態時時刻刻存在——台北電影節策展人郭敏容、小說家張亦絢對談
▉那些被時代消除的,女性的記憶 O:策展時,如何決定女性電影片單? 郭:完全是根據我看片時的判斷。或者稍微嚴肅點來講,它逐漸變成我的使命。 台北電影節也舉辦台北電影獎。有一年,...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