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臺灣文學翻譯線上工作坊:聽聽學員怎麼說

由文化部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英國文學翻譯中心(British Centre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BCLT),以及國立臺灣文學館合作舉辦的第二屆「Literature from Taiwan臺灣文學翻譯線上工作坊」,7月下旬舉行,活動已圓滿落幕。 (報導》多語文本的「歹勢」怎麼翻譯?2022臺灣文學翻譯線上工作坊

本屆活動遴選了來自全球的10位譯者學員,其中包括5位母語中文的台灣人、2位英國人、1位美國人、1位新加坡人,以及1位西班牙人。延續去年,今年工作坊同樣由具有豐富華文作品英譯經驗的新加坡作家兼譯者程異(Jeremy Tiang)擔任導師,「文本作家」則由甘耀明擔任,引領學員從不同角度討論如何詮釋原典。以下是學員於會後提供的心得感想。

葉織茵(臺大文學院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研究生)

會想要參加BCLT活動,主要是對文學翻譯感興趣,再者華語文學外譯與我的碩論研究有關,才會鼓起勇氣報名,希望能透過國際交流找到更多靈感。

很榮幸能參加這場人文薈萃的國際盛事,收穫遠比原先預期的還要多,不但有機會結識來自世界各地的譯者,集思廣益共同完成翻譯實作,還能第一手接觸傑出學者與業界人士的座談演說,從多語性、多元文化、權力解構等更寬廣的角度來思考翻譯行動。對我而言,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譯者帶給我的思想碰撞尤其珍貴,扭轉了我原本對語言習得與文學書寫的想像,也更提醒了我譯者做為創作者的能動性,以及對於作者、作品與讀者所負有的倫理責任。

結業日各小組的朗讀分享是令人難忘的一段時光,美麗而充滿創意,BCLT工作人員也都很平易近人,讓大家賓至如歸。最後回到台灣工作坊的小組,夥伴們聊台灣文學、聊譯者處境、聊學術與出版,不知不覺就到了凌晨兩三點,大家同樣有志於翻譯的那顆純粹而熱誠的心深深感染著我。感謝工作坊的組長程異先生,親切地與我們分享許多寶貴的經驗,也很謝謝臺灣文學館的工作同仁情義相挺,耐著性子聆聽各種抱怨,陪我們一路聊到最後。那一個星期,以及那個與大家同在的美好夜晚,終會留在我的心中,在我倦怠無力的時候提醒我,還有人和我一樣,信仰著翻譯的力量。

許勝吉(Ph.D. Candidate in Translation Studies, University of Warwick, UK.)

在積極推廣台灣文學外譯的同時,有關當局可以考慮加強培育並吸引台灣當地的「文學翻譯」專業人才來參與文學外譯的計畫。此處的培育,並不是以學歷、證照,或者是學校中的選課如此的模式。以此次BCLT的Literature from Taiwan工作坊為例,邀請著名的譯者來作實務上的指導,再加上工作坊中與以英語為母語的譯者合作翻譯,這樣的規劃,對於台灣本地具有相當英文能力的譯者來說可說是獲益良多。

譯者不但能夠從中學習到文學翻譯過程中各個層面的思考方向,也在小組對談中交換意見,為彼此增進文化和語言的認知與理解。這樣,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有更多譯者加入台灣文學外譯的工作行列,藉由翻譯,讓更多台灣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舞台上被看見。

慧樺(PhD, Translation Studies, University of Exeter, UK)

今年暑假很高興有機會參加BCLT的文學翻譯工作坊。感謝臺灣文學館的資助、資深譯者及作家Jeremy Tiang的指導、作家甘耀明老師的協助,還有其他參與者分享他們對於文本的理解和譯法。

此次工作坊我們翻譯的文本是甘老師的《邦查女孩》,該書翻譯的難點有二個地方。一是文本中除了中文之外,還有台語、日文及原住民語,二是這本書的時代背景為1970年代的伐木業。對於多語種這項特色,我們實在是傷透腦筋。比如說,文本裡有個台語「練痟話」,這個詞對大多數台灣人來說一點也不陌生,但要怎麼把這個詞譯成英文,讓英語讀者了解說這個詞的角色其實是在說台語,而不是中文,我覺得這就是譯者要思考的。

對此,我認為譯者需要考量譯文的可讀性,讀起來是否流暢、自然。因此,若是要在譯文中加入外語,譯者需要想想,怎麼做才不會阻礙讀者閱讀——這是因為譯文會影響角色在英譯本裡的呈現。經過一番討論、Jeremy的指導,以及甘老師對於角色設定的解釋,關於非中文的詞,我們最後決定採音譯進行,並在上下文間解釋,讓英語讀者知道,其實書中的某個角色,說的是另一個語言。

至於第二個難點,也真是難倒我們了。由於缺乏對70年代伐木業的相關知識,以及山上生活的認知,我們針對書中描述伐木或山上生活的情節總是有諸多討論。記得書裡有個地方在描述澡堂的結構,原文只是短短的一句話,我們卻花了二、三個小時討論。

在甘老師解釋之前,我們不停猜想澡堂的樣子,究竟原文中的木條隔板是在澡池裡,還是在澡池底下的鍋爐?而鍋爐又是怎麼燒熱水的?因為譯者對於原文的理解會影響譯文的呈現,因此譯者需要留意原文的細節,但又不能太過拘泥於細節。這兩者之間的拿捏並不容易。

我們很幸運可以直接詢問作者本人,在甘老師的解釋後,我們比較理解山上的生活,也因此得出了大家都同意的譯法。其他關於伐木與山上生活的部分,也都多虧甘老師不厭其煩的解釋,讓我們更加理解原文文本,好得出最適合的譯法。

其他關於實務翻譯的部分,我們還討論了英文的時態、角色說話的口氣及態度,以及角色與角色之間的關係。這些討論著實幫助了我中譯英的技巧,也讓我了解到,在翻譯過程中,我需要更加留意翻譯上的議題,像是多語種翻譯。

此次BCLT工作坊的另一個重點是專題演講。一週裡,幾乎每天都有專題演講,每次的演講主題不一,包括多語種翻譯(Translating Multilingualism?)、翻譯與去殖民化(Meet the World: Violent Phenomena)、翻譯裡的種族與責任(Race and Responsibility in Translation)。這些專題演講幫助我更加理解翻譯相關的理論和議題,譯者不是只將文本譯為另外一個語言而已,而是透過翻譯讓讀者了解一個文化、社會或議題。

工作坊最後還有創意寫作工作坊以及數家出版社的對談和問答。這兩場活動,我也獲益良多,更因此有機會第一次使用英語寫詩和小說。這樣的創意寫作練習,有助於我理解英語的敘事習慣,進而幫助我中譯英的技巧。而出版社的對談和問答,則解釋了出版社在選書時的考量。很高興聽到出版社最在意的不是譯者有多資深,而是書本身有趣不有趣。簡而言之,這次BCLT工作坊收獲良多,期待未來將此次所學應用於翻譯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