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書.人生.李偉文》無需皇冠桂冠或永留青史,請給我一本書
我在自己的牙醫診所裡設置的社區圖書館,提供民眾免費借閱的書本數量比現今90%以上的獨立書店還多,而且在行動上網盛行之前,每天到診所來看書借書的民眾比看診的人多。 住家的藏書也不輸診所,... 閱讀更多
人物》需要多久的時間才能承認我們在婚姻中受了傷? 專訪李欣倫《原來你什麼都不想要》
距離《以我為器》雖已是5年前的事,然時至今日,提及女性如何剖開自己,直面生產當下乃至產後的磨難與偶發的喜悅,讀者恐怕還是難以忘記那本書中銳利的形容。是故有些人可能會問:關於女性書寫,... 閱讀更多
書.人生.陳智德》一百一十箱漂流之書
書籍首先出發,繼而是我,淘空了書房就像淘空了心房,我就如此空蕩蕩地離開了香港。文字的撇捺阻斷硝煙,霧散,遺下一座離亂的城。在機場離境大堂只有母親與哥哥送別,母親含淚遠望閘口,我勉力笑著揮手,... 閱讀更多
話題》文藝的無用之用:關於葉老的記憶,及紀錄片《台灣男子葉石濤》觀後
2002年秋天,我興高采烈地進入成大台灣文學研究所就讀,成為第二屆研究生。在課堂上,原先只在書裡看過面容的研究者,竟然都真人現身在講台前,徐徐講述台灣文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有如願望成真。... 閱讀更多
書.人生.曹疏影》文字是豎在我與世界的鏡之橋
人生中第一本書,是我兩歲的生日禮物。時為1981年,母親送我一本厚厚的純文字版《365夜》上集。轉年,又送我下冊做3歲的生日禮物。 那時代書印得節省,字粒相較如今很是緻密,... 閱讀更多
現場》用作品寫出理想台灣人的樣子,從報刊冊頁開出玫瑰:台灣歷史作家陳柔縉紀念展座談側記
陳柔縉畢業於台大法律系,在台灣解嚴前一年(1986)進入《聯合報》擔任政治記者,1989年至《新新聞》任專題記者,後轉為自由作家。本次座談多位與談人皆是陳柔縉舊識,... 閱讀更多
閱讀隨身聽S6EP6》設計師何佳興/不只設計,文化的斷裂,使不同世代重複耗盡心力嘗試與重啟
待在相同行業多年後,工作心態可能會發生怎樣的轉變?設計師何佳興近年與夥伴一起開啟了「文化造型工作」的計畫,有系統地走訪台灣宮廟,提煉在地元素發展設計,融於商案中。雖然已是國際平面設計聯盟(... 閱讀更多
對談》我還年輕,我想能逃跑就逃跑:陳國偉vs.何玟珒談《那一天我們跟在雞屁股後面尋路》
與談人: 陳國偉(中興大學台文與跨國文化所優聘副教授兼所長) 何玟珒(作家) 下午兩點,線上對談的視訊畫面上首先出現的是陳國偉教授,背景設定是陽光明媚的房間;稍後上線的何玟珒,... 閱讀更多
書.人生.戴金蜜》種子裡的店長、狗與小男孩
我退休約一年半,今年年初在台南家鄉的鄰鎮開了間小書店。退休後開間書店,除了書早已成為我人生必需品的原因外,還有二顆深埋在心田,超過二、三十年的種子。...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