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看漫畫作品的讀者,如果不曾接觸過日本漫畫出版的相關知識,很可能會以為最前面掛著名的漫畫家一手包辦了從創作到出版的所有事務,而忽略掉漫畫編輯在其中扮演怎麼樣的角色。
雖然漫畫家是創作的核心,但是編輯卻要協助解決漫畫家在創作之外的各種問題,從出版事宜乃至生活雜事,讓漫畫家盡可能專注創作;同時作為漫畫從構思到成品的「第一位讀者」,編輯也是代表出版社與讀者,負責把關作品品質、對於創作上的各種疑難雜症提出建議,在某些案例甚至可能擁有創作的主導權,這些都不是光閱讀作品就能看出來的。
在過去沒有網路的時代,讀者接觸到編輯這職務的機會,絕大多數來自漫畫雜誌的編輯後記等文字專欄。如果是沒有追蹤雜誌、只閱讀代理/盜版漫畫的海外讀者,更是很難意識到漫畫編輯的存在。僅有的機會或許來自一些漫畫作品當中提及的,作者與責任編輯的互動。從鳥山明作品當中不斷對他喊「退稿!」的鳥嶋和彥、島本和彥《漫畫狂戰記》對炎尾燃軟硬兼施催稿的川中島,到《爆漫王》虛實夾雜呈現的「JUMP」編輯群像……
近幾年隨著社群網站徹底普及,再加上漫畫出版業蒸蒸日上,人們有了更多機會接觸到編輯這份工作。在各種熱門作品的宣傳活動當中可以看到編輯出席受訪談話,編輯個人的社群帳號也會積極為負責作品宣傳、偶爾分享編輯心得;「JUMP+」甚至舉辦了YouTube實境秀《MILLION TAG》,讓集英社旗下幾位漫畫編輯各自搭檔新手漫畫家,以創作競賽的形式呈現編輯是如何協助漫畫家創作作品。漫畫編輯彷彿紛紛從幕後的神祕人物走到前台,成了某種影視名人。
這樣的現象可說是社會環境與漫畫業界變化相輔相成的結果。在網路時代以前,雜誌本身就是一種具有獨占性的作品宣傳管道,因此編輯在協助漫畫創作之外,編好整本雜誌就已經達成宣傳的效果了。網際網路以至社群網路的興起,不光是讓作品的刊載管道及形式出現重大變化,也讓資訊流通的管道更加多樣、帶動行銷宣傳更加複雜化。
很多時候漫畫家希望專注創作,或者不善言詞而不願對公眾曝光(例如說不願建立或公開社群帳號),責任編輯也就成了作品的代言人,在社群網站或宣傳活動上面代替漫畫家發言。編輯以自己個人的名義經營宣傳,可以構成一種個人社群脈落的品牌宣傳:讀者喜歡看A作品,對於同一位責任編輯的B作品也愛屋及烏,創造作品之間彼此交互宣傳的效應。
當然,我們仍不可忽略,一切的根本還是先有精彩的作品,這些宣傳效力才有意義。即使如林士平這位在業內擁有極大知名度的編輯,其成名契機也不是他本人直接表現了什麼舉動,而是因為《鏈鋸人》、《SPY×FAMILY間諜家家酒》等負責作品率先大紅,才讓人們的眼光集中到這個「能帶出好幾部大作」的編輯身上。他也把握各種訪談機會推介自己負責的漫畫作品及相關計畫,與其說是「自我品牌」經營,不如說是積極把握每一個推廣自己漫畫作家作品的機會。
除了以個人名義管道擴大作品的宣傳效果之外,編輯走到前台還有另一個作用:吸引新的創作者前來投身。過往新手要投稿時不是參加漫畫獎,就是帶稿到出版社親遞,都沒有辦法知道自己會碰上什麼樣的編輯、帶領漫畫家的手法是否可靠,這種不確定感可能會使人望之卻步。
編輯具體展現自己的形象,明確表達如何與漫畫家互動協作,讓新手創作者有具體的參考,心態上有所準備。這樣以更高的透明化來降低投稿的門檻,對於商業出版其實很重要。因為如今同人誌等獨立出版發行的管道遠比過去發達,任何人都有可能不借助出版社之力就發表完全滿足自我的自創作品。
如果出版人員不能具體帶給創作者「來我們這裡,可以讓妳創作出更精彩又熱門的作品」的信任感的話,許多有才華的作者可能會更傾向於自主發行。編輯打造自身的品牌效應,不只是面對讀者而已,也是吸引更多新的創作者、獲得更多創作才華資源的手段。
那麼,是否每個編輯都該去經營自己的社群帳號呢?剛巧這幾天,小學館漫畫app「Manga One」紀錄漫畫編輯室的系列紀錄片《Ura漫》就觸及了這個爭議。在編輯室的品牌會議上,《地。關於地球的運動》的責編千代田修平認為應該讓全體編輯都開設社群帳號去經營。他的著眼點在於:相對於業界勁敵「JUMP+」成了各路漫畫家新人趨之若鶩的場所,「Manga One」仍未能建立起明確的品牌印象吸引創作者,因此先讓創作者能具體明白編輯都在做什麼事情、讓創作者期待與這些編輯一同創造漫畫,這種形象很重要。
另一方面,負責《拳願阿修羅》、《路人超能100》等作品的副主編小林翔則覺得讓各編輯自行決定是否開設帳號即可。他的見解是:雖然能為作品多做些宣傳不是壞事,但讀者想看的畢竟是漫畫作品,如果過分強調編輯的存在,對於閱讀或許反而會變成一種阻礙。
孰是孰非?會議開到最後沒有得出明確的結論。或許這問題也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最終會如編輯該如何協助漫畫家創作的方法論一般,隨著每位漫畫家與編輯的性情不同而成為各自選擇的個案,但是總體而言,在新的時代變遷下,讓編輯能有多一個選擇,以新的管道與手法去推動漫畫、吸引創作者,本身並不是壞事。對於讀者而言,最終的期待仍舊是接觸到、閱讀到精彩的漫畫作品。●
(文章授權轉載自「CCC追漫台」,原標題與連結:〈從幕後到台前:社群網路時代的漫畫編輯站出來?〉)
Tags:
純看漫畫作品的讀者,如果不曾接觸過日本漫畫出版的相關知識,很可能會以為最前面掛著名的漫畫家一手包辦了從創作到出版的所有事務,而忽略掉漫畫編輯在其中扮演怎麼樣的角色。
雖然漫畫家是創作的核心,但是編輯卻要協助解決漫畫家在創作之外的各種問題,從出版事宜乃至生活雜事,讓漫畫家盡可能專注創作;同時作為漫畫從構思到成品的「第一位讀者」,編輯也是代表出版社與讀者,負責把關作品品質、對於創作上的各種疑難雜症提出建議,在某些案例甚至可能擁有創作的主導權,這些都不是光閱讀作品就能看出來的。
在過去沒有網路的時代,讀者接觸到編輯這職務的機會,絕大多數來自漫畫雜誌的編輯後記等文字專欄。如果是沒有追蹤雜誌、只閱讀代理/盜版漫畫的海外讀者,更是很難意識到漫畫編輯的存在。僅有的機會或許來自一些漫畫作品當中提及的,作者與責任編輯的互動。從鳥山明作品當中不斷對他喊「退稿!」的鳥嶋和彥、島本和彥《漫畫狂戰記》對炎尾燃軟硬兼施催稿的川中島,到《爆漫王》虛實夾雜呈現的「JUMP」編輯群像……
近幾年隨著社群網站徹底普及,再加上漫畫出版業蒸蒸日上,人們有了更多機會接觸到編輯這份工作。在各種熱門作品的宣傳活動當中可以看到編輯出席受訪談話,編輯個人的社群帳號也會積極為負責作品宣傳、偶爾分享編輯心得;「JUMP+」甚至舉辦了YouTube實境秀《MILLION TAG》,讓集英社旗下幾位漫畫編輯各自搭檔新手漫畫家,以創作競賽的形式呈現編輯是如何協助漫畫家創作作品。漫畫編輯彷彿紛紛從幕後的神祕人物走到前台,成了某種影視名人。
這樣的現象可說是社會環境與漫畫業界變化相輔相成的結果。在網路時代以前,雜誌本身就是一種具有獨占性的作品宣傳管道,因此編輯在協助漫畫創作之外,編好整本雜誌就已經達成宣傳的效果了。網際網路以至社群網路的興起,不光是讓作品的刊載管道及形式出現重大變化,也讓資訊流通的管道更加多樣、帶動行銷宣傳更加複雜化。
很多時候漫畫家希望專注創作,或者不善言詞而不願對公眾曝光(例如說不願建立或公開社群帳號),責任編輯也就成了作品的代言人,在社群網站或宣傳活動上面代替漫畫家發言。編輯以自己個人的名義經營宣傳,可以構成一種個人社群脈落的品牌宣傳:讀者喜歡看A作品,對於同一位責任編輯的B作品也愛屋及烏,創造作品之間彼此交互宣傳的效應。
當然,我們仍不可忽略,一切的根本還是先有精彩的作品,這些宣傳效力才有意義。即使如林士平這位在業內擁有極大知名度的編輯,其成名契機也不是他本人直接表現了什麼舉動,而是因為《鏈鋸人》、《SPY×FAMILY間諜家家酒》等負責作品率先大紅,才讓人們的眼光集中到這個「能帶出好幾部大作」的編輯身上。他也把握各種訪談機會推介自己負責的漫畫作品及相關計畫,與其說是「自我品牌」經營,不如說是積極把握每一個推廣自己漫畫作家作品的機會。
除了以個人名義管道擴大作品的宣傳效果之外,編輯走到前台還有另一個作用:吸引新的創作者前來投身。過往新手要投稿時不是參加漫畫獎,就是帶稿到出版社親遞,都沒有辦法知道自己會碰上什麼樣的編輯、帶領漫畫家的手法是否可靠,這種不確定感可能會使人望之卻步。
編輯具體展現自己的形象,明確表達如何與漫畫家互動協作,讓新手創作者有具體的參考,心態上有所準備。這樣以更高的透明化來降低投稿的門檻,對於商業出版其實很重要。因為如今同人誌等獨立出版發行的管道遠比過去發達,任何人都有可能不借助出版社之力就發表完全滿足自我的自創作品。
如果出版人員不能具體帶給創作者「來我們這裡,可以讓妳創作出更精彩又熱門的作品」的信任感的話,許多有才華的作者可能會更傾向於自主發行。編輯打造自身的品牌效應,不只是面對讀者而已,也是吸引更多新的創作者、獲得更多創作才華資源的手段。
那麼,是否每個編輯都該去經營自己的社群帳號呢?剛巧這幾天,小學館漫畫app「Manga One」紀錄漫畫編輯室的系列紀錄片《Ura漫》就觸及了這個爭議。在編輯室的品牌會議上,《地。關於地球的運動》的責編千代田修平認為應該讓全體編輯都開設社群帳號去經營。他的著眼點在於:相對於業界勁敵「JUMP+」成了各路漫畫家新人趨之若鶩的場所,「Manga One」仍未能建立起明確的品牌印象吸引創作者,因此先讓創作者能具體明白編輯都在做什麼事情、讓創作者期待與這些編輯一同創造漫畫,這種形象很重要。
另一方面,負責《拳願阿修羅》、《路人超能100》等作品的副主編小林翔則覺得讓各編輯自行決定是否開設帳號即可。他的見解是:雖然能為作品多做些宣傳不是壞事,但讀者想看的畢竟是漫畫作品,如果過分強調編輯的存在,對於閱讀或許反而會變成一種阻礙。
孰是孰非?會議開到最後沒有得出明確的結論。或許這問題也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最終會如編輯該如何協助漫畫家創作的方法論一般,隨著每位漫畫家與編輯的性情不同而成為各自選擇的個案,但是總體而言,在新的時代變遷下,讓編輯能有多一個選擇,以新的管道與手法去推動漫畫、吸引創作者,本身並不是壞事。對於讀者而言,最終的期待仍舊是接觸到、閱讀到精彩的漫畫作品。●
(文章授權轉載自「CCC追漫台」,原標題與連結:〈從幕後到台前:社群網路時代的漫畫編輯站出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日漫電訊報】
閱讀通信 vol.301》所以貓貓蟲咖啵是貓還是蟲啊?
延伸閱讀
日漫電訊報13》漫改影視的兩難:多方角力注定無法皆大歡喜嗎?
「wolfenstein的日漫電訊報」為CCC追漫台連載專欄,作者wolfenstein深度剖析日漫現場,從不同角度呈現產業現況,探索商業模式轉變。... 閱讀更多
日漫電訊報12》日漫界最大的禁忌:漫畫稿費的公開價碼知多少?
「wolfenstein的日漫電訊報」為CCC追漫台連載專欄,作者wolfenstein深度剖析日漫現場,從不同角度呈現產業現況,探索商業模式轉變。... 閱讀更多
日漫電訊報11》跟著內行看門道!日漫讀者「2023年度閱讀報告」趨勢觀察
「wolfenstein的日漫電訊報」為CCC追漫台連載專欄,作者wolfenstein深度剖析日漫現場,從不同角度呈現產業現況,探索商業模式轉變。...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