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第一回〈引領日本出版市場的漫畫數位轉型〉我們講到近年日本漫畫的猛烈增長,成為日本出版市場的領頭羊,其實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世界各地。日本漫畫在法國、美國等海外市場皆大有斬獲,某方面來說甚至超越了當地歷史悠久的本土漫畫出版。
雖然美國市場的出版格式及類型分類與日本迥異——一般可分為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與超級英雄等單一作品獨立成冊但定期出版連載的美式漫畫期刊(comic)、銷售管道又可分為一般書籍銷售通路與漫畫專門店,兒童書與成人的分類也與日本不同,日本的「少年」漫畫被分為「成人」漫畫——對比起來複雜太多,但我們依舊可以從好幾個統計結果觀察到明顯的趨勢。
在2019年、疫情發生前一年的圖像小說+漫畫期刊統計,就已經顯示日本漫畫在美國一般書籍通路的冊數佔比已經達到28%,超越美國成人向漫畫最主流的超級英雄類漫畫(佔比10%,與日本漫畫的比例約為7比3)。經過了2021年疫情下的大幅爆衝,到了2022年,日漫銷售冊數成為美國一般書籍通路下的最大類型,佔據53%。(同時期超級英雄佔比4%、二者的比例成為13比1。)
根據銷售排行榜前750名加總的圖像小說+漫畫期刊統計銷售額,2021年日本漫畫佔此總額的49.1%,同時期DC佔據1.88%,Marvel則完全沒有入榜,佔據0%。若說這統計結果太駭人,我們看一下疫情紅利退去、總體市場僅小幅增長的2022年:日本漫畫佔據52.2%,DC佔據1.9%,Marvel佔據0.12%。
個別漫畫書籍的銷量統計都是具體可考,這二年的排行上面,前二十名除了兒童漫畫外,上榜的都是《進擊的巨人》、《我的英雄學院》、《鬼滅之刃》、《鏈鋸人》等日本熱門少年漫畫,Mravel/DC類的超英漫畫排不進前150名。參看不同組織做的統計如《紐約時報》的圖像小說+漫畫每月暢銷榜,能夠與銷量堅強的兒童向漫畫分庭抗禮的,也都是這些日本熱門漫畫。即使考慮到此統計以一般書籍通路為主,如此懸殊的差距,相信也呈現出一般大眾市場下日本漫畫的熱門程度。
為何日本漫畫能在美國創下如此驚人的佳績?也許沒有簡易單一的解答,整個現象是多方面的因素彼此助益增幅而成。一般市場分析會將這二年的巨大成長歸因於疫情與跨國影視串流平台(如Netflix、Diensy+,或者像Crunchyroll這樣的在地動畫專屬平台)的發達,讓漫畫改編的動畫作品得以迅速普及至各地。不過這還不能充分解釋疫情之前就有的持續增長現象,以及如2022年才公開動畫改編的《鏈鋸人》,為何在2021年第一集就足以打上銷售冊數排行榜第19名。
漫畫出版本身的增長,可能更多是因為大出版社對歐美市場的長期經營有成。集英社與小學館在2004年就出資收購了當地的日本漫畫翻譯出版社VIZ Media,講談社也於2008年在美國成立Kodansha USA來出版自家漫畫的美國版。根據講談社國際版權事業部人員表示(註1),至2019年,美國與歐洲的海外市場金額佔比已經各自超越了亞洲整體,可見這十幾年間他們對歐美市場開拓取得多麼大的成果。
此外,2019年集英社的全球取向漫畫平台app「MANGA Plus」(參見專欄第四回〈55年持續向前的創新機器——JUMP體系的數位轉型(下)〉),更是在數位網路方面消除漫畫連載對海外讀者的時差,這二年「JUMP」體系下諸多熱門作品在改編動畫前就能獲得全球讀者熱烈的支持,與此必然關係密切。(順帶一提,講談社也於今年5月公開美國當地的漫畫平台「K MANGA」、VIZ Media也將推出與日本同步刊載小學館漫畫連載的app,都明顯是受到「MANGA Plus」的影響。)
有了通暢的海外出版管道,還得要作品本身具有充分的吸引力以及獨特的特色才行。對比當地本土漫畫的發展,日漫評論者Louis Kemner於漫畫書資源網(Comic Book Resources)撰文(註2)從出版特色分析,為何日本漫畫能遠遠超越一般美國漫畫,獲得如此大的讀者市場:
- 日漫以頁數分量來說較實惠,銷售通路也更加普及,比集中在漫畫店的美國漫畫更容易入手。
- 日漫的系列發展只有一條閱讀路線,讀者只要按照單行本冊數一路看下去就好,較容易入門;美漫會開各種故事發展線甚至重啟故事宇宙,容易造成新讀者困惑。同時美漫的主力集中在超級英雄與寫實風的動作系列,而日漫在這些類型之外,日常、愛情、喜劇等漫畫類型都有多樣的作品發展,擁有無限可能。
過去美國漫畫與日本漫畫存在著翻頁畫格左右順序顛倒的巨大鴻溝,造成歐美讀者難以適應日本漫畫的閱讀方式(或者代理出版社必須花費高成本調度畫格、增加說明來配合美國漫畫習慣)。但是如今大量被動畫等契機吸引過來的新讀者,可能反而沒有美國漫畫閱讀習慣的成見,能夠優先適應日本漫畫的閱讀語法。
說到吸引新讀者,有一個面向沒有看到其他人提起,目前僅是我自己的假說:日美漫畫分鏡語法的根本差異,造成新接觸讀者的吸引力有所差別。日本漫畫(特別是最熱門的幾部少年漫畫)大量借鑒電影的語法,使得閱讀體驗與觀看影視作品有高度的相似性。這讓那些因為喜歡動畫改編而被吸引來的讀者,可以馬上投入漫畫原著的閱讀,成為原著的新讀者;另一方面,被稱為「圖像小說」、強調文字書寫搭配圖像的美國漫畫,在動作場面(特別是在高動感、高速度的武打動作時)的呈現上與影視蒙太奇語法有著很大的差異,使得受到影視改編吸引的觀眾在回過頭閱讀原著時,面臨的是完全不同的閱讀體驗。這樣體驗的落差,或許就失去了許多吸引新讀者的機會。
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Marvel二十多年來培養出令日本漫畫界稱羨多時的Marvel電影宇宙、改編自超級英雄漫畫的系列電影獲得巨大的票房成功,但是在帶動拓展原著漫畫市場方面卻一直不見成效;而日本漫畫卻可因為幾部成功的動畫改編,就帶來日本當地以至海外的大量新讀者。
當然,要全面驗證這些推論,必須通曉日漫與美漫的語法差異、雙方在美國的出版發展沿革以及企業經營方針、讀者文化差異等等諸多要素,不是我們在此能夠得出定論的。不過也就如同探討日本當地蒸蒸日上的漫畫出版一樣,在看到近年大放異彩的成績時,不能忽略他們過去十幾年默默耕耘的累積。●
(文章授權轉載自「CCC追漫台」,原標題與連結:〈進擊的日漫——淺談日本漫畫在美國的發展〉)
Tags:
專欄第一回〈引領日本出版市場的漫畫數位轉型〉我們講到近年日本漫畫的猛烈增長,成為日本出版市場的領頭羊,其實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世界各地。日本漫畫在法國、美國等海外市場皆大有斬獲,某方面來說甚至超越了當地歷史悠久的本土漫畫出版。
雖然美國市場的出版格式及類型分類與日本迥異——一般可分為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與超級英雄等單一作品獨立成冊但定期出版連載的美式漫畫期刊(comic)、銷售管道又可分為一般書籍銷售通路與漫畫專門店,兒童書與成人的分類也與日本不同,日本的「少年」漫畫被分為「成人」漫畫——對比起來複雜太多,但我們依舊可以從好幾個統計結果觀察到明顯的趨勢。
在2019年、疫情發生前一年的圖像小說+漫畫期刊統計,就已經顯示日本漫畫在美國一般書籍通路的冊數佔比已經達到28%,超越美國成人向漫畫最主流的超級英雄類漫畫(佔比10%,與日本漫畫的比例約為7比3)。經過了2021年疫情下的大幅爆衝,到了2022年,日漫銷售冊數成為美國一般書籍通路下的最大類型,佔據53%。(同時期超級英雄佔比4%、二者的比例成為13比1。)
根據銷售排行榜前750名加總的圖像小說+漫畫期刊統計銷售額,2021年日本漫畫佔此總額的49.1%,同時期DC佔據1.88%,Marvel則完全沒有入榜,佔據0%。若說這統計結果太駭人,我們看一下疫情紅利退去、總體市場僅小幅增長的2022年:日本漫畫佔據52.2%,DC佔據1.9%,Marvel佔據0.12%。
個別漫畫書籍的銷量統計都是具體可考,這二年的排行上面,前二十名除了兒童漫畫外,上榜的都是《進擊的巨人》、《我的英雄學院》、《鬼滅之刃》、《鏈鋸人》等日本熱門少年漫畫,Mravel/DC類的超英漫畫排不進前150名。參看不同組織做的統計如《紐約時報》的圖像小說+漫畫每月暢銷榜,能夠與銷量堅強的兒童向漫畫分庭抗禮的,也都是這些日本熱門漫畫。即使考慮到此統計以一般書籍通路為主,如此懸殊的差距,相信也呈現出一般大眾市場下日本漫畫的熱門程度。
為何日本漫畫能在美國創下如此驚人的佳績?也許沒有簡易單一的解答,整個現象是多方面的因素彼此助益增幅而成。一般市場分析會將這二年的巨大成長歸因於疫情與跨國影視串流平台(如Netflix、Diensy+,或者像Crunchyroll這樣的在地動畫專屬平台)的發達,讓漫畫改編的動畫作品得以迅速普及至各地。不過這還不能充分解釋疫情之前就有的持續增長現象,以及如2022年才公開動畫改編的《鏈鋸人》,為何在2021年第一集就足以打上銷售冊數排行榜第19名。
漫畫出版本身的增長,可能更多是因為大出版社對歐美市場的長期經營有成。集英社與小學館在2004年就出資收購了當地的日本漫畫翻譯出版社VIZ Media,講談社也於2008年在美國成立Kodansha USA來出版自家漫畫的美國版。根據講談社國際版權事業部人員表示(註1),至2019年,美國與歐洲的海外市場金額佔比已經各自超越了亞洲整體,可見這十幾年間他們對歐美市場開拓取得多麼大的成果。
此外,2019年集英社的全球取向漫畫平台app「MANGA Plus」(參見專欄第四回〈55年持續向前的創新機器——JUMP體系的數位轉型(下)〉),更是在數位網路方面消除漫畫連載對海外讀者的時差,這二年「JUMP」體系下諸多熱門作品在改編動畫前就能獲得全球讀者熱烈的支持,與此必然關係密切。(順帶一提,講談社也於今年5月公開美國當地的漫畫平台「K MANGA」、VIZ Media也將推出與日本同步刊載小學館漫畫連載的app,都明顯是受到「MANGA Plus」的影響。)
有了通暢的海外出版管道,還得要作品本身具有充分的吸引力以及獨特的特色才行。對比當地本土漫畫的發展,日漫評論者Louis Kemner於漫畫書資源網(Comic Book Resources)撰文(註2)從出版特色分析,為何日本漫畫能遠遠超越一般美國漫畫,獲得如此大的讀者市場:
過去美國漫畫與日本漫畫存在著翻頁畫格左右順序顛倒的巨大鴻溝,造成歐美讀者難以適應日本漫畫的閱讀方式(或者代理出版社必須花費高成本調度畫格、增加說明來配合美國漫畫習慣)。但是如今大量被動畫等契機吸引過來的新讀者,可能反而沒有美國漫畫閱讀習慣的成見,能夠優先適應日本漫畫的閱讀語法。
說到吸引新讀者,有一個面向沒有看到其他人提起,目前僅是我自己的假說:日美漫畫分鏡語法的根本差異,造成新接觸讀者的吸引力有所差別。日本漫畫(特別是最熱門的幾部少年漫畫)大量借鑒電影的語法,使得閱讀體驗與觀看影視作品有高度的相似性。這讓那些因為喜歡動畫改編而被吸引來的讀者,可以馬上投入漫畫原著的閱讀,成為原著的新讀者;另一方面,被稱為「圖像小說」、強調文字書寫搭配圖像的美國漫畫,在動作場面(特別是在高動感、高速度的武打動作時)的呈現上與影視蒙太奇語法有著很大的差異,使得受到影視改編吸引的觀眾在回過頭閱讀原著時,面臨的是完全不同的閱讀體驗。這樣體驗的落差,或許就失去了許多吸引新讀者的機會。
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Marvel二十多年來培養出令日本漫畫界稱羨多時的Marvel電影宇宙、改編自超級英雄漫畫的系列電影獲得巨大的票房成功,但是在帶動拓展原著漫畫市場方面卻一直不見成效;而日本漫畫卻可因為幾部成功的動畫改編,就帶來日本當地以至海外的大量新讀者。
當然,要全面驗證這些推論,必須通曉日漫與美漫的語法差異、雙方在美國的出版發展沿革以及企業經營方針、讀者文化差異等等諸多要素,不是我們在此能夠得出定論的。不過也就如同探討日本當地蒸蒸日上的漫畫出版一樣,在看到近年大放異彩的成績時,不能忽略他們過去十幾年默默耕耘的累積。●
(文章授權轉載自「CCC追漫台」,原標題與連結:〈進擊的日漫——淺談日本漫畫在美國的發展〉)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日漫電訊報】
閱讀通信 vol.306》台灣也有自己的《侏儸紀公園》喔!
延伸閱讀
日漫電訊報1》引領日本出版市場的漫畫數位轉型
「wolfenstein的日漫電訊報」為CCC追漫台連載專欄,作者wolfenstein深度剖析日漫現場,從不同角度呈現產業現況,探索商業模式轉變。... 閱讀更多
日漫電訊報2》漫畫雜誌的數位轉生術
「wolfenstein的日漫電訊報」為CCC追漫台連載專欄,作者wolfenstein深度剖析日漫現場,從不同角度呈現產業現況,探索商業模式轉變。... 閱讀更多
日漫電訊報3》少年何以成為神話?——JUMP體系的數位轉型(上)
「wolfenstein的日漫電訊報」為CCC追漫台連載專欄,作者wolfenstein深度剖析日漫現場,從不同角度呈現產業現況,探索商業模式轉變。...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