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漫歐洲新契機.台灣風格》不只日漫,在漫畫的世界裡看世界的漫畫 ft.大辣黃健和、漫畫家小莊

2023-09-06 10:15

漫畫家小莊(左)與大辣出版總編輯黃健和造訪過許多國際漫畫節(照片來源:小莊)

編按:亞洲向來是動漫發展重鎮,日本ACG強權比肩IP大國美國,韓國條漫強勢竄起,亦令全球群起效法。近年日漫席捲全球,法國漫畫排行榜10本有7、8本都是日漫。台漫市場多年來雖然深受列強割據,卻也並非一無積累,不論老將或新生代的作品,近期紛紛乘日漫之風揚向國際。過去,「緊鄰日本」「與日漫風格相似」是一大缺點,但在歐洲版權商的關注中,這些特色反成為台灣的優勢。在第14屆金漫獎揭曉與漫畫博物館成立前夕,Openbook閱讀誌特別與「大人的漫畫社」Podcast主持人陳怡靜合作,帶領讀者重回今年法國安古蘭漫畫節現場,再現台漫於歐洲受到熱議的景況。

  • 主持人:陳怡靜(大人的漫畫社主持人)
  • 受訪者:黃健和(大辣總編輯)、小莊(漫畫家)

➤台灣漫畫要突破,就不可能完全走日本漫畫的路

主持人:去安古蘭的經驗或多或少對兩位帶來了一些影響,想先跟和哥(黃健和)聊一下大辣的誕生跟這些經驗是有關係的嗎?

黃健和:大辣的誕生當然跟這有很大的關係。台灣大概從1990年開始正式引進日本漫畫後,整個漫畫的閱讀環境是籠罩在日本漫畫底下的。這麼多年下來,我一直覺得台灣漫畫要有突破,可能不能完全走著日本漫畫的路。

所以後來在和大塊文化郝明義先生討論之下,我們覺得引進其他地方的漫畫是個可行的方向,大辣一開始也就大致確定會以引進歐洲漫畫和兩性的作品為主。以歐洲漫畫來說,安古蘭漫畫節是不可跳過的一環,所以基本上每年都會去參加。當時因為大辣是小出版公司,我們那時候對大家的邀約都說:「只要你加入大辣,我們就去安古蘭。」所以原則上在大辣待過一年以上的編輯、企宣,應該都去過安古蘭。

主持人:這已經不只是員工旅行而已的事情。

黃健和:就是去看過後,會大概知道我們要做些什麼,我們要把什麼樣的作品帶回來。


2014年黃健和率團帶領台灣漫畫家一起遠赴安古蘭參加國際漫畫節(照片取自:小莊廣告人手記)

➤從不同類型的漫畫中獲得養分,生長出屬於自己的樣貌

主持人:閱讀的品味為什麼如此重要?我們看日漫也很快樂啊。

黃健和:當然也很快樂,我們沒有說日漫不好,但只看日漫是不夠的。台灣這麼小的地方,如果你完全只走一個路線是非常可怕的。你必須要找到不同的養分,從這些養分裡生長出自己的樣子。

這不是我自己的概念,而是我從一塊兒成長的漫畫作者,從他們家裡看到的概念。鄭問、曾正忠、陳弘耀、朱德庸等等,這些漫畫作者家裡都擺了歐漫和美漫。他們不見得看得懂,但他們知道這個人很厲害,他們也是從這樣的刺激裡面出來的。

否則你永遠在看日本漫畫,畫出來的東西很像池上遼一、伊藤潤二,這樣好像不太行吧。你可能還要再加一點別的東西,從種種的養分裡加入一點自己的、這塊土地的東西,這樣才會長成一個從台灣來的作者,這是我們最想聽到的事情。

主持人:這段好感人!

小莊:我想從作者的角度補充。其實我在國中有模仿過日漫的做法,但我發現,只要一這樣子做,整個畫的魅力就不見了,變得很生硬。所以從國中一直到上臺北念書的這段時間,我一直認為自己不適合畫漫畫。

唸復興商工之後,看了很多美術書籍和厲害的歐漫,我才知道其實漫畫並沒有一定的形式,用任何方式都可以畫。所以我從一開始《廣告人手記》就拼命做實驗,亂玩影印機、不用網點、手繪等等,每一本都在玩。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會找到自己適合表達的方式,自信也會長出來。甚至反過來,像上次去義大利參加座談,有個漫畫家好奇問我《80年代事件簿》灰階是怎麼畫出來的,我說是參考歐洲漫畫家Thomas Otto的,他們都覺得很好玩。我們的文化正在彼此互相刺激,最後也會長出我們自己的東西。


《廣告人手記》內頁(大辣出版提供)

➤1991年至今,從原創不足到曝光度大增,作品量一定要充足

主持人:從1991年開始到現在,去了至少20趟安古蘭,遇到不同國家的出版社,想請問和哥一開始是怎麼知道這些出版社的?又是怎麼進入版權這個領域的?

黃健和:很多時候是先交朋友、認識朋友,聊一聊怎麼思考、怎麼行銷,喜歡的作者、各自喜歡的作品等等。在這樣的過程裡面,就會慢慢認識到對方出版社的作品,也可以把我們的作品帶出來。

但在2003到2013這10年之間,比較困擾的是台灣原創的作品不夠。當然之前有些知名作者的作品都很好,但我們不能每年都帶同樣的東西去行銷,一定要有新的作品和刺激。

我覺得這幾年下來,台灣的漫畫作品在法國和歐洲其他地方的曝光度、知名度都在增加,這是我們覺得比較欣慰的。希望未來在國外也有機會可以看到台灣作品有個專櫃,或像日漫那樣。但前提在於,創作量要足夠。

➤作品首次授權到海外,重新看待漫畫創作

主持人:小莊第一本賣出國外版權的作品是《窗》,你還記得《窗》賣出去、第一次授權到海外的心情嗎?

小莊:當然很開心、很興奮啊,而且第一次認真看待漫畫創作這件事情,就是從那次去安古蘭。我發現這好像是台灣人的自信問題,我們政府在開始組團去安古蘭之前,有外國人來邀約,有些官員還會說:「台灣沒有準備好、還不行、沒有什麼漫畫」等等,是在大家反應之後才開始參加。這其實是我們從根本上對台灣漫畫缺乏自信。

但當我們去到國外,開始有交流之後,我感覺外國人滿客觀的,他們沒有這些包袱,會很直接的表達對你的喜歡。慢慢地,我發現如果我們把這個包袱拿掉,只是很客觀的讓漫畫回歸到圖像創作,看重你要表達的東西,只要能夠打動別人,它就有機會。

像《80年代事件簿》畫的是台灣,但有個德國人說他看了很有感覺。因為台灣80年代經歷解嚴,他們在80年代經歷的是柏林圍牆倒塌,這是一樣的事情。當情感上面有了共通性的時候,我覺得他們也會看得很過癮。




《窗The Window》內頁(大辣出版提供)

➤台灣與歐洲記者提問差異

小莊:我發現外國人其實對不同的文化還滿好奇的。台灣記者採訪時通常會問,哪一篇你的印象最深刻,哪一篇最難畫,都是些基本問題。但德國記者是問:「為什麼在《80年代事件簿》裡,把政治的意涵放在故事的背後,讓裡面的主角都有一種想掙脫捆鎖、尋求自由的感覺?」我聽完就說:「有嗎?我有這樣畫嗎?」然後他開始舉例,比如說髮禁、霹靂舞。我才發現原來那些東西變成我們的日常了,我其實沒有察覺到,可是他們看到這個部分了。他們透過這個作品,看到台灣當時政治的樣貌。


《80年代事件簿》海外展出照(照片取自:小莊廣告人手記)

➤為什麼台灣漫畫往歐洲發展?

黃健和:為什麼台灣漫畫在這幾年當中是往歐洲發展,而不是往美國發展?我覺得這跟歐洲普遍的人文素養有很大的關聯。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些地方的人們閱讀,他們看不同的東西,他們甚至在日本漫畫看到日本人沒看到的東西,這是很有趣的事情。

歐洲人會藉由圖像去感受每個地方的不同,這也是為什麼日本、韓國、香港、台灣、中國的漫畫,都在歐洲陸續有一些綻放的可能性。在漫畫節可以看到全世界有趣的作品,對他們而言是很重要的事,他們是這樣去閱讀、去看待的。而且他們會看到世界上另外一個地方發生的事情,可能跟他們未來會有關聯。

這可能是台灣缺少的部分。我們應該也要看一下別的地方在畫些什麼,看《蜘蛛人》或《蝙蝠俠》都很好,但也要去看一下比如南美洲的作品。起碼在閱讀上,我們不能這麼偏食,我們需要多一點的素材去感受,我們跟世界才能產生關聯。我們正在跟世界發生關係,我們不能只看自己發生了什麼事,也要看一下外面發生什麼。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什麼東西會跟你產生撞擊。


2023瑞士洛桑BDFIL漫畫節,左起莊永新(小莊)、周見信、巴文中心胡晴舫主任、BDFIL漫畫節總監暨瑞士綠黨下議員Léonore Porchet、丁柏晏、李隆杰、左萱、林莉菁(照片取自:Centre Culturel de Taïwan à Paris 臺灣文化中心)


台灣漫畫家日安焦慮的作品在2023瑞士洛桑BDFIL漫畫節展出(照片取自:Centre Culturel de Taïwan à Paris 臺灣文化中心)


台灣漫畫家李隆杰的作品在2023瑞士洛桑BDFIL漫畫節展出(照片取自:Centre Culturel de Taïwan à Paris 臺灣文化中心)


台灣漫畫家周見信的作品在2023瑞士洛桑BDFIL漫畫節展出(照片取自:Centre Culturel de Taïwan à Paris 臺灣文化中心)

➤80年代成為鄉愁的代表,《80年代事件簿》賣出多國版權

黃健和:回到小莊的《80年代事件簿》,我覺得這個作品很好,但我最初沒有把握可以賣得出去。

主持人:感覺太在地嗎?

黃健和:作品的副標就是台灣的80年代,這部作品對台灣來說很有意義,終於有人畫出那個年代的故事、那個年代的青春成長。可是在出國之前,我真的沒有把握它有機會賣出國際版權。但作品這麼動人,我們還是去試試看、去介紹、去談,結果就是有被看到。

小莊的這部作品反而變成在每個地方都會談,都很容易介紹,因為共通點出現了。每個地方都經歷過80年代,當他在懷舊他的80年代時,全世界的人也在懷念他們的80年代。那是大家最美好的年代、大家的童年、青春期,或是大家覺得好可惜沒有參與過的年代,80年代變成是一個鄉愁的代表。因為這樣,小莊的這部作品可以有這麼多國家的版權,也就不奇怪了。

➤近年台灣漫畫與世界密切接觸,台灣創作者的態度和轉變

黃健和:我覺得台灣新生代的作者好像對國際沒有這麼陌生了。我們常看到,有些年輕漫畫作者的黑板上寫著:1月安古蘭、3月義大利、9月法蘭克福,還有什麼時候要去美國參加漫畫節,同時也標示哪邊有徵稿、比賽⋯⋯可以看到這些企圖心早已在年輕一代發生了。至於對得上對不上,那是跟故事、跟要說的事情有很大的關係。只要越來越多這些創作者想做這件事情,這件事情當然總有一天會實現的。

主持人:小莊老師呢?這十多年來,我們密切地跟國際上有接觸,你感覺到身邊的創作者們有什麼改變嗎?

小莊:我自己覺得這個改變是從網路來的。網路打開了所有人的視野,所以我們年輕的創作者比較不會侷限在固定的畫風上,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樣子。

另外,大家到國外參加漫畫節,都會有很多的體驗跟看見。但我覺得我們要培養的是世界觀,這其實跟出不出國沒有太大關係,而是要去明白人家怎麼看世界,你怎麼回應這個世界。你要產生自己的觀點和觀察,要把自己的創作定錨。那個定錨必須來自於生活、來自於閱讀、來自於你的情感。有時候我覺得這個環境不應該讓漫畫家太忙,不要讓漫畫家忙著生存,這樣才會有更好的東西產生。當他們在生活上的需求不那麼吃重、可以維持的時候,那個創作能量就會一直長大。

台灣創作者的行程表上永遠都是滿滿的比賽、領獎等等,因為他們需要那些錢。在這種高壓力底下,我覺得他們很難去完成比如史詩型的長篇巨作,通常只能做小品。我覺得這是相對的,像日本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大型的商業作品,就是後面支撐的整個商業機制很強。雖然工作量很大,但他後面的support很強。如果只單靠一個人扛這麼大的工作量,又沒有後面的支援,這樣作品是生不出來的,會有它的限制。

主持人:應該給漫畫家多一點餘裕,多一點停下來看世界、想事情的時間。


2023「潮浪群雄」特展於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照片取自:小莊廣告人手記)


小莊《潮浪群雄1》內頁圖(大辣出版提供)

➤島國漫畫需要更多的熱情與刺激

黃健和:早些年前可能會說:「做漫畫最迷人的事情是一支筆、一張紙,說故事給全世界人聽。」現在反過來也差不多,那支筆可能變成電繪的筆,那張紙可能變成平板電腦,但是說故事給全世界人聽是同樣存在的。如果你對說故事沒有熱情,覺得畫漫畫是為了賺錢,那真的不太適合走這條路,因為有太多事比畫漫畫更有機會賺錢。如果你有熱情,你不看漫畫會死、不畫漫畫會死,那你有沒有準備好要來說故事?有沒有在開始之後手就停不下來?如果你有,那你就是該走上這條路的人。

有些人畫了一本就結束,有些人一直在畫。兩種都很好,這條路上需要更多的能量和刺激。台灣本來就是一個島國,我們就是一個海盜民族,我們要有更多的激情去想像世界的樣貌。哪邊我們不知道,我們就去看一下,這些可能是我想跟讀者或創作者說的話。


安古蘭漫畫節今年其中一個展覽是10國聯展,由三百多件作品中挑出10個作家的年輕創作者展出,其中包括台灣的日安焦慮(左)(照片:大人的漫畫社)


台灣漫畫家日安焦慮的作品於安古蘭漫畫節展出(照片:大人的漫畫社)


台灣漫畫家日安焦慮的作品於安古蘭漫畫節展出(照片:大人的漫畫社)

聆聽完整訪問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