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13E8》要保留還是拆除,老建築的價值是什麼?訪《老屋熟成》共同作者蕭定雄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由資深編輯及電台主持人吳家恆擔綱主持,每集邀請不同作家、藝文工作者或編輯,以線上廣播的方式,分享彼此的工作與最近的閱讀。

台灣不只是人口高齡化,房子也是。據統計目前有高達11%、大約110萬棟屋齡超過50年的房子,在都市的密集程度更高。人老了要養生、保健,那房子老了怎麼辦呢?近期出版的《老屋熟成》,介紹了32個老屋保存、修復、活化的案例,試圖翻轉老屋對於市民生活與都市景觀的意義,為老屋的未來提出另類選項。本集邀請共同作者蕭定雄,分享修復老屋過程的觀察與故事。節目精彩,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如何定義老屋?

主持人:提到老屋,可能每個人想的都不一樣。有人腦中浮現的是日式房子,也有人想到大稻埕。歐洲有些地方可能100年的房子對他們來說還滿年輕的,400、500年才算是老房子。《老屋熟成》這本書怎麼定義老屋呢?

蕭定雄 :對我來說,其實房子蓋好之後,就開始進入變老的過程。這本書大概分成3個年代。戰後以民國60年為界,當時建築法規還不完整。往前是日治時代的老屋,當時的台灣剛好進入現代化的階段。再往前是清治時期建造的,大致有這幾種老屋。

有的老屋也有個演變過程。例如我們參與修繕的迪化街貝殼好室,前段是清治時代的街屋,中段有日治時代的修建,後段倉庫的部分是戰後增建。


迪化街「貝殼好室」。(原間影像工作室/朱逸文攝影)

主持人:像羅浮宮的建築也是在過去1000年裡慢慢疊加。不同時代有不同工法,你們碰到不同時代的老屋要怎麼因應?難道每個時代的技法都要精通嗎?

蕭定雄:從磚造木結構進入到RC(鋼筋混凝土)的過程,在台灣有些很有趣的案例。例如新竹新州屋的立面是很厚的磚牆,上面再用RC的樑。另一個案例是鹿港長源醫院,也是磚造木結構跟RC建築的複合形式。

從這些建物存在的時間軸,可以看到自然環境對於城市與人類生活的影響,例如921大地震之後,建築法規也有大改變。

主持人:所以地震是推動建築法規進步的重要動力?

蕭定雄:可以這麼說。1934年才蓋好的新州屋,當時是很時髦漂亮的百貨公司,但沒多久就遇到1935年的大地震。我們想像屋主戴吳獅的心情大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憂的是從台中到新竹,尤其是苗栗這一段,其實死傷非常嚴重,但是這棟四層樓高的建築居然好好的沒什麼事。


新竹新州屋。(原間影像工作室/朱逸文攝影)

主持人:在新州屋之前,應該還有台南林百貨、台北的菊元百貨,也都是RC建築?

蕭定雄:對,RC是總督府引進台灣,之後受到關東大地震的影響,開始鼓勵多使用RC。而台灣的第一棟含鋼骨結構的SRC,是台灣人自己蓋的、台中一中的紅樓,在1915年就已經使用這樣的技術。

所以技術的演變,可以透過殖民治理的現代化,或是台灣自己的建築物跟官式建築學習的關係觀察到。如果這些老建築留下來的話,會比只看歷史文獻、照片還要有趣。


台中一中紅樓歷史照片與原有結構剖面圖。(圖源:考工記粉專

➤保留老屋的意義

主持人:這本書裡的32個案例是怎麼挑選的?

蕭定雄:選擇案例不只考慮歷史年代,也特別關注活化、過去與現在的經營,以及未來的可能性,希望呈現建築使用的多樣。以前蓋好時可能是倉庫、診所或百貨公司,現在可能是商店、咖啡館或博物館。希望讓大家對於老建築的用法和認識,看到在光譜上的不同。

主持人:法國建築師柯比意(Le Corbusier)曾說,建築是居住的空間而已,如果這樣看,好像什麼房子都可以拆。但就城市的歷史而言,就不會希望拆得太厲害,其中牽涉的議題或許有些複雜。這本書中很多漂亮的老屋是在日治時期興建,而各人對於歷史的態度可能不太一樣。或者是現代生活跟以前不同,過去的設計現在住起來不一定舒適,例如迪化街街屋的樓梯其實非常窄,甚至年輕人走起來都有點危險,所以有人認為可能最好的辦法是拆掉重建。

蕭定雄:對於歷史的解讀,政治、民族或文化認同,現在很多都還在討論當中。我認為如果能把這些多元的痕跡留下來,它才是真實的歷史,能被理解與檢視。

現在的建築物通常會蓋到最大、容積率蓋滿,如果因此採光不好,就把燈開強一點;太熱或通風不佳,就裝更強的冷氣或通風扇。可是以前的建築不是這樣,像迪化街的街屋是長型,要怎麼採光呢?例如我這一棟開天井的位置,隔壁棟就蓋二樓,這樣隔壁的二樓就會有採光,而我的二樓則蓋在隔壁的天井旁邊,這樣我的二樓也會有採光。大家互相協作,慢慢的、有機的把聚落長出來。

其實每個時代都會以當時的技術去試著解決問題,而從老建築中可以看出來當時候的人的想法與智慧。

➤修繕老屋的原則與訣竅

主持人:從你的經驗看來,建築的工法、技術是否有在戰後的斷層?

蕭定雄:有觀察到清代的磚都做得很大,當時很多三合院在蓋的時候,不只是要住一輩子,是想要給好幾代的人居住,就蓋得很用心。

殖民時日本人是把台灣視為展現國力、技術力跟現代化程度的島嶼,所以要求非常精細、嚴謹。至於國民政府播遷來台時,沒辦法,一定會很急就章。所以我們現在修繕老屋,是希望它可以在往後50年不會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狀況。

例如長源醫院的磚牆,用點焊鋼絲網補強,在新州屋有些柱體用鋼板包覆,讓它更強壯。而在鹿港的曲巷冬晴,它的木圓樑已經失去支撐能力,但還是想辦法,讓木圓樑留下來,在裡面架新的H型鋼,保留原本的紋理,可以瞭解時代故事,但承載力是新的結構,不會把修繕做到看不出來。


左圖:新竹新州屋修復時,運用「可逆性工法」復原客梯,以鋼構搭配木造踏面,並刻意保留與牆面的距離。右圖:鹿港曲巷冬晴修復時,保留部分木圓樑,增設H型鋼強化結構支撐。(原間影像工作室/朱逸文攝影)

主持人:修舊如舊的概念?

蕭定雄:是,希望能「修舊本舊」,讓它回復本來的面貌,並且運用可逆式的工法,如果下一代的人再修,就會知道我們這個年代修繕的時候做了什麼事情。

➤磚瓦、工法述說的故事

主持人:剛才提到的長源醫院,就是書封照片上這一棟嗎?

蕭定雄:對,長源醫院是三開間、三層樓,據我們調查研究,它的洗石子工法其實是「仿」高級建材的概念。大家在路上若看到一些類似的工法,可能是綠色或土黃色,有些人說是國防色,其實不是,是要貼近大地色系。這些若能留下來,反而變成一個台灣建築的特色。


鹿港長源醫院。(原間影像工作室/朱逸文攝影)

主持人:這些磚瓦、工法裡的學問真多呢!

蕭定雄:是,透過留下來的磚瓦,才可以瞭解原來當年是這樣思考。而從修繕層面來講,重點是結構,抗候跟機電。結構是指繼續住下去會是安全的,比如運用H型鋼構補強、擴柱或是翼牆。

抗候是對抗氣候的能力,不會漏水,或是減少漏水的災害程度。因為房子一開始滲水,就會有壁癌、白蟻等等問題。機電是現代人生活的基礎需求,要有水、電、網路,這些事情要做得好、做得巧,讓老屋可以修繕好之外,住起來是舒服的。

➤偉大的城市需要什麼樣的舊建築?

蕭定雄:為什麼不直接拆掉蓋新的?目前面對常見的情況是,一個房屋有10個所有權人,一個人想要保留,但其他9個人可能不是這樣想。

主持人:對,可能住在國外,離得很遠,或是只想拿到錢。

蕭定雄:美國作家、也是《偉大城市的衰亡與誕生》的作者珍・雅各(Jane Jacobs)曾說,我們需要舊建築,那是每個城市的紋理跟魅力所在。就像在歐洲就會想到維也納的街道,去日本就會想到京都,現在外國人來台北,是想來大稻埕而不是看新光三越。所以一個城市要有自明性跟認同感,甚至透過認同感去產生魅力。而且舊建築除了展示舊時代的風華之外,空間中的文化氛圍,也可以是讓現代各種新的產業獲得靈感的空間。

主持人:雖然每個城市都需要舊建築,但是以人類自私的本性,可能會有人覺得,舊建築不要是我家的,你家、他家的留下來就好。

蕭定雄:在日本或歐洲,他們可能比較知道自己的建築好在哪裡,所以要留下來。目前在台灣,為什麼某一棟房子要保留、要成為文化資產,的確需要讓大家看得更遠。我覺得關鍵之一在於,如何有個好的機制可以實際這件事?這本書介紹的個案,是想告訴大家,這樣做是成功的,而且成功的定義也有很多種。有的是讓家族好好住下來,有的成功是開始新的商業模式,有的是讓年輕人可以住得起或租得起。

這些都是正在嘗試的各種不同模式,不是保留下來就一定要成為博物館,或一定要修復成舊時代的模樣。

主持人:的確,怎麼讓老屋繼續在我們的生活裡很重要,但是也很困難。這方面常會談到林安泰古厝這個案例。我小時候就在附近長大,以前在那裡玩耍,根本不會想到是什麼古厝。後來因為開闢道路,把這個房子拆了移到別的地方重建,那就不再是人居住的樣態了,這樣還叫做活化嗎?


林安泰古厝。(圖源:維基

蕭定雄:在都市規劃或發展上碰到的相關議題也很多。例如我們有遇到一個案子,是三合院的宗祠需要修繕,可是修繕完之後只有一間有冷氣,那要讓大家重新居住或生活就有點困難。所以或許不一定每一棟老房子都要成為歷史建物或文化資產。

例如高雄的棧貳庫,以前是堆放香蕉、茶葉、蔗糖、鳳梨罐頭的大空間。還港於民之後,變成一個很舒服的地方,旁邊就是海,還有輕軌經過。我們修繕時加進設計夾層,就可以有商場的機能。運用現有空間,將劣勢轉為優勢,講述在地故事,又融入生活。

我覺得不管是文化資產或是一般的老屋,一定要看到它的過去、現在跟未來,才有辦法做出好的設計,讓它在城市的新舊交融中發生意義。

➤專業規劃與常民需求共同形塑城市景觀

主持人:你提到若有好的機制,就能夠讓一些老屋留下來,對都市規劃繼續發揮作用。但如果都市規劃本來就做得不好的,那有再好的機制也很困難吧?

蕭定雄:其實珍・雅各也談到很多都市規劃很多是在摧毀城市、鄉村既有的文化脈絡,所以這個論述經常都在爭辯中。有機發展出來的產物,經過時光淬鍊,人民自己會理解空間應該怎麼用。

像大家常說台灣都市景觀不好,都是頂加鐵皮屋、陽台外推還有騎樓占用,但這些現象,最近變成韓國人眼中的「台灣感性」。

珍・雅各也說過,都市計畫中寬敞、筆直的大路其實剝奪了人的安全感跟生活感的營造。例如二、三層樓高的房子,道路不太寬,孩子們可以在街邊玩耍,二樓就能看得到,大家在這個尺度生活很舒服。都市規劃並不是由專業者去做就是最好,一定要考慮這個區域的民情、生活脈絡。

台灣也有很有意思的重劃區,比如台中的中央公園,是以前的水湳機場,有跑道的痕跡,也有之前的農家、舊圳道的溝渠,最近還新建了綠美圖,這就是新舊交融。不一定要100%保存,也不一定要100%重劃,而是如何在其中去找到我們的優勢、魅力何在。

主持人:日本之前有個房子擋到富士山就拆掉了,或者在巴黎,不會看到巴黎鐵塔附近蓋一棟高聳的大樓。台灣有時會在一些漂亮的老房子旁邊,看到一棟高聳的樓房,把景觀破壞殆盡。在保存老屋的過程,天際線這件事如何解決?

蕭定雄:我覺得城市景觀美醜是經濟發展過程的結果,不一定都是人民的問題。以前在台灣當前社會問題的課堂上,老師說:「頂樓加蓋、鐵皮屋、陽台外推、騎樓佔用是台灣社會問題的一個解方。」我聽了非常驚訝!但其實當時台灣真的是人口暴增,大家生活空間匱乏。例如寶藏巖的保留,就是因為它呈現了過往如何有機地解決居住空間不足的問題。


位於新店溪畔的寶藏巖聚落。(圖源:維基

至於都市景觀,例如東京車站修復後,容積就移到週邊丸之內地區,還是蓋高樓。目前台北車站、北門郵局一帶也會蓋高樓,但是把高樓的存在感盡量降低。

不管是空間專業工作者、市民,還是市民選出來的進步公務員,我覺得都需要時間的考驗與淬鍊。雖然也會有看起來不好的事情發生,但是好的故事應該被記錄下來。

➤保留老房子,划算嗎?可以怎麼做?



主持人:這本《老屋熟成》是想推廣「建築普及教育」的書?

蕭定雄:是,想告訴大家,你家的老房子要拆之前,先等等!拆完就不可逆了。有沒有可能留下來?留下來後可以做什麼?這本書有案例、指引可以參考。

也不只想跟老屋的屋主對話,還有專業的技術人員、政策的制定者等。如果看了這本書之後覺得某個房子也沒什麼特色,還是應該拆掉,也沒關係,城市本來就需要新舊交融的。我們是希望在「蓋新的即是正義」的當代,提供大家另外的選項參考看看。

主持人:但保留老屋應該滿貴的,翻新、維修要花很大一筆錢?

蕭定雄:是,所以要從活化來思考修復。一定要有好的經營模式,才有辦法維持。

主持人:所以老屋是針對商業空間,而不是活化完後,自己居住的?

蕭定雄:生活的經營也是一種經營,尤其是現在台灣買房子非常貴,動輒好幾千萬。老屋修繕比起一般的裝修,有時需要解決水電、結構等根本性的問題,但是比起蓋新的,還是相對便宜。而且留下來之後,它的文化價值會是優勢,甚至也可以因此爭取到一些公部門的補助。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