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每到暑假末、即將開學之際,常會出現許多中小學教師仍有缺額的消息。據教育部公布的資料,截至今年8月底,全台3303所公立國中小學,仍缺額1429名代理教師。而關注教育議題的媒體發起問卷調查,結果高達38%的教師表示,他們考慮在未來3年內離開教職。學校教育體系究竟出了甚麼問題?近期出版的《當我告別教職:一位離職教師的沉痛告白與深情祝福》,引起許多讀者關注,不少身為教師的讀者反應,這本書寫出了他們的心聲。本集節目邀請到曾任教國中12年、離職1年的作者梁芳瑜,分享她對於教育現場困境的觀察分析,以及可能解決方案的思考。節目精彩,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教師過勞,寒暑假看得到休不到
主持人:這本書的出版伴隨著辭職的決定,您覺得教育現場出了什麼問題呢?

《當我告別教職:一位離職教師的沉痛告白與深情祝福》
梁芳瑜:許多老師看這本書的時候,雖然會覺得寫進心坎裡,但也會疑惑這些問題不是早就知道了嗎?為什麼還要特地出一本書?其實我出書的動機就是要「出圈」,讓社會當中、教育圈外的人能夠理解教師們早就知道的現實,去正視這些問題與困境。
第一線老師普遍過勞,以前的教師只要很深入某個專業領域就好了,可是現在很強調多元學習,要有不同的新的教學方法。社會也期待老師不只是教書匠而已,也要能輔導學生,要跟得上潮流。
外界以為老師工時固定,還有寒暑假,不是很好嗎?可是他們不清楚,擔任行政的老師寒暑假要繼續上班,很多老師也得利用寒暑假去研習進修。有的老師是學期間無法請假、找不到代課,寒暑假才有空休養身體或做健康檢查,以致發現病況的時候已經太晚了。
主持人:我覺得社會上常有弱弱相殘的狀況,有些人覺得自己這一行也很累、很過勞,但我們不會想怎麼改善自己行業的勞動環境,反而去怨恨老師有寒暑假,其實老師在寒暑假並不是都可以去玩。
➤師道不尊,親師關係失衡
主持人:近年連都會區的學校也出現招不到老師的情況,除了都會區物價較高,也普遍認為都會區的學校家長是比較難相處的。現在好像教育專家很多,每個人都能講得頭頭是道。
梁芳瑜:我認為教育現場的第二個困境,是師道不尊,不是說要對老師特別尊敬,或用下對上的態度,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比如我們去看醫生,尊重醫師不表示把他說的話都當聖旨,如果醫師態度蠻橫,我們也不會接受。
可是教育的場域有點奇怪,因為每個人都當過學生,所以好像大家都可以對老師的行為品頭論足,提出自己的見解,這不只是在都會區。很多家長覺得自己讀了更多的書,更瞭解現在社會趨勢的發展,有時對老師比較輕視或質疑。其實這樣是不好的互動,教育應該是互相信任、合作的。而且現在制度沒有保障老師的管教權,常有過度投訴老師、匿名濫訴的問題。我覺得這是很失衡的狀態,應該重新檢視。
主持人:我想或許也有出於對過往威權時代的反彈。我們這一輩小的時候,老師體罰是普遍的,可能造成對於權威的反抗、不信任。當成為父母後,自然地對某些老師採取比較防備的態度。
梁芳瑜:是的,我在書裡也寫到,或許以前在學校裡頭受到傷害的孩子,成為家長之後,就用濫訴和對老師的不信任,來表示他現在長大了。可是或許力道太大,變成老師出走、與之抗衡,變成惡性循環了。
➤如何解決困境?期盼更多討論
主持人:那梁老師在教育現場這麼多年,有想到什麼好的辦法嗎?
梁芳瑜:我後來刻意把書中寫的解決方案都刪掉,我想不論提出什麼辦法,可能會聚焦在這些辦法的可行性,變成是非題了。但我希望是提出現況,大家集思廣益、開放討論。
主持人:但你心裡是有一些想法的?
梁芳瑜:對,我覺得首先制度要改善,不能讓濫訴使得老師心力交瘁,或人心惶惶。對老師的投訴應該先篩選過濾,真的需要才要求老師出面說明。
其次是希望社會氛圍也能改變。這本書出版後,意外發現有很多家長在關注,因為家長們近年也很有感,怎麼我的小孩每年都在換老師?怎麼要開學了,小孩的老師還找不到?看了這本書才發現,原來很多狀況真的會讓老師難以承受、想要逃離,甚至內心重創。
第三我認為老師們對家長的體諒、以及對學生需求的理解,也需要再增加、提升。雙方能夠互相尊重,或許才有真正的解方吧。
➤缺乏系統性支持,孤立無援
主持人:你提到的許多情況,其實很仰賴老師的教學經驗。例如許多資深或正式老師不願意帶國小高年級,就交給年輕或代課的老師來帶,年輕老師感到挫折,可能折損非常快。
梁芳瑜:現在也有一種「教學輔導老師」,學校會派資深老師去輔導新進老師。可是實務上很常看到,有的資深老師雖然願意承擔,但是太多其他瑣務,讓他也沒辦法去好好帶領年輕老師了。
我覺得當推出新的政策要求學校老師落實的時候,或許也應該刪去某些舊的任務,讓老師的工作維持動態平衡,讓我們可以把心力放在真的對學生有益的事上。
主持人:如果我是老師,背後能有其他老師或者學校系統的支援,或指正我哪裡做錯,我覺得是滿好的事。但在你的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形容是,老師都變成一座一座孤獨的島嶼,有時候老師承受的壓力,是來自於其他老師?
梁芳瑜:這本書出版後也有一些教育圈內批判的聲音,例如有的老師覺得,我們現在已經這麼辛苦了,你出了這本書,會不會讓我們變得更辛苦?或者是:我們其實沒有這麼苦,你是不是一個新世代的草莓族老師,所以才這樣叫苦呢?
許多老師每天光是忙教學、學生的事情,還有行政的瑣務,偶爾想跟同事訴苦,大家也只能簡單的安慰。如果表現脆弱,這位老師很容易被冠上不夠堅強、專業,不適任。我覺得老師背負的東西,比大家想像的多好多,可能連抱怨辛苦都還需要資格。
➤親師關係的邊界感與溝通技巧
梁芳瑜:很多人說以前一班學生50、60幾個,老師都待得好好的,為什麼現在少子化,學生人數那麼少了,還會缺師呢?我認為少子化跟缺師,是同時發生的兩個國安問題。
主持人:現在家長的角色日益重要。我也是父母,有時也會看到某些家長自我感覺良好,認為問題都是出在別人,自己沒有問題,這對老師來說可能是滿棘手的狀況。
梁芳瑜:如果家長對於孩子在班級裡不適應、對我有所質疑的時候,我會先去同理家長所受到的衝擊,還有他內心的需求。若一時半刻處理不來的,我會先確定孩子的需求有被聽到、聽懂,讓孩子能跟著我一起成長。其實家長都是聽孩子回家說了什麼,所以親師溝通雖然重要,可是師生關係還是最基礎的事。
主持人:所有的教育問題,都可以溯源到家庭,可是有時家長在語言上會把責任給卸掉,譬如說在家裡沒有好好教小朋友,但是到了學校卻說「拜託老師好好地教」。現在網路發達,時間很晚也可以傳訊息給老師,讓老師好像有隨時都要回應的壓力?
梁芳瑜:因為現在Line很方便,關於親師關係的邊界感,我建議在學期初的時候一定要跟家長先講好。我個人是只加家長代表的Line,但開學時會先設一個群組,邀請所有的家長之後,我就離開,當家長有任何問題,可以先在群組裡反應,相信其他家長也有能力可以回應,如果沒辦法解決的問題,家長代表再傳訊給我。
當我從家長代表收到轉述的訊息,可能也比較婉轉了,我比較不會著急或有情緒,可以好好想過再回覆。但我也會跟家長們說,我手機會開,聯絡簿也隨時開放,每天都可以寫,而寫字是高成本的,需要時間。
主持人:而且寫完之後有時就不氣了。
梁芳瑜:沒錯,有時書寫本身滿療癒。我會在每個月安排一天,讓家長寫聯絡簿,可以寫想對小孩說的話、對老師說的話,或想反應什麼事情都可以,也可以選擇不寫。
主持人:所以你這本書的書寫過程也覺得療癒嗎?
梁芳瑜:對,書寫也是我療癒自己、走出來的方式。
➤揭露教育現場問題,然後呢?
主持人:這本書讓大家認知到,原來教師這個行業的環境這麼糟,而且即使不是這一行的,或許會讀到一種同感。現在很多行業,譬如醫療產業,或許工作情境不一樣,但可能孤軍奮戰的感觸也很像。
梁芳瑜:不管是醫療體系,或是學校現場,或許這本書還有一個意義是,陪伴繼續留下來的人,讓他們感覺到有人懂他、跟他一樣,並不是自己太過悲觀。
主持人:如果你沒有寫這本書,現在可能會做什麼呢?
梁芳瑜:離職之前有跟朋友聊想做的事,首先是把我對教育的熱忱,轉個方向發揮。以前是教學生,現在想去跟更多的老師分享班級經營的方式。
我本身也是家長,也會想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去影響更多的家長,例如所謂的正向教養、愛的教育,不只是一直鼓勵、誇獎小孩而已,也要讓他學習負責、自律。●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Tags:
近年每到暑假末、即將開學之際,常會出現許多中小學教師仍有缺額的消息。據教育部公布的資料,截至今年8月底,全台3303所公立國中小學,仍缺額1429名代理教師。而關注教育議題的媒體發起問卷調查,結果高達38%的教師表示,他們考慮在未來3年內離開教職。學校教育體系究竟出了甚麼問題?近期出版的《當我告別教職:一位離職教師的沉痛告白與深情祝福》,引起許多讀者關注,不少身為教師的讀者反應,這本書寫出了他們的心聲。本集節目邀請到曾任教國中12年、離職1年的作者梁芳瑜,分享她對於教育現場困境的觀察分析,以及可能解決方案的思考。節目精彩,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教師過勞,寒暑假看得到休不到
主持人:這本書的出版伴隨著辭職的決定,您覺得教育現場出了什麼問題呢?
梁芳瑜:許多老師看這本書的時候,雖然會覺得寫進心坎裡,但也會疑惑這些問題不是早就知道了嗎?為什麼還要特地出一本書?其實我出書的動機就是要「出圈」,讓社會當中、教育圈外的人能夠理解教師們早就知道的現實,去正視這些問題與困境。
第一線老師普遍過勞,以前的教師只要很深入某個專業領域就好了,可是現在很強調多元學習,要有不同的新的教學方法。社會也期待老師不只是教書匠而已,也要能輔導學生,要跟得上潮流。
外界以為老師工時固定,還有寒暑假,不是很好嗎?可是他們不清楚,擔任行政的老師寒暑假要繼續上班,很多老師也得利用寒暑假去研習進修。有的老師是學期間無法請假、找不到代課,寒暑假才有空休養身體或做健康檢查,以致發現病況的時候已經太晚了。
主持人:我覺得社會上常有弱弱相殘的狀況,有些人覺得自己這一行也很累、很過勞,但我們不會想怎麼改善自己行業的勞動環境,反而去怨恨老師有寒暑假,其實老師在寒暑假並不是都可以去玩。
➤師道不尊,親師關係失衡
主持人:近年連都會區的學校也出現招不到老師的情況,除了都會區物價較高,也普遍認為都會區的學校家長是比較難相處的。現在好像教育專家很多,每個人都能講得頭頭是道。
梁芳瑜:我認為教育現場的第二個困境,是師道不尊,不是說要對老師特別尊敬,或用下對上的態度,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比如我們去看醫生,尊重醫師不表示把他說的話都當聖旨,如果醫師態度蠻橫,我們也不會接受。
可是教育的場域有點奇怪,因為每個人都當過學生,所以好像大家都可以對老師的行為品頭論足,提出自己的見解,這不只是在都會區。很多家長覺得自己讀了更多的書,更瞭解現在社會趨勢的發展,有時對老師比較輕視或質疑。其實這樣是不好的互動,教育應該是互相信任、合作的。而且現在制度沒有保障老師的管教權,常有過度投訴老師、匿名濫訴的問題。我覺得這是很失衡的狀態,應該重新檢視。
主持人:我想或許也有出於對過往威權時代的反彈。我們這一輩小的時候,老師體罰是普遍的,可能造成對於權威的反抗、不信任。當成為父母後,自然地對某些老師採取比較防備的態度。
梁芳瑜:是的,我在書裡也寫到,或許以前在學校裡頭受到傷害的孩子,成為家長之後,就用濫訴和對老師的不信任,來表示他現在長大了。可是或許力道太大,變成老師出走、與之抗衡,變成惡性循環了。
➤如何解決困境?期盼更多討論
主持人:那梁老師在教育現場這麼多年,有想到什麼好的辦法嗎?
梁芳瑜:我後來刻意把書中寫的解決方案都刪掉,我想不論提出什麼辦法,可能會聚焦在這些辦法的可行性,變成是非題了。但我希望是提出現況,大家集思廣益、開放討論。
主持人:但你心裡是有一些想法的?
梁芳瑜:對,我覺得首先制度要改善,不能讓濫訴使得老師心力交瘁,或人心惶惶。對老師的投訴應該先篩選過濾,真的需要才要求老師出面說明。
其次是希望社會氛圍也能改變。這本書出版後,意外發現有很多家長在關注,因為家長們近年也很有感,怎麼我的小孩每年都在換老師?怎麼要開學了,小孩的老師還找不到?看了這本書才發現,原來很多狀況真的會讓老師難以承受、想要逃離,甚至內心重創。
第三我認為老師們對家長的體諒、以及對學生需求的理解,也需要再增加、提升。雙方能夠互相尊重,或許才有真正的解方吧。
➤缺乏系統性支持,孤立無援
主持人:你提到的許多情況,其實很仰賴老師的教學經驗。例如許多資深或正式老師不願意帶國小高年級,就交給年輕或代課的老師來帶,年輕老師感到挫折,可能折損非常快。
梁芳瑜:現在也有一種「教學輔導老師」,學校會派資深老師去輔導新進老師。可是實務上很常看到,有的資深老師雖然願意承擔,但是太多其他瑣務,讓他也沒辦法去好好帶領年輕老師了。
我覺得當推出新的政策要求學校老師落實的時候,或許也應該刪去某些舊的任務,讓老師的工作維持動態平衡,讓我們可以把心力放在真的對學生有益的事上。
主持人:如果我是老師,背後能有其他老師或者學校系統的支援,或指正我哪裡做錯,我覺得是滿好的事。但在你的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形容是,老師都變成一座一座孤獨的島嶼,有時候老師承受的壓力,是來自於其他老師?
梁芳瑜:這本書出版後也有一些教育圈內批判的聲音,例如有的老師覺得,我們現在已經這麼辛苦了,你出了這本書,會不會讓我們變得更辛苦?或者是:我們其實沒有這麼苦,你是不是一個新世代的草莓族老師,所以才這樣叫苦呢?
許多老師每天光是忙教學、學生的事情,還有行政的瑣務,偶爾想跟同事訴苦,大家也只能簡單的安慰。如果表現脆弱,這位老師很容易被冠上不夠堅強、專業,不適任。我覺得老師背負的東西,比大家想像的多好多,可能連抱怨辛苦都還需要資格。
➤親師關係的邊界感與溝通技巧
梁芳瑜:很多人說以前一班學生50、60幾個,老師都待得好好的,為什麼現在少子化,學生人數那麼少了,還會缺師呢?我認為少子化跟缺師,是同時發生的兩個國安問題。
主持人:現在家長的角色日益重要。我也是父母,有時也會看到某些家長自我感覺良好,認為問題都是出在別人,自己沒有問題,這對老師來說可能是滿棘手的狀況。
梁芳瑜:如果家長對於孩子在班級裡不適應、對我有所質疑的時候,我會先去同理家長所受到的衝擊,還有他內心的需求。若一時半刻處理不來的,我會先確定孩子的需求有被聽到、聽懂,讓孩子能跟著我一起成長。其實家長都是聽孩子回家說了什麼,所以親師溝通雖然重要,可是師生關係還是最基礎的事。
主持人:所有的教育問題,都可以溯源到家庭,可是有時家長在語言上會把責任給卸掉,譬如說在家裡沒有好好教小朋友,但是到了學校卻說「拜託老師好好地教」。現在網路發達,時間很晚也可以傳訊息給老師,讓老師好像有隨時都要回應的壓力?
梁芳瑜:因為現在Line很方便,關於親師關係的邊界感,我建議在學期初的時候一定要跟家長先講好。我個人是只加家長代表的Line,但開學時會先設一個群組,邀請所有的家長之後,我就離開,當家長有任何問題,可以先在群組裡反應,相信其他家長也有能力可以回應,如果沒辦法解決的問題,家長代表再傳訊給我。
當我從家長代表收到轉述的訊息,可能也比較婉轉了,我比較不會著急或有情緒,可以好好想過再回覆。但我也會跟家長們說,我手機會開,聯絡簿也隨時開放,每天都可以寫,而寫字是高成本的,需要時間。
主持人:而且寫完之後有時就不氣了。
梁芳瑜:沒錯,有時書寫本身滿療癒。我會在每個月安排一天,讓家長寫聯絡簿,可以寫想對小孩說的話、對老師說的話,或想反應什麼事情都可以,也可以選擇不寫。
主持人:所以你這本書的書寫過程也覺得療癒嗎?
梁芳瑜:對,書寫也是我療癒自己、走出來的方式。
➤揭露教育現場問題,然後呢?
主持人:這本書讓大家認知到,原來教師這個行業的環境這麼糟,而且即使不是這一行的,或許會讀到一種同感。現在很多行業,譬如醫療產業,或許工作情境不一樣,但可能孤軍奮戰的感觸也很像。
梁芳瑜:不管是醫療體系,或是學校現場,或許這本書還有一個意義是,陪伴繼續留下來的人,讓他們感覺到有人懂他、跟他一樣,並不是自己太過悲觀。
主持人:如果你沒有寫這本書,現在可能會做什麼呢?
梁芳瑜:離職之前有跟朋友聊想做的事,首先是把我對教育的熱忱,轉個方向發揮。以前是教學生,現在想去跟更多的老師分享班級經營的方式。
我本身也是家長,也會想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去影響更多的家長,例如所謂的正向教養、愛的教育,不只是一直鼓勵、誇獎小孩而已,也要讓他學習負責、自律。●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隨身聽,聆聽導引:
➤線上聆聽
|教學藝術家、作家楊雨樵|資深日語譯者詹慕如|山岳探險作家崔祖錫、雪羊(上)|山岳探險作家崔祖錫、雪羊(下)|大稻埕食家昌正浩|社會學者戴伯芬|漫遊文化副總編輯張貝雯
閱讀通信 vol.356》音樂就是要好聽,書就是要好看啊!
延伸閱讀
閱讀隨身聽S13E6》來喝一杯清涼甘美又有文史底蘊的果汁! ft.《莉莉水果店》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 閱讀更多
閱讀隨身聽S13E5》從性侵受害倖存者到倡議者:藝術家陳潔晧的覺察與復原之路 ft.徐思寧
家,是我們學會愛的地方,但對許多人而言,家可能不是全然安心的避風港。與家有關的經驗,往往難以啟齒,深埋心底。 今年夏天,Openbook推出「... 閱讀更多
閱讀隨身聽S13E4》被留下的人如何修復與生活:訪作家江佩津
家,是我們學會愛的地方,但對許多人而言,家可能不是全然安心的避風港。與家有關的經驗,往往難以啟齒,深埋心底。 今年夏天,Openbook推出「...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