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的「莉莉水果店」廣受許多在地人與遊客的喜愛,莉莉水果店第二代的經營者、高齡77歲的李文雄,也以熱心投入文史工作聞名於地方。近期出版的《莉莉水果店:府城在地八十年兮記憶佮腳跡》,描述李文雄的家族在日治時期經營蔬果攤,戰後開設水果店、賣出府城第一杯鮮榨果汁的故事,以及他接手後,製作《莉莉水果有約》月刊、設置「莉莉水果文化館」的過程。書中收錄的許多珍貴地圖、老照片,更拉出了城市史的眼界與縱深。本集節目邀請到編輯林蔚儒,分享這本書的企劃構思,以及執行採訪、編排時的觀察與巧思。節目精彩,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以水果店為核心的時代記憶

《莉莉水果店:府城在地八十年兮記憶佮腳跡》
主持人:莉莉水果店是很多人到台南必遊的地方,這本書封面有很繽紛的水果,但它並不是挑選水果的指南或飲食書,那內容是關於什麼呢?
林蔚儒:這本書是文史書,在講莉莉水果店的歷史、家族故事,還有跟台南這塊土地的淵源。從現任老闆李文雄的阿公阿媽開始,到他的爸爸媽媽在日治時期、專做日本人生意的南門市場發跡,戰後搬到現在的位置。後來他的哥哥嫂嫂也經營過莉莉水果店,之後換他接手。也就是從莉莉水果店輻射出去,他們家的厝邊頭尾,在台南府前路一段這一帶、方圓幾百公尺內的故事。
以前南門路跟府前路一段的交叉口,有一棟台南商業學校的實習商店勉強堂,隔壁是愛國婦人會館,對面是臺南神社、孔廟,再過去是州廳、現在的臺灣文學館。戰後1947年搬到現在的位址,在天生接骨所旁邊,再過去有教會、建興國中⋯⋯這一片區域很多建築都很有歷史。在編輯的時候,我們放了清治、日治各年代的地圖,也特地做了這張莉莉水果店關係地圖。

莉莉水果店關係地圖。(這邊出版提供)
主持人:所以這是一家店、也是一個家族的故事。你剛剛描述的地理位置,有孔廟、臺南神社、愛國婦人會館,過去有小學、教會、地方法院,這些建築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林蔚儒:這裡日本時代是以南門市場為主的南門町,有孔廟、神社、公家機關、小學也有公職宿舍,算是文教區,會有西裝筆挺的紳士出入來往的區域。

臺南神社全景。(圖源:維基)
主持人:我看了書裡的地圖才知道,臺南神社的位置就是現在的臺南美術館二館。日本人1895年來了以後,把台北大天后宮拆了改建臺灣博物館,但沒有拆孔廟,因為對於殖民者來說,也要分辨哪些對於他的統治是有幫助的。臺南孔廟是台灣最早的孔廟,旁邊是臺南神社,也就是日本人、漢人的信仰中心都在那裡,這滿有趣的。
林蔚儒:對,這個區域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信仰、時代遞嬗。孔廟對面這一側的莉莉水果店,隔壁的愛國婦人會館在戰後變成了美國新聞處,帶來很多最新的、現代化的科技,以及讓當時的台灣人大開眼界的一些西洋文化。
主持人:愛國婦人會館本來是日本太太們聚集起來進行社會服務、宣傳愛國教育,特別是皇民化時期,可以說是有半官方色彩的組織。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時期,要得到最新、最炫的外國資訊,那就是來這個美新處看雜誌、電影。這些都是跟文化治理相關的空間,其他的文史書籍也可能提及這些,但在這本書裡,因為是家族故事,很多是他們親身的經歷,例如1970年美新處的爆炸案⋯⋯
林蔚儒:莉莉水果店就在台南美新處隔壁,李文雄當時在當兵不在家,他大哥在二樓吃飯,聽到「砰!」很大一聲, 想說會不會是馬達起火?趕快衝下來,看到救護車、人員出出入入,才發現是美新處爆炸。
➤出版企劃的轉向
林蔚儒:書出版之後有位同業跟我說,10年前也找過莉莉水果店老闆李文雄談出書,希望他以水果行家的身分來書寫,什麼季節什麼水果好吃、應該怎麼挑等等。但是這位同業不太會講台語,可能溝通上比較不流暢。
主持人:所以採訪李文雄時都是以台語進行?
林蔚儒:國、台語都有,但可以感覺到他其實講台語比較自在,比較能說出想說的話,像書名也是用台語唸。
雖然一開始就設定為文史書,但我最初的提案是想出版他母親、李張罔腰女士的故事,她是一位很堅毅、典型的台灣女性。但後來有一段時間,他母親淡出莉莉水果店,而李文雄接手後很活躍,後面的故事也很有意思,於是調整了書的內容架構。
李文雄的父親本來是做「大賣」,是在批發市場工作,個性有點木訥。他母親則是做「小賣」,也就是零售。因為她漂亮又大方,很會做生意、很受歡迎。兩人結婚以後從南門市場起家,擺攤賣蔬菜水果,所以李文雄說他們家兄弟姐妹都是在南門市場出生的。

建於1929年的臺南市南門市場。(圖源:維基)
主持人:後來怎麼開始經營莉莉水果店?
林蔚儒:戰後日本人離開,南門市場經營不下去。剛好那時莉莉的現址要出售,李文雄的父母就買下來,繼續做水果生意。
那時只是竹仔厝,很簡陋、一層樓的房子,連招牌都沒有,隔壁是天生接骨所。50年代李文雄的媽媽開始做「貼食」,也就是一個月付一次錢,可以每天來這裡吃兩餐、三餐或包便當。這附近是文教區,有些公務員、老師,外地來打拚的年輕人,貼食就是服務這些人。當時李文雄的大哥跟媽媽一起做,之後哥哥接手,因為貼食有很多準備工作,比較油膩又湯湯水水,就決定把貼食生意收起來,專心賣水果、果汁。

戰後初期李文雄父母經營的水果攤,與右側天生接骨所都是一層樓的竹仔厝。左側隱約可見的二層樓建築即為日治時期建的愛國婦人會館。(這邊出版提供)
主持人:但是專心做一樣生意也很不容易,莉莉水果店為什麼可以幾十年屹立不搖呢?
林蔚儒:水果這個行業可以說是他們的家學淵源,李文雄1990年接手莉莉之前,也跟他爸爸一樣在做青果批發工作,所以他對水果、果農等等都非常熟悉。在莉莉吃到的水果,一定是精挑細選、品質很好的。

1957年竹仔厝改建樓房,取店名「莉莉」並掛上招牌。除了販售水果、果汁,也有汽水、冰淇淋。(這邊出版提供)
➤水果店老闆斜槓編、採、寫、畫,還兼攝影師
主持人:可是李文雄為什麼會對台南的文史這麼感興趣呢?
林蔚儒:李文雄接手莉莉水果店之後,大約在1998年,有一天,一個穿著旗袍的婦女來買果汁,點餐之後看起來非常扭捏、不自在,還跟他說:「你能快一點嗎?不然我站在這裡很不好意思。」李文雄聽到這句話晴天霹靂,心想為什麼站在這裡會不好意思?是在我們這個路邊的店讓你覺得丟臉嗎?
他回去後想了三天三夜,覺得水果店是不是有點被人看輕了?總之他決定要轉型,路線是推廣水果。推廣水果之餘也想推廣台南的文化、水果的文化,所以他自己辦了一個《莉莉水果有約》月刊。

《莉莉水果有約》月刊。(這邊出版提供)
主持人:自己辦刊物,自己編輯、寫稿還兼攝影嗎?
林蔚儒:有時他自己寫,有時找寫手。從1999年的1月開始出第一刊,是摺頁形式,共12頁,全彩印刷。內容有關於水果的知識、怎麼挑水果、吃水果。而且每一期他都會去農家、農改場,採訪第一線的農民,訪問種植情況等等,非常親力親為。
主持人:這個方向看起來很符合現在人的需求,大家會想知道買的水果是誰種的,關注產銷履歷等等,但在1999年他已經這樣做了。
林蔚儒:李文雄想讓大家都認識台灣水果,並且把月刊內容做得越來越豐富,延伸出很多內容,例如台南的文化、歷史、歌謠。甚至也自己創作水果的四句聯,邀稿創作歌曲、童謠,把文學跟水果也結合在一起。
主持人:這就是水果的文創吧!那麼這個刊物是免費索取嗎?
林蔚儒:完全免費。李文雄以前是唸商科的,沒有任何文學或是美術背景,真的是從零開始,投入很多心力,而且常常是晚上收攤以後才有空做編寫。
主持人:幸好他的家人也諒解、支持,不然以當時的環境,可能有些人覺得這樣做浪費錢,又看不出有什麼用處。
林蔚儒:很棒的是也得到讀者、鄉親的迴響,大家都覺得這個內容很豐富,期待下一個月的出刊。起初一期印2000份,後來最多曾經印到6000份。
主持人:所以這個月刊對於莉莉水果店的品牌價值是有幫助的?
林蔚儒:李文雄已經不只是單純的生意人,也是地方文史工作者、是文化人。他一直很積極採訪、查找資料,後來彷彿內化了那些歷史,可以隨口就說出某個地方1940年發生了什麼事情,非常熟悉,好像他就在現場。在跟李文雄對話的時候,我們常常會以為他是戰前出生的人,殊不知他是1949年才出生的。
➤宗教信仰的意義與影響
主持人:這本書還可以讀到一個特別重要的面向,就是宗教信仰扮演的角色。你怎麼讓這個部分在書裡呈現?
林蔚儒:一開始打算以李文雄的母親為故事主角的時候,我沒有想到要納入關於基督教信仰的描述。可是在我們每一次的訪談之中,慢慢發現好像不放進去不行。
主持人:是沒辦法切開來看的。
林蔚儒:是,如果沒有提及他們家的信仰故事,可能就沒辦法理解,他們為什麼是這樣做人處事。例如李文雄常常畫葡萄、還在店門口種了葡萄,因為葡萄是《聖經》裡提到的、有聖靈的果子。
主持人:而且台南也是基督教來台灣傳教很重要的一個據點。
林蔚儒:李文雄家隔壁就是浸信會,小時候曾經去領麵包、小卡片等等,但是那時他還沒有信教。最先信教的是他的大姐、也就是莉莉本人,在神召會受到感召,後來慢慢影響全家人也陸續信仰。
書裡面有一段他媽媽與宗教信仰的故事。1970年代媽媽淡出水果店經營後,自己一個人搬到山上去種田、養豬,經營一個命名為迦密山的祈禱院,讓教友可以去祈禱、修行。她也會像以前做貼食那樣,煮飯給大家吃。
但在戒嚴時期,政府對於沒辦法掌控的民眾群聚是嚴格打壓的,當時發生「錫安山」事件,李文雄母親在山上經營的祈禱院也受到影響,就解散了。所以莉莉水果店有很多故事,跟大時代的歷史變遷一直是貼近的,很值得探索。

李文雄的母親在迦蜜山祈禱院領讀《聖經》。(這邊出版提供)
➤老店述說的人文史
主持人:所以在這本書裡很豐富的老照片、故事,不只看到莉莉水果店的發展,也深入到這個家族的歷史,以及他們所處的周遭環境跟時代變化。那台南有這麼多老店,也許可以變成一系列出版計畫嗎?
林蔚儒:其實有好幾家老店也都出過書了。我覺得這些老店的故事,在時代的變化中反映人、店的成長,都是很有趣的。
主持人:我覺得出版是一個跟時間對抗的產業,很多事今天不做,10年、20年之後再做可能人事全非,有些東西也可能已經不見了。
林蔚儒:其實這次在邀稿訪談李文雄的時候,他有時也擔心自己的身體,會不會沒有辦法看到書的出版。
主持人:現在順利出版了,就可以鬆一口氣吧。會擔心書的銷售嗎?
林蔚儒:我覺得可能是因為李文雄以前做過月刊,比較隨緣,不太計較得失或報酬,但他會很想瞭解讀者的反應或回饋。銷售的話,他擔心出版社會賠錢,也親手畫了很多不同款式的明信片,當作限量的小贈品。

李文雄親筆手繪明信片,作為新書限量贈品。(這邊出版提供)
我覺得一方面是他很善良、為人著想的性格,另一方面則是信仰。所以做這本書的過程是很愉快的,不但有水果吃,而且李文雄非常相信出版社的專業,很願意配合。
主持人:他的性格、信仰,對文史的關注等等,我覺得在字裡行間是可以感受得到。
林蔚儒:現在莉莉水果店由第三代接手,如果去店裡不一定遇得到李文雄,但大家可以觀察一下店面,每個角落的佈置都有他的巧思。二樓的莉莉水果文化館,也有他收藏的一些古物,推薦去看看。●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Tags:
台南的「莉莉水果店」廣受許多在地人與遊客的喜愛,莉莉水果店第二代的經營者、高齡77歲的李文雄,也以熱心投入文史工作聞名於地方。近期出版的《莉莉水果店:府城在地八十年兮記憶佮腳跡》,描述李文雄的家族在日治時期經營蔬果攤,戰後開設水果店、賣出府城第一杯鮮榨果汁的故事,以及他接手後,製作《莉莉水果有約》月刊、設置「莉莉水果文化館」的過程。書中收錄的許多珍貴地圖、老照片,更拉出了城市史的眼界與縱深。本集節目邀請到編輯林蔚儒,分享這本書的企劃構思,以及執行採訪、編排時的觀察與巧思。節目精彩,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以水果店為核心的時代記憶
主持人:莉莉水果店是很多人到台南必遊的地方,這本書封面有很繽紛的水果,但它並不是挑選水果的指南或飲食書,那內容是關於什麼呢?
林蔚儒:這本書是文史書,在講莉莉水果店的歷史、家族故事,還有跟台南這塊土地的淵源。從現任老闆李文雄的阿公阿媽開始,到他的爸爸媽媽在日治時期、專做日本人生意的南門市場發跡,戰後搬到現在的位置。後來他的哥哥嫂嫂也經營過莉莉水果店,之後換他接手。也就是從莉莉水果店輻射出去,他們家的厝邊頭尾,在台南府前路一段這一帶、方圓幾百公尺內的故事。
以前南門路跟府前路一段的交叉口,有一棟台南商業學校的實習商店勉強堂,隔壁是愛國婦人會館,對面是臺南神社、孔廟,再過去是州廳、現在的臺灣文學館。戰後1947年搬到現在的位址,在天生接骨所旁邊,再過去有教會、建興國中⋯⋯這一片區域很多建築都很有歷史。在編輯的時候,我們放了清治、日治各年代的地圖,也特地做了這張莉莉水果店關係地圖。
主持人:所以這是一家店、也是一個家族的故事。你剛剛描述的地理位置,有孔廟、臺南神社、愛國婦人會館,過去有小學、教會、地方法院,這些建築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林蔚儒:這裡日本時代是以南門市場為主的南門町,有孔廟、神社、公家機關、小學也有公職宿舍,算是文教區,會有西裝筆挺的紳士出入來往的區域。
主持人:我看了書裡的地圖才知道,臺南神社的位置就是現在的臺南美術館二館。日本人1895年來了以後,把台北大天后宮拆了改建臺灣博物館,但沒有拆孔廟,因為對於殖民者來說,也要分辨哪些對於他的統治是有幫助的。臺南孔廟是台灣最早的孔廟,旁邊是臺南神社,也就是日本人、漢人的信仰中心都在那裡,這滿有趣的。
林蔚儒:對,這個區域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信仰、時代遞嬗。孔廟對面這一側的莉莉水果店,隔壁的愛國婦人會館在戰後變成了美國新聞處,帶來很多最新的、現代化的科技,以及讓當時的台灣人大開眼界的一些西洋文化。
主持人:愛國婦人會館本來是日本太太們聚集起來進行社會服務、宣傳愛國教育,特別是皇民化時期,可以說是有半官方色彩的組織。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時期,要得到最新、最炫的外國資訊,那就是來這個美新處看雜誌、電影。這些都是跟文化治理相關的空間,其他的文史書籍也可能提及這些,但在這本書裡,因為是家族故事,很多是他們親身的經歷,例如1970年美新處的爆炸案⋯⋯
林蔚儒:莉莉水果店就在台南美新處隔壁,李文雄當時在當兵不在家,他大哥在二樓吃飯,聽到「砰!」很大一聲, 想說會不會是馬達起火?趕快衝下來,看到救護車、人員出出入入,才發現是美新處爆炸。
➤出版企劃的轉向
林蔚儒:書出版之後有位同業跟我說,10年前也找過莉莉水果店老闆李文雄談出書,希望他以水果行家的身分來書寫,什麼季節什麼水果好吃、應該怎麼挑等等。但是這位同業不太會講台語,可能溝通上比較不流暢。
主持人:所以採訪李文雄時都是以台語進行?
林蔚儒:國、台語都有,但可以感覺到他其實講台語比較自在,比較能說出想說的話,像書名也是用台語唸。
雖然一開始就設定為文史書,但我最初的提案是想出版他母親、李張罔腰女士的故事,她是一位很堅毅、典型的台灣女性。但後來有一段時間,他母親淡出莉莉水果店,而李文雄接手後很活躍,後面的故事也很有意思,於是調整了書的內容架構。
李文雄的父親本來是做「大賣」,是在批發市場工作,個性有點木訥。他母親則是做「小賣」,也就是零售。因為她漂亮又大方,很會做生意、很受歡迎。兩人結婚以後從南門市場起家,擺攤賣蔬菜水果,所以李文雄說他們家兄弟姐妹都是在南門市場出生的。
主持人:後來怎麼開始經營莉莉水果店?
林蔚儒:戰後日本人離開,南門市場經營不下去。剛好那時莉莉的現址要出售,李文雄的父母就買下來,繼續做水果生意。
那時只是竹仔厝,很簡陋、一層樓的房子,連招牌都沒有,隔壁是天生接骨所。50年代李文雄的媽媽開始做「貼食」,也就是一個月付一次錢,可以每天來這裡吃兩餐、三餐或包便當。這附近是文教區,有些公務員、老師,外地來打拚的年輕人,貼食就是服務這些人。當時李文雄的大哥跟媽媽一起做,之後哥哥接手,因為貼食有很多準備工作,比較油膩又湯湯水水,就決定把貼食生意收起來,專心賣水果、果汁。
主持人:但是專心做一樣生意也很不容易,莉莉水果店為什麼可以幾十年屹立不搖呢?
林蔚儒:水果這個行業可以說是他們的家學淵源,李文雄1990年接手莉莉之前,也跟他爸爸一樣在做青果批發工作,所以他對水果、果農等等都非常熟悉。在莉莉吃到的水果,一定是精挑細選、品質很好的。
➤水果店老闆斜槓編、採、寫、畫,還兼攝影師
主持人:可是李文雄為什麼會對台南的文史這麼感興趣呢?
林蔚儒:李文雄接手莉莉水果店之後,大約在1998年,有一天,一個穿著旗袍的婦女來買果汁,點餐之後看起來非常扭捏、不自在,還跟他說:「你能快一點嗎?不然我站在這裡很不好意思。」李文雄聽到這句話晴天霹靂,心想為什麼站在這裡會不好意思?是在我們這個路邊的店讓你覺得丟臉嗎?
他回去後想了三天三夜,覺得水果店是不是有點被人看輕了?總之他決定要轉型,路線是推廣水果。推廣水果之餘也想推廣台南的文化、水果的文化,所以他自己辦了一個《莉莉水果有約》月刊。
主持人:自己辦刊物,自己編輯、寫稿還兼攝影嗎?
林蔚儒:有時他自己寫,有時找寫手。從1999年的1月開始出第一刊,是摺頁形式,共12頁,全彩印刷。內容有關於水果的知識、怎麼挑水果、吃水果。而且每一期他都會去農家、農改場,採訪第一線的農民,訪問種植情況等等,非常親力親為。
主持人:這個方向看起來很符合現在人的需求,大家會想知道買的水果是誰種的,關注產銷履歷等等,但在1999年他已經這樣做了。
林蔚儒:李文雄想讓大家都認識台灣水果,並且把月刊內容做得越來越豐富,延伸出很多內容,例如台南的文化、歷史、歌謠。甚至也自己創作水果的四句聯,邀稿創作歌曲、童謠,把文學跟水果也結合在一起。
主持人:這就是水果的文創吧!那麼這個刊物是免費索取嗎?
林蔚儒:完全免費。李文雄以前是唸商科的,沒有任何文學或是美術背景,真的是從零開始,投入很多心力,而且常常是晚上收攤以後才有空做編寫。
主持人:幸好他的家人也諒解、支持,不然以當時的環境,可能有些人覺得這樣做浪費錢,又看不出有什麼用處。
林蔚儒:很棒的是也得到讀者、鄉親的迴響,大家都覺得這個內容很豐富,期待下一個月的出刊。起初一期印2000份,後來最多曾經印到6000份。
主持人:所以這個月刊對於莉莉水果店的品牌價值是有幫助的?
林蔚儒:李文雄已經不只是單純的生意人,也是地方文史工作者、是文化人。他一直很積極採訪、查找資料,後來彷彿內化了那些歷史,可以隨口就說出某個地方1940年發生了什麼事情,非常熟悉,好像他就在現場。在跟李文雄對話的時候,我們常常會以為他是戰前出生的人,殊不知他是1949年才出生的。
➤宗教信仰的意義與影響
主持人:這本書還可以讀到一個特別重要的面向,就是宗教信仰扮演的角色。你怎麼讓這個部分在書裡呈現?
林蔚儒:一開始打算以李文雄的母親為故事主角的時候,我沒有想到要納入關於基督教信仰的描述。可是在我們每一次的訪談之中,慢慢發現好像不放進去不行。
主持人:是沒辦法切開來看的。
林蔚儒:是,如果沒有提及他們家的信仰故事,可能就沒辦法理解,他們為什麼是這樣做人處事。例如李文雄常常畫葡萄、還在店門口種了葡萄,因為葡萄是《聖經》裡提到的、有聖靈的果子。
主持人:而且台南也是基督教來台灣傳教很重要的一個據點。
林蔚儒:李文雄家隔壁就是浸信會,小時候曾經去領麵包、小卡片等等,但是那時他還沒有信教。最先信教的是他的大姐、也就是莉莉本人,在神召會受到感召,後來慢慢影響全家人也陸續信仰。
書裡面有一段他媽媽與宗教信仰的故事。1970年代媽媽淡出水果店經營後,自己一個人搬到山上去種田、養豬,經營一個命名為迦密山的祈禱院,讓教友可以去祈禱、修行。她也會像以前做貼食那樣,煮飯給大家吃。
但在戒嚴時期,政府對於沒辦法掌控的民眾群聚是嚴格打壓的,當時發生「錫安山」事件,李文雄母親在山上經營的祈禱院也受到影響,就解散了。所以莉莉水果店有很多故事,跟大時代的歷史變遷一直是貼近的,很值得探索。
➤老店述說的人文史
主持人:所以在這本書裡很豐富的老照片、故事,不只看到莉莉水果店的發展,也深入到這個家族的歷史,以及他們所處的周遭環境跟時代變化。那台南有這麼多老店,也許可以變成一系列出版計畫嗎?
林蔚儒:其實有好幾家老店也都出過書了。我覺得這些老店的故事,在時代的變化中反映人、店的成長,都是很有趣的。
主持人:我覺得出版是一個跟時間對抗的產業,很多事今天不做,10年、20年之後再做可能人事全非,有些東西也可能已經不見了。
林蔚儒:其實這次在邀稿訪談李文雄的時候,他有時也擔心自己的身體,會不會沒有辦法看到書的出版。
主持人:現在順利出版了,就可以鬆一口氣吧。會擔心書的銷售嗎?
林蔚儒:我覺得可能是因為李文雄以前做過月刊,比較隨緣,不太計較得失或報酬,但他會很想瞭解讀者的反應或回饋。銷售的話,他擔心出版社會賠錢,也親手畫了很多不同款式的明信片,當作限量的小贈品。
我覺得一方面是他很善良、為人著想的性格,另一方面則是信仰。所以做這本書的過程是很愉快的,不但有水果吃,而且李文雄非常相信出版社的專業,很願意配合。
主持人:他的性格、信仰,對文史的關注等等,我覺得在字裡行間是可以感受得到。
林蔚儒:現在莉莉水果店由第三代接手,如果去店裡不一定遇得到李文雄,但大家可以觀察一下店面,每個角落的佈置都有他的巧思。二樓的莉莉水果文化館,也有他收藏的一些古物,推薦去看看。●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隨身聽,聆聽導引:
➤線上聆聽
|教學藝術家、作家楊雨樵|資深日語譯者詹慕如|山岳探險作家崔祖錫、雪羊(上)|山岳探險作家崔祖錫、雪羊(下)|大稻埕食家昌正浩|社會學者戴伯芬|漫遊文化副總編輯張貝雯
閱讀通信 vol.353》書也是回憶的一部分
延伸閱讀
閱讀隨身聽S13E5》從性侵受害倖存者到倡議者:藝術家陳潔晧的覺察與復原之路 ft.徐思寧
家,是我們學會愛的地方,但對許多人而言,家可能不是全然安心的避風港。與家有關的經驗,往往難以啟齒,深埋心底。 今年夏天,Openbook推出「... 閱讀更多
閱讀隨身聽S13E4》被留下的人如何修復與生活:訪作家江佩津
家,是我們學會愛的地方,但對許多人而言,家可能不是全然安心的避風港。與家有關的經驗,往往難以啟齒,深埋心底。 今年夏天,Openbook推出「... 閱讀更多
閱讀隨身聽S13E3》遠離創傷、面對童年與療癒自我的勇氣:訪作家曾多聞
家,是我們學會愛的地方,但對許多人而言,家可能不是全然安心的避風港。與家有關的經驗,往往難以啟齒,深埋心底。 今年夏天,Openbook推出「...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