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以影像溫柔鬆動社會施加的性別枷鎖:導演鄧依涵談《玫瑰色的裙》

2020-11-20 20:00

《玫瑰色的裙》劇照(本文圖片由《玫瑰色的裙》提供)

以《親愛的卵男日記》做為編劇出道作,現年30歲的新生代編導鄧依涵自洛杉磯學成歸國後,推出新作短片《玫瑰色的裙》,以2019年「板中男裙—裙聚效應」為圓心,開啟一場關於性別的故事。

2015年鄧依涵以劇本《我親愛的遺腹子》拿下文化部優良劇本優等獎後,迅速翻拍為電影《親愛的卵男日記》(以下簡稱《卵男》),並於洛杉磯同志影展(Outfest)首映。

台大心理系、心理研究所畢業後職涯急轉彎,鄧依涵隻身負笈洛杉磯專攻電影導演,電影短片《玫瑰色的裙》正是她交出的畢業作。她的藝術走向主要關注在性別議題,投身電影的年資雖短,前後加起來不過4、5年,但累積的作品質量卻讓人吃驚,入選諸多影展與金馬創投。

《卵男》討論同志生育的艱難處境;2019年獲得日本東京頂級獨立電影獎4項提名,並奪下最佳學生電影獎的劇情短片《艷草》,故事主軸圍繞在女同志情感間幽微的親密感,以及關係中無法融化的背叛傷痕;新作《玫瑰色的裙》則是向玫瑰少年葉永鋕致敬的短片,描寫一位迷戀裙裝的男孩,將重心進一步聚焦在社會施加的性別枷鎖。

▇做出擁有台灣文化,並能引起國際共鳴的電影

2000年,「玫瑰少年」葉永鋕因其陰柔的性別氣質長期受到同儕霸凌,最後在校園廁所裡被發現倒臥血泊中身亡,這場憾事引起社會關注,推動立法改革。

2019年5月台灣同志婚姻合法化,引起海內外矚目;於此同時,另一則新聞也廣受討論,「新北市板橋高中在校學生發起『板中男裙—裙聚效應』活動,鼓勵男學生自主選擇穿校裙上學,我在洛杉磯的同學都有看到這則新聞。」鄧依涵說。

板中的裙聚效應引發正反兩面討論,活動的初衷「不要再讓下一個葉永鋕的遺憾發生」,讓20年前的憾事及後續發展再度引起討論。

「國外的朋友很驚訝,一個人的離去,竟然能夠推動法律。」但鄧依涵深知這並不是「一個男孩在廁所裡死亡」那麼單純,背後還有葉媽媽經年累月的吶喊:「孩子們,你們手上的車票是到終點站的,絕對不要中途下車!」更有許多推動性別平權的個體、團體共同奮戰,才能積累出目前的成果。

「當初在選定主題的時候,我就希望做一個既有台灣文化,同時能引起國外觀眾共鳴的作品。」鄧依涵說。


《玫瑰色的裙》劇照

受到板橋高中男裙事件的啟發,《玫瑰色的裙》描述高中男生小彥察覺自己對女性裝扮的嚮往,卻害怕洩露內心祕密,一股無以名之的罪惡感與羞愧,流漫成日常的一部分。

影片如同一面鏡子,描繪台灣社會中青少年幽微不明的性別自覺。這部成長電影短片期望鼓勵青春期階段的孩子:在這個相對開放卻仍存在不友善眼光的社會裡,他們不會因為提問而受到懲罰,也不需要急著確定答案。

▇無所不在的性別衝突

作品主題的選定,與鄧依涵的大學主修有關。她解釋,因為心理學的訓練,「我有更多機會從個體的差異來看待許多事,也認知到社會有多麼慣常以群體化去推類。」

她認為同志族群即是因為群體的歸類,而被模糊個體的差異。因此,正如她不希望《卵男》單純被當作「同志電影」,也不希望《玫瑰色的裙》被限縮在「性別問題」的窠臼裡。

《玫瑰色的裙》刻畫的是社會常見的衝突感。「『我是男生,我有一個伴侶,我有喜歡的東西』。這是一件簡單的陳述。」鄧依涵說:「但如果變成:『我是男生,我有女友,我喜歡裙子』,這樣就變成了一句衝突的句子?」


《玫瑰色的裙》劇照

衝突的關鍵,竟只是因為性別之故,「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鄧依涵說起這件事情的時候,理直氣壯,彷彿仍是活在那個青春、可以盡情衝撞的年紀,不甘向常俗示弱的學生時代。

《玫瑰色的裙》的劇本是根據真實的新聞資料而寫,資料的蒐集過程有別於前幾部作品。「《卵男》需要知道的多是醫學、法令知識,因為是在講同志生育的議題,所以資料都是很即時性的。」鄧依涵說:「但是,從葉永鋕到板中的運動,我們讀到的幾乎都是間接資料。特別是葉永鋕,我們會看到他家人、老師的訪問……但這些人講出來的話都經過了再詮釋,有各自的轉折與觀點,無法百分之百還反映當事者自身。」

面對龐大的間接資料,鄧依涵更確立一件事:「所以,我必須從這些說法中,提出我自己的觀點。」最後她在這部作品追問的是:「現代的社會還缺少什麼?」

她坦言,在短片中,這個問句並沒有找到答案。她認為,創作者該做的並非交付答案,「如果真的有標準答案的話,人生也不會這麼難了。」

▇在20分鐘的短片裡,寄予的深情祝福

大道多岐,而鄧依涵堅持製作的原因,是盼望著這個問題能被更多人看到。也許你看到的是有人與自己懷抱同樣的困惑,也許是發現有人提出與自己截然不同的想法,無論何者,鄧依涵期待提問本身也能像是一條繩索,拋給孤獨的人。「也許,」她深吸一口氣:「我們創造了對話的可能,就會離『答案』近一點了。」


《玫瑰色的裙》導演鄧依涵(左)與副導蔡雨婷(中)

《玫瑰色的裙》目的不在給予答案,導演甚至不讓劇中渴望穿女裝的男孩大方地套上裙子,而是成為「裙聚效應」裡的一員,以「支持者」的姿態,藏在群體裡,滿足心底對女裝的依戀。

這是鄧依涵身為創作者的溫柔——並不給出一條絕對光明的路,並不微言大義、給予指正,而是盡可能以陪伴,去支持、去理解。理解其「想穿女裝」的渴望,也理解其「不願公開承認」的壓抑。

這也是她在這部短片裡,潛藏最深的文學性。於20分鐘的放映裡,有限的時間內,獻予無限祝福。​

群眾募資頁面點擊連結前往
臉書專頁玫瑰色的裙 Rose Skirt - Film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