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重量級小說家陳雪及駱以軍與鏡文學簽約的消息傳出後,在出版業引起陣陣漣漪,多數人對定期支薪的合約形式及意義感到好奇,關於此議題,Openbook另一篇專訪〈報導》在未來真正到來前,我們都在摸索出路:鏡文學讓寫作變成職人的專業〉已有詳盡討論。另有部分論者則憂心,與強調影視授權、IP經營為核心的鏡文學合作,是否代表兩位純文學作家向大眾市場靠攏?兩人日後的創作是否會有所影響?
無獨有偶,兩位作家加入鏡文學後端出的第一部作品,都做了與過去不同的嘗試,駱以軍寫了科幻小說,陳雪則交出懸疑偵探小說。他們是如何持續不斷地改變、實驗、挑戰、進化,又想透過新書說些什麼?Openbook閱讀誌邀請駱以軍與陳雪分別聊聊他們的新書,以及一路走來的創作觀,也針對上述疑慮有所回應。
▇明朝:用科幻銜接南明與台灣的亡國感
駱以軍說,《明朝》的創作動機其實與前陣子很紅的芒果乾(亡國感)有關,「這是我的夢外之悲」。對於他這樣一個外省第二代來說,事實上對於中共的文攻武嚇、航空母艦,比本省人更加恐懼,因為他們的父輩正是被中共「滅團了」,才來到台灣。「對本省人來說,外省人是令人賭爛的媽的侵略者,但外省第一代的記憶是,四十萬國民黨真的就被剿滅,那是很深層的恐懼。」而如今,這種對中共的情感,他幾乎會在各種場合感受到,不同世代同樣表現出對於中共會打過來的焦慮。駱以軍認為,很多人對台灣的觀感就像南明給後世的印象:執政者昏庸、僵化官僚體系,面對強大的北方,彷彿隨時都會滅亡。
駱以軍認為這座島嶼「充滿由上一次滅絕承繼下來的內在結構性的自毀性格」,人們打壓異己,缺乏文明創造的想像力,正如浮現於《儒林外史》或者《金瓶梅》,呈現的一種「形上話語失能」,只為了一種用過就丟的目的性,卻讓整個社會充滿浮動的焦躁感。
在這種見證中產生了創造的必須,駱以軍說,「《明朝》背後的思維是一套『創造論』,後面有一個重大的悲傷與悲憫。」駱以軍書寫《明朝》想探問的是:「如果現有的文明必然即將覆滅,要怎麼將它捆包、投擲出去?寄一封email,要寄給誰?怎麼傳輸出去?」他認為,這種在悲傷情感背後的覆滅感,是這個島上集體的擔憂,不只是可能的戰爭,而是對於這個島來說,這個世界、這個文明「究竟意味著怎樣的追憶似水年華?」
▇無父之城:用懸疑描繪真相的缺席
駱以軍將對逝水年華的凝視投射到了太空,而陳雪則換個方式說這座島的故事。2015年完成《摩天大樓》後,陳雪持續進行「空間三部曲」計畫,從大樓、小鎮,再來是小島,《無父之城》的小鎮是第二部,全系列真正想寫的是台灣歷史的縮影。
從去年獲得國藝會補助後,陳雪就一直在想,小鎮裡可以放什麼?她閱讀了大量台灣的歷史資料,希望這複雜的歷史地層可以投影在某個角色身上。書名中的「無父」,意味著台灣長期以來的歷史定位及其導致的政治問題,陳雪讓這一切成為小說的隱喻與背景。陳雪的小說時常討論原生家庭對故事中人物的影響,但這次不只是家庭,她想隱喻的是「故鄉,或是整個家國的問題」。
這一切都與她的伴侶早餐人有關。「阿早的爺爺就是政治犯,被關10年,因為年紀大,已經去世20年了。」陳雪在閱讀白色恐怖資料時發現,那時有非常多人瞬間就失去了父親,就如早餐人的爸爸在年輕時遭遇父親的牢獄十年,這個父親不在場的空白時間影響了整個家族。白色恐怖的集體創傷,正是時間跨度數十年的《無父之城》的背景,「家庭裡的親人失蹤了、死了、被抓了,而台灣就在這樣的集體氛圍中走到了現在。」
「無父」的創傷形成了歷史的迷霧,因為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家屬並不敢問、不敢去觸碰,「所以早餐人什麼都不知道」。陳雪把這無法觸碰的狀態放進小說裡,小說以懸疑形式舖排缺席的真相,正如每個人都只能揣想親人缺席的時光,《無父之城》描繪了真相缺席後,當事人、家屬及其後代所受到的影響。
在《無父之城》的故事裡,有個女孩失蹤了,陳雪描述小說劇情時,提及與背景之間的關聯:「女孩失蹤與無父相似之處在於,家庭內的一個重要成員消失了,我們會怎樣面對這件事?」陳雪將「事件發生後,故事中的人如何存活」作為說故事的方法。
「我們會變成怎麼樣?是去找他呢,還是逃避它,還是遺忘呢?這個尋找、逃避、遺忘,都會改變這些人。」陳雪表示,《無父之城》是個「其後」的故事。它能夠引起讀者共鳴之處在於,人大部分都是經歷過創傷的,總是處在事件之後。
▇創作,需要重裝的資源後盾
陳雪將偵探小說必備的懸疑感、尋找真相的努力,轉化成辯證真相與虛構的關聯,「小說就是一種虛構的文體,如果是用創作來呈現真實,就必然要虛構。要怎麼既虛構又真實,這其實是我在小說中最想討論的。」因此《無父之城》這部長篇小說中,容納了大量異質的文體,自白、日記、小傳、主角的日記、以及主角的小說。懸疑感的成功製造,也來自陳雪使用非全知的方式描寫,「我沒有設定結局一定是什麼,我想要一步一步跟著他們的命運走,看到最後會怎麼樣。」
陳雪坦言,這樣的寫法是比較困難的,常常寫著寫著,就覺得自己為何要這樣折磨自己。她希望讀的人也保持這樣不知道答案的狀態。
為了創作認真做過功課(看影劇)的陳雪說,「我對懸疑、犯罪小說有個核心想法:死亡、謀殺或誤殺不會輕易發生。死亡總是在一個很奇怪的、每件事都被推到臨界點的時刻才會發生。」這是最容易觀察人性的時刻。
因此,《無父之城》在陳雪的刻意營造下,不管是作家、讀者或書中角色,都成為了偵探,「我們都在尋找一個人,一個答案、真相。」這是她在新書中另一件想探索的事,「我想寫一個像我這樣的角色,對她來說,寫小說是非常重要的,讓讀者看到主角寫的短篇小說,以及在她的虛構人生裡,經歷的事情、語言的不同。我想用寫小說來模擬這個狀態。」陳雪覺得,與其用抽象語言探討小說是什麼,不如直接把千錘百鍊的小說拿出來,更是有力的證明。
身為小說創作者,兩位作家在講述自己的小說時,都展露出對於這個文體獨特的觀點,更是深深地將自己的生命與小說結合在一起了。駱以軍描述,寫作《明朝》時經歷最有趣的,是一種光暗互相對峙,「鬥彩」的模式,「一種陰陽兩極的對尬,一半是皇帝們的變態,另一邊卻長出徐渭、《陶庵夢憶》,《桃花扇》,一種光爆,宇宙等級的自由。為什麼這麼低級的明朝,卻會長出讓你眼瞎目盲、美不可言的徐渭的水墨、狂草?」駱以軍說,小說中敘事者讓他的機械男孩,AI機器人腦中同時處理的,也正是他想寫的:「最暗黑的大數據,卻可能長出最妖異的奇花。」
而小說對於陳雪來說,則是對人生改變的可能:「如果女主角汪夢蘭可以寫出這些小說,那麼她的人生會因為這些小說而改變。本來已經快要荒敗的人生,可以透過每一次的創造,讓她自己慢慢的好像被拼湊起來。我覺得這是我想要展現文學的力量。」問陳雪究竟小說對她是什麼?「就是創造。」她眼神閃閃發亮。陳雪說虛構的力量是很獨特的,寫小說時,好像身邊多了很多人。「有一個人因自己的創造而誕生在這個宇宙當中,」小說家滿臉幸福地說,「身為一個小說家真是太美好了。」●
明朝
作者:駱以軍
出版:鏡文學
定價:460元
【內容簡介➤】
|
無父之城
作者:陳雪
出版:鏡文學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
小說家陳雪(左)及駱以軍
文壇重量級小說家陳雪及駱以軍與鏡文學簽約的消息傳出後,在出版業引起陣陣漣漪,多數人對定期支薪的合約形式及意義感到好奇,關於此議題,Openbook另一篇專訪〈報導》在未來真正到來前,我們都在摸索出路:鏡文學讓寫作變成職人的專業〉已有詳盡討論。另有部分論者則憂心,與強調影視授權、IP經營為核心的鏡文學合作,是否代表兩位純文學作家向大眾市場靠攏?兩人日後的創作是否會有所影響?
無獨有偶,兩位作家加入鏡文學後端出的第一部作品,都做了與過去不同的嘗試,駱以軍寫了科幻小說,陳雪則交出懸疑偵探小說。他們是如何持續不斷地改變、實驗、挑戰、進化,又想透過新書說些什麼?Openbook閱讀誌邀請駱以軍與陳雪分別聊聊他們的新書,以及一路走來的創作觀,也針對上述疑慮有所回應。
▇明朝:用科幻銜接南明與台灣的亡國感
駱以軍說,《明朝》的創作動機其實與前陣子很紅的芒果乾(亡國感)有關,「這是我的夢外之悲」。對於他這樣一個外省第二代來說,事實上對於中共的文攻武嚇、航空母艦,比本省人更加恐懼,因為他們的父輩正是被中共「滅團了」,才來到台灣。「對本省人來說,外省人是令人賭爛的媽的侵略者,但外省第一代的記憶是,四十萬國民黨真的就被剿滅,那是很深層的恐懼。」而如今,這種對中共的情感,他幾乎會在各種場合感受到,不同世代同樣表現出對於中共會打過來的焦慮。駱以軍認為,很多人對台灣的觀感就像南明給後世的印象:執政者昏庸、僵化官僚體系,面對強大的北方,彷彿隨時都會滅亡。
駱以軍認為這座島嶼「充滿由上一次滅絕承繼下來的內在結構性的自毀性格」,人們打壓異己,缺乏文明創造的想像力,正如浮現於《儒林外史》或者《金瓶梅》,呈現的一種「形上話語失能」,只為了一種用過就丟的目的性,卻讓整個社會充滿浮動的焦躁感。
在這種見證中產生了創造的必須,駱以軍說,「《明朝》背後的思維是一套『創造論』,後面有一個重大的悲傷與悲憫。」駱以軍書寫《明朝》想探問的是:「如果現有的文明必然即將覆滅,要怎麼將它捆包、投擲出去?寄一封email,要寄給誰?怎麼傳輸出去?」他認為,這種在悲傷情感背後的覆滅感,是這個島上集體的擔憂,不只是可能的戰爭,而是對於這個島來說,這個世界、這個文明「究竟意味著怎樣的追憶似水年華?」
▇無父之城:用懸疑描繪真相的缺席
駱以軍將對逝水年華的凝視投射到了太空,而陳雪則換個方式說這座島的故事。2015年完成《摩天大樓》後,陳雪持續進行「空間三部曲」計畫,從大樓、小鎮,再來是小島,《無父之城》的小鎮是第二部,全系列真正想寫的是台灣歷史的縮影。
從去年獲得國藝會補助後,陳雪就一直在想,小鎮裡可以放什麼?她閱讀了大量台灣的歷史資料,希望這複雜的歷史地層可以投影在某個角色身上。書名中的「無父」,意味著台灣長期以來的歷史定位及其導致的政治問題,陳雪讓這一切成為小說的隱喻與背景。陳雪的小說時常討論原生家庭對故事中人物的影響,但這次不只是家庭,她想隱喻的是「故鄉,或是整個家國的問題」。
這一切都與她的伴侶早餐人有關。「阿早的爺爺就是政治犯,被關10年,因為年紀大,已經去世20年了。」陳雪在閱讀白色恐怖資料時發現,那時有非常多人瞬間就失去了父親,就如早餐人的爸爸在年輕時遭遇父親的牢獄十年,這個父親不在場的空白時間影響了整個家族。白色恐怖的集體創傷,正是時間跨度數十年的《無父之城》的背景,「家庭裡的親人失蹤了、死了、被抓了,而台灣就在這樣的集體氛圍中走到了現在。」
「無父」的創傷形成了歷史的迷霧,因為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家屬並不敢問、不敢去觸碰,「所以早餐人什麼都不知道」。陳雪把這無法觸碰的狀態放進小說裡,小說以懸疑形式舖排缺席的真相,正如每個人都只能揣想親人缺席的時光,《無父之城》描繪了真相缺席後,當事人、家屬及其後代所受到的影響。
在《無父之城》的故事裡,有個女孩失蹤了,陳雪描述小說劇情時,提及與背景之間的關聯:「女孩失蹤與無父相似之處在於,家庭內的一個重要成員消失了,我們會怎樣面對這件事?」陳雪將「事件發生後,故事中的人如何存活」作為說故事的方法。
「我們會變成怎麼樣?是去找他呢,還是逃避它,還是遺忘呢?這個尋找、逃避、遺忘,都會改變這些人。」陳雪表示,《無父之城》是個「其後」的故事。它能夠引起讀者共鳴之處在於,人大部分都是經歷過創傷的,總是處在事件之後。
▇創作,需要重裝的資源後盾
陳雪將偵探小說必備的懸疑感、尋找真相的努力,轉化成辯證真相與虛構的關聯,「小說就是一種虛構的文體,如果是用創作來呈現真實,就必然要虛構。要怎麼既虛構又真實,這其實是我在小說中最想討論的。」因此《無父之城》這部長篇小說中,容納了大量異質的文體,自白、日記、小傳、主角的日記、以及主角的小說。懸疑感的成功製造,也來自陳雪使用非全知的方式描寫,「我沒有設定結局一定是什麼,我想要一步一步跟著他們的命運走,看到最後會怎麼樣。」
陳雪坦言,這樣的寫法是比較困難的,常常寫著寫著,就覺得自己為何要這樣折磨自己。她希望讀的人也保持這樣不知道答案的狀態。
為了創作認真做過功課(看影劇)的陳雪說,「我對懸疑、犯罪小說有個核心想法:死亡、謀殺或誤殺不會輕易發生。死亡總是在一個很奇怪的、每件事都被推到臨界點的時刻才會發生。」這是最容易觀察人性的時刻。
因此,《無父之城》在陳雪的刻意營造下,不管是作家、讀者或書中角色,都成為了偵探,「我們都在尋找一個人,一個答案、真相。」這是她在新書中另一件想探索的事,「我想寫一個像我這樣的角色,對她來說,寫小說是非常重要的,讓讀者看到主角寫的短篇小說,以及在她的虛構人生裡,經歷的事情、語言的不同。我想用寫小說來模擬這個狀態。」陳雪覺得,與其用抽象語言探討小說是什麼,不如直接把千錘百鍊的小說拿出來,更是有力的證明。
身為小說創作者,兩位作家在講述自己的小說時,都展露出對於這個文體獨特的觀點,更是深深地將自己的生命與小說結合在一起了。駱以軍描述,寫作《明朝》時經歷最有趣的,是一種光暗互相對峙,「鬥彩」的模式,「一種陰陽兩極的對尬,一半是皇帝們的變態,另一邊卻長出徐渭、《陶庵夢憶》,《桃花扇》,一種光爆,宇宙等級的自由。為什麼這麼低級的明朝,卻會長出讓你眼瞎目盲、美不可言的徐渭的水墨、狂草?」駱以軍說,小說中敘事者讓他的機械男孩,AI機器人腦中同時處理的,也正是他想寫的:「最暗黑的大數據,卻可能長出最妖異的奇花。」
而小說對於陳雪來說,則是對人生改變的可能:「如果女主角汪夢蘭可以寫出這些小說,那麼她的人生會因為這些小說而改變。本來已經快要荒敗的人生,可以透過每一次的創造,讓她自己慢慢的好像被拼湊起來。我覺得這是我想要展現文學的力量。」問陳雪究竟小說對她是什麼?「就是創造。」她眼神閃閃發亮。陳雪說虛構的力量是很獨特的,寫小說時,好像身邊多了很多人。「有一個人因自己的創造而誕生在這個宇宙當中,」小說家滿臉幸福地說,「身為一個小說家真是太美好了。」●
【延伸閱讀】在未來真正到來前,我們都在摸索出路:鏡文學讓寫作變成職人的專業
明朝
作者:駱以軍
出版:鏡文學
定價:460元
【內容簡介➤】
無父之城
作者:陳雪
出版:鏡文學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3》在這間酒吧看書,不會有人覺得你很奇怪
延伸閱讀
書.人生.駱以軍》石不能言最可人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 閱讀更多
餐桌對話》我很廢,可是我很溫柔
在食物面前,我們誠實。在他人身邊,我們陪伴。 想說的話很多很多,不如留在餐桌上慢慢聊…… 閱讀更多
文學撞IP》內容、影視與媒體的接力賽:專訪鏡文學總編輯董成瑜
近年來在各方為文化創意尋找新經濟規模的過程中,全球掀起一波跨界/跨國合作的風潮,從對岸延燒過來的「IP」一詞也儼然成為台灣文創產業的新目標...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