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林立青》我的書

2019-08-01 12:00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在我的世界裡面,書是被分為好多種的。

曾有一段時間,有一種書是最重要的,是學校要我們讀的,要考的,是工作會用到,應該要去看的,像是工具一樣。誰說那些書在畢業以後就沒用了呢?誰記得那些建築技術規則說的樓梯安全尺寸是多少呢?誰能又記得那些廠商的專利或者已經施工的步驟呢?

這種書陪我最長的時間,是逼著我要認識的,是都被說是重要的,是必要的有價值的也是過去搬家時「不該丟掉的」。舉凡力學材料學結構或者是各種規範參考等,缺一不可,雖說這些書一年也不見得看的到三五次,或者借人以後自己都忘了自己有一本,但也總像是字典或者是什麼重要的「身分證明」,好像沒有這種書或者沒有曾經買過,就不算是個專業從業人員,就算是今天工作已經用不上了,也好像要有個幾本在身邊身上來說一下。這些書塞滿書櫃時好像就「牛逼」了起來,最好還有幾本建築期刊或者營建知訊。

畢業前不覺得這些書有什麼用,只覺得老師開這些書根本沒啥好看,等到畢業以後才發現這些書好貴,好難買,偏偏就是需要在特別的時候把它翻出來,影印以後作為附件說明討論。在網路書店還沒有興起的那個時代,還必須到專業的書店去蒐羅才有可能補齊,像極了特殊規格的工具五金。

這種書放在櫃上,最重要的是有一天起爭執的時候才拿出來吵架爭執追加預算討回公道說理論情辯個變紅耳赤。這種書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塞滿櫃子,鄰近的還有妹妹的會計學和程式語言和我媽的各種中國結藝並肩而行。從這些書好像就能看出,這個書櫃的主人是做什麼的,是幹什麼的,到底是怎麼養成的?這種書的存在,儼然是我們幹這行飯的護身符或參考書或標竿尺。

另一種書則是好看的,想看的,感覺可以放鬆心情的,卻又辨別不出到底書本主人是誰的。像是那曾經在每個學校的出來巷子轉角進去就有的租書店,裡面那些一本本的漫畫能將人短暫的帶離煩憂壓力,那些虛構出來的世界有著全然不同的規則以及人生境遇,卻又偏偏把自己投射在裡面,同情共感起來。這種書要用零用錢去買,跟身邊的人交換著看,或者是拿著鈔票儲值以後一本一本的把戶頭裏面的數字扣少,在考試前後,在吵鬧分手,把自己投進去,在不甘不願的翻到最後一集最後一頁後面對現實,面對生活,拿回去租書店還。

有時候對這種書有愛了,還會蒐集起來,裝箱整理,帶著去工地現場打發各種無聊或者是等待的時刻。那紙箱上寫著七龍珠或者幽遊白書,總能讓身邊師傅們邊打發時間邊度過空虛無聊時刻。在智慧型手機出現以前,我能到處看到這些書即使發黃變皺,依舊在工地的第一線,在轎車的後車廂,在貨車的不銹鋼工具箱裡面,打發時間,度過那些等待。

還有一種書,介於以上兩者之間,那些書有著推薦文,推薦序,或者各種不得了頭銜印在封面或者書腰上,也是老師們推薦的書。作者名字在維基上有條目,書名被說是名著,是寫報告心得時必定可以交的出手的書,既厚又重,買了以後還不知道有沒有辦法讀完。我已經算是喜歡讀書的人了,卻總知道這書要花上一整天看,一周來看,甚至幾年以後跟人討論再翻來看過,好像又有了些什麼感受。

這類書是承受寂寞時的朋友,是一頁一頁看過以後還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看透了,在看完以後,又瞬間好像真的懂了什麼,忘不掉什麼。我總在二手書店將它們翻出來,帶上工程車,接著陪伴我度過那些在工程游牧過程中的日子,度過在颱風天裡工作時的等待,或者暴雨中拋錨時的無可奈何。這些書即使是二手的,也讓我捨不得丟,總覺得作者好像或多或少懂我或者是刺激我,為我而寫。

等到看過內容以後,才覺得那些書的推薦獎勵等名目,不過就是希望有人真的因此去讀這本書,看另一個作者所記錄下的世界罷了。也總會有喜愛不喜愛,想要終身收藏的,想要推薦給人的,死也不願借出去的。我為自己的書櫃留下一個角落,把這些我覺得應該會再看一次的書收著,為了防塵還幫他們蓋上毛巾,結果是更少看,自私卻又真心想把這些書給藏起來,還會因為它們的作者和主題而擴充,找上合宜的鄰居擺設一番,逐漸充滿。

我是透過自己的主觀來對待這些書的,不管如何,它們都各自在我人生中給予了一些大開眼界的機會或者是不可思議的讚嘆,也給了深刻沉重的印象。像是第一次看完《戰爭與和平》以後,滿腦子的哥薩克騎兵吶喊烏拉,又像是看過了關漢卿的雜劇以後,滿腦饒舌的歌詞亂唱。那些被印出來的文字好像都有獨立的生命,都有各自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這些構成了我對於書的理解和風景。許多年以後,回顧自己因為搬家,因為汽車來回奔波,因為受潮或者是發霉等等,每年都有許多的書被丟棄或者再也無法翻閱,裝箱以後不知道丟到哪裡去了。

直到有一天,自己突然成為作家,那時候沒有太多警覺,不知道自己寫的東西也將成為那些書架上的其中一分子。一開始只覺得自己的書就像是那些貨車前玻璃會放的雜誌報紙一樣,後來在一張網友推薦的短文章裡面,看到自己的書被放在書櫃上,才好像接受了自己今天也成為作家,成為書櫃上的其中一本,有了書評爭論質疑辯解或者是各種附屬而來的生活。

我不知道,但又有著一絲絲期待的想著:看我書的人,為什麼要買我的書?又會是怎麼樣形容並且理解這個世界呢?

我很期待知道的。


林立青
一個市場養大的孩子,如同台灣人的生產履歷般,照著考出來的分數選擇學校,照著這樣的模式一路讀完了私立科大。畢業後拿著文憑進了工地,就在工地現場從事監工至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