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Openbook好書獎 導讀講座7》針尖對麥鋩:牡丹社事件的小細微

2018-01-25 01:24

這天入冬以來最強的一波冷氣團來襲,外面天氣極冷,但講座室內笑聲不斷,氣氛溫暖。出身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目前是專職小說作家的巴代,從2007年開始出版小說,2008年開始得獎,陸續榮獲:山海文學獎、金鼎獎、金典獎、吳三連獎、星雲歷史小說獎、吳濁流獎,維持每年寫一本半、出版一本書的頻率。在2006年前是職業軍人的巴代,寫作生活也像軍人般有紀律。

巴代的寫作主題主要環繞在歷史小說,身為原住民,他自期掌握歷史文化的詮釋權、發言權。演講中,他詳細闡述《浪濤》一書的時代標記:牡丹社事件,分享如何透過歷史事件「講我想講的故事」;更毫不藏私的分享許多寫作準備的功夫、方法,以及如何充實寫作能力的技巧,鼓勵大家閱讀,因爲閱讀能力是寫作的基礎。他還大方解嘲,如果大家不知道如何培養閱讀興趣,可以去買他的所有著作回家讀。以下是演講摘要。

2017好書獎banner_07.jpg

  • 導讀書籍:《浪濤》
  • 講者:巴代(作家)
  • 講題:針尖對麥鋩:牡丹社事件的小細微
  • 地點:桃園市文化局五樓團體視聽室

整理記錄∕安靜
攝影∕安靜、作者提供

▉關於歷史

今天天氣很冷,我從高雄岡山開車一路北上,因爲外面太冷,只好在車內開冷氣取暖。今年獲得「Openbook年度好書獎」的《浪濤》,是我2015年寫的作品,目前在我書桌上,還有2016與2017年寫的兩本書正在校稿。

過去10年,我平均每年寫一本半,維持一個寫作的高度頻率。10年間我出版了12本書,也得了台灣大大小小的很多獎,但我從沒有得過Openbook好書獎前身的「開卷好書獎」,一直沒有。有時,我也會癡心地想,開卷好書獎什麼時候會注意到我。但也就只是想想,因為我寫的歷史小說這個文類,比較冷門,加上早些時候台灣歷史小說被看見的程度,不像現在那樣的大。這一回,我感到非常開心、榮幸,終於獲得2017年Openbook好書獎,也期待未來每一本書,都有機會被看到、甚至得獎,算是犒賞自己努力辛勤的寫作。

我經常是把自己關在書房內,每天8小時、10小時地發呆、痴想、閱讀以及寫字。有時候覺得太累時,最常做的事是吃點心,然後把書架上自己的書拿下來,翻一翻、看一看,然後「唷」地一聲,讚嘆自己太會寫、寫得也太好了(笑)。我這是吹牛了,就像大冷的天開冷氣,讓溫度相對暖和些,給在座大家添一些溫暖。

今天來談談牡丹社事件,也請容許我把兩本小說《暗礁》、《浪濤》一起說了,說說關於「牡丹社事件」的一些小細微,關於針尖對麥鋩,又是怎樣個對法。

「牡丹社事件」是清朝,或者大陸與台灣對這件事的稱法;日本稱為「台灣出兵」或「征台之役」。「牡丹社事件」有多重要呢?清朝擁有台灣一百多年,但一直視為一塊野地,放在那裡,也禁絕大陸老百姓到台灣,前後下達3次的「禁海令」,擔心台灣變成一個盜匪聚集的地方。甚至當日本暴露了對台用兵的企圖,各地官衙還視台灣南部的所謂「番地」為化外之地,給了日本用兵的底氣。

1874年4月,日本已然開始集結大軍決定對台灣動兵,清廷的沈葆楨警覺台灣防務需要加強,便指示在現在的台南安平建築「億載金城」砲台。當年年底,日軍從台灣南部半島撤兵以後,改「壟嶠」為「恆春」,興建恆春城。隨後幾年開闢三條東西越嶺道進行「開山撫番」,積極開拓東部。可以說,牡丹社事件,是清朝決定加強對台灣治理的關鍵,是台灣進入現代化建設的開始。

20180124_01.jpg

1868年日本天皇開啟明治維新,日本開始翻天覆地的變化,日本菁英主張脫亞入歐,派很多留學生去歐洲留學或考察。同年頒佈的「廢刀令」以及隔年鼓吹的「版藉奉還」,還有1870年建立新式的軍隊,實施徵兵制。隔年的「廢藩置縣」,使得日本原先的諸侯(藩)瓦解,效命於各藩主的私人軍隊(武士)也被迫失業,因而四處流動成為社會一股極不穩定的力量,終於爆發一連串的,諸如「佐賀之亂」的武裝叛亂。

被稱為明治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主張必須安撫武士,讓武士保有尊嚴並維持自己的武功與學識,為大日本繼續效力。因此一方面招募這些武士,組成「殖民兵」,預備去開發北海道或本州北邊地區,以穩定局面。另一方面呼籲組軍隊懲戒鄰居韓國,以減輕國內叛亂的壓力。然而以大久保利通為主的內閣核心反對用兵,在議會封殺了「征韓論」,使得西鄉隆盛黯然退場。

這與「牡丹社事件」有什麼關連呢?

1871年,發生宮古島人被殺事件。宮古島在台灣宜蘭東北方,距離琉球二百多海浬,宮古島屬於琉球中山王國的屬地,每年均向該國進貢。當時,宮古島與八重嶼,各帶兩條船,一路北上到琉球進貢;進貢後,帶了一批貨物與琉球商人回來,不料遇到冬颱,整個被吹亂,有一艘船失蹤、有一艘吹到屏東的八瑤灣觸礁、擱淺,船上有69個人,他們在海邊擱淺兩天後,船上食物已經吃完,決定登陸。

上岸後,他們遇到兩位會講漢語的當地人,對他們說「 我知道你們。你們今天晚上往南走、千萬不要往西走。因爲西邊有大耳生番,你們會被殺、會被吃掉。」宮古島人相信這兩個人的話,於是就往南走。

為什麼宮古島人相信這兩個人的話呢?這恐怕跟當時的國際氛圍有關。多數的西方人在描述台灣的原住民時,會佐以「吃人生番」的概念在散佈。因此,宮古島人聽到這兩個會講漢語的當地人這樣說,就相信了。這兩個人還哄騙宮古島人,把值錢的東西交給他們幫忙保管,但接下來走著走著,這兩個當地人就帶著宮古島人值錢的財物逃跑了。宮古島人發現這兩個人是騙子,他們說的話不可信,於是決定改往西邊走、往山裡走。

20180124_02.jpg

宮古島人往山裡走後,果然發現有農田、有地瓜、芋頭田,開心地吃了起來。這些田地,是高士佛社人在部落外圍種植的;高士佛社人發現這批宮古島人,不知道他們是哪裡來的,面臨是否將他們帶到部落內的兩難處境。一方面基於看見落難人想幫忙的道義,一方面又擔心可能會帶來瘟疫,也害怕這些人會不會殺掉部落的人;後來他們決定帶他們回部落,招待他們吃飯、住一晚,隔天再請他們離開。

高士佛部落男孩生下來兩週歲,就要打耳洞,耳洞大約有50元硬幣那麼大,高士佛社人覺得這樣好看。但是這些宮古島人發現高士佛部落派來探視的人,各個都佩刀、打赤腳、穿耳洞,一如傳說的大耳生番樣貌,因而感到害怕、恐懼。

同時間,高士佛社人也很害怕,因為他們不知道這些人是哪裡來的,是漢人嗎?漢人很奸詐;會帶來瘟疫嗎?他們因為瘟疫遷移部落,才三、四年的時間。結果當晚,有個部落的人,拿刀去搶宮古島人身上的一套衣服,因爲他們從沒見過穿這麼好衣服的人,比平地漢人穿得還好,而他們當地原住民穿的是樹皮或獸皮,或是與平地漢人交易的破舊衣服。

搶奪衣服事件發生後,宮古島人恐懼的心理,就被無限激發、擴大,心生逃命的念頭。加上當晚高士佛的人受頭目之命,要趁天亮前,上山去打獵,他們晚上就開始磨刀霍霍;部落婦女則受命要準備好好煮一餐,招待宮古島人。這些行動,看在宮古島人眼裡,前一晚磨刀、天不亮男人就配刀帶槍的結集, 婦女則在廣場架大鍋、生柴火,以為他們即將要被殺害、被火烹煮,嚇得開始三、五成群的逃跑。

在當時高士佛社的觀念裡,有人作客卻不見消失了,是很嚴重的事情,因爲可能是被殺、被吃或遇到不祥的事情,不告而別更被視為一種背叛。他們發現宮古島人往山下跑,就帶著刀槍追下山去。

一邊是極度恐懼的宮古島人,在天色未明之際,慌張的往山下跑 ;後面是極度氣憤的高士佛社人,在後面追逐。最後終於追到的時候,兩種氣氛到達了極點,加上語言不通,兩批人在雙溪口爆發激烈衝突,有人動刀、有人出拳,動了殺念、濺血之後,殺機就停不下來,一場兇殺就此展開。當時人口最多的牡丹社,與高士佛社隔著一條牡丹溪、遠遠對望,看見高士佛社燃起狼煙,隨即派遣一批戰士下山,在石門追上,把剩下的宮古島人全殺了,共有54人被殺害。

這件事傳到日本後,日本理論上不會管這件事情,因為宮古島人向琉球中山王國進貢、琉球向清朝進貢。但此時日本國內政情分岐,在舊薩摩藩的官員努力下,東京中央政府慢慢形成一股「不如對台發動攻擊」的氣氛,想藉此轉移日本國內壓力、 同時試探國際間對於日本往南發展的態度。

1873年,日本準備要攻打台灣的大軍都集結完畢,原本支持日本征台的英美反悔,收回原先租給日本的兩艘船,西鄉隆盛的弟弟西鄉從道,決定將在長崎集結的250人、這些人都是武士階層,先遣出發到廈門、補充補給品,再攻打台灣;他們到廈門後,雖然無法順利取得補給,但仍然出兵,向屏東社寮出發。

5月8日,日本兵從社寮登陸,根據美國當時隨軍記者豪士的記載,這些士兵登陸後,不做工事,反而私自分組出營區找生番較量,想要搶立第一功;5月10日,一個班長在四重溪被割頭殺害,此事引起日本兵極大的震撼與反撲;5月22日,在石門發生一起遭遇戰,牡丹社死了19人、包括頭目與他的兒子,日本死了6人、十多人受傷。牡丹社最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等西鄉從道趕到台灣時,石門的遭遇戰已經結束。他後來決定在南台灣,進行一場比較大規模的軍事掃蕩,兵分三路掃蕩女乃社、牡丹社、高士佛社。但一千三百多個日本軍人,一路看不到任何一個「生番」,只在女乃社抓到一個婦人及一個女孩,後來婦人跑掉。西鄉從道把小女孩送到日本,讓她接受日本式教養,學習日本人的生活習俗和日語,四個月後再將女孩送回部落。部落的人看到這個本來髒兮兮的八歲女孩,變成日本式整潔有禮,見人就問好道安,好像看到怪物、神經病;當大家覺得一個人是神經病,這個人很快就會真的神經病,這個女孩回部落一個月後就死了,因憂鬱死在荒郊野外。

這之後,日本與清朝談判8次,簽訂《北京專約》,日本同意撤軍。清朝給日本50萬兩白銀,日本實際約花費70萬兩白銀,看起來日本好像吃虧,但《北京專約》大致確立了「日本是琉球的宗主國,清朝則奠定對台灣全境的宗主權」的概念。

說到這兒,大家注意到了嗎?當初殺宮古島人引發事情的是高士佛社,但後來都將此事件稱為「牡丹社事件」,高士佛完全不見了。因為當時的牡丹社太強悍,周邊部落或者漢人的村落,其實對牡丹社也很有意見,能藉著日本人的力量除去牡丹社,卻成了這些部落與村落不便明說的共識,因而引導日本人攻打牡丹社。日本難道搞不清楚牡丹社與高士佛的差別嗎?理由也很簡單,日本的目標是引起清朝的關注,擒賊擒王、打蛇打七寸,他並不在乎誰是兇手,這也是為何明明是高士佛社引發事件,卻稱為牡丹社事件。

▉關於小說

前面講這麼多的歷史資料,這些資料要如何變成小說?我的作法通常是在創作前,先思考這些資料如何變成一部小說?我為何要寫?動機?想說什麼?怎麼說?如何環繞動機、主題?

20180124_03.jpg

寫小說的人,不是文史工作者,當然我也讀書、做田野調查。我寫《暗礁》、《浪濤》之前,參加一場研討會,遇到牡丹社事件一位受害人的子孫、野原耕榮先生。當時我找人翻譯,跟對方說,我構思小說的主角有兩個小孩,被殺之前,一直思念家人。不料野原耕榮先生回答,史冊中的野原茶武是他的祖先,這個祖先就是有兩個小孩,當時我一股寒顫直沖腦門,直覺應該要開始寫這個故事了。

宮古島的搏擊術,是日本空手道的濫觴,野原耕榮先生是空手道八段。當我知道時,我想通了之前研究資料、心中一直沒想通的結:很多人罵高士佛人,當時為何要殺手無寸鐵的宮古島人;但宮古島人絕對不是手無寸鐵,那批人中,有幾個人一定是空手道高手。想通了這點,我就開始動筆寫牡丹社事件,4個月就寫完15萬字的小說《暗礁》。後續的《浪濤》,大概也花了四個月時間,其他幾個月都在做田野調查。

當我起心動念想寫一部小說,我會先整理年表、彙整事情。各位如果想寫小說,這個圖非常好用:包括時間軸、事件的掌控、小說事件的構思等。

另外,我做大量的田野調查。這幾張圖,我實地勘察石門古戰場,開始比對資料,當年這場遭遇戰的前兩天,這裡颳風下雨;事發當天,溪水湍急,日本人從這邊上去,想跨過去,發現有很多原住民,雙方開始相互射擊;高士佛社守住五重山,牡丹社守住河口這邊的虱母山,雙方在這裡膠著很久。

寫小說途中,我跑到當時宮古島人船隻觸礁現場,就在屏東大港口沙漠,但我認為其實位置應該再北邊一點點。宮古島人在這裡上岸後,先往南走、再往西走,後來就進入高士佛的領地。我到現場一直找不到高士佛這個地方,找了很多年,直到決定動筆前,有一次去,在一座橋看到一個標示「高士佛」,當時差點掉眼淚。現在社區在半山腰,早年在翻過山後向西的坡度那邊,現在開發成永久屋,現在去還可以看到不久前引發爭議的日本神社,許多人質疑高士佛人,難道忘掉這個事件嗎?高士佛人時刻沒忘記過,但此事距離現在已140多年,興建日本神社,某種意義上是和解、是要記取歷史的教訓。

雙方爆發衝突的雙溪口,就是現在竹子溪與牡丹溪匯流處,這個地方曾經是漢人的「番產交易所」,這是我自己給的名稱,就像日治時期的「蕃產交易所」。19世紀初時,番地不讓外人進入,但有很多山產要往外送,平地人要與原住民做生意,就會有這樣的寮子。宮古島人當初就在這裡被追到的,雙方發生爭執、引起兇殺,當年被殺的人就埋在這塊竹林,當地人對這片竹林有很大的禁忌,行經當地撇過頭不看,也不能用手去指,認為有冤魂。

我也跑去當年的牡丹灣、車城灣,這裡很多海砂,日本軍隊當年在這裡登陸紮營、搭帳篷,選擇沙地,是方便補給,但他們忽略了「跑馬雨」;恆春半島的西北雨,跑得很快,隨便下一個小時雨,整個沙灘就變成逕流,底下很多細菌就浮上來,很多日本兵在此生病、過世。

日本人到台灣後設立的第一個蕃童教育所,就在滿州這個地方。1874年時,西鄉從道到了台灣,仗打完了,等待清朝與日本談判結果,正覺得無聊,接到豬勞束社卓杞篤.朱雷的邀請,當時他們一起喝酒,有個部落的年輕人帶了鼻笛去拜訪,看到日本人就離去。因為西鄉從道到過這個小部落,加上1896年時,潘文結協助日本人去東台灣談判、調度去打清朝,所以日本人對這個部落非常有感情,在此建立第一所蕃童教育所。

對了,講到鼻笛,我得說排灣人的鼻笛,真是個浪漫的習慣。他們每晚工作結束後,未婚的少年男女,會聚在一起吹鼻笛、聊天,特別浪漫,我在《暗礁》一書,有細膩的描繪這個氛圍,因為我特別羨慕,覺得好美,當下沈浸在自己營造的山區氛圍內,覺得自己寫得好好。(現場大笑),順帶一提,《暗礁》今年要出版日文譯本了。

20180124_05.jpg
巴代創作過程中的筆記。(巴代提供)

《暗礁》《浪濤》這兩本小說,我到底要寫什麼?促成我寫的念頭在哪裡?1871年的高士佛和宮古島人在哪裡?現在我們在討論牡丹社事件時,這兩種人往往是沒有聲音、不見了;可是寫小說的人,如果從高士佛和宮古島人的視野和角度看,他們相見的最初、離世的最後,才是真正迷人的地方;此外,1874年的牡丹社戰士與日本武士在哪裡?日本武士想到台灣番地立戰功,他們的擰頑與絕決卻完全被忽略,牡丹社人的態度與想法,也沒人知道。

這正是我今天講座的主題「針尖對麥鋩」的意義。大家都知道針尖就是金屬,麥鋩是小麥延伸出來的死皮。我被台中大雅的麥鋩扎過,很痛,和針砸沒兩樣,同樣可以傷人。我要說的是一個原始淳樸的原住民,面對現代化的日本軍隊,彼此對抗,是本能,也是意志上的堅決對抗,國際局勢、各方的爾虞我詐所掀起的滔天浪濤,改變的不只是海灘、海岸地貌,同時也改變了人文、政治的大環境,原來存在多年的南台灣部落關係,從此變得非常紛雜,局勢變得很不一樣了。

最後,我要說說改寫歷史事件對我的意義。首先在於希望建立一個趨近於「完善」的歷史架構。講完善,是因為文獻資料因為記錄者、著作者,因為力場與見地的差異,可能產生不同的觀點,這個觀點、那個觀點,加在一起,會比較多面。其次,我希望建立民族文化的氛圍與脈絡;寫排灣族,我希望有很充足的排灣族氛圍,寫鼻笛,我參考胡台麗教授的影片,看了幾十遍。

另外,我寫小說,盡可能會講一些動人的故事,而且每一本小說,我都會做一些創作實驗,這是維持我寫作很重要的動力來源。當然,如何深化族群歷史意識、適度取得歷史族群的詮釋權、建立對歷史事件的發言權,這是我過去十年以來,最大的創作信念,因為原住民是參與者、甚至是被影響者,但從來沒有發言權。我認為,台灣的歷史事件,不能沒有原住民的觀點,小說寫史,也是一種史觀啊。

【Q & A】

雖然講座時間已經進行兩小時,還是開放現場讀者問兩個問題。第一位發問的讀者,準備了厚厚一疊A4紙列印的牡丹社事件資料。

Q:如何將歷史意義寫在其小說中?如何表現?

A:歷史對我來說是背景,我不是在整理資料,我是在講我想講的故事。

Q:老師之前是軍訓教官,就讀中正預校、陸軍官校,現在寫小說,身分、職業轉變過程中,如何建構能力?

A:2000年,我第一次寫標準的短篇小說,在台灣立報連載,那時候每天忙完工作就寫小說,寫完就給坐在我辦公室後面的學姊看。兩個多月,寫了2萬4000字,我覺得自己太厲害了。(笑)

2005年寫中篇小說,五萬多字,後來再改寫成長篇,沒想到砰砰砰就一路寫完,哇,覺得自己太會寫,於是2005年底提出辭呈,2006年2月退伍,就一路寫小說寫到現在。

20180124_04.jpg

會寫小說,我覺得與我的閱讀經驗是有關係的。我閱讀大量的武俠小說、瓊瑤小說、香港的言情小說,我訂了文學雜誌、報紙。我常閱讀,開始寫小說時,那些小說的技巧、概念已經內化為我的一部分。另外,你必須努力嘗試去寫,它才會變成你的能力,這很像以前連續劇《保鏢》裡的賈糊塗,看起來傻傻呆呆的,但危急時就會不小心使出武林高招,那是因為在那之前,他學過無數個武功招數。書寫能力有時也是那樣,閱讀就是一種練功,累積能力。當然,如果各位朋友不知道該閱讀什麼,不妨,先讀巴代所有的書,然後請努力地寫,一定要努力去吐絲,才能編織出一張網。

閱讀、寫,就這兩樣。

A544浪濤.jpg

浪濤
巴代著,印刻出版公司,360元【內容簡介➤

【2017Openbook好書獎】

➤專題目錄
➤評審報告評審名單
➤年度好書.中文創作
➤年度好書.翻譯書
➤美好生活書
➤最佳童書與青少年圖書
➤抽獎活動辦法
➤9場巡迴講座

 

 

facebook_line-01.jpg

來看看讀者版本的年度好書!

主辦: 2017logo_1.jpg

 

贊助: 2017logo_2.jpg

logo_2b_2_0.jpg

 

得獎好書,各大網路與實體書店熱烈推廣中: 

bookstore_1.jpg

bookstore_2a.jpg

bookstore_3.jpg

bookstore_4.jpg

誠品.jpg

bookstore_5.jpg

bookstore_6.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