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李昂,許多讀者腦海浮現的,是她筆下對性別政治的銳利剖析,以及面對歷史創傷時的深厚筆力。從《看得見的鬼》(2004)、《附身》(2011)到新作《彼岸的川婆》(2025),李昂完成了「靈異三部曲」,在其半世紀的書寫版圖上,有了一條從神鬼靈異,朝向宗教、文化與生命哲學探詢的書寫軌跡。
《彼岸的川婆》作為「靈異三部曲」終章,不僅是一次高度個人化的書寫實驗,也是一場與台灣歷史記憶共振、回應當代精神創傷的敘事實踐。

從創作歷程來看,《彼岸的川婆》顯出李昂對自己半世紀書寫的深刻回望。她在序言〈啊,仙群集聚的島嶼〉中提到:「寫這部小說正逢全球大疫情,三年的隔絕。」但全書回應的不僅是災難,更深入青春、情愛、母土與歷史根源的凝視,因此這部作品不只延續她的性別書寫,更標誌著她從現實政治走向靈性倫理的轉折與昇華。
故事主軸圍繞著一段愛情展開。「我」在晚宴中遇見雷遠,並受邀參觀他管理的「保種花園」。隨著感情逐漸升溫,植物的香氣、知識的交流與彼此的靠近,交織出一段特殊的情愫。此後,「我」向舊識、宮廟的通靈者請示愛情命運,也就此踏入靈異世界。其後雷遠猝逝,「我」的身份也從愛戀者轉變為失愛者,直至走上一條接引亡魂的川婆之路。
李昂一向擅長運用象徵語言與夢境般迴旋的結構,捕捉情感最細微的震動。《彼岸的川婆》延續、且深化這種敘事美學。全書以〈楔子〉、〈集一:保種花園〉、〈集二:El Formosa〉與〈終章:向洋之河〉,將我的情感旅程鋪展成一條追憶追索的敘事長河。人物、植物、神祇與幽魂,像音符般交織奏出一首屬於台灣文化潛意識的交響曲。
➤通往深層意義的隱秘之門
作為小說的開場,《彼岸的川婆》以〈楔子〉中的三篇短文揭開序幕,搭建出一座跨越生與死的敘事場域,也為讀者打開一扇通往深層寓意的隱秘之門。
在第一篇〈島嶼〉中,台灣不再只是地理名詞,而是神祇與幽魂流離之後的棲居之地,一座信仰與記憶漂泊交會的能量場。〈三途川〉則描繪了陰陽交界的灰色地帶,那裡盤旋著等待轉生的亡女與苦魂。而在〈川婆〉一章中,敘事者的雙重身分浮現:她既是愛情故事中,歷經愛戀與失落的「我」,也是一位肩負書寫與超渡使命的現代川婆。這樣的開場,為整部小說定下了獨特的基調:「我」的失落,不只是個人經驗,也映照著台灣歷史中那些無名幽魂與失語者的共同處境。
因此,〈楔子〉不僅是一段開場白,更像是一場設壇、引魂、指路的召喚儀式之前奏:用來指出整部小說的最根本問題:「我」是否能透過書寫,真正成為一位引魂者?
而這本川婆之書,又是否能為那些無名的亡靈,煮一碗湯、點一盞燈,照亮回家的路?
➤從慾望之園到靈魂的容器
李昂曾在《迷園》(1991)中,以女性身體為敘事軸心,鋪展出慾望、權力與文化意象交織的敘事之園。延續空間象徵的書寫策略,在《彼岸的川婆》(2025)中,她以「保種花園」作為開篇。但這座花園既非植物試驗地,也非賞景之所,而是如同設壇引魂的場域,是一片逸出文明規訓的「荒園」。
小說的每株植物不僅象徵物種存續,也成為承載記憶、情感與靈魂的容器,召喚那些被遺忘或壓抑的生命故事。如「我」與雷遠初識時,話題始於桌上的「田代氏鼠尾草」,這是曾在台灣失落百年的原生植物,象徵被遺忘與再度召喚的命運;雷遠之後贈送的「火炬薑/瓷玫瑰」,花語為「將記憶留在夏天」,暗示戀情如盛夏般短暫卻熾烈;而將軍溪口的草海桐與那株「不開花的花」南美朱槿,則預示愛情的無果,只剩朱槿蜜香停留記憶深處,曖昧而甘渴。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對愛的投入與未知,一步步牽引出通往神秘的敘事線索:向通靈者問卜愛情,自此踏入宮廟與靈異世界。通靈者揭示:雷遠屬陽世,而「我」卻是「在作下面的工作」,肩負引渡亡靈職責的靈媒。這預言不僅暗示戀情注定無法圓滿,也預示即將面對的試煉。
從這裡看,「保種花園」既是愛情的發生地,也是歷史記憶與身世追索的場域——雷遠身為政治受難者之後,其身分與花園中每株原生植物一樣,蘊藏著被掩埋、等待發現的故事。「保種」之意因此逐步延展為「保魂」:這不再只是保存植物基因的行動,而是愛情與歷史交織的精神實踐,是此岸與彼岸間的一座橋。
而橋的召喚,其實早在「我」的生命中悄然現身:小說第一集篇末,「我」回憶起童年家中供奉的觀音像,那尊神像裸露在外的赤腳,不受拘束的模樣令不愛穿襪的「我」格外感到親切──那雙彷彿隨時能踏出蓮花座行走的腳,不正啟示著神性就存在於人世的行走之中?
多年以後,當這赤腳意象再次浮現,也預示「我」終將迎向的課題與所走的路。

左起:火炬薑、草海桐、南美朱槿(圖源:wikipedia)
➤調配川婆ㄟ湯:從記憶敘事到身份轉化
「我」原本滿心期盼與雷遠的愛情結果,卻收到他猝死的噩耗。命運的不測,將「我」推入失愛之痛,陷入惶惶失魂的怔忡中。但若「保種花園」正是觀音赤腳行走之地,「我」該如何重返這方幻滅之園,化解愛而不得的倒懸之苦?「保種」如何可能?
從這裡看,雷遠猝死的那一刻,正是「我」墜入三途川,成為必須被引渡的「亡魂女」的轉折點。而觀音的現身,不正啟示著重新安魂的必要?於是,李昂在〈第二集:El Formosa〉中擴張書寫邊界,鋪展出「我」從亡魂女蛻變為川婆的試煉之路。這場轉化,不僅帶來敘事上的挑戰,也展現了她半世紀創作的筆力與深度。
本集中,李昂以植物、氣味與問卜儀式,編織出召喚記憶的感官之網:植物(老虎心、仙草、漏蘆)、氣味(香草、蜂蜜)、體液(淚與淫水)、宗教儀式(川婆湯、誦咒、紅燈籠),讓「我」得以一再重返與雷遠相處的時光,拾回被無情截斷的記憶──即使也常讓「我」深陷三途川的哀痛之中。
然而,隨著淚水的一次次洗滌,喪痛也逐漸成為引魂的媒介。「我」重新獲得觀看世情的眼睛,看見過去未曾留意的相處細節,也坦然面對兩人之間無可改變的身份差異與情慾認同落差——那是愛情注定無法抵達的命運終點。
在這段蛻變歷程中,最具詩性與倫理張力的,是川婆湯的調製。這碗湯不只是轉化儀式的藥引,更是一套情感轉化機制:從甜度選擇(全糖、半糖、減糖)到草本基底,每一匙都對應愛情的相遇、別離與傷痛。小說在此提出深刻洞見:
「啊!原來喝川婆湯最要遺忘、最難遺忘的,並非悲慘的過往,而是歡樂。」
川婆湯欲引渡的,正是亡魂女緊抱不放的,如仙草蜜般,無法再擁有的愛與執著。
小說的敘事也隨之推進,顯得更有深度:失愛不是終點,而是靈職之路的開端。「我」從煮湯、召魂,到命名與拆名,一步步踏上成為川婆的旅程。正如篇名層層遞進,展現出後設書寫的視角與意識:「幻樹鏡花」、「幻樹鏡花之煙霞」、「了音空花」、「了印空花之水印」……。
此中,「接引」一詞也被注入了更深的文化意涵:不只是靈魂的超度,也是一種記憶的召喚與轉化,讓那些失語的記憶、歷史的斷裂,讓被遺忘的,得以再次命名與安置。
而誰最能調配川婆湯?觀音的再次現身,耐人尋味:從貼地的赤腳,到額頭裂開顯現阿彌陀佛的神話圖像──如此由痛而生、由裂而成的畫面,已是答案。這個「裂」,不是毀壞,而是通往根源的入口,召喚著「我」對失愛與苦難的更高也更深層回應,如河流奔向海洋的生生不息。
➤如河向海的生命之書
在「接引即記憶的轉化、寫作就是召魂」的敘事策略上,如〈第三集:向洋之河〉所示,故事推向最終的河流與歸途。
猶如川婆ㄟ湯的前奏,〈荒天寂地〉以總舖師調製的五行飲品開場,將色彩、五臟與五行對應為一場味覺儀式,替亡靈與仍在執念中的人,開啟通往遺忘之路。
而在跨性別通靈者妖西的儀式中,則出現神明退位、靈力失控與性別錯置等紛亂現象,隱隱道出:人,作為神的出口,其實從未與神真正和諧。一如「流浪神明」宮廟,那些被棄置的神像背後,總映照著一位尚未被滿足的凡人。
但川婆的職責,不正是為這樣的無人引渡、無處可去的靈魂,重新點燈設路,重新接引?
小說中的空間隱喻也在此達到高峰。〈荒天寂地之繫日〉一節標示出保種花園、流浪神明宮廟與鹿港三地等距排列,這樣的對位,正是以自然(根系)、神靈(信仰)、個體(鄉土情感)三條軸線,勾勒出一幅既傷感又神聖的台灣精神地圖。
在這張地圖深處,生長於焚毀後亂葬崗的原生植物「台灣漏蘆」,象徵歷史殘骸中的記憶倖存。這株「根深」植物不以花爭艷,而以地下生命頑強延續,訴說著雷遠母親、政治受難者、孤墳女鬼等無聲故事。「漏蘆」遂成為重生的密碼;亂葬崗則是地靈與記憶共棲之處;而書寫,便是在這片死亡廢墟中,寫出生命。
小說尾聲,隨著雷遠身世的揭示,也是我放下執著的釋懷之時,此刻正值三年疫情將盡,通靈者決定將三尊來自對岸、被遺棄的神像,以「遊地河」儀式送回。此時的川婆湯,不只是安魂之飲,更是一碗愛情、歷史、文化與政治交會的湯,如河之歸海,引人返根的回家之路。
➤從神神鬼鬼的孩子到書寫的川婆
李昂在後記中指出,她將《看得見的鬼》、《附身》與《彼岸的川婆》命名為「靈異寫實」三部曲,是為了標誌自身從佛洛伊德式夢境解析,轉向靈魂召喚的創作意圖與書寫突圍。從這裡來看,「靈異寫實」不僅是一種文學分類,更是一種自我回望與創作定位的宣言。
我以為,可以將李昂的「靈異寫實」視為一條書寫轉化之路:從現實走入靈異,再由靈異深入那片尚未命名的現實。正如她在小說首尾所述,十六歲時首次發表的〈花季〉,源自「一次真實的買花經驗」。多年後,這段記憶被一位男子(即《彼岸的川婆》中的雷遠)更正為:「那不是花,是樹」,後來知道是一株帶毒卻能淨化的「福祿桐」。
從花到樹,這個轉折,為她的書寫打開了更深一層的地下根系。李昂的創作,早已脫離浪漫花季,成為一株根深、能感知毒性、持續療癒的生命系統。
因此,作為「靈異寫實」的終章,《彼岸的川婆》不只是誌怪傳奇,更是書寫者調合植物、記憶與愛戀喪痛的川婆之湯,一種極具女性性靈色彩的書寫路徑,。它不是魔幻寫實的本土化,而是一種根植於台灣信仰與潛歷史意識的敘事實踐。李昂筆下的靈異,不為奇觀,而是從日常裂縫中,對那些尚未被說出、需要被聽見的故事,一次次來自存在深處的召喚與更深刻的回應。
我還記得讀到〈終章:向洋之河〉時,被那一幕無人提燈、卻自行向前的身影深深打動。我能感覺到其中的孤獨,也可體會到那份圓滿——除了為他人提燈照路,對書寫者而言,那書寫行動的本身,不也正是引渡自己的三途川、保種花園,或紅燈籠?
回頭看,這不正是一段,從「我從小就是一個神神鬼鬼的孩子」,走向「書寫的川婆」的旅程?
李昂以五十年的寫作告訴我們:只要慾望不滅,那條發光的語言之流便會奔騰不息,如河入海,最終流向記憶中那段最美好、最無憂的時光。●
彼岸的川婆
作者:李昂
出版:九歌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李昂
台灣鹿港人,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畢業,美國奧勒岡大學戲劇碩士,曾任教文化大學多年。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盛讚李昂是他心目中「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最重要的兩位(華人)女作家之一。」
作品面相廣遠,涵蓋性別、國族、政治、飲食以及神靈鬼怪。被譽為華人女性主義先驅。
無論探索的是飲食男女,性暴力,女性情慾,生死輪迴,或者政治壓迫,歷史記憶,創傷,和演變,總是不斷地勇敢創新突破。
專注寫台灣人的故事反映出普遍的人性與價值,在世界文壇上佔一席獨特位置。作品在國際間受到好評,曾由美國《紐約時報》、日本《讀賣新聞》、法國《世界報》等等評介。
小說《殺夫》有美、英、法、德、日、荷蘭、瑞典、義大利、西班牙、加泰隆尼亞、捷克、波蘭、韓國、塞爾維亞、阿拉伯文在科威特十五國版本。
|
Tags:
提起李昂,許多讀者腦海浮現的,是她筆下對性別政治的銳利剖析,以及面對歷史創傷時的深厚筆力。從《看得見的鬼》(2004)、《附身》(2011)到新作《彼岸的川婆》(2025),李昂完成了「靈異三部曲」,在其半世紀的書寫版圖上,有了一條從神鬼靈異,朝向宗教、文化與生命哲學探詢的書寫軌跡。
《彼岸的川婆》作為「靈異三部曲」終章,不僅是一次高度個人化的書寫實驗,也是一場與台灣歷史記憶共振、回應當代精神創傷的敘事實踐。
從創作歷程來看,《彼岸的川婆》顯出李昂對自己半世紀書寫的深刻回望。她在序言〈啊,仙群集聚的島嶼〉中提到:「寫這部小說正逢全球大疫情,三年的隔絕。」但全書回應的不僅是災難,更深入青春、情愛、母土與歷史根源的凝視,因此這部作品不只延續她的性別書寫,更標誌著她從現實政治走向靈性倫理的轉折與昇華。
故事主軸圍繞著一段愛情展開。「我」在晚宴中遇見雷遠,並受邀參觀他管理的「保種花園」。隨著感情逐漸升溫,植物的香氣、知識的交流與彼此的靠近,交織出一段特殊的情愫。此後,「我」向舊識、宮廟的通靈者請示愛情命運,也就此踏入靈異世界。其後雷遠猝逝,「我」的身份也從愛戀者轉變為失愛者,直至走上一條接引亡魂的川婆之路。
李昂一向擅長運用象徵語言與夢境般迴旋的結構,捕捉情感最細微的震動。《彼岸的川婆》延續、且深化這種敘事美學。全書以〈楔子〉、〈集一:保種花園〉、〈集二:El Formosa〉與〈終章:向洋之河〉,將我的情感旅程鋪展成一條追憶追索的敘事長河。人物、植物、神祇與幽魂,像音符般交織奏出一首屬於台灣文化潛意識的交響曲。
➤通往深層意義的隱秘之門
作為小說的開場,《彼岸的川婆》以〈楔子〉中的三篇短文揭開序幕,搭建出一座跨越生與死的敘事場域,也為讀者打開一扇通往深層寓意的隱秘之門。
在第一篇〈島嶼〉中,台灣不再只是地理名詞,而是神祇與幽魂流離之後的棲居之地,一座信仰與記憶漂泊交會的能量場。〈三途川〉則描繪了陰陽交界的灰色地帶,那裡盤旋著等待轉生的亡女與苦魂。而在〈川婆〉一章中,敘事者的雙重身分浮現:她既是愛情故事中,歷經愛戀與失落的「我」,也是一位肩負書寫與超渡使命的現代川婆。這樣的開場,為整部小說定下了獨特的基調:「我」的失落,不只是個人經驗,也映照著台灣歷史中那些無名幽魂與失語者的共同處境。
因此,〈楔子〉不僅是一段開場白,更像是一場設壇、引魂、指路的召喚儀式之前奏:用來指出整部小說的最根本問題:「我」是否能透過書寫,真正成為一位引魂者?
而這本川婆之書,又是否能為那些無名的亡靈,煮一碗湯、點一盞燈,照亮回家的路?
➤從慾望之園到靈魂的容器
李昂曾在《迷園》(1991)中,以女性身體為敘事軸心,鋪展出慾望、權力與文化意象交織的敘事之園。延續空間象徵的書寫策略,在《彼岸的川婆》(2025)中,她以「保種花園」作為開篇。但這座花園既非植物試驗地,也非賞景之所,而是如同設壇引魂的場域,是一片逸出文明規訓的「荒園」。
小說的每株植物不僅象徵物種存續,也成為承載記憶、情感與靈魂的容器,召喚那些被遺忘或壓抑的生命故事。如「我」與雷遠初識時,話題始於桌上的「田代氏鼠尾草」,這是曾在台灣失落百年的原生植物,象徵被遺忘與再度召喚的命運;雷遠之後贈送的「火炬薑/瓷玫瑰」,花語為「將記憶留在夏天」,暗示戀情如盛夏般短暫卻熾烈;而將軍溪口的草海桐與那株「不開花的花」南美朱槿,則預示愛情的無果,只剩朱槿蜜香停留記憶深處,曖昧而甘渴。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對愛的投入與未知,一步步牽引出通往神秘的敘事線索:向通靈者問卜愛情,自此踏入宮廟與靈異世界。通靈者揭示:雷遠屬陽世,而「我」卻是「在作下面的工作」,肩負引渡亡靈職責的靈媒。這預言不僅暗示戀情注定無法圓滿,也預示即將面對的試煉。
從這裡看,「保種花園」既是愛情的發生地,也是歷史記憶與身世追索的場域——雷遠身為政治受難者之後,其身分與花園中每株原生植物一樣,蘊藏著被掩埋、等待發現的故事。「保種」之意因此逐步延展為「保魂」:這不再只是保存植物基因的行動,而是愛情與歷史交織的精神實踐,是此岸與彼岸間的一座橋。
而橋的召喚,其實早在「我」的生命中悄然現身:小說第一集篇末,「我」回憶起童年家中供奉的觀音像,那尊神像裸露在外的赤腳,不受拘束的模樣令不愛穿襪的「我」格外感到親切──那雙彷彿隨時能踏出蓮花座行走的腳,不正啟示著神性就存在於人世的行走之中?
多年以後,當這赤腳意象再次浮現,也預示「我」終將迎向的課題與所走的路。
➤調配川婆ㄟ湯:從記憶敘事到身份轉化
「我」原本滿心期盼與雷遠的愛情結果,卻收到他猝死的噩耗。命運的不測,將「我」推入失愛之痛,陷入惶惶失魂的怔忡中。但若「保種花園」正是觀音赤腳行走之地,「我」該如何重返這方幻滅之園,化解愛而不得的倒懸之苦?「保種」如何可能?
從這裡看,雷遠猝死的那一刻,正是「我」墜入三途川,成為必須被引渡的「亡魂女」的轉折點。而觀音的現身,不正啟示著重新安魂的必要?於是,李昂在〈第二集:El Formosa〉中擴張書寫邊界,鋪展出「我」從亡魂女蛻變為川婆的試煉之路。這場轉化,不僅帶來敘事上的挑戰,也展現了她半世紀創作的筆力與深度。
本集中,李昂以植物、氣味與問卜儀式,編織出召喚記憶的感官之網:植物(老虎心、仙草、漏蘆)、氣味(香草、蜂蜜)、體液(淚與淫水)、宗教儀式(川婆湯、誦咒、紅燈籠),讓「我」得以一再重返與雷遠相處的時光,拾回被無情截斷的記憶──即使也常讓「我」深陷三途川的哀痛之中。
然而,隨著淚水的一次次洗滌,喪痛也逐漸成為引魂的媒介。「我」重新獲得觀看世情的眼睛,看見過去未曾留意的相處細節,也坦然面對兩人之間無可改變的身份差異與情慾認同落差——那是愛情注定無法抵達的命運終點。
在這段蛻變歷程中,最具詩性與倫理張力的,是川婆湯的調製。這碗湯不只是轉化儀式的藥引,更是一套情感轉化機制:從甜度選擇(全糖、半糖、減糖)到草本基底,每一匙都對應愛情的相遇、別離與傷痛。小說在此提出深刻洞見:
川婆湯欲引渡的,正是亡魂女緊抱不放的,如仙草蜜般,無法再擁有的愛與執著。
小說的敘事也隨之推進,顯得更有深度:失愛不是終點,而是靈職之路的開端。「我」從煮湯、召魂,到命名與拆名,一步步踏上成為川婆的旅程。正如篇名層層遞進,展現出後設書寫的視角與意識:「幻樹鏡花」、「幻樹鏡花之煙霞」、「了音空花」、「了印空花之水印」……。
此中,「接引」一詞也被注入了更深的文化意涵:不只是靈魂的超度,也是一種記憶的召喚與轉化,讓那些失語的記憶、歷史的斷裂,讓被遺忘的,得以再次命名與安置。
而誰最能調配川婆湯?觀音的再次現身,耐人尋味:從貼地的赤腳,到額頭裂開顯現阿彌陀佛的神話圖像──如此由痛而生、由裂而成的畫面,已是答案。這個「裂」,不是毀壞,而是通往根源的入口,召喚著「我」對失愛與苦難的更高也更深層回應,如河流奔向海洋的生生不息。
➤如河向海的生命之書
在「接引即記憶的轉化、寫作就是召魂」的敘事策略上,如〈第三集:向洋之河〉所示,故事推向最終的河流與歸途。
猶如川婆ㄟ湯的前奏,〈荒天寂地〉以總舖師調製的五行飲品開場,將色彩、五臟與五行對應為一場味覺儀式,替亡靈與仍在執念中的人,開啟通往遺忘之路。
而在跨性別通靈者妖西的儀式中,則出現神明退位、靈力失控與性別錯置等紛亂現象,隱隱道出:人,作為神的出口,其實從未與神真正和諧。一如「流浪神明」宮廟,那些被棄置的神像背後,總映照著一位尚未被滿足的凡人。
但川婆的職責,不正是為這樣的無人引渡、無處可去的靈魂,重新點燈設路,重新接引?
小說中的空間隱喻也在此達到高峰。〈荒天寂地之繫日〉一節標示出保種花園、流浪神明宮廟與鹿港三地等距排列,這樣的對位,正是以自然(根系)、神靈(信仰)、個體(鄉土情感)三條軸線,勾勒出一幅既傷感又神聖的台灣精神地圖。
在這張地圖深處,生長於焚毀後亂葬崗的原生植物「台灣漏蘆」,象徵歷史殘骸中的記憶倖存。這株「根深」植物不以花爭艷,而以地下生命頑強延續,訴說著雷遠母親、政治受難者、孤墳女鬼等無聲故事。「漏蘆」遂成為重生的密碼;亂葬崗則是地靈與記憶共棲之處;而書寫,便是在這片死亡廢墟中,寫出生命。
小說尾聲,隨著雷遠身世的揭示,也是我放下執著的釋懷之時,此刻正值三年疫情將盡,通靈者決定將三尊來自對岸、被遺棄的神像,以「遊地河」儀式送回。此時的川婆湯,不只是安魂之飲,更是一碗愛情、歷史、文化與政治交會的湯,如河之歸海,引人返根的回家之路。
➤從神神鬼鬼的孩子到書寫的川婆
李昂在後記中指出,她將《看得見的鬼》、《附身》與《彼岸的川婆》命名為「靈異寫實」三部曲,是為了標誌自身從佛洛伊德式夢境解析,轉向靈魂召喚的創作意圖與書寫突圍。從這裡來看,「靈異寫實」不僅是一種文學分類,更是一種自我回望與創作定位的宣言。
我以為,可以將李昂的「靈異寫實」視為一條書寫轉化之路:從現實走入靈異,再由靈異深入那片尚未命名的現實。正如她在小說首尾所述,十六歲時首次發表的〈花季〉,源自「一次真實的買花經驗」。多年後,這段記憶被一位男子(即《彼岸的川婆》中的雷遠)更正為:「那不是花,是樹」,後來知道是一株帶毒卻能淨化的「福祿桐」。
從花到樹,這個轉折,為她的書寫打開了更深一層的地下根系。李昂的創作,早已脫離浪漫花季,成為一株根深、能感知毒性、持續療癒的生命系統。
因此,作為「靈異寫實」的終章,《彼岸的川婆》不只是誌怪傳奇,更是書寫者調合植物、記憶與愛戀喪痛的川婆之湯,一種極具女性性靈色彩的書寫路徑,。它不是魔幻寫實的本土化,而是一種根植於台灣信仰與潛歷史意識的敘事實踐。李昂筆下的靈異,不為奇觀,而是從日常裂縫中,對那些尚未被說出、需要被聽見的故事,一次次來自存在深處的召喚與更深刻的回應。
我還記得讀到〈終章:向洋之河〉時,被那一幕無人提燈、卻自行向前的身影深深打動。我能感覺到其中的孤獨,也可體會到那份圓滿——除了為他人提燈照路,對書寫者而言,那書寫行動的本身,不也正是引渡自己的三途川、保種花園,或紅燈籠?
回頭看,這不正是一段,從「我從小就是一個神神鬼鬼的孩子」,走向「書寫的川婆」的旅程?
李昂以五十年的寫作告訴我們:只要慾望不滅,那條發光的語言之流便會奔騰不息,如河入海,最終流向記憶中那段最美好、最無憂的時光。●
作者:李昂
出版:九歌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李昂
台灣鹿港人,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畢業,美國奧勒岡大學戲劇碩士,曾任教文化大學多年。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盛讚李昂是他心目中「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最重要的兩位(華人)女作家之一。」
作品面相廣遠,涵蓋性別、國族、政治、飲食以及神靈鬼怪。被譽為華人女性主義先驅。
無論探索的是飲食男女,性暴力,女性情慾,生死輪迴,或者政治壓迫,歷史記憶,創傷,和演變,總是不斷地勇敢創新突破。
專注寫台灣人的故事反映出普遍的人性與價值,在世界文壇上佔一席獨特位置。作品在國際間受到好評,曾由美國《紐約時報》、日本《讀賣新聞》、法國《世界報》等等評介。
小說《殺夫》有美、英、法、德、日、荷蘭、瑞典、義大利、西班牙、加泰隆尼亞、捷克、波蘭、韓國、塞爾維亞、阿拉伯文在科威特十五國版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
對談》那些屬於以及不屬於我們的女性經驗:李昂、楊佳嫻談《上野教授教教我!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
「60年代的嬉皮運動是人類歷史上除了索多瑪那種宗教裡的城市之外性愛最開放的時期,可是性的自由和選擇權也就隨之而來嗎?恐怕要畫上一個問號。」——李昂... 閱讀更多
專訪》世界尚未大獲全勝:漫畫家柳廣成的畫筆始終指向前衛 ft.《北港香爐人人插》
閱讀更多
現場》拜請地方鬼神入文的火燒庄民俗搖滾:裝咖人《夜官巡場》小說不插電講唱會
編按:成員皆畢業於東華大學華文系的裝咖人(Tsng-kha-lâng)樂團,2021年首張台文專輯《夜官巡場》(Iā-Kuan Sûn-Tiûnn),...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