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沉鬱迷離的滅絕者之歌:評《影之島》

2022-02-16 11:00
  • 黃宗潔(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選自《影之島》,L’isola delle ombre © 2021 orecchio acerbo srl, Roma)

記得多年前,曾在《青蛙大浩劫》這本書中讀到一種令人難忘的生物,那是只棲息於哥斯大黎加蒙特維多山頂艾爾分矮林(Elfin Forest)中的金蟾(golden toad)。所有見過金蟾的人,無不驚艷於牠們虹彩般的螢光色,尤其身長只有大約兩英吋的雄蟾,宛如散落一地,光芒閃爍的寶石。

但這種迷人生物從1964年被科學界首度發現及賦予學名Bufo periglenes後,不到30年間竟已再無目擊紀錄。生物學家瑪莎.克朗伯(Martha Crump)可能是最後一位目睹金蟾繁殖季的人,1987年,她看到大量聚集的雄蟾「在薄霧中閃閃發亮」,隔年,數量銳減到不足一打,再過一年的春天,她只見到一隻,在那之後,「就再沒人見過金蟾了」。(

這隻無緣得見,甚至難以憑空想像的「最後一隻」金蟾,卻因此銘刻在我的記憶中許久。想到牠如何獨自在雨林中,以鳴聲召喚著永遠不可能出現的同伴,就覺得悵然。而在閱讀了《影之島》後,那隻孤獨的金蟾在我心中因此有了去處——他想必已經棲息在影之島,因為「所有已經不存在的動物,他們的靈魂都住在這裡」。

不過,所謂「影之島」,並非「彩虹橋」式的溫暖安慰或自我說服,相反地,這座向阿諾德.勃克林(Arnold Böcklin)著名畫作《死之島》(Die Toteninsel)致敬的島嶼,匯聚的是終極的死亡形式:滅絕。但是,《影之島》並未採取一般在處理滅絕動物主題時,常見的哀愁憑弔或譴責控訴人類行為的模式。大衛.卡利(Davide Calì)以冷靜內斂的敘事口吻,搭配克勞岱雅.帕瑪魯奇(Claudia Palmarucci)靈動流轉的繪圖風格,構築成一首既迷離又沉鬱的滅絕者之歌。


瑞士德籍畫家阿諾德.勃克林的著名畫作《死之島》(取自wiki

迷離氛圍的核心來自於夢。故事的開頭,我們看見一座在「渴望沼澤」和「往日時光瀑布」之間的夢境矮林,其中有位專門捕捉惡夢的小袋鼠醫生。小袋鼠醫生總是騎著他忠心的澳洲野犬「天狼星」,幫助為惡夢所苦的動物們,把「擠呼呼的」、「喘吁吁的」、「彎彎曲曲」或「窸窸窣窣」的各式各樣惡夢們,捉起來吃掉。但是有一天,他遇見了一位新病人,帶來一個前所未見的夢。小袋鼠醫生查找了所有的書籍,發現這無以名之的夢,原來是「沒有夢」。已經滅絕的袋狼沒有夢。因為他是一個不知道自己已經滅絕的靈魂,或者說,鬼魂。

鬼魂不知道自己的命運,不知道那無以名之的空洞就是虛無本身。如同卡通裡面不知不覺衝出懸崖的角色們,總要向下看的那一刻才會墜落,袋狼不滿意「沒有夢」的診斷,但被揭露命運之後,他也只能啟程前往影之島。影之島,既是作家為滅絕動物想像的溫柔的歸宿,也是一座死滅版的方舟、沉鬱的靈魂紀念碑。


在夢境森林裡,專門治療「惡夢」的小袋鼠醫生(選自《影之島》,L’isola delle ombre © 2021 orecchio acerbo srl, Roma)

於是讀者將會回頭理解,最初打開扉頁時,映入眼簾的「動物圖鑑」,其實是影之島的部分居民清單:袋狼、棕褐紅光蛇、大綠雀、平塔島象龜、大海雀、公爵龍蝨……一長串的死者,他們曾經各有各的好夢與惡夢,如今俱往矣。

更耐人尋味的是,在這本書中,包括主角袋狼在內,這些滅絕動物全都沒有自己的「故事」。這也是《影之島》迥異於我們所熟悉的滅絕動物敘事之處,一如「沒有夢」,他們滅絕的過程與理由同樣也是一片空白,因為那是連死者本身都無能理解的,超越個體經驗所能及的概念。

然而文字敘事上的刻意留白,正是圖像敘事延展的起點。一個個圖錄,讓讀者得以「停格」與「駐足」,開始思考:他們遭遇了什麼?如果借用漫畫家史考特.麥克勞德(Scott McCloud)對漫畫中時空特色的形容:「雙眼在沿著眼前的空間移動的同時,其實也穿越了時間……你的眼睛看到哪裡,那裡就是此刻。但與此同時,你的眼睛也會看見周遭過去跟未來的景物。」(


《影之島》書末以圖錄方式帶出現已滅絕的動物(選自《影之島》,L’isola delle ombre © 2021 orecchio acerbo srl, Roma)

雖然漫畫和繪本在圖像呈現的方式上並不相同,但同樣能以廣義的圖像敘事來理解。圖像中的各種細節,不只將過去帶到此刻,也打開了文字敘事未必能及的複雜度與多義性——尤其是像帕瑪魯奇這樣的藝術家。

因此,若省略圖像在這本書中扮演的角色,就絕對無法充分理解《影之島》的價值。帕瑪魯奇雜揉、轉化了若干藝術史上的經典作品(),讓我們在富麗有之、奇詭有之、細膩有之的不同風格畫作之間,看見動物的夢境與過去、看見我們曾經與不曾想像過的世界。而書末,還有一群夢境越來越稀薄,隨時都可能啟程前往影之島的動物清單:黑白花狨、馬來穿山甲、寬白眉長尾猴……

「但他們有一天會回來嗎?」「誰知道呢……」在故事尾聲,卡利留下這樣一個既不知提問者是誰,也沒有答案的對話。提問的背後,是無數想要尋找目擊、重建基因、重現與召喚滅絕生物的渴望;沒有答案,則是因為有更多值得回頭追溯、往下追問的問題。但,誰知道呢,答案說不定就在那些彎彎曲曲、窸窸窣窣的夢境裡。當我們透過作者與畫家的眼睛看見動物的夢,看見他們同樣擁有的渴望與恐懼,說不定我們就能在夢中,與他們的夢境相遇。


(選自《影之島》,L’isola delle ombre © 2021 orecchio acerbo srl, Roma)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影之島
L’isola delle ombre
作者:大衛.卡利(Davide Calì‭)
繪者:克勞岱雅.帕瑪魯奇(Claudia Palmarucci)
譯者:穆卓芸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5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大衛.卡利(Davide Calì‭)
擁有近百本作品的繪本作家。1972年生於瑞士,主修會計,不過對圖文的熱愛和掌握度,似乎勝過了數字感。興趣廣泛,漫畫、插圖、童書、劇場、教育都有所涉獵。善於經營故事的結構和節奏,帶來層次豐富的閱讀體驗。他筆下的故事主題非常多樣,在國際書壇獲獎連連,曾獲IBBY國際青少年文學獎、法國巴歐巴童書獎‭ (‬Baobab Prize‭)‬。

繪者簡介:克勞岱雅.帕瑪魯奇(Claudia Palmarucci)
自由插畫家。1985年生於義大利,畢業於馬切拉塔美術學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Macerata‭)‬,專攻裝飾藝術和插畫藝術。家鄉的地景潛移默化形塑了她古典雅緻的繪畫風格,她曾說「每看一眼,都是誘發。」群山環繞的小城、年代久遠的村莊、古老靜謐的修道院,這些都深刻影響了她的構圖和色彩。

她的作品常有清晰的藝術史參考座標,自言繪畫是一種方式,能夠不折不扣地了解他人與自己。她曾三度入選波隆那插畫展,2020年以傳記繪本《瑪麗.居禮》(Marie Curie‭. ‬Nel Paese Della Scienza)榮獲波隆那拉加茲獎(‭ ‬Bologna Ragazzi Award‭ ‬)。「每一頁,每張圖,都是仔細且深入的探究成果。」這句評語適用於她目前出版的多數作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