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讀書識字之後,閱讀就成了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特別是後來真的如願成為一名知識工作者,和文字、符號為伍,乃至辨識抽象的概念,可說無日無之。比較幸運的是,一直到現在我仍然很單純地喜歡閱讀,尤其是沒有太強的工具性和目的性的那種。
這一份單純,其實得來不易。首先必須歷經從小到大、學校內外考試的折騰而沒被扼殺,更大的挑戰則是如何安度各階段生命的起伏,以及面對日常生活的消磨與壓力,卻依然手不釋卷(哈利路亞)。
閱讀經驗可以很平常,也可以很神秘。字裡行間,有趣的段落和想法往往足以引發焦灼、渴望與共鳴,相信這也是書本和想法得以代代相傳,甚至生生不息的原因。
但對我來說,展書把讀時的那份靜默,搭配著眉頭輕鎖,無論是自己或別人所有,都是極其美麗的時刻。願如此場景在台灣四處蔓延。
希臘神話裡有很多性格原型,也許是我自己生性中也帶有一份調皮,所以對天神宙斯的兒子荷米斯(Hermes)最有感覺。荷米斯穿著一雙飛鞋,是個神差、傳訊人,最好玩的是,他剛出生沒多久就能憑己力爬出搖籃流浪去,還會自己做玩具。
「還會自己做玩具」,當初在書裡看到這句話,就深獲吸引。我們一輩子率多受益於家族、社會的種種安排,然而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往往是過程中的掙扎痕跡,因為那裡隱含著自主性和某種意志,也因此讓人有所不同。
自己在高中、大學的智識快速成長時期,也曾經因為閱讀和主動探索,而有過一段如今想來都會覺得微苦帶甜的自我鍛鍊經驗。
▇其二
1980年代初期我從彰化鄉下到台中唸「省一中」,這是中部地區首屈一指的明星學校。記得高二班上大概有50個同學,但升高三時卻留級了14個(我則倖存),升學與考試壓力之大可以想像,以致大家普遍都睡眠不足,面無血色,更遑論有從容時間看課外讀物。
隨著聯考日近,當時和中時、聯合並列三大報之一的中央日報則是班上唯一能訂閱的報紙,而且其副刊文章因有助於「作文」而常被國文老師鼓勵閱讀。記得在高三上學期時,這份報紙刊登了一系列的經濟政策「筆戰」,陣營兩邊則分別署名王作榮和蔣碩傑等人,後來才知道這是台灣財經史上相當有名的「王蔣論戰」。
更後來才明白,王代表著是雄踞國內財經報紙所謂的「社論派」,高舉政府應積極介入經濟活動的凱因斯主義,至於蔣則是中央研究院的院士,本身在貨幣和國際金融領域即頗負盛名,更是海耶克的傳人,向來主張節制政府在市場的角色。在德國曼海姆(Mannheim)大學唸書時,記得第一堂課自我介紹後,教授就問我在台灣認不認識一位「蔣教授」,說唸過他的學術論文,所指的就是蔣碩傑先生。
當年雖然看不懂王蔣論戰的內容,但對那樣你來我往、針鋒相對的問題討論方式,卻深感震撼。主要是因為當時仍處戒嚴時期,政治議題諸多禁忌不用說,即使是一般公共議題的公開對話也極為罕見,故覺新奇。更何況王蔣兩位名人的爭點和言辭攻防乃透過「主流媒體」為之,激烈到帶有煙硝味,所以看頭十足。
相對於蔣引經據典的儒雅文風(如五鬼搬運),王可是以「辣手寫文章」而名滿天下,記得他在論戰裡常出現的話是「目光如豆」、「蒙古大夫」……。
後來我鼓起勇氣,先在大學聯考時報名社會組別,上台北唸了兩年法律系之後更降轉經濟系,以一種近乎一意孤行的方式和決心,朝當初所設定的目標前進,可以說主要是受到「王蔣論戰」的啟發。
而且,從此也知道這世上有一種工作叫做「社論主筆」,聽起來就覺得好酷,天知道這對當時那位苦悶的高中生帶來多大的鼓舞,不知不覺間,甚至影響了他的大半生。
▇其三
上大學之後,初衷沒變,我真的就熱烈地懷抱起主筆之夢,而且認真規劃著如何進行,所以往後幾乎所有的活動都環繞在此一主軸上:如何成為一名好主筆。
我的努力包括積極參與校內新聞性社團,練習找議題寫社論;報名校際新聞研習和寫作營(救國團主辦),認識第一線的新聞從業人員,並詢問報紙的「方塊文章」究竟都是何人在寫、如何寫……。
而且,因為要深入瞭解公共議題的本質並具有敏銳的洞察力,所以要常去聽各種主題的演講。至於專業的部分則問題不大,因為盤算過,所唸的科系,無論是法律或經濟,都已相當厚重,按部就班、持續深化即可,如果必要也許可再去唸個研究所。當時隱隱約約,覺得學位和頭銜似乎都可以強化說服力。
最重要的是,要成為好的主筆,當然必須擁有出色的文字表達和寫作能力,如何淬練現代中文並讓文氣飽滿,更成為我當時的發展重點。歷任國文老師們常說,文字洗練和文氣飽滿可多看古文(例如左傳、史記等),尤其是唐宋八大家,所以我就陸續蒐購了好多版本的「古文觀止」,有空就「之乎者也已焉哉,安排得好作秀才」一番。
然而,古文吟哦多了容易食古不化,尤其是滋生文白夾雜的毛病最是可憐。還好,慢慢地知道當時最好的現代中文在兩個地方,一個是中文版的「讀者文摘」,另一個則是由美國使館策劃,介紹美國文化並翻譯發行的「今日世界文庫」。有一段時間我常去當時的光華商場和牯嶺街逛舊書攤,主要目的就是在蒐集這兩套叢書。
在我那段迷上社論文體寫作的青春歲月裡,有號人物絕對值得一提,即當年中國時報的總主筆楊乃藩先生。在執照和發行張數(三大張)都被限制的報禁年代,作為當紅報紙,當時中時社論的影響力可謂如日中天。我聽過他最早是來自高三國文老師在課堂上的介紹,說楊先生家學駢文並寫得一手漂亮文章。大一暑假由於參加新聞研習營隊,終於親炙一堂楊先生的「社論寫作」。
數年之後,曾有過一段文字追記當時該堂課的場景和心情:
「豈有此理!」
只有總主筆才有這種派頭
這麼典雅的口頭禪吧
台上的講者興高采烈地講述著
他如何透過數十篇社論
援救一名無辜女子(從被懷疑縱火死刑定讞到無罪釋放)
「而所為不為一人!」的話語又是多麼響亮啊
才大一的我
已經為這位方臉大耳,語調鏗鏘時
雙下巴還會跟著一起晃動的老先生所傾倒
▇後記
從歐洲回國之後,曾在一家民間智庫工作多年,因緣際會也幫過國內一家財經報紙寫了好幾年社論,年輕時候的主筆之夢總算如願以償。然而隨著知識和新聞來源日益多元,加上臉書等社群媒體興起後,傳統紙媒的影響力早已大幅式微,當然也包括老派的社論在內。
儘管如此,年少時急於自我鍛鍊的那份熱情和天真,每每想起仍感溫馨。●
洪財隆
現為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奧地利茵斯布魯克(Innsbruck)大學經濟學博士,德國曼海姆(Mannheim)大學國際經濟關係研究所畢業、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現台北大學)經濟學碩士。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APEC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政策委員會副執行長、清華大學人社所「中國研究學程」兼任助理教授等職。著有《邊緣戰略:台灣和區域經濟整合的虛與實》一書。
Tags: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其一
讀書識字之後,閱讀就成了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特別是後來真的如願成為一名知識工作者,和文字、符號為伍,乃至辨識抽象的概念,可說無日無之。比較幸運的是,一直到現在我仍然很單純地喜歡閱讀,尤其是沒有太強的工具性和目的性的那種。
這一份單純,其實得來不易。首先必須歷經從小到大、學校內外考試的折騰而沒被扼殺,更大的挑戰則是如何安度各階段生命的起伏,以及面對日常生活的消磨與壓力,卻依然手不釋卷(哈利路亞)。
閱讀經驗可以很平常,也可以很神秘。字裡行間,有趣的段落和想法往往足以引發焦灼、渴望與共鳴,相信這也是書本和想法得以代代相傳,甚至生生不息的原因。
但對我來說,展書把讀時的那份靜默,搭配著眉頭輕鎖,無論是自己或別人所有,都是極其美麗的時刻。願如此場景在台灣四處蔓延。
希臘神話裡有很多性格原型,也許是我自己生性中也帶有一份調皮,所以對天神宙斯的兒子荷米斯(Hermes)最有感覺。荷米斯穿著一雙飛鞋,是個神差、傳訊人,最好玩的是,他剛出生沒多久就能憑己力爬出搖籃流浪去,還會自己做玩具。
「還會自己做玩具」,當初在書裡看到這句話,就深獲吸引。我們一輩子率多受益於家族、社會的種種安排,然而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往往是過程中的掙扎痕跡,因為那裡隱含著自主性和某種意志,也因此讓人有所不同。
自己在高中、大學的智識快速成長時期,也曾經因為閱讀和主動探索,而有過一段如今想來都會覺得微苦帶甜的自我鍛鍊經驗。
▇其二
1980年代初期我從彰化鄉下到台中唸「省一中」,這是中部地區首屈一指的明星學校。記得高二班上大概有50個同學,但升高三時卻留級了14個(我則倖存),升學與考試壓力之大可以想像,以致大家普遍都睡眠不足,面無血色,更遑論有從容時間看課外讀物。
隨著聯考日近,當時和中時、聯合並列三大報之一的中央日報則是班上唯一能訂閱的報紙,而且其副刊文章因有助於「作文」而常被國文老師鼓勵閱讀。記得在高三上學期時,這份報紙刊登了一系列的經濟政策「筆戰」,陣營兩邊則分別署名王作榮和蔣碩傑等人,後來才知道這是台灣財經史上相當有名的「王蔣論戰」。
更後來才明白,王代表著是雄踞國內財經報紙所謂的「社論派」,高舉政府應積極介入經濟活動的凱因斯主義,至於蔣則是中央研究院的院士,本身在貨幣和國際金融領域即頗負盛名,更是海耶克的傳人,向來主張節制政府在市場的角色。在德國曼海姆(Mannheim)大學唸書時,記得第一堂課自我介紹後,教授就問我在台灣認不認識一位「蔣教授」,說唸過他的學術論文,所指的就是蔣碩傑先生。
當年雖然看不懂王蔣論戰的內容,但對那樣你來我往、針鋒相對的問題討論方式,卻深感震撼。主要是因為當時仍處戒嚴時期,政治議題諸多禁忌不用說,即使是一般公共議題的公開對話也極為罕見,故覺新奇。更何況王蔣兩位名人的爭點和言辭攻防乃透過「主流媒體」為之,激烈到帶有煙硝味,所以看頭十足。
相對於蔣引經據典的儒雅文風(如五鬼搬運),王可是以「辣手寫文章」而名滿天下,記得他在論戰裡常出現的話是「目光如豆」、「蒙古大夫」……。
後來我鼓起勇氣,先在大學聯考時報名社會組別,上台北唸了兩年法律系之後更降轉經濟系,以一種近乎一意孤行的方式和決心,朝當初所設定的目標前進,可以說主要是受到「王蔣論戰」的啟發。
而且,從此也知道這世上有一種工作叫做「社論主筆」,聽起來就覺得好酷,天知道這對當時那位苦悶的高中生帶來多大的鼓舞,不知不覺間,甚至影響了他的大半生。
▇其三
上大學之後,初衷沒變,我真的就熱烈地懷抱起主筆之夢,而且認真規劃著如何進行,所以往後幾乎所有的活動都環繞在此一主軸上:如何成為一名好主筆。
我的努力包括積極參與校內新聞性社團,練習找議題寫社論;報名校際新聞研習和寫作營(救國團主辦),認識第一線的新聞從業人員,並詢問報紙的「方塊文章」究竟都是何人在寫、如何寫……。
而且,因為要深入瞭解公共議題的本質並具有敏銳的洞察力,所以要常去聽各種主題的演講。至於專業的部分則問題不大,因為盤算過,所唸的科系,無論是法律或經濟,都已相當厚重,按部就班、持續深化即可,如果必要也許可再去唸個研究所。當時隱隱約約,覺得學位和頭銜似乎都可以強化說服力。
最重要的是,要成為好的主筆,當然必須擁有出色的文字表達和寫作能力,如何淬練現代中文並讓文氣飽滿,更成為我當時的發展重點。歷任國文老師們常說,文字洗練和文氣飽滿可多看古文(例如左傳、史記等),尤其是唐宋八大家,所以我就陸續蒐購了好多版本的「古文觀止」,有空就「之乎者也已焉哉,安排得好作秀才」一番。
然而,古文吟哦多了容易食古不化,尤其是滋生文白夾雜的毛病最是可憐。還好,慢慢地知道當時最好的現代中文在兩個地方,一個是中文版的「讀者文摘」,另一個則是由美國使館策劃,介紹美國文化並翻譯發行的「今日世界文庫」。有一段時間我常去當時的光華商場和牯嶺街逛舊書攤,主要目的就是在蒐集這兩套叢書。
在我那段迷上社論文體寫作的青春歲月裡,有號人物絕對值得一提,即當年中國時報的總主筆楊乃藩先生。在執照和發行張數(三大張)都被限制的報禁年代,作為當紅報紙,當時中時社論的影響力可謂如日中天。我聽過他最早是來自高三國文老師在課堂上的介紹,說楊先生家學駢文並寫得一手漂亮文章。大一暑假由於參加新聞研習營隊,終於親炙一堂楊先生的「社論寫作」。
數年之後,曾有過一段文字追記當時該堂課的場景和心情:
▇後記
從歐洲回國之後,曾在一家民間智庫工作多年,因緣際會也幫過國內一家財經報紙寫了好幾年社論,年輕時候的主筆之夢總算如願以償。然而隨著知識和新聞來源日益多元,加上臉書等社群媒體興起後,傳統紙媒的影響力早已大幅式微,當然也包括老派的社論在內。
儘管如此,年少時急於自我鍛鍊的那份熱情和天真,每每想起仍感溫馨。●
洪財隆
現為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奧地利茵斯布魯克(Innsbruck)大學經濟學博士,德國曼海姆(Mannheim)大學國際經濟關係研究所畢業、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現台北大學)經濟學碩士。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APEC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政策委員會副執行長、清華大學人社所「中國研究學程」兼任助理教授等職。著有《邊緣戰略:台灣和區域經濟整合的虛與實》一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3》在這間酒吧看書,不會有人覺得你很奇怪
延伸閱讀
書.人生.廖玉蕙》從於梨華到鍾芭.拉希莉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 閱讀更多
書.人生.連明偉》騷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 閱讀更多
書.人生.吳洛纓》小書記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 「書.人生」...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