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廖玉蕙》從於梨華到鍾芭.拉希莉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從很小的時候,我就常幫母親到小鎮租書店租借言情小說,並跟著看,因之培養出閱讀愛情與婚姻故事的興味,至今仍對摹寫婚姻的故事特別鍾情。那時,正當瓊瑤小說聲勢如日中天,閱讀瓊瑤編織的風花雪月是母親忙碌生活中的最佳消遣。瓊瑤的每一本小說,母親都買、都典藏;我因此偷偷跟著追趕進度。但同個時段,於梨華也開始以《夢回青河》、《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燄》、《變》、《考驗》風靡一時,她的作品漸進式地從愛情直搗婚姻,也是母親的最愛。

浪漫的愛情固然引人嚮往,但務實的家庭關係探討,在我早熟的青春期裡似乎更具吸引力。當時年紀輕,看了瓊瑤小說,再反觀現實中父母粗礫的互動模式,總覺得瓊瑤小說猶如天方夜譚,那般熾熱的、永恆的愛著實相當可疑;於梨華的作品相形之下,是較具說服力的。所以,稍大些,我就不再看瓊瑤小說,而於梨華的作品也躍升為我大學時期的枕邊書。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何我一開始寫作就直探家庭、親情問題,而多年來不曾在浪漫愛情上多所著墨的原因。

近日,重閱印度作家鍾芭.拉希莉的作品《低地風信子》和《同名之人》,不由得又聯想起年輕時候閱讀的於梨華小說《變》和《考驗》。之所以將兩者聯想在一起,其來有自。

首先,兩位作者都是女作家,而且同樣是離鄉背井到異國,拉希莉兩歲時隨父母移居美國,於梨華大學畢業後留學美國並留在當地結婚生子,這幾本書寫的就是所謂的「漂流文學」。更重要的是,他們都不約而同探討家庭生活、婚姻關係。異鄉人的辭根生活,外有語言文化的適應憂慮,內有夫妻磨合、子女教養的問題,都是她們筆下的重點所在。有意思的是,她們撰寫的小說裡,男女主角的處境和個性居然十分相似。

兩位作家所刻畫的男主角大多沈默寡言、有教養、務實、富責任感;看起來情感上較穩定,缺乏浪漫的玄想,同時在事業上也缺少企圖心。不管基於甚麼樣的原因,當妻子背叛或逃離婚姻時,對婚姻死忠的男人總對妻子的背叛,百般隱忍,無怨無尤。

但如此難以取悅太太的好男人,卻出奇地得到讀者最大的同情。這樣的男人出現在於梨華的《變》、《考驗》裡;也同時出現在鍾芭‧拉希莉的小說中,不管是2003年寫的《同名之人》或2013年的《低地風信子》,男主角性格上的同質性都很高。他們為家庭煞費苦心、無怨無尤的付出,卻不約而同面對無法掙脫的困境。《變》和《考驗》描繪寂寞的妻子在婚姻中的不快樂,也呈現男性留學生對婚變的束手無策。《同名之人》裡的男人對抗的是兒女鄙棄母國傳統、悅納異國文化的認同焦慮,《低地風信子》裡的男子則是對抗妻子跨越生死、不因形體消失而淡忘的舊愛。

這些男性擅長讀書,卻不擅長人際應對,努力賺錢養家,卻得不到妻子的心。閱讀時,我老同情著小說中這些個男人的委屈,也信賴這種男人的可靠度。所以,冥冥之中,我也在現實生活裡揀選了跟書裡同樣忠厚、可靠卻在事業上講求穩妥、企圖心不強的丈夫。不知這算不算是閱讀的深刻影響?

於梨華的小說裡的女性常充滿抉擇的掙扎,表面清冷、內在熾烈。如《變》裡依違在丈夫和情人之間的出軌女性,徬徨自責的心境,讓讀者不忍卒睹,跟著傷心。但女主角在情慾與義理間幾番掙扎過後,還是選擇回歸婚姻;相形之下,《低地風信子》裡的女性意識就強烈得多。女主角歌麗繫念一生的烏達恩因為圖謀革命,在低地被槍決,留下聰慧的妻子歌麗與一名遺腹女;烏恩達的哥哥蘇布哈什為憐惜弟媳歌麗,為解開她在傳統家庭桎梏下的困境,娶了歌麗,並帶著她們母女遠走美國。

蘇布哈什原以為終能以時間和體貼換得一個完整的家。但歌麗不改其志,對烏達恩的愛不曾消逝。她在異國默默力爭上游後,終究選擇離開婚姻,狠心遠走高飛,留下女兒給蘇布哈什,做為情感的報答,且從此不再相聞問。拉希莉在《低地風信子》中所刻畫的女性已徹底擺脫傳統的束縛,較諸她十年前所創作的《同名之人》中的傳統妻子已脫胎換骨,格局大不相同。

拉希莉與於梨華的寫作年代相差約莫40年。時代已然產生鉅變,女性自主意識抬頭,已不再依附男人而生,而女人一旦決絕起來,對男人情感的傷害力道不減反增。看這樣的小說,總是格外讓人失神感傷。

我年輕時閱讀纏綿的於梨華,經歷40年後邂逅冷靜的拉希莉,我視之為神奇的閱讀經歷。隨著時代思潮的演變,政治環境的更迭,性別、移民問題,身份認同、文化差異議題都越發得到關注。寫作年代較早的於梨華,只處理身處異鄉的寂寞外遇並撻伐她熟悉的學界重重黑幕,或著墨在華人社會的相互競爭的醜陋。但時至今日,拉希莉關注的議題更廣更深,非但囊括了上述新興思潮,如國族認同和文化差異,甚至擴大至企圖改變國家的革命實踐,把個人恩怨情仇拉高到國家的命運與歷史的更迭層次,企圖心的強大不言可喻。

她們兩人的共同特點是擅長說故事,但於梨華的小說裡的故事,時間總壓縮在短短的幾年內,強烈的「變」,使得小說情節爆發力十足;拉希莉敘寫的故事,卻是將時間拉到長長的一生,甚至橫跨世代。故事的「變」是緩進的,層層堆疊,婉轉蜿蜒,說服力更強。她的文字密度高,如詩般的抒情風格,相當引人入勝,讓人閱之愛不釋手。


廖玉蕙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退休教授,目前專事寫作、演講。曾獲吳三連散文獎、台中文學貢獻獎、中山文藝獎、吳魯芹散文獎……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