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Openbook好書獎》年度好書 文學類評審報告
2019Openbook好書獎,共有52部作品入圍文學類的決審,其中有31部屬於華文創作,21部則屬翻譯類作品。若以文類區別,則這31部華文創作,可分為10本小說(包括7本短篇小說集,以及3本長篇小說),10本詩集,7本散文集,3本圖文書,以及1部涵蓋多種文類的文集。
若比較去年,今年的決審書單,在文類比例上的最大變化,是詩集的倍數成長;而這應也只是再更適切地反映了,在更長時程中,詩集出版在台灣,早已遠較其他文類作品的出版更為蓬勃的實況。
除卻上述長程趨勢,我猜想,今年的決審書單,可能並無法為所有作者,呈現出什麼絕對鮮明的寫作共徵。主要因為若歸納類型,今年並沒有如前年(2017)般,明確有多本歷史書寫;而若檢視主題,今年亦未有如去年,具備不少嘗試重新梳理集體記憶的宏圖之作。
▇個人蹊徑紛陳,呈現出台灣文學的宏觀實況
總體看來,今年書單依隨創作者各異的關注,紛陳為個人化的蹊徑獨闢:新生代創作者盤整私我啟蒙經驗與文學養成,交出他們各自的「起源之作」;非新生代創作者,則走在個人既驗之作品系譜的延長線上,持續著個人的探索。而這般蹊徑紛陳,可能,也為讀者示現了另外一種,屬於台灣文學創作的宏觀實況。
在本次決審過程中,明快勝出的夏宇詩集《羅曼史作為頓悟》,也許最能說明上述「持續個人探索」,對夏宇常年讀者的珍貴意義。我們一致同意:夏宇詩集經評審林婉瑜主動提名,並獲得好書獎,是對好書獎遲來的肯定。散文方面,黃麗群的《我與貍奴不出門》,則展現了黃麗群獨領的卓爾靈思:在幾乎不需要更多議論的情況下,這部讓尋常聲色盡皆不凡的作品,即已脫穎而出。
小說方面,陳淑瑤的《雲山》,應是今年最使人敬重的作品,實因此作顯示了小說家持續自我超越的創作意志,與實踐成果——比起十年前的名作《流水帳》,《雲山》竟能更其純粹與厚藏。邱常婷的《新神》則使人驚喜地,展現了小說家在通俗文學的邊際,對台灣常民生活中,「俗艷」面向的獨力直擊:對那些「尚未被辨識之神性」的描摹,使《新神》自身,亦成為了一部創新之作。
超越單一文類限制,劉宸君的《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這部文集,則具現了文集編輯團隊,對出版之積極公眾意義的深切落實,亦自然,使此作別異於上述四部獨特的個人創作,而以陳明集體設想的方式,為我們,示範了另一種存真文學體驗的可能性。
▇遺珠
好書獎的決審規則,採共識決:在假投票中得票的作品,經評審逐本討論後,即進行各輪投票;在每一輪投票中,能獲得5名評審中,4名以上支持的作品,方獲選年度好書。以上所述,即為在首兩輪投票中獲獎的5部佳構。也因為是共識決,遺珠在所難免。以下,謹題記在各輪投票中,曾獲複數支持的作品。
短篇小說集《等路》的亮點顯然:就形式美學而言,小說家洪明道企圖在個人首部短篇小說集中,化用晚近二十年台灣文學創作者所發展的多種敘事技藝;但就主題意識而言,這部小說集嘗試果斷接續的,毋寧是197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的遺緒與未竟——在更愈加劇的城鄉差距間,小說陳述原鄉之人始終承感的挫敗,與未滅的尊嚴。
胡遷的短篇小說集《大裂》,則以各篇章一致頹廢憤世的修辭表象,封存了小說家個人,對集體連帶感的不放棄思辨,與對存在狀況,太過確切而認真的直視。這部小說集,連同一年內接續出版的《遠處的拉莫》與《牛蛙》,總結了這位年輕創作者在創作上的獨自探索。就個人探索方向、作品出版與接受實況而言,我個人認為,胡遷毋寧是台灣文學的孩子。
對消沉許久的台灣本土原創漫畫而言,簡嘉誠《消逝的後街光影》的整體企劃,不失為一項使人振奮的提案。這部作品,以偵探劇的通俗敘事框架,引領讀者直探1960年代,台語電影的盛世與寂滅。也顯然,若能更完備地消化晚近台語電影的新研究所得,此作必然更好。
李維菁的長篇小說《人魚紀》,則以小說家對國標舞、及對舞者人際的描摹,獲得評審們的支持:這些描摹,側面展示了純真理想之追求者的世故面;或者,也可說是將藝術生活,直接展陳為是常態生活的面向其一。遺憾之處,則在於小說結構的顯在散潰。
▇美式創作班的作品與韓國文學占書市品項
翻譯類作品方面,在進入決審的21部作品中,小說文類呈現明顯的比例優勢,達到15本之多;其中包括10本長篇小說,及5本短篇小說集。若再以國籍區別,則15本小說中,有近半數的7本,是譯自美國文學;排名第二則為韓國文學,共計3本。於是,這份決審書單,也許能粗略呈現今年在台灣,翻譯小說的特色兩種。
其一,是受過創作班專業訓練的美國作家,成為出版社選譯短篇小說集時,考慮的重點對象。原則上,這些作品無論所涉議題為何,皆反映出美式創作班型的寫作,在美學要求上的共徵:以簡白利索的修辭,和講求精確效力的戲劇結構,摹寫生活中的孤獨體驗,或藏鋒在日常人際間的惘惘恐怖。這些短篇,自然都是很好的技術範本,但可能,彼此間的實質差異並不大。
其二,則延續近年趨勢,韓國文學誠然已是台灣出版社選譯小說時的重要選項之一,除了金英夏與韓江等小說家之作品的穩定譯介外,在今年,讀者已能讀到更年輕之作者,表述當代青春經驗的創作,如金愛爛的《飛機雲》。
同樣依共識決,在翻譯類作品的第一輪投票中,評審們一致圈選出露西亞.柏林的短篇小說集《清潔女工手記》。這也許能直接反映出做為讀者,我們對上述「實質差異」的期待:相對於創作班美學的規訓,這部集結作者一生各階段創作的小說集,顯得如此元氣淋漓、具象且不馴地,書寫了毋須特別假擬戲劇性的現實多種。第二輪投票,我們順利選出清水潔的報導文學《被殺了三次的女孩》,這部已是日本新聞從業人員,當審酌新聞倫理之實義時的重要參考著作;以及德國作者丹尼爾.凱曼的《小丑提爾》,這部語境創新的歷史小說。
以下,則為在各輪投票中,曾獲複數推薦的兩部作品。喬治.桑德斯的《林肯在中陰》這部長篇小說,無疑是此次決審書單中,對敘事美學提出最大膽實驗的一部創意之作。整部小說,拼貼並交揉文獻、新聞與虛構話語,創造出將事件微分化的節奏,引領讀者,細緩探查林肯夜訪亡子之慟。此書翻譯的難度顯然,而翻譯者何穎怡,具體示範了生動的譯筆是什麼。
《我這個謎:寺山修司自傳抄》以簡短好讀的篇章構成,將寺山修司個人的啟蒙年代記述、藝術生涯見聞,及個人閱讀與觀影心得集結於一冊,剪貼簿般,濃縮呈現這位戰後重要藝術創作者的所歷與所思。對台灣,在選譯日本文學書目時,向來較忽略左翼作品的慣性而言,此書亦是極適切的光譜添補。
以上所述書目,我個人認為,均是錯過可惜的年度力作。而順著對「光譜添補」的描述,總結說來,做為讀者,我個人自然亦期待來年,我們能讀到更多來自不同語系的譯作——無論是經典或當代作品;由此,展開對世界文學相對較不偏頗的理解。●
▉2019Openbook 年度好書.中文創作 得獎作品如下:
- 小輓:阿尼默漫畫集
- 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
- 我與貍奴不出門
- 性意思史:張亦絢短篇小說集
- 社企是門好生意?社會企業的批判與反思
- 雲山
- 新神
- 煙囪之島: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
- 羅曼史作為頓悟
- 獻給皇帝的禮物:WEDGWOOD瓷器王國與漫長的十八世紀
▉2019Openbook 年度好書.翻譯書 得獎作品如下:
- 小丑提爾
- 打開演算法黑箱:反噬的AI、走鐘的運算,當演算法出了錯,人類還能控制它嗎?
- 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
- 如何在果凍上蓋城市?:從工法、材料到歷史,由地底到空中,頂尖結構工程師帶你解開建物的構造奧祕,了解建築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我擁群像:栽進體內的微米宇宙,看生物如何與看不見的微生物互相算計、威脅、合作、保護,塑造大自然的全貌
- 清潔女工手記:露西亞.柏林短篇小說集
- 被殺了三次的女孩:誰讓恐怖情人得逞?桶川跟蹤狂殺人案件的真相及警示
- 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倫敦政經學院教授,生動剖析經濟學家如何思考,讓經濟學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 睡眠腦科學:從腦科學探討猝睡症、睡眠呼吸中止症、失眠、夢魘等各種睡眠障礙
- 職人新經濟:手工精神的文藝復興,品味與消費文化的再造
▇2019Openbook好書獎 文學類 決選委員
- 李奕樵(小說家)
- 汪俊彥(劇評人、台大華教碩士學程助理教授)
- 林婉瑜(詩人)
- 范銘如(政大台文所特聘教授)
- 童偉格(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專任講師)

左起童偉格、李奕樵、林婉瑜、汪俊彥與范銘如
2019Openbook好書獎》年度好書 非文學類評審報告
今年的非文學類好書決選,是一場延長賽。讓評審們快速達成共識的作品,少之又少,大部分的入圍書籍在輪番討論裡上上下下,伯仲之間拉鋸幾回合,結局自是有的上榜,更多落下陣來,成為不同評審心中的遺珠之憾。「大珠小珠落玉盤」,引發的不是琴聲,而是聲聲嘆,嘆不捨,偶爾也嘆選擇不多的無奈。
決選任務是選出3本中文創作與6本翻譯著作。非文學類的涵蓋範圍廣,既要顧慮類型平衡,更須在意重要性、新穎度、可讀性與編輯品質,看似選擇很多,實則不盡然,僅少數書籍兼具這些特性,而中文創作的質量依然比翻譯類虛弱許多。雖然評審們針對個別作品有所歧見,對於入圍書籍的整體印象卻相當不謀而合,值得列舉如下,做為今年決選好書的特色素描:
▉科普類書籍大放異彩,多元有趣跨領域
今年科普類的翻譯書令評審們印象深刻,在奮力當書蟲的兩個月中,此類作品讓我讀得津津有味。以往科普類書籍大概僅有一本上榜,今年卻有4本翻譯書雀屏中選:《打開演算法黑箱》、《睡眠腦科學》、《我擁群像》、《如何在果凍上蓋城市》,而這還是評審們努力克制提名的結果。
科普類翻譯書所展現的趨勢,頗符合全球性的學術發展潮流,即導向跨學科、跨領域的書寫。今年的科普類書籍充分突顯當前世界對於人類世、生物、醫學、AI演算法、設計等新知的渴望,且大多寫得生動有趣,重視各科普領域與人類生活、社會及未來的關係,亦關照人與非人連結的整體世界。此類書籍的發展豐富多元,甚至也關注到人文社科與歷史的面向,以致評審面臨分類困難。未來,也許很難僅以「科普」一類就能涵蓋如此多元的跨領域書籍了。
在有趣的和重要的科普遺珠中,我想拾起三粒介紹給讀者:
《章魚的內心世界》是發生在水族館裡的故事。不論你是否曾對「章魚哥」為何能預測世界盃足球賽冠軍感到好奇,這本書可能引發你思考章魚是否會「思考」的疑問。本書作者基於對章魚的熱愛和同理心,企圖以擬人化的方式,引領讀者貼近這種會因無聊而搞破壞的軟體動物。倡議動物權的讀者若對水族館有意見,關於動物展示的倫理思考也是閱讀本書的餘味。
《地震:火環帶上的臺灣》、《颱風:在下一次巨災來臨前》是春山出版社再度推出的台灣環境調查報告,關於921大地震與莫拉克風災的重要紀事。兩本書的架構相似,致力鋪陳地震風災的知識,以及台灣在此自然災害科學上的特殊發展。評審們肯定這兩本書的重要性,但期待未來的環境報告能嘗試不一樣的書寫風格,讓敘事更有人味與節奏,增加本土科普書籍的可親近性。
▉社科類相對成熟飽和,期待突破既有觀點
相較於往年,且與他類作品相比之下,今年社科類書籍的新觀點或新視野展現較不出眾。不少熟悉議題,而如今全球關注討論的民主缺失或護衛等主題卻不見蹤影。有些書雖然探討當前的重要現象,惟格局與立場有簡化之虞,編輯甚至強化二元對立的思考方式,影響書本的呈現。我也是個作者,要是以此手法只為行銷作品,應會令我唏噓。
就這樣,經過幾番正反意見的討論,最終「揭露未知」與「挑戰已知」成為評審決定社科類好書的關鍵。《職人新經濟》即以其突破階級與勞動的刻板印象而出線。《煙囪之島》是「報導者」團隊深入調查台灣石化產業的黑箱及其效應。《社企是門好生意?》挑戰了一般對於社會企業慈善必然良善的想法。
也許是因為社科類書籍的出版累積已相對成熟,科普類作品的多元蓬勃又勢不可擋,社科新書要能提出亮眼主題,突破觀點格局,並具備閱讀親近性,確實有些難度。不過,我相信值得期待,且看以下遺珠便知此類書籍的成熟發展:
《我必須獨自赴約》是本好看的報導文學,實在很難想像能有第二人得以完成此書。作者蘇雅德.梅科涅特(Souad Mekhennet)是深具歐美經驗的穆斯林後裔,以西方女性記者的角色隻身前往ISIS(伊斯蘭國),探索聖戰士組織的後台及其恐怖主義的邏輯。
《不順從的美德》中文書名可能會誤導讀者。此書其實是調查當前世界各地(尤其歐美)的極端激進團體或個人,從宗教、環境、科技、到建立新國度等,這些狂熱分子對於人類社會究竟有何影響,帶來的是失序的災難還是轉型的創新苗頭,尚未可知,但的確值得關注。
《卡塔莉娜》是本講述巴西療養院的民族誌,美國醫療人類學者朱歐.畢尤(João Biehl)透過主角卡塔莉娜看似支離破碎、卻又帶有詩意的字句,為讀者揭開精神病人的內在情感、療養院的處境,以及巴西醫療改革的結構性問題。本書還收入與作者長年搭檔的攝影師作品,記錄療養院裡的凝視、低垂與無奈,讓這本學術著作讀來頗具療癒效果。
《拚教養》是社會學者藍佩嘉再度推出的學術佳作,主題親近,可讀性高,清晰呈現台灣中產階級生活裡常見的孩童教養焦慮,偶爾也讓讀者一探底層教養孩童的困境,讀者應能對照自身經驗,期待閱讀成為反思的開始。
▉歷史類有厚重生硬的傾向,以小見大易吸引注意
今年的歷史類好書多有厚重傾向,且持續關注兩次世界大戰及其後世影響,例如《巴黎.和會》、《終局之戰》(上下)、《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等。這些都可謂學術普及化的努力,不過學者廣博深厚的寫作慣性依然明顯,適合具備一定知識基礎的歷史迷翻書挖寶。
另外幾本可讀性高但未能入榜的歷史書,有如報導文學或以小見大,讓我們看見不一樣的歷史敘事:
《鈽托邦》是本重要且易讀的核災歷史紀錄,美國歷史學者凱特.布朗(Kate Brown)深入調查冷戰時期美、蘇兩國的核能競賽,如何成為雙邊政府欺瞞工人與社會的謊言,歷史持續影響當前世界。
《不死之身的特攻兵》最令我震撼。日本作家鴻上尚史揭穿日本在二戰中製造的「神風特攻隊」神話,追尋9次被送上自殺攻擊戰場卻屢屢抗命生還的傳奇特攻兵,娓娓道來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文字讀來語氣平和,卻令我驚駭深嘆,戰爭的殘酷不僅針對敵方,也不放過自己人,極度扭曲的戰略與謊言直指戰爭視所有人為無物的殘酷荒誕。
《典藏台灣史:台灣原住民史》可能易受一般讀者忽略,但作者的誠意達成了極為困難的撰寫任務,令人感動,所以我一定要特別介紹這本並不厚重的簡史。
▉閱讀載體超越單一形式,快速輕簡多元趨勢
近年來隨著資訊形式快速輕簡化,閱讀載體也有相應的多元發展趨勢。相較於往年,今年入圍作品的另一特色便是創作手法的多樣性,超越傳統非文學類書籍的樣貌,但內容卻仍維持一定的深度品質。這些創新作品涵蓋科普、社科、歷史類,是否預示了新一波的出版潮流?雖然最終未能上榜,但從初選、複選至決選階段都獲得不少好評,值得另闢討論。
《聽一整塊大陸唱歌》是過勞的中年學者父親為了喘口氣,與會煮飯的兒子一起,父子倆騎著自行車橫越美國東西岸,一路聆聽鳥兒唱歌,完成了這本結合自然筆記、旅行文學、生物觀察、鳥鳴錄音等風格的書。鳥類學教授唐納.柯魯茲馬(Donald Kroodsma)的71天日記,帶領讀者一起旅行、用手機掃描聆聽沿途鳥鳴。21世紀才有這種翻閱一本書即可同時享受文字與音樂的創新經驗。而父子倆看似不事生產的自行車壯遊,好生令人羨慕,也可謂是對資本主義下常態過勞與忽略聆聽自然的反思。
《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是本獨特的書,翻頁感受就像是攤開早年圖書館藏的大地圖冊,視覺經驗卻有如網路風格般的圖像文字線條豐富同陳,內容則堪比全球鳥瞰的經典新聞雜誌《六十分鐘》一般精闢。150張地圖,以不落俗套的主題切入介紹各國。有評審以「吃到飽」來形容此書,追求的不是精美細緻,而是一次讓你看透世局的多元與便利。
《阿蘭的戰爭》則是一本漫畫書,法國漫畫家艾曼紐.吉貝(Emmanuel Guibert)講述一名美國小兵在18歲那年受徵召投入二戰的生命史。原本沉重的主題,透過漫畫,尤其是渲染畫面的筆法,的確讓讀者更能感受回憶的氛圍。一個青春與戰爭的人性故事,在文字與漫畫的共同發酵下展開,好看又不失深刻。
雖然我還想繼續撿拾遺珠,但篇幅不容我任性,該總結了。
▉如何鼓勵支持個別作者從事深度創作?
除了上述特色外,評審們也發現中文創作延續近年的集體書寫趨勢,與翻譯書皆為獨自創作的現象明顯有別。
集體書寫得以快速聚焦主題,有利於短期內的能見度,達成獨自創作較難企及的速度與多元,卻也易流於快速的副作用,即深度有限、整合不利、書寫品質參差不齊。而獨自創作的書籍,不論厚重與否,書寫的深度內涵較為雋永,敘事精神較能一體成形,卻耗費時日還很傷神。
台灣為何流行集體書寫?如何鼓勵支持個別作者從事深度創作?
一般以為,台灣的書市規模「養不起」品質佳的非虛構類作品,因此獨立作者難有餘裕投入長期創作,也因此不少非虛構類好書乃學者所著。但同時,多數學者受限於學院內的評鑑,認為「通俗作品」無法交差,是以少有人願意嘗試。這些普遍想法,有其道理,也可能有其迷思。
英美大學一樣有學術升等的標準,甚至可能更為嚴格,但在國際大眾書市上,或僅以中文譯書來看,向來不乏外國學者的非虛構佳作,今年亦如是。其實,今年入圍決選的中文創作也有相當比例的學者專著,呈現多年深刻研究的普及化成果(如《獻給皇帝的禮物》、《拚教養》、《典藏台灣史:台灣原住民史》),或碩士論文改寫而成的專書(如《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學者們達成一定的學術階段後,其實已毋須顧慮作品形式的限制,而每年台灣也產出眾多的學位論文。換言之,從學界而來的可觀知識能量能否轉換成大眾書市中的深度好書,意願與做法是為關鍵。
學界與出版界都需要跨出邊界,互相瞭解與彼此鼓勵。希望未來學界的潛在作者與大眾出版社都能更進一步合作,突破深度中文創作有限的出版瓶頸。
最後再嘮叨幾句。不論是中文創作或翻譯書,編輯仍有精進空間。若出版社和作者都能更仔細地校閱文字與編排,翻譯更為精準可靠,提升正確性、可讀性與閱讀美學,實為讀者之福。真心希望以後看書不再需要紅筆,只要螢光筆就好了。●
▉2019Openbook 年度好書.中文創作 得獎作品如下:
▉2019Openbook 年度好書.翻譯書 得獎作品如下:
▇2019Openbook好書獎 年度好書 非文學類 決選委員
左起翁稷安、黃宗慧、葉浩、劉紹華與黃榮棋
▇2019Openbook好書獎
▇來看看超過300位讀者的年度好書吧!

▇得獎好書,各大網路與實體書店熱烈推廣中
指導單位:

主辦單位:
贊助:
合作夥伴:
➤閱讀通信 vol.190》動起來!讓我們不畏他人眼光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