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0日,我聽說李永平已從振興醫院轉診到台大,隔日即將進行手術。22日前往探視,當天他卻又因手術後一些狀況再進行了另一次小手術。我在加護病房外等待了一個多小時,與風塵僕僕剛從馬來西亞趕來的永平胞妹淑華聊了許久。
她說,家中兄弟姐妹眾多,身為大哥的李永平沉默寡言,弟妹們都有點怕她,只有她跟哥哥比較親,因為都喜歡閱讀。少年李永平經常抱回家一堆中文書,一個人埋首書堆,看後會把喜歡的幾本塞給她。淑華對哥哥離鄉赴台求學前最深刻難忘的印象,就是兄妹倆一起靜靜讀書的時光。
哥哥常常一個人跑出去一兩天,問他去哪裡,他也不說。家裡小孩太多了,沒人管他。後來才知道他常常一個人在叢林裡亂逛。
為什麼會選擇來台灣?我問。
喔,那時候在還是英屬殖民地的家鄉,最好的出路就是念英語專科,然後進政府當公務員。家裡經濟不是很好,繼續念英語學校是不小的一筆開銷,只能投資在一個孩子的身上。只有我和哥哥比較會念書,但是哥哥對當公務員沒有興趣,所以父親只好決定讓我在當地繼續念書。
那天沒有見到生病的李永平,卻與那個帶著些陰鬱的少年李永平有了一種初遇的感覺。
多數人認識的是文學的李永平,作家的李永平。但是曾與他在東華大學共事近十個寒暑,我們曾一起打造了華文世界第一間文學創作研究所,大概沒有太多的文壇朋友有這樣的機會,如此近距離地與他長期相處過。
說起來,他應該算我的老師輩。我的高中同班同學考進中山外文系,開學沒多久便開口閉口他們系上有一位超酷超狂的年輕教授。那是我第一次聽到李永平的名字,《吉陵春秋》都還沒有完成。
當年中山也是一座新成立的大學,李永平是剛學成歸國的博士。對我來說,我們於2000年首次相遇於也是剛成立不久的東華大學,彷彿有種人生的翻轉與複寫。這一回,近鄉情怯的人換成了是我。
《吉陵春秋》出版後的好評如潮,在我出國前就已見識到。初跨入文壇擔任副刊編輯,我對當年李永平的狂傲與火爆浪子行徑也時有耳聞。但是當我終於初見本人,在我面前的卻是一位非常和善體貼的前輩。一路共事下來,得到的也始終是他的鼓勵與相挺。我更忘不了的是,第一次看見他在學生作業上的評語,用工整秀麗的字體,密密麻麻寫了快一整頁。
我們不定時聚餐,幾瓶啤酒下肚後的李永平卻又是另一個樣兒。或是突然陷入時移事往的感傷,或是對眼前台灣的種種亂象激動不已。事後他又恢復了如常的悠然瀟灑,在還沒有全面禁菸的校園,常看得見他獨自遠眺著奇萊山稜邊抽著菸的身影。
但是我漸漸知道,李永平是寂寞的。不管是當年的盛氣凌人,或是此刻的溫良平和,也許都不過是一種自我的武裝。他一直在一種失根的心情下,在找尋一種能夠落地生根的方式。甚至,創作到最後也只是不得不然的選項,另一種的武裝。
那日離開台大醫院後,我一直忘不了淑華對我描述的少年李永平。
日後有許多評論家總在李永平的身分表態上打轉,彷彿身分是一種可以穿脫更改的外衣。當然,他們著眼的主要是國族意識形態所界定的身分,從來不是存在主義式的辯證。
我看到的李永平,在還是白色恐怖尾聲的民國50年代來到台灣,揮之不去的是做為殖民地人民只有沉默的悲哀。隨之而來的卻又是台灣當局對左傾思想的風聲鶴唳,馬來華人與馬共的淵緣,讓這個隻身來台的年輕人只能繼續戰戰兢兢。
直到一部《吉陵春秋》的成功,曾讓他暫時躋身「主流」、「正統」的位置,等到《海東青》出版之時,台灣的本土意識開始萌芽,其後《朱鴒漫遊仙境》更顯得不合時宜。回頭去書寫婆羅洲,打造一座想像的桃花源,那個婆羅洲仍然不等同於故鄉,而是純屬虛構的文學仙境。終於在《大河盡頭》裡,他可以重新假託一個少年的眼光。念念不忘的朱鴒,不過是一個在他心中已經死去的夢想,只有藉著文字一次次讓她復活……
在解嚴後大鳴大放社會氛圍中成長的一代,對於上一代永遠的欲言又止無法理解,尤其對於顛沛流離的人生缺乏同理。我甚至會懷疑,在台灣生活了近50年,李永平最後沒能寫出一部以台灣為題材的作品而獲得一致推崇,會不會也是他的遺憾?
儘管文字炫麗磅礡,格局宏大氣魄,那終究是小說。現實人生中的李永平,毋寧仍是沉默的。
一如那個婆羅洲的少年,只能冷冷地看著他周遭所發生的一切,選擇獨自走進叢林中。●
「作家的老師:李永平」紀念專題其他文章:
延伸閱讀:
追思李永平》黃錦樹:漫遊,回返,一趟旅程
月河三部曲
作者:李永平
出版社:麥田
定價:2300元
【內容簡介➤】
|
吉陵春秋
作者:李永平
出版社:洪範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李永平
1947年生於英屬婆羅洲沙勞越邦古晉市。中學畢業後來台就學。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後,留系擔任助教,並任《中外文學》雜誌執行編輯。後赴美深造,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比較文學碩士、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東吳大學英文系、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教授。2009年退休,受聘為東華大學榮譽教授。著有《婆羅洲之子》、《拉子婦》、《吉陵春秋》、《海東青:台北的一則寓言》、《朱鴒漫遊仙境》、《雨雪霏霏:婆羅洲童年記事》、《大河盡頭》(上下卷)、《朱鴒書》。另有多部譯作。
《吉陵春秋》曾獲「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中國時報文學推薦獎及聯合報小說獎。《海東青》獲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大河盡頭》(上卷:溯流)獲2008年度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亞洲週刊全球十大中文小說、第三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大河盡頭》(下卷:山)獲2011年度亞洲週刊全球十大中文小說、台北書展大獎、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大陸版《大河盡頭》上下卷獲鳯凰網2012年度「中國十大好書」獎。2014年獲中國廣東中山市第三屆「中山杯全球華人文學奬」大獎。2016年獲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第六屆文學星雲獎貢獻獎、獲頒第十一屆台大傑出校友。
相關著作:《大河盡頭(上卷:溯流)》《大河盡頭(下卷:山)》《大河盡頭(上):溯流 (珍藏版)》《大河盡頭(下):山 (珍藏版)》《朱鴒書(珍藏版)》《朱鴒書》《雨雪霏霏(全新修訂版)》《雨雪霏霏(珍藏版)》《大河盡頭(上卷:溯流)》。
|
2017年6月20日,我聽說李永平已從振興醫院轉診到台大,隔日即將進行手術。22日前往探視,當天他卻又因手術後一些狀況再進行了另一次小手術。我在加護病房外等待了一個多小時,與風塵僕僕剛從馬來西亞趕來的永平胞妹淑華聊了許久。
她說,家中兄弟姐妹眾多,身為大哥的李永平沉默寡言,弟妹們都有點怕她,只有她跟哥哥比較親,因為都喜歡閱讀。少年李永平經常抱回家一堆中文書,一個人埋首書堆,看後會把喜歡的幾本塞給她。淑華對哥哥離鄉赴台求學前最深刻難忘的印象,就是兄妹倆一起靜靜讀書的時光。
哥哥常常一個人跑出去一兩天,問他去哪裡,他也不說。家裡小孩太多了,沒人管他。後來才知道他常常一個人在叢林裡亂逛。
為什麼會選擇來台灣?我問。
喔,那時候在還是英屬殖民地的家鄉,最好的出路就是念英語專科,然後進政府當公務員。家裡經濟不是很好,繼續念英語學校是不小的一筆開銷,只能投資在一個孩子的身上。只有我和哥哥比較會念書,但是哥哥對當公務員沒有興趣,所以父親只好決定讓我在當地繼續念書。
那天沒有見到生病的李永平,卻與那個帶著些陰鬱的少年李永平有了一種初遇的感覺。
多數人認識的是文學的李永平,作家的李永平。但是曾與他在東華大學共事近十個寒暑,我們曾一起打造了華文世界第一間文學創作研究所,大概沒有太多的文壇朋友有這樣的機會,如此近距離地與他長期相處過。
說起來,他應該算我的老師輩。我的高中同班同學考進中山外文系,開學沒多久便開口閉口他們系上有一位超酷超狂的年輕教授。那是我第一次聽到李永平的名字,《吉陵春秋》都還沒有完成。
當年中山也是一座新成立的大學,李永平是剛學成歸國的博士。對我來說,我們於2000年首次相遇於也是剛成立不久的東華大學,彷彿有種人生的翻轉與複寫。這一回,近鄉情怯的人換成了是我。
《吉陵春秋》出版後的好評如潮,在我出國前就已見識到。初跨入文壇擔任副刊編輯,我對當年李永平的狂傲與火爆浪子行徑也時有耳聞。但是當我終於初見本人,在我面前的卻是一位非常和善體貼的前輩。一路共事下來,得到的也始終是他的鼓勵與相挺。我更忘不了的是,第一次看見他在學生作業上的評語,用工整秀麗的字體,密密麻麻寫了快一整頁。
我們不定時聚餐,幾瓶啤酒下肚後的李永平卻又是另一個樣兒。或是突然陷入時移事往的感傷,或是對眼前台灣的種種亂象激動不已。事後他又恢復了如常的悠然瀟灑,在還沒有全面禁菸的校園,常看得見他獨自遠眺著奇萊山稜邊抽著菸的身影。
但是我漸漸知道,李永平是寂寞的。不管是當年的盛氣凌人,或是此刻的溫良平和,也許都不過是一種自我的武裝。他一直在一種失根的心情下,在找尋一種能夠落地生根的方式。甚至,創作到最後也只是不得不然的選項,另一種的武裝。
那日離開台大醫院後,我一直忘不了淑華對我描述的少年李永平。
日後有許多評論家總在李永平的身分表態上打轉,彷彿身分是一種可以穿脫更改的外衣。當然,他們著眼的主要是國族意識形態所界定的身分,從來不是存在主義式的辯證。
我看到的李永平,在還是白色恐怖尾聲的民國50年代來到台灣,揮之不去的是做為殖民地人民只有沉默的悲哀。隨之而來的卻又是台灣當局對左傾思想的風聲鶴唳,馬來華人與馬共的淵緣,讓這個隻身來台的年輕人只能繼續戰戰兢兢。
直到一部《吉陵春秋》的成功,曾讓他暫時躋身「主流」、「正統」的位置,等到《海東青》出版之時,台灣的本土意識開始萌芽,其後《朱鴒漫遊仙境》更顯得不合時宜。回頭去書寫婆羅洲,打造一座想像的桃花源,那個婆羅洲仍然不等同於故鄉,而是純屬虛構的文學仙境。終於在《大河盡頭》裡,他可以重新假託一個少年的眼光。念念不忘的朱鴒,不過是一個在他心中已經死去的夢想,只有藉著文字一次次讓她復活……
在解嚴後大鳴大放社會氛圍中成長的一代,對於上一代永遠的欲言又止無法理解,尤其對於顛沛流離的人生缺乏同理。我甚至會懷疑,在台灣生活了近50年,李永平最後沒能寫出一部以台灣為題材的作品而獲得一致推崇,會不會也是他的遺憾?
儘管文字炫麗磅礡,格局宏大氣魄,那終究是小說。現實人生中的李永平,毋寧仍是沉默的。
一如那個婆羅洲的少年,只能冷冷地看著他周遭所發生的一切,選擇獨自走進叢林中。●
「作家的老師:李永平」紀念專題其他文章:
延伸閱讀:
追思李永平》黃錦樹:漫遊,回返,一趟旅程
月河三部曲
作者:李永平
出版社:麥田
定價:2300元
【內容簡介➤】
吉陵春秋
作者:李永平
出版社:洪範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李永平
1947年生於英屬婆羅洲沙勞越邦古晉市。中學畢業後來台就學。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後,留系擔任助教,並任《中外文學》雜誌執行編輯。後赴美深造,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比較文學碩士、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東吳大學英文系、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教授。2009年退休,受聘為東華大學榮譽教授。著有《婆羅洲之子》、《拉子婦》、《吉陵春秋》、《海東青:台北的一則寓言》、《朱鴒漫遊仙境》、《雨雪霏霏:婆羅洲童年記事》、《大河盡頭》(上下卷)、《朱鴒書》。另有多部譯作。
《吉陵春秋》曾獲「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中國時報文學推薦獎及聯合報小說獎。《海東青》獲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大河盡頭》(上卷:溯流)獲2008年度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亞洲週刊全球十大中文小說、第三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大河盡頭》(下卷:山)獲2011年度亞洲週刊全球十大中文小說、台北書展大獎、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大陸版《大河盡頭》上下卷獲鳯凰網2012年度「中國十大好書」獎。2014年獲中國廣東中山市第三屆「中山杯全球華人文學奬」大獎。2016年獲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第六屆文學星雲獎貢獻獎、獲頒第十一屆台大傑出校友。
相關著作:《大河盡頭(上卷:溯流)》《大河盡頭(下卷:山)》《大河盡頭(上):溯流 (珍藏版)》《大河盡頭(下):山 (珍藏版)》《朱鴒書(珍藏版)》《朱鴒書》《雨雪霏霏(全新修訂版)》《雨雪霏霏(珍藏版)》《大河盡頭(上卷:溯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
日本書房》愛書成癡的人們
閱讀更多
童書》當閱讀回到讀者觀點:2017上半年台灣原創繪本觀察報告
閱讀更多
人物》「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沉重又輕盈的流亡:專訪旅德繪本作家張蓓瑜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