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平紀念專題 IV 》連明偉:餘音

夏末初秋,豔陽天,我獨自揹著登山背包,騎乘機車,從宜蘭頭城輾轉行經蘇花公路,穿越東北海濱,一路南下抵達校地廣袤的東華大學。當時,甫從暨南大學中文系畢業,對於日後就讀的系所深感陌生,只知,那是一處聚集創作者的清幽環境,不管是學生或老師,都有許多知名作家。

2006年9月入學,成為創作暨英語文學研究所學生,之後3年,在老師們指引之下,廣泛閱讀台灣與世界各地文學,思辨討論,嘗試創作不同文體,包含新詩、散文、小說、舞台劇和電影劇本。畢業時,交出一本寫得不好、缺乏深度、字句過於雕琢的長篇小說《巫山》。當初,先行詢問曾珍珍老師是否願意擔任指導教授,曾老師婉轉拒絕,誠摯替我設想,認為適合我的指導教授應是李永平老師。

2009年,老師預計從東華退休,包含我在內,好幾位同學都曾經想找永平老師指導,畢竟這是十分難得的機會。老師非常忙碌,不僅要教書授課,還得空出時間,靜心書寫《大河盡頭》;另外,若是老師首肯,學生則必須在一年之內完成作品,不可延宕,我一度打了退堂鼓。曾老師再三勸勉,終於讓我鼓起勇氣,誠惶誠恐走進研究室詢問。一共三人,張培哲、吳永馨和我,均以長篇小說或短篇連串作為畢業作品,成了老師在東華創英所指導的最後門生。

我和老師的相處平淡如水,無甚戲劇,亦不風雅潮騷。聽說前幾任學長,會提拿啤酒跟老師暢談文學,討論小說,只是我和老師的互動並非如此。我酒量差,跟人保有距離,不易親近,多少傾向自閉。聚首終有離散,感情真能長久?薄情,近寡義,如此冷漠,其實是對他人的長期防備。從文字、言談與時刻緊戒的態度,老師絕對可以感覺得出來。我害怕受傷,慣習將親近者推遠,或默然退出。老師知道我有這種孤僻性格,依舊選擇包容。

碩一,選修小說研究與創作,對我而言,這門課相對輕鬆,只要寫出作品就行了。我一度寫得快,寫得雜,放任字句增生,沉溺無謂情緒,誤解並挪用現代主義當大纛幌子。

每個星期五午後,走進教學大樓,步入研究室,我們熱切討論經典文學,如雪莉.傑克森的短篇小說〈樂透〉、約瑟夫.康拉德的中篇小說《黑暗之心》和史蒂芬.克萊恩的中篇小說《鐵血雄師》等;並且漸入慢板,閱讀每位同學呈交的作品。上下學期共4篇作業,極短篇、兩短篇與中篇小說,循序漸進,感受文字珍貴的質量與重量。期中,我書寫中篇小說〈刀疤〉,以大學的登山經歷、大分地區黑熊實地調查為本,佐以想像,後來投稿意外獲獎,背後的主要推手便是永平老師。

老師不曾對我們這群朽木面露鄙色,不曾口出惡言,即便作品充滿謬誤,遍布荒唐。仔細審閱,耐心挑出錯字,紅筆密麻眉批如同鏤刻,那可真是滿江紅,任誰看了都會心虛。老師嚴謹,認真,比創作者還更看重每一篇作品。研究室內,大夥兒圍圈散坐,老師帶動討論,切磋琢磨激發對談,向同學詢問想法,例如:「明偉,你認為這篇小說寫得如何呢?」我們都知道,老師實在不忍批評,卻不知該如何開口,只好出此下策。課後,我們十足頑皮,喜歡挪用老師慣用句法:「你認為這樣如何呢?說說你的看法。」

我喜歡注視老師,也不知到底在看些甚麼。老師口沫橫飛專心講課,講到激動處還會滿臉漲紅,課沒上完,早已滿頭大汗,腋下兩側的衣服都濕了。當然,我亦不時恍神,看著書櫃擺放的翻譯書籍,或者望向窗外,山脈雲靄,涼風徐徐吹來,枝葉搖曳,大冠鷲翱翔於山與平原的迴旋氣流之中,日日都是𨑨迌好日。

老師說,這樣的好天氣,不該待在研究室,應該帶一手啤酒在外授課。三年時光,我在木瓜溪下游優游探索,閱讀,運動,聽演講,觀看電影,自在親近文學。面向太平洋,聆聽海聲、讀書聲與內在的聲音,一切正悄然改變,使我不再冷漠,不再拒人於千里之外,不再強迫自己忍住眼淚。

一年之內完成作品,著實沒有把握,何況這是第一本長篇小說。老師提及,第一本長篇是練筆,多少帶有揣摩、模仿與雕琢,必須到第二本、第三本,才能長出真正的自己。碩三整年,我和老師不常會面,頂多三、四次,記不清了。只有當小說有所進展,我們才有辦法進行討論。老師真切給予諸多建議,包含小說架構、場景建立、人稱敘述、題材選擇、敘述聲音該如何準確掌握等等。持平而論,都是基礎的小說創作技巧,沒有甚麼神祕性可言,只是知曉與創作之間,往往存有一大段距離。

老師的存在、叮嚀與注視,並非著重傳授書寫技藝。創作往往帶有強烈的原生性,是由內向外的自主噴發,老師只是幫助我們,從暗黑中指認自己的光焰。真正撼動我的,是老師以身作則,以小說實踐者的苦行鏤彩摛文,日夜不懈,一磚一瓦鋪疊文字。清澈的心思眼神,是主觀離世,亦是客觀入世。馬來西亞、台灣與中國,或許只是運命背景的文字建構,雖曾困擾,卻並非一生所執,真正的溯向探源,則是大千世界種種人情幻化流轉,如老師所言,是「緣」。

我們讓老師與文字護衛著。懵懂之間,跌跌撞撞完成作品,從20萬字刪減成15萬字,分上、下兩部,寫山,寫人,企圖寫根植台灣的奇幻文學。必須承認,那是部失敗的長篇小說,即便如此,老師還是給予高度肯定。歷經多年,回過頭才得以理解,如此肯定,並非單純指向作品本身,而是鼓勵年輕創作者勇於嘗試,挑戰自我。

「寫作者必須要有創作上的企圖心。」老師說。書寫長篇小說,便是企圖心的流瀑飛濺,其中,絕對隱含洶湧、殘暴與對精神的橫征暴斂,甚至招惹致命。然而,作為一位真正的創作者,必須承受得起各種考驗。

完成口試,暫時有所鬆懈,沒想到一股低潮毫無預警襲擊而來,彷彿所有的精力早已傾注而出,血魄凝成文字,注定死去。日夜恍惚,精神渙散,甚至因為肉體的疼痛而扭曲歡愉——確實是迷失了。
「這部作品還有甚麼地方可以修改?」口氣是迷惘,是困惑,亦是心有所礙。老師說:「這部作品很好,真的很好,不要擔心了。」我再次望向老師。「真的嗎?」老師露出寬慰笑容,要我甚麼都不要想,找些事情做。甚麼叫找些事情做?想了想,也就是好好生活罷了。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當時,許多話是聽不懂的,許多況味是無法意會的,不知記憶可能密植欺瞞,不知自主或外力的流放將帶有難以撫平的哀傷,不知自己到底能走得多遠,探索得多深。離開,抵達大河灣,或者屏息回歸,重新面對物事不致迷亂。我從未深刻明白老師所選擇、遭遇與心之所向,甚至將一切縮簡為小說筆法,直至遠行,四處跋涉,像是惴惴不安追尋甚麼卻不可得。後來隱約察覺,生活本身,如同面對鏡像,容易沉入真實與虛構所牽引的幽幽大夢,使人驚惶,無助,甚至時刻磨損精神。

需要安頓,是的,如同老師一再揭櫫展現,用文字、故事、強悍的角色來釐清所有,化育溫柔,包容傷害、痛苦、迷惘、憂傷與諸多暴力。畢業後,習得的文學理論俱皆荒疏,內心深處卻還記得某些閃灼的光影物事,記得老師沉思的背影,記得老師擺放書桌的嚴整筆記,記得老師抑揚頓挫的聲調,記得老師清澈專注的眼神,記得老師一再提起的,淡極始知花更豔,見山便又是山了。前往,徘徊,來回行歷,直到一次一次失去,知道痛了,才逐漸體會原來所有的出走、絕斷與回望,都帶有無法割捨的深情。

午後,陽光穿透研究室窗子,空氣一片靜好,老師隔日即將離開東華,周天派和我幫忙整理書籍,清潔環境,我捧著沉甸甸的好書獎座,準備放進紙箱。老師突然喊了一聲:「那個不重要。」我深感疑惑。「拿去丟掉吧。」老師說。我懷抱獎座,拂去灰塵,走向研究室外的垃圾桶,不知是否真該丟棄。老師遺留獎座,卻帶走所有學生的畢業作品。

畢業之後,沒有機會再見到老師。偶爾,從國珍姐與曾老師口中得知老師近況,或在報章雜誌讀到消息。之前出版的兩本書,都在第一時間寄送。不願打擾,連電話也不敢打,遠遊者多少對故人故土存有情怯。我知道老師不在意,依舊會慷慨相迎,說著:「明偉啊——」只是,我的心中充滿愧疚,深知自己不夠努力,過於怯懦,始終無法正視文學這條漫漫長路,太苦了啊。

我依舊嘗試寫作,閱讀,旅行,不斷修補自身。前幾年除夕夜,主動傳了一首短詩,權充問候。深夜爆竹迸裂響起,火光如蕊,老師回傳訊息,祝賀佳節,還誇我新詩寫得真好。我按捺衝動,沒有立即撥打電話,我不敢。過年過節,親人遠逝而獨身的我們,最易感到孤獨,我怕流淚。

5月28日,錦樹老師傳訊,告知老師大癌末期,詳情可私詢高嘉謙教授。老師動過心臟手術,再度開刀風險過大,只能拖延。7月2日,亦是錦樹老師通知,老師在台大醫院開刀,已成功取出腫瘤。詢問友朋,才知台北市長柯文哲先生得知狀況,主動聯繫,提供協助。7月10日,詹閔旭教授私訊,傳達老師術後近況。9月9日,老師極其難得出席「月河三部曲」發表會。照片中,老師瘦了,氣色不如以往,臉上卻洋溢喜悅。9月20日,病情急轉直下,化療病危,學生相互通知前去探望。我立即詢問請假事宜,依照國合會志工契約,得於休假15日前報備,我想老師還撐得住的,我就要回去了。9月22日,辭世。9月24日,告別式。一張書桌,一個永遠勤奮書寫的身影,我一直以為老師會日日漫步淡水河畔,久隱人世,我也一直以為自己將提拿小菜啤酒,登門拜訪。只是慢了,實在是太慢了啊。

「我們要相信作品會帶給我們力量。」

秋天,想起老師說過的話,心中不禁疼痛了起來,或許暫且沉入悲傷,靜默之後,也就能聽見您健朗的聲音。那是多麼豐富的餽贈——文字的星圖,語言的川流,延緩終止時刻的漫遊。時間刻度輕巧挪移,恆久推前,凝止懸宕,留下未續與未竟。過往的時光終將遣散,然而我得寫,得繼續寫,因為這是送給您最好的禮物。

匪貴前譽,孰重後歌,再次抬起頭,來處、歸處、風雨葦花蕭瑟處,彷彿都有您瀟灑吟嘯的姿態。放心,這次我不會再將您推遠了,所有的仰望者都將素衣列隊,心嚮往之,行入吉陵春秋,行入雨雪霏霏,行入大河盡頭,靜默穿越黑暗之心。

莽莽叢林之中,明晃晃的大河承載大船,蓊鬱枝椏一陣騷動,朱鴒與海東青同時展翅高飛,留下恆久餘音。

(2017年10月,加勒比海聖露西亞羅德尼灣)

2009年 李永平 離開花蓮前夕_連明偉提供.jpg
2009年李永平(左)離開花蓮前夕。(連明偉提供)

「作家的老師:李永平」紀念專題其他文章

延伸閱讀:

追思李永平》黃錦樹:漫遊,回返,一趟旅程

0817-書盒-立體模擬300(合)_0.jpg月河三部曲
作者:李永平
出版社:麥田  
定價:2300元
內容簡介➤

1087914916_m_0.jpg吉陵春秋
作者:李永平  
出版社:洪範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李永平
1947年生於英屬婆羅洲沙勞越邦古晉市。中學畢業後來台就學。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後,留系擔任助教,並任《中外文學》雜誌執行編輯。後赴美深造,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比較文學碩士、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東吳大學英文系、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教授。2009年退休,受聘為東華大學榮譽教授。著有《婆羅洲之子》、《拉子婦》、《吉陵春秋》、《海東青:台北的一則寓言》、《朱鴒漫遊仙境》、《雨雪霏霏:婆羅洲童年記事》、《大河盡頭》(上下卷)、《朱鴒書》。另有多部譯作。
《吉陵春秋》曾獲「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中國時報文學推薦獎及聯合報小說獎。《海東青》獲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大河盡頭》(上卷:溯流)獲2008年度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亞洲週刊全球十大中文小說、第三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大河盡頭》(下卷:山)獲2011年度亞洲週刊全球十大中文小說、台北書展大獎、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大陸版《大河盡頭》上下卷獲鳯凰網2012年度「中國十大好書」獎。2014年獲中國廣東中山市第三屆「中山杯全球華人文學奬」大獎。2016年獲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第六屆文學星雲獎貢獻獎、獲頒第十一屆台大傑出校友。
相關著作:《大河盡頭(上卷:溯流)》《大河盡頭(下卷:山)》《大河盡頭(上):溯流 (珍藏版)》《大河盡頭(下):山 (珍藏版)》《朱鴒書(珍藏版)》《朱鴒書》《雨雪霏霏(全新修訂版)》《雨雪霏霏(珍藏版)》《大河盡頭(上卷:溯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