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總在說著的「香港書寫」,並不是一種新的發生與發明,更接近一種整理。就像當你問起每個人心中的香港故事,總能得到不同回答,豔紅與翠綠、文章與影像、對倒與參差……於是有了西西的小說、也斯的詩、董橋的散文,更有劉以鬯、張愛玲、鍾曉陽、黃碧雲的小說,或者王家衛、陳果、杜可風的故事陪著我們。說穿了,香港書寫其實是不同時間的人們在書寫香港,更如同那座島的歷史一般,它奇異(與略帶悲傷)地屬於所有過客與在場者。
陳慧或許是如今香港最會說故事的小說與劇作家。2018年後,陳慧自港來臺,開始在北藝大「電影創作學系」任教。那是香港變動最劇的幾年,而她持續在臺灣書寫香港,開始新作與書寫未竟的作品。2022年她出版了長篇小說《弟弟》,並以此書入圍、獲得許多重要的文學獎項。
她的新作《拾香紀・焚香紀》,是兩部書的合集,往前追回至1998年,陳慧以《拾香紀》獲得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時隔多年,她藉由在網路傳媒的專欄「異鄉人」,繼續啟動了十香與她身後的時間,藉由十香的情人「林佳」視角,以新作《焚香紀》低聲吟唱出《拾香紀》中,所有被留下之人的現在,續寫她最在行的香港故事。
➤香港最好的那些年
談《拾香紀・焚香紀》不能不談到《弟弟》,如果說《拾香紀》在1997年香港回歸前,為故事、為香港的光輝年代,按下了暫停鍵。到了《弟弟》,時空易轉,故事往前被推動,十香與譚可樂的年代,就是見證許多社會街頭運動,甚至可以說從佔領到移民潮的年代。如同陳慧曾在一次訪問裡頭說過的,《拾香紀》中,排行家族第十的主角,也就是小女兒十香的一生,1974到1996年,是香港最好的22年。
這確實是一個關於記憶最好的存檔方式,我說的不是書寫,而是死亡。十香的死亡,對比著《弟弟》中活下來的譚可樂,生死之間,竟無法決定誰的記憶更能算數、誰更不帶遺憾。當「弟弟」看似走過了死亡的狙擊,卻其實他已失去了記憶與時間的座標,如他所言,自己能不能跨越巨大的憂鬱活下去?每一天,都是關鍵。活著就是撐著,反而十香的死亡,竟更好的將一切記憶與她的一生比對、定位,恆定了座標。
我也擅自將陳慧的三部書,自《拾香紀》、《弟弟》到新完成的《焚香紀》,視為她的「香港三部曲」,如同許多人都有著自己的香港三部曲,從陳冠中、施淑青,一直到導演陳果隱晦的以「九七」與「妓女」為主題,完成的香港三部曲(或者說六部),自此之後陳果的作品不再如此一往情深,如今更皆攝鬼話……
香港是一個能真正接受所有表述的所在,不論來人與去處,一切指向它的皆是香港。也如楊佳嫻在書序中所寫:「從『拾香』到『焚香』,這『香』是『香港』,也是一縷心香,從本鄉到異鄉,傳繞不絕。」自當年的《拾香紀》出版至今,陳慧始終創作不斷,香港——或者說是家鄉的土地與人,總是她書寫裡最重要的存在,她的創作更涵括了小說到影視劇本,寫小說之前的她,早早就透過更輝煌的香港影視產業留下記憶,她是經典電影《甜蜜蜜》的編劇策劃,更參與許多香港電視、電影的幕後工作,陳慧確實地以不同形式見證了香港故事最輝煌的年代。
➤這是香港的故事,也是你我的故事
我在後來才遇見了在1996年離開香港,也離開她整座世界的十香(與那時香港)。如果上海的模樣在韓邦慶的《海上花列傳》與後來金宇澄的《繁花》中被完美錄像,那麼近代香港最熱鬧的一段,絕對都被《拾香紀・焚香紀》存檔。由連城與宋雲的婚姻與生育開始,富裕的連家景況,無一不映照出香港最好的時光。那是恆生指數一路飛漲、歌舞昇平的好日子,卻也是一切戛然停止在巨大齒輪前的倒數時間。
同樣是1970年代至90年代,我們或許都看過張艾嘉的電影《心動》,大城中的小戀總能傾城,每一座城市的風景總能以愛為名。連家的每一個人,不管是連城、十香、六合、八寶、五美與四海,陳慧都以愛串起他們的移動與流轉。當然,所謂的愛,本就無法一切如意,我們跟著前半部《拾香紀》中的十香,以她之眼記下了家族眾人的模樣,如同掛在連家牆上一幀幀的全家福,結局尚未來到,甚至中年都未曾觸碰生命,就全數被十香的死亡瞬間凝凍。
好時光裡頭藏著壞情緣,相愛與相守的後來,有沒有學會好好去愛?陳慧沒有說,十香也不再能說,齒輪碾過日子,還好總能榨出些別的故事。一直到《焚香紀》完成,我才看懂陳慧或許也和讀者們一樣依依不捨,即使,我們能從《弟弟》讀見時間繼續再走的香港、如今的香港、不久前的香港,但依然會在時空的夾縫中,不斷想起十香與她的兄姐們。
拾起的放在心中,時間來到2017年,再次打開同一個故事才發現,翻開記憶竟如同焚心。《焚香紀》開始於那年金鐘廣場的一場遊行,筆直切入香港的當下,人事已非,事事俱休,甚至隱隱藏著更黑暗的事物尚未降臨。十香的父親已老,母親亡故,等待著情人的兄姐們不是依然在等,便是早已不等,甚至四散天涯,連家的第三代更有著比香港更動蕩的青春。
讀到此處,終於明白這不只是十香與三代人的故事,更是香港的故事。我想起一次因工遇見陳慧其人,她和我談起自己總交與人的寫作提醒,如此說道:「不要寫自己的故事,但你寫好了,一定有你。」因此《拾香紀・焚香紀》當然也有陳慧,更有無數香港人,甚至也有我、有你的故事在其中。
➤「我記得」
多年後,十香不知道,但不知道最好,父親連城一生最破碎與難受的經驗,是來自不再識得這座城的現在,他自困於家,斷水斷電幾乎斷命,不過是為了一場無聲且只有一人參與的「鐵屋吶喊」,為了喊出:「因為我愛這一切。」記得太多太深會太傷身,記憶一直是陳慧書裡的通關密碼,記憶與現場,履履透過不同時間的書寫被重疊,再被覆寫。比如直到《焚香紀》裡,才還原了十香臨終前原來說過一句「我記得」。從這句記得開始,林佳繼承了愛人十香的聲音與記憶,他就是《焚香紀》裡開頭走在金鐘廣場的那人,也是被選中負責記下二十多年後,如今的連家與香港模樣的敘事聲音。
可是林佳始終不是十香,他沒有溫柔的雙眼與深情的聲線,他是一個膽小自卑的賭徒,他的「記得」也是偷偷摸摸與不夠勇敢的;其實林佳不就像是如今的我們?或者說,當事物劇變如版塊遷移,人們或許終究只能如此記憶一座城與愛過的人。又或者,焚不去的種種怯懦與逃避,皆如陳慧與我所說的一道自問:「究竟是記得,還是因為沒有過去?」
從撿拾到焚燒,從十香離開時的步步生蓮到林佳所見如行過焦土,依然都是同一塊土地。《拾香紀》與《焚香紀》就像卡帶的AB面,主題相同的大調與小調,連唱腔都開始不同。它們相隔著時空,為著同樣的情感,比如說愛、比如說一片老式曲奇、一家小茶廳那般的存在,泣血引頸唱著一首傳說般的香江組曲。●
拾香紀・焚香紀
作者:陳慧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陳慧
於香港出生、長大,受教育。從事電影、電視劇、舞台劇及小說創作多年,出版小說、散文二十餘本,小說《拾香紀》獲第五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並有多篇中、短篇小說被改編為影視作品。近年移居台灣,創作短篇小說收錄於《孤絕之島:後疫情的我們》及《我台北,我街道2》。小說《弟弟》獲得2023年台灣文學金典獎。
愛樹愛風,還有貓和朋友;覺得天堂應該就是朋友相伴、抱著貓在和風中的樹下閱讀。能寫作的日子心情就好。
|
Tags:
作家陳慧
關於我們總在說著的「香港書寫」,並不是一種新的發生與發明,更接近一種整理。就像當你問起每個人心中的香港故事,總能得到不同回答,豔紅與翠綠、文章與影像、對倒與參差……於是有了西西的小說、也斯的詩、董橋的散文,更有劉以鬯、張愛玲、鍾曉陽、黃碧雲的小說,或者王家衛、陳果、杜可風的故事陪著我們。說穿了,香港書寫其實是不同時間的人們在書寫香港,更如同那座島的歷史一般,它奇異(與略帶悲傷)地屬於所有過客與在場者。
陳慧或許是如今香港最會說故事的小說與劇作家。2018年後,陳慧自港來臺,開始在北藝大「電影創作學系」任教。那是香港變動最劇的幾年,而她持續在臺灣書寫香港,開始新作與書寫未竟的作品。2022年她出版了長篇小說《弟弟》,並以此書入圍、獲得許多重要的文學獎項。
她的新作《拾香紀・焚香紀》,是兩部書的合集,往前追回至1998年,陳慧以《拾香紀》獲得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時隔多年,她藉由在網路傳媒的專欄「異鄉人」,繼續啟動了十香與她身後的時間,藉由十香的情人「林佳」視角,以新作《焚香紀》低聲吟唱出《拾香紀》中,所有被留下之人的現在,續寫她最在行的香港故事。
➤香港最好的那些年
談《拾香紀・焚香紀》不能不談到《弟弟》,如果說《拾香紀》在1997年香港回歸前,為故事、為香港的光輝年代,按下了暫停鍵。到了《弟弟》,時空易轉,故事往前被推動,十香與譚可樂的年代,就是見證許多社會街頭運動,甚至可以說從佔領到移民潮的年代。如同陳慧曾在一次訪問裡頭說過的,《拾香紀》中,排行家族第十的主角,也就是小女兒十香的一生,1974到1996年,是香港最好的22年。
這確實是一個關於記憶最好的存檔方式,我說的不是書寫,而是死亡。十香的死亡,對比著《弟弟》中活下來的譚可樂,生死之間,竟無法決定誰的記憶更能算數、誰更不帶遺憾。當「弟弟」看似走過了死亡的狙擊,卻其實他已失去了記憶與時間的座標,如他所言,自己能不能跨越巨大的憂鬱活下去?每一天,都是關鍵。活著就是撐著,反而十香的死亡,竟更好的將一切記憶與她的一生比對、定位,恆定了座標。
我也擅自將陳慧的三部書,自《拾香紀》、《弟弟》到新完成的《焚香紀》,視為她的「香港三部曲」,如同許多人都有著自己的香港三部曲,從陳冠中、施淑青,一直到導演陳果隱晦的以「九七」與「妓女」為主題,完成的香港三部曲(或者說六部),自此之後陳果的作品不再如此一往情深,如今更皆攝鬼話……
香港是一個能真正接受所有表述的所在,不論來人與去處,一切指向它的皆是香港。也如楊佳嫻在書序中所寫:「從『拾香』到『焚香』,這『香』是『香港』,也是一縷心香,從本鄉到異鄉,傳繞不絕。」自當年的《拾香紀》出版至今,陳慧始終創作不斷,香港——或者說是家鄉的土地與人,總是她書寫裡最重要的存在,她的創作更涵括了小說到影視劇本,寫小說之前的她,早早就透過更輝煌的香港影視產業留下記憶,她是經典電影《甜蜜蜜》的編劇策劃,更參與許多香港電視、電影的幕後工作,陳慧確實地以不同形式見證了香港故事最輝煌的年代。
➤這是香港的故事,也是你我的故事
我在後來才遇見了在1996年離開香港,也離開她整座世界的十香(與那時香港)。如果上海的模樣在韓邦慶的《海上花列傳》與後來金宇澄的《繁花》中被完美錄像,那麼近代香港最熱鬧的一段,絕對都被《拾香紀・焚香紀》存檔。由連城與宋雲的婚姻與生育開始,富裕的連家景況,無一不映照出香港最好的時光。那是恆生指數一路飛漲、歌舞昇平的好日子,卻也是一切戛然停止在巨大齒輪前的倒數時間。
同樣是1970年代至90年代,我們或許都看過張艾嘉的電影《心動》,大城中的小戀總能傾城,每一座城市的風景總能以愛為名。連家的每一個人,不管是連城、十香、六合、八寶、五美與四海,陳慧都以愛串起他們的移動與流轉。當然,所謂的愛,本就無法一切如意,我們跟著前半部《拾香紀》中的十香,以她之眼記下了家族眾人的模樣,如同掛在連家牆上一幀幀的全家福,結局尚未來到,甚至中年都未曾觸碰生命,就全數被十香的死亡瞬間凝凍。
好時光裡頭藏著壞情緣,相愛與相守的後來,有沒有學會好好去愛?陳慧沒有說,十香也不再能說,齒輪碾過日子,還好總能榨出些別的故事。一直到《焚香紀》完成,我才看懂陳慧或許也和讀者們一樣依依不捨,即使,我們能從《弟弟》讀見時間繼續再走的香港、如今的香港、不久前的香港,但依然會在時空的夾縫中,不斷想起十香與她的兄姐們。
拾起的放在心中,時間來到2017年,再次打開同一個故事才發現,翻開記憶竟如同焚心。《焚香紀》開始於那年金鐘廣場的一場遊行,筆直切入香港的當下,人事已非,事事俱休,甚至隱隱藏著更黑暗的事物尚未降臨。十香的父親已老,母親亡故,等待著情人的兄姐們不是依然在等,便是早已不等,甚至四散天涯,連家的第三代更有著比香港更動蕩的青春。
讀到此處,終於明白這不只是十香與三代人的故事,更是香港的故事。我想起一次因工遇見陳慧其人,她和我談起自己總交與人的寫作提醒,如此說道:「不要寫自己的故事,但你寫好了,一定有你。」因此《拾香紀・焚香紀》當然也有陳慧,更有無數香港人,甚至也有我、有你的故事在其中。
➤「我記得」
多年後,十香不知道,但不知道最好,父親連城一生最破碎與難受的經驗,是來自不再識得這座城的現在,他自困於家,斷水斷電幾乎斷命,不過是為了一場無聲且只有一人參與的「鐵屋吶喊」,為了喊出:「因為我愛這一切。」記得太多太深會太傷身,記憶一直是陳慧書裡的通關密碼,記憶與現場,履履透過不同時間的書寫被重疊,再被覆寫。比如直到《焚香紀》裡,才還原了十香臨終前原來說過一句「我記得」。從這句記得開始,林佳繼承了愛人十香的聲音與記憶,他就是《焚香紀》裡開頭走在金鐘廣場的那人,也是被選中負責記下二十多年後,如今的連家與香港模樣的敘事聲音。
可是林佳始終不是十香,他沒有溫柔的雙眼與深情的聲線,他是一個膽小自卑的賭徒,他的「記得」也是偷偷摸摸與不夠勇敢的;其實林佳不就像是如今的我們?或者說,當事物劇變如版塊遷移,人們或許終究只能如此記憶一座城與愛過的人。又或者,焚不去的種種怯懦與逃避,皆如陳慧與我所說的一道自問:「究竟是記得,還是因為沒有過去?」
從撿拾到焚燒,從十香離開時的步步生蓮到林佳所見如行過焦土,依然都是同一塊土地。《拾香紀》與《焚香紀》就像卡帶的AB面,主題相同的大調與小調,連唱腔都開始不同。它們相隔著時空,為著同樣的情感,比如說愛、比如說一片老式曲奇、一家小茶廳那般的存在,泣血引頸唱著一首傳說般的香江組曲。●
拾香紀・焚香紀
作者:陳慧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陳慧
於香港出生、長大,受教育。從事電影、電視劇、舞台劇及小說創作多年,出版小說、散文二十餘本,小說《拾香紀》獲第五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並有多篇中、短篇小說被改編為影視作品。近年移居台灣,創作短篇小說收錄於《孤絕之島:後疫情的我們》及《我台北,我街道2》。小說《弟弟》獲得2023年台灣文學金典獎。
愛樹愛風,還有貓和朋友;覺得天堂應該就是朋友相伴、抱著貓在和風中的樹下閱讀。能寫作的日子心情就好。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
書.人生.陳慧》閱讀四則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 閱讀更多
書評》如何用問號根植全新時代的香港?——讀梁莉姿《樹的憂鬱》
閱讀更多
現場》我不會跟你說保重,連再見也不必說:側記在台香港作家的龍山寺走讀
前言:啟發自《我香港,我街道》系列的《我台北,我街道》近日出版第二集。不同於前作集結眾多作家的台北記憶,《我台北,我街道2》廣納精神科醫師、政治工作者、...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