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你說的科學,是什麼?評《水變成冰是哲學問題?一部寫給所有人的自然科學哲學史》

2022-09-30 20:00

(底圖來源:Unsplash/Vika Wendish

「你可以想出多少種科學方式,在不破壞物件的前提下,來檢驗一尊宗教塑像是否是純金打造?若非純金打造,又要如何知道內含哪些其他金屬或非金屬物質?」

我在臉書上拋出這個問題後,獲得不少有趣的回答。好幾位想到阿基米德或曹沖的傳說,也有人建議用X光;但馬上就有其他高手指出如果要用密度跟體積來測,很難判斷塑像是否用鋨或鎢等密度跟金接近的金屬來偽裝。若想用各類電磁波來探測,則都會被表層的金給擋下。沒想到要科學地解開這題還真沒那麼簡單。

儘管我開頭就強調「科學方式」,也有幾位提出一些好像沒那麼科學的解法,例如查利害關係人的金流、甚至把人抓去嚴刑逼供,也有人說這些方法算是「司法科學」。最後,有幾位提出比較奇幻跟科幻的建議,像是燒香拜拜擲茭直接問神明,或是拿出Star Trek裡萬能的「三錄儀」(Tricorder)。


電影《星際迷航》的虛構儀器三錄儀式萬用的掃描工具。(圖片來源:flickr/Keith Survell

然而什麼方式是科學的?為何我認為某些建議算是科學,某些不算呢?這些測量方法為何成立(或不成立)?

科學是什麼?有人認為是宇宙真理的同義詞,有人認為是一小撮人自以為的偽理性,有人認為是不斷累積以至無可否認的證據,有人認為是查找黑天鵝的遊戲。有些名詞掛上科學,好像就煞有其事,例如司法科學、行銷科學;但也有些詞我真的無法接受,像是「科學占星」。如今感覺頗窄又能連結許多領域的「科學」之定義,是怎麼被大家所認可跟濫用呢?

很高興能看見與泛科學同為知識創作者社群的「哲學新媒體」推出這本好書《水變成冰是哲學問題?一部寫給所有人的自然科學哲學史》。要回答「科學是什麼」這種大哉問,就該從哲學思想史切入,雖然討論這種後設問題很挑戰,為了讓所有人都能成為目標讀者,得要寫得輕巧又得清楚明瞭,但作者辦到了。

本書以12位跨2500年的哲人為經,時代轉捩點為緯,將自然科學這一概念被建構與再建構的過程講得生動、可讀性強。而且畢竟是在地作者寫的,舉例與用詞比起談同樣主題的外文翻譯書讀來親切跟體貼許多,符合「寫給所有人」的標題。

在作者的引導下,我們得以反思為何泰利斯大膽回答世界萬物盡如水之變化,而蘇格拉底卻反求諸己,詰問我們自己對認知有多少掌握。柏拉圖如何以「或真解釋」連結現象與規律,亞里斯多德又怎麼以一己之力用歸納、分類、三段論建立起最早的科學模型。


《雅典學院》畫作裡的希臘三賢(左起):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圖片來源:wikipedia

儘管承襲亞里斯多德,阿奎納跟蘇瓦瑞茲開始區分出生物的內在運動與物理的外在運動,而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才真正切開個人的觀察感受與事物之性質,讓不同性質得以被比較。霍布斯與波以耳之爭讓實驗成為最重要的科學方法,康德透過先驗綜合判斷讓認識世界再次可能,胡賽爾導入意象性,闡明事物的查知與意義難脫離社群影響。孔恩的典範轉移強調與波柏的可否證性,則接力奠定了科學如今的樣貌:不恆定於一尊、由靜態真理轉為動態探索。

然而正如作者強調的,每一位哲人的思想都受制於時代,但從當時的預設試著掙脫的他們,也都超越了時代。作者正確且貼心地花了較多篇幅來提供哲人思想之時代脈絡,讓這些思想不會顯得憑空冒出、變成資料填鴨,光這點就值得掌聲鼓勵。

讀本書時,切勿跳過各章末作者費心提出的問題,試著與書中哲人對話,甚至反詰,能更深化記憶與理解,也很有樂趣。

「這很科學」、「這不科學」──讀完本書,下次若再聽到有人這麼說,不妨發揮科學精神地問問:「你說的科學,是什麼?」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水變成冰是哲學問題?:
12位大哲學家╳11次劃時代重要翻轉,一部寫給所有人的自然科學哲學史

作者:哲學新媒體, 孫有蓉, 邱獻儀
出版:麥田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哲學新媒體[策畫]
由一群哲學人組成的新創團隊,目標是結合哲學專業與網路新媒體,用富有創意的方式在社會上傳播哲學內容並推廣哲學教育,以期點燃人們對智識和思辨的熱情,滿足大眾對哲學的需求與想望。定期舉辦〈臺灣青年哲人獎〉、〈最佳哲學書讀者票選〉、哲學討論會〈思想之間〉、哲學讀書會、〈哲學相談室〉、〈東亞哲學家訪談〉等活動,鼓勵民眾進行獨立思考,曾獲桃園市「社會教育貢獻獎」。著有「建立孩子思辨能力的第一套橋梁書」系列、《給哲學家的分手信》、《茶水間遇見海德格》。
官網:https://philomedium.com

孫有蓉[主筆]
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後至法國索邦巴黎第一大學攻讀碩博士學位,目前為索邦巴黎第一大學哲學系講師。其著作多以古希臘哲學為主,受到法國哲學重視哲學史傳統的影響,在哲學新媒體製作多個主題性哲學史聲音節目,本書即為其中一項作品。

邱獻儀(Lynn)[協力]
中正大學哲學博士,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專欄作家與編輯。小時候立志要成為科學家,但最後長成不太專業的科學哲學家,以推廣哲學思辨教育為志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