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游旨价》當文字的存在模糊了現實的邊界:橫跨虛構與現實的植物

2022-06-30 10:30
  • 游旨价(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所博士)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我是不是曾經來過這裡?」

在中國西部的山間旅行時常有這樣的感覺,那彷彿來自靈魂深處的恍惚,在見到王之百合時浮現過,也曾在瓦屋山青翠的冷杉林裡漫步時感受過。然而,雖然有點難以說清,於此同時,我很清楚地知道這份恍惚源於一本植物學者的旅記,由恩尼斯特.亨利.威爾遜(E. H. Wilson)所著的《中國:園林之母》(China, mother of gardens)。

20世紀上半葉,威爾遜是名聞中外的植物探險家,曾先後為英國著名的維奇園藝(Veitch Nurseries)和美國阿諾德樹木園(Arnold Arboretum)前往亞洲尋找具有普世之美的未知植物。《中國:園林之母》是他傳世最負盛名的一本著作,記載了他幾趟在中國西部山區冒險的所見所聞。威爾遜自承,這是他用一個自然觀察者和對自然歷史各方面都好奇的植物學者之眼所觀察的中國。

《中國:園林之母》迄今仍是我最喜歡的一部自然考察之書,它為我證實了,文字除了被用來記載冰冷的事物,也能被賦予描述自然萬物的生命力。藉由威爾遜的描述,我幻想了王之百合如晨星之芒綻放在岷江河畔的景色,也在腦海中神遊至屋瓦山一帶的蠻荒老林。儘管當時的我從未去過,但百年前中國西部高山的植物野性與美麗,光是想像便已令我無比沉迷。而這本書之所以於我能有如此深的感動,也許也和自己從小便喜歡在腦海中虛構畫面的習慣有關,不論是童話還是小說,小時候的我總是期待,未來能夠將腦海中的各種畫面重現於現實。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開始熱衷虛構生物學者筆下的自然萬物。我曾依據保羅˙約翰斯加德教授(Prof. Paul A. Johnsgard)在《沙丘之鶴》裡的描述,在腦海中描繪出了一隻北美沙丘鶴,一種披著優雅灰羽、有著黑色長喙以及紅額白頰面龐的大型遷徙性鳥類,並與牠一同翱翔天際,進行年度的橫跨北美與西伯利亞的旅行。雖然至今仍未見過真的沙丘鶴,但我確實也有過幾次將幻想換為現實的體驗。念高三的某個周六,在觀霧山莊旁的杉林裡,我驚喜地遇見一群彷彿從《思源埡口歲時記》裡飛出的紅山椒鳥,那畫面一如徐仁修老師所寫,也如同我曾經的幻想,雄鳥帶著火紅的色彩,雌鳥則一身金黃澄燦,鳥群翩飛林間,猶如彩蝶漫天。

念研究所之後,我開始閱讀並沉迷於植物或博物學者的旅記。威爾遜是那時頭幾個我知曉的,在上個世紀熱衷於進行植物探險的植物學者。

在2015年的英國旅行途中,我於皇家邱植物園(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的附屬書店中購得《中國:園林之母》一書,當時買的是英文版。孰料,興致勃勃打開書本後,很快便迷失在裡頭大量的英文翻譯地名與物種名裡。果斷決定棄讀之前,只記得威爾遜寫到在四川見到一種名為紅花綠絨蒿的美麗植物,並將其視為自己的前世情人。


紅花綠絨蒿(圖片提供:游旨价)

2017年我在美國羅德島州的布朗大學做訪問學生,地緣之便,經常前往位於波士頓的阿諾德樹木園。那是一個世紀前,威爾遜工作了泰半人生的所在,也是如今收藏最多由威爾遜採集之種子所發芽而成的植物的植物園。在我眼裡,阿諾德樹木園自然與任何植物園都與眾不同,在那裡我彷彿可以見到逝世已久的威爾遜的身影-藉由他可能親眼見過、碰觸過的植物個體。當我在某棵植物的標牌上看見採集者是威爾遜的時候,整個人都興奮到身體禁不住地顫抖。

2019年服完兵役,我輾轉來到威爾遜當年考察的核心地帶,位於雲南與四川的橫斷山區。除了是為了進一步拓展有興趣的研究計畫外,其實心中著實明白,這裡是我命定探索的地方,也是自認識威爾遜以來,自己致力化為現實的書中世界。

我在工作的空檔去了滎經,並帶著朝聖的心情走到一棵珙桐樹身旁,那是威爾遜曾說過,東亞最美的樹。我也去了松潘,並全心全意地臥倒在了黃花杓蘭盛開的草地上,一旁五彩的鈣華池正映著天空的純藍。我按著友人指引去夾金山見了金色的喜馬拉雅罌粟,也在香格里拉目睹數種妍麗無比的喜馬拉雅杜鵑在盛開。最後,我來到一棵在山嵐中狂舞的紅花綠絨蒿面前,蹲在它身旁,靜靜注視著它。

我想到了過去,念研究所時從未聽過紅花綠絨蒿這種植物,卻因為威爾遜的偏愛,便在腦海中努力虛構出它的模樣,還將其列上了自己準備追尋的夢幻植物清單。我也想到,自己在現實生活中追逐它的紅色身影已有許多年了吧,這之間,偶爾也曾分不清楚,究竟自己追逐的是威爾森筆下的無形花朵,還是眼前註定將見的真實之花?威爾遜的文字有時就像薩滿的呢喃,在我的腦海裡繚繞,當它最終模糊了現實的邊界,我的靈魂便掉入深深的恍惚。

去年(2021),我把在橫斷山追尋紅花綠絨蒿的經歷寫進一篇線上文章裡。成文之際,我突然意識到,儘管清楚知道威爾遜是如何形容它,但我在文章裡卻仍只使用自己的觀點去描述這種植物。事實上,在還未見過紅花綠絨蒿之前,我便曾對腦海裡的它產生過一個疑問。基於它細長又看似柔弱的花瓣,我一直好奇在高山環境裡它的花瓣會不會很容易就被強風吹落。這件事威爾遜不曾提過,而我則在親自見到紅花綠絨蒿時,實際做了個實驗。我使勁去拉扯過它的花瓣,竟發現它與花梗緊密相黏,難以輕易扯下,顯然應該也不會輕易就被強風颳下。

如此種種,我終於明白,打從在腦海想像之始,我真正想在現實世界尋找的便不是威爾遜所見之物。而是以他的文字為原型,經過我的想像才得以成形,那在腦海中虛構而成的事物。所以,我才會不甘止於閱讀,我才會想以我的雙腳我的眼去具現它。我在追尋的,是橫跨於我的幻想與真實世界的物種。作為跟威爾遜一樣的植物學者,我終究深刻理解到,原來這才是在閱讀《中國-園林之母》時,對我來說,最核心也迷人之處。


作者簡介:游旨价
成長於台中太平,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所博士。熱愛山林與自然,行蹤踏遍台灣山野,亦數次前往世界各地採集與觀察植物,靠著野外工作凝聚自身在高山植物議題上的見解,並以瞭解全球山地植物多樣性的起源為職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