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傳遞文學之心:盛浩偉讀《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

好的文學作品總是歧義,總是豐饒,總是有無盡可能,經得起一讀再讀。這想必是所有喜愛文學的讀者都會同意。但是假若此事成立,那麼「談論文學」這種行為就不免顯得可疑:因為這些談論,總是只能抓到其中的片面,永遠無法窮盡好的文學作品裡的意義,只能附屬於作品,終究淪為陪襯;彷彿,無論怎樣,這些言談、評論,都會比作品本身再缺少些什麼。

但評論的價值在另一個面向。好的作品也還是有深淺之分,讀者亦然:每個人在領略經典的這條大道上,亦各有各的時差,有人先行,有人後來居上,每個階段的體悟都有不同,可能有人才剛踏出第一步,不必非得急著讓他一下子就識得整個宇宙到底有多廣袤不可──只要總是能夠提醒他,眼前所見,並非全部。評論真正價值之所在,在於敦促人往前,想得更多、體會得更多,能持續探勘作品這座意義的寶礦。文學之心,還得靠評論傳遞下去。

私以為,《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就是以上這種精神的實踐。的確,文學不簡單,文學很困難也很複雜,從事文學工作者也在許多層面上受著不同意義的辛苦,但真正的重點意在言外:那麼為什麼人們仍然前仆後繼從事文學?為什麼即便困難、複雜,人們還是願意繼續接觸文學?對於懂得的人來說,那不就是因為我們總是能在字面底下,挖得更深、挖出更多。

這本書曾在2014年出版,而這次的新版,除了篇章有增刪替換,在分輯編排上也有所更動,添加了層次,讓人感受到重生之勢。書的後半,第三部分著力於台灣脈絡的作品,如張愛玲、黃凡、賴香吟、白先勇,然卻也不限於純文學,更遍及瓊瑤、朱少麟等大眾傾向作品,以及影視、歌曲等不同的創作形式,相當豐富。第四部分則關注近20年間受注目的世界文學,對其加以品評,視野廣闊。而書的前半,第二部分的幾篇文章,則更加深入作家與作品,進行了近乎推理解謎的深度探討與猜想,讓人更能接近其所談論的文學之心。

書中篇幅最長的〈懷俄明與懷惡名──恐同犯罪、《斷背山》及美國歷史暴力〉也收錄在第二部分,這篇文論具體而微地展現了文學絕對可能挖出更多:在縝密地分析梳理之下,短篇小說〈斷背山〉與電影《斷背山》,兩者表面上是同志愛情故事,但內裡卻竟潛藏了恐同(homophobia)的影子,這想必是絕大多數人無法察覺的。

而這樣的評論,看似打破了作品的神話,實際上卻才真正能讓人更進一步地往前挖掘作品內裡的樣態,同時也是以作品為明鏡,回望現實世界、現實人生的恐同深層結構。老話嘗言:小說未必是事實,卻更貼近真實;在此可以稍添更改、加上但書:小說是促使我們發覺日常表象底下真實的契機,而得要憑藉著優秀的評論,我們才更能培養出這般敏銳的能力。

我最有共鳴、覺得最為珍貴的,則是第一部分。在這一部分裡,郭強生對自身的位置、經歷有更多揭露,比如〈寫給自己的幻想家族史〉展示自己的「外省第二代」身分,卻也指出這個身分分類的複雜性、自身成長經驗的不典型與「尷尬」,並且也直言:「在可預見的未來三十年後,勢必將從台灣、甚至華人的世界中成為模糊的記憶」。

這種坦然的姿態,也許才是替一個即將消逝的歷史找到記憶可能性的唯一方式,也是得要如此,才會有辦法去真正「面對」這身分的「空」、才會有辦法展開創作(因而我們才能讀到《惑鄉之人》)。

而在〈文學的冒險家〉中,也扼要地勾勒出「東華創英所」的特殊性與重要性,提醒我們今日繁盛的臺灣文化風景的來源之一,這其中心血與感想,值得銘刻於文學史。

此外,這一輯裡也有許多對於創作者來說相當難得的意見,比如〈從文學獎中,我看見……〉,我想不僅是文學獎參賽者受用,也精準講出了曾擔任過文學獎評審(如我)的心聲。即使並非取樣自近一兩年,其中最深刻的見地,或說是心法——「文學就是要打動你能打動的人而已」、「文學是一場遭遇」——以及洞見——「臺灣文學可以汲獲的養分其實非常豐腴,因為在這麼小的島上,我們容納了比絕大多數國家更多元的族群以及歷史,而且是每天都在彼此互動交涉中」——至今仍受用,不僅未顯過時,反倒更以時間驗證了其先見之明。

無論新舊版本,書中收錄的最後一篇都是〈我拿起一本瑞蒙・卡佛〉,其意味深長。在我看來,瑞蒙・卡佛最了不起的作品,當屬〈大教堂〉,如果能夠懂得,無論誰讀這篇作品,想必都會「有一種溫暖激動的感覺」(郭強生語)。

故事很簡單:一對夫妻,太太有個丈夫不認識的盲眼好友來到家裡作客,丈夫原先對這位奇妙的來客保持距離,到了夜晚,兩人卻因為一同「看」著電視畫面上的大教堂,而突破了隔閡。一個是看得見的人,一個是看不見的人,卻是看不見者引導了看得見的人去「看」。

如何見得他人之所見?這是日常生活裡的最大難題,否則我們也不會有那麼多因誤解而產生的摩擦衝突;但這卻也是我們內心深層的渴望——看到他人之所見,也讓他人看到我之所見。文學之心往往是在這樣高維度的聯通裡傳遞。而這,不也是《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辛苦》整本書的寓言嗎。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辛苦​
作者:郭強生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郭強生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紐約大學(NYU)戲劇博士,回國後先於國立東華大學任教,協助創立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目前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2021年獲第八屆聯合報文學大獎。中篇小說《尋琴者》獲2020台灣文學金典獎、Openbook2020年度好書獎、2021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首獎、2020金石堂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獎、2020博客來年度選書。曾以《非關男女》獲時報文學獎戲劇首獎;長篇小說《惑鄉之人》獲金鼎獎;《夜行之子》、《斷代》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短篇小說〈罪人〉榮獲2017年九歌年度小說獎。散文集《何不認真來悲傷》獲開卷好書獎、金鼎獎、台灣文學金典獎肯定;《我將前往的遠方》獲金石堂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獎。
 
優遊於文學與文化不同領域,其文字美學與創作視角成熟沉穩,冷冽華麗,從激昂與憂鬱之人性衝突中淬取恣放與純情,澎湃中見深厚底蘊。除小說與戲劇外,其他散文出版作品包括《來不及美好》、日記文學《2003╱郭強生》,以及評論文集《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文學公民》、《在文學徬徨的年代》等多部。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