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讀一本書,耳中怎麼會盈滿海的聲音:Suzy Lee《海浪》

2020-03-15 10:00

《海浪》內頁(本文圖像由大塊文化提供)

請閉上眼睛10秒鐘,回想你上一次去海邊的情景。海浪撲打岸邊,潮來潮往沖刷出規律的聲音。眼睛睜開,將腦中影像切換成眼前的繪本《海浪》。海浪聲繼續著,一陣一陣灌進你的耳朵。但,這是紙本書,不是有聲影片,聲音從何而來呢?

《海浪》是一本極易引起讀者共感的無字繪本,它講述的是大多數人都有過的親身經歷——在沙灘上跟海浪追逐,盡情玩水的時光。無字書沒有文字的引導(或干擾),讀者能更專注在圖像所提供的大方向和小細節,並以經驗或想像力等,補足每個頁面敘述的時間切片,使得畫面的詮釋因人而異,這是無字書特有的閱讀樂趣。

隨意翻閱這本書,不難發現,視角從頭到尾幾乎都是一樣的,地平線、遠山、沙灘是不變的背景。除了海水和後段的天空是藍色的,其他部分只有黑白灰。

hai_lang_0w1200.png

通常,畫面裡的背景越單純,讀者就越容易從動作和表情去感受角色的心情變化。於是,這本書裡,表情動作精準超絕的小孩與海鷗,就能引導讀者藉自己的話語,說出作者設定好的故事。

海浪雖然沒有五官,卻也極具表情。Suzy Lee把她筆下的海擬人化,她將海浪原有的特性轉化成帶有人性的動作,會像玩遊戲時那樣舉起手作勢嚇人,也會飛撲。當然,這些象徵性的動作之所以成立,都是因為小孩的回應。我本來以為,只是小孩自己「在」海浪裡玩得很開心,但原來,其實是小孩「和」海浪一起玩得很開心!

我們早已習慣一本「書」長的樣子——由同一側將紙張裝訂在一起、得一頁一頁翻開、每一頁都看得到中線。繪本的構圖和文字位置,只要安排在適當的可視範圍,閱讀過程中,讀者的視線就會自動消弭了明顯存在的中線。但有趣的是,創作者也可以故意讓讀者看到它,像是翻譯作品《誰都不准通過!》、《書中有一道牆》等。《海浪》則更進一步讓讀者跟著書中角色,掉進中線裡。

booksw500.png

在第一次閱讀這本書之前,我並不曉得這本書如此巧妙,只是純然從圖畫表現和翻頁的節奏,享受這個故事。但是全書唯一看不到小孩的那一頁,讓我困惑:為什麼撲上來的海浪,會是鏡像式左右對稱的呢?當我努力在畫面中找線索時,發現了明明看到、卻被我忽略了的細節——小孩第一次從左邊伸手試探,那個應該超出中線的手掌消失了。

02_1.jpg

這不可能是個失誤。下一頁她位移到了屬於海浪的右半邊,頭與身體朝著前方(右),眼睛望向後方(左),這一刻,故事外的我和故事裡的她,同時明白了:那條線不只是一條中線,它還是一道多啦A夢的任意門!看著她的視線,讓我好想把中線那條因為裝訂而形成的縫,扳開一點,找出小孩被蓋住的部分手腳。但當然找不到任何東西啊,就像我們在任意門外即使繞了一圈,也還是看不到門內的另一個世界!

hai_lang_1w800_0.png

hai_lang_02w800_0.png

在幾篇訪談裡,Suzy Lee都提及這道線隔開了現實與幻想的世界,可是我更喜歡把它想成,是小孩跨越了她心中的那條線,跟海浪變成朋友。如同前面我提到的,作者將海浪擬人化了,海浪的高低漲退,不再只是大自然的變化,更是和小孩的互動。所以那陣看似鏡像對稱的海浪,對我來說,是變成朋友的他們玩開了,海浪往小孩撲過去,雙臂高舉的樣子吧(不過我還是不懂為什麼這一張轉換了視角)。我還想,海浪是不是等這個小孩來玩,等很久了呢?從一開始,它就在提醒我們那條線的存在了。

當大浪唰的打下來,小孩的衣服濕透了,變成代表海水的藍色,還因為重量往下墜、把肩帶都拉長了。她臉上黏著濕頭髮,表情好像還有點驚嚇的樣子,但那一刻,世界變得有點安靜,背景的遠山再次浮現,回到現實。接下來聽到的是小孩叫媽媽來看貝殼的聲音、海鷗漸遠的叫聲、海浪累了,攤平在沙灘的聲音。而讀者,就是從這樣有直白、有層次的圖像表現,看到聲音的。

Suzy Lee不只讓我們看到一個故事,更讓我們看到了一本「書」,當我們同時意識到這兩樣東西,就看到了一件完整的作品。

wave300.png 海浪
Wave
作者:蘇西.李 (Suzy Lee)
譯者:吳文君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蘇西・李(Suzy Lee)
她的書籍在世界各地出版並廣受好評,《愛麗絲幻遊奇境》(Alice in Wonderland)是她打響國際知名度的第一本書。著名的作品還有《海浪》(Wave),MirrorShadow,被稱為The Border Trilogy。

《海浪》獲得了美國插畫家協會原創藝術展金獎,《海浪》和Shadow被選為紐約時報最佳兒童圖畫書。她於2016年入圍國際安徒生文學獎插畫家獎候選人(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s for Illustration, Shortlist 2016)。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