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漫畫》我所知道的距離:讀陳沛珛《暫時先這樣》與61Chi《城市裡,有時候》

陳沛珛《暫時先這樣》內頁圖像(本文圖像由大辣文化提供)

1. 手臂

和病人之間最適當的距離,是一隻手臂。

不要太遠,太遠顯得疏離;不要太近,太近會使彼此有壓迫感。這是好幾年前還在接受訓練,門診錄影教學時,老師告訴我們的事。

影片前轉、回放,鏡頭內是住院醫師與同意錄影的病患,前輩及同儕此際擔任了找碴的觀眾,他們踴躍提供關於看診技巧的修正意見,很多是我不曾留意過的,也因此,印象中的錄影教學總是令人捏緊了心臟。不過,我確實從裡頭學到了許多眉角。

如今想想,那些眉角,泰半都與距離有關。

比方說,理學檢查該由接觸面積最小的做起,從最不具有侵略性的開始。於是,翻眼瞼應優先於診視喉嚨,摸頸部優先於掀衣聽胸腔——一步一步,不要驚擾、不要唐突,那感覺,相近於真心與某人來往。

幾回教學,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對病人的稱謂被提出討論。那支影帶裡,我稱呼初診病人的名而不是姓,老師說,初次見面就這樣,似乎太親密了,距離應當要再拉遠一點。

時近,時遠,如相機鏡頭般時刻調整著焦距。我內在的齒輪不斷嚙合拿捏:怎樣才是適當的呢?什麼語言行為才又是合宜的?後來,便不自覺留心觀察著距離這樣微妙的尺度。

中學時學過生物距離,指的是兩個同類彼此感到舒適的範圍,切換成現實,可能是車廂裡不得不被填滿的最後那個座位。顯然,這段距離與國族和文化有相當大的關係。曾經讀過一篇關於「芬蘭距離」的報導,文章以詼諧語氣,傳達芬蘭人無論排隊、獨處、互動,都傾向於保留較大的個人空間,這寬大的留白,在我到其他國家旅行時,相對感覺被消弭得很窄、很近。而我以著不具客觀社會學證據的印象,總覺緯度高的地域偏疏冷,緯度低的國度則較為熱情、奔放。但常常目測距離並不等於心理距離,或許也因無可奈何的地狹人稠,在香港茶餐廳搭枱共桌,墨西哥城的地下鐵通勤,人們皆得肩肘互擊,臀腿相依。我一個異鄉客廁身其中,挨蹭幾天,竟也有種跟著過日子的恍惚了。

2. 肩踵

即便在這島上,城市間的個體距離仍是初來乍到最易感的差異。結束12年的求學工作後,從疏闊悠緩的台南回到家鄉台北,起先最不習慣的,是摩擦的肩踵,互貼的胸背——我閃躲側面匆匆行來的人,橫過龐大車陣,擠上乘客幾乎溢出的捷運,被後腦勺及背包圍困,聽見此起彼落的噴嚏,咳嗽,呼吸。電扶梯上,我慣於與前者相隔一階,卻往往覺得後方那位和我太過靠近。

當然,不需要太久,我就適應了。然而這樣大量雜沓的生物密度,濃縮在一格格漫畫框中,意外地成了親切且充滿台味的生活風景。

插畫家陳沛珛頗具靈氣的圖畫小說作品《暫時先這樣》,樸拙的線條,水彩派泥灰(Payne’s Gray)層層堆疊的蒼鬱色調,便寫實而細緻地呈現出典型台灣城市圖像:高速公路上望不見盡頭的回堵車流、高架橋邊老舊住宅櫛比鱗次的窗、懸垂在窗外的冷氣機……我尤其喜歡畫作裡那些人物的日常。

開篇〈Nest〉,女孩搭上夜間客運,戴好口罩,睡去,歷數小時移動,下客運,回到租屋處,由這些情節,我知道她剛返鄉歸來,重新堅強地成為這城的勞動者。也喜歡作者埋伏的色彩暗示,灰、藍、黑等低彩度為主的畫面整體,偶爾會有提亮的顏色,那是待洗待醃的一鍋酸黃梅子,是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的紅色牌匾,是跟丟的街貓身上棕褐的斑紋。當這些顏色現身,我明白,它們或許就是日子褶皺裡,一點點引人注目的重心。

zan_shi_xian_zhe_yang_-1617w800.png


zan_shi_xian_zhe_yang_-3233w900.png

《暫時先這樣》內頁

城市生存,是不是失望總多過於期望?巧合間,我發現插畫家61Chi的《城市裡,有時候》也採灰墨色系打底,勾勒都會即景。《城》書像是精鍊短小的寓言,視角聰明獨特,每則只用一頁篇幅,三格至九格的圖畫,便精準捕捉了現代特有的寂寞和疏離。

譬如她說,「城市裡,有時候,生活是焦慮。」相襯的圖,是失去面目的主角與提款機,最末焦點落在交易明細表的可用餘額。她且說,「你需要幾秒鐘的喘息。」讀者看見,荒涼的公寓水塔頂端,群鳥飛掠,有一隻落單,棲止歇息。又譬如,她某一則讓我會心失笑了:「有時候,螢幕操控著你。」那九宮格的圖,就完全只是名女子獨自外食吃麵的長鏡頭,她左手持手機,右手持餐具,起起伏伏,一張臉的表情隨著螢幕而悲喜。於是我啞然想著——那不正是我嗎?她畫的不正是街巷食肆裡、這張桌子以外前後左右的誰嗎?

cheng_shi_li_you_shi_hou_w900.png


da_la_-cheng_shi_li_you_shi_hou_-2_s.jpg

《城市裡,有時候》內頁

3. 彈指

如今,我確實是個多半透過螢幕收放感知的人了。那年,回台北前不久,臉書開始提供messenger功能,約莫同時,Line也逐漸進入了生活,成為聯絡事情——甚至是工作——的主要管道。我上臉書,收看訂閱的粉絲專頁,滑過朋友的動態,按讚表示已閱,按愛心表達支持,回覆貼文下的留言與臉友互動,偶爾跑去別人家參一腳聊天。感謝網路通訊,它讓我與世界感覺相距咫尺,即使是孤身旅行,我也並沒有覺得孤單。

然後,我接到了朋友的來訊。由messenger寄來。她說,打算離開工作十餘年的台南,要換到別的城市居住了,近日內,就會去新的地方面試,這一回,可能是真的吧。

收到訊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生存不易,知道她反覆猶豫幾年了,我替她能換份工作而高興,但也擔心,會就此失去了一個朋友。這是我個人微小的憂慮。過去,當我們都還求學待在南方時,宿舍有電話,我們常打免費內線。那也是醫院使用call機及傳統手機傳呼的年代,發信者得登入院內電信系統,由網路輸入文字傳訊,字數限制,內容講求短小精要,雖然如此,我們不時利用著這系統傳遞訊息。某回,我外帶排骨飯給值班中未能出席導談大餐的她,一邊致歉餐廳目前只有排骨便當的選項;未料過了不久她窩心傳來:「沒關係,謝謝妳,排骨飯也很好吃。」

後來,是我先離開了台南。當距離拉遠,生活不這麼靠近,或許都怕驚擾彼此,我們已不再隨意撥打電話給對方,而改用messenger文字。這裡沒有字數限制了,還有貼圖可以幫忙誇張情緒。幾年下來,我們仍交換了不少近況,但看不見彼端真實表情的我,有時覺得,聲音到底還是比文字來得可靠。

她在訊息裡寫,「接下來要去遙遠的城市定居了,從零開始。」她所說的憧憬的遠方城市,是一個我未曾認識、未曾久住的他方。我想像,搬遷的時刻終於到來,當她離開我們熟悉的台南,那些共同交集一樣樣被減除,當鐵道乘載著她,奔向新棲之處,列車軌跡由實線跑成一道虛線……她必然將在異地建立起一套新的生活秩序,裡面充滿我未知的人事物。有一天,會不會我將只能瀏覽,卻不再能進入她的世界?

在網路的這端,我一字字鍵下並送出:祝福妳一切順利。

zan_shi_xian_zhe_yang_w250.png

暫時先這樣
For the Time Being
作者:陳沛珛
出版:大辣文化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cheng_shi_li_you_shi_hou_w250.png 城市裡,有時候
Sometimes in the City
作者:61Chi
譯者:Daniel Teitler
出版:大辣文化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