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書初出版時,並不特別暢銷或立即得到廣大迴響,卻能等到適當的時機重新出現於讀者面前,繼續吸引著不同世代的人。有些作品初問世時看似走得平實,後來的作品卻永遠有它的影子,它的出現改變了後起的創作。《與神的契約》這本圖像小說即是這樣,1978年於美國面市,無論是版型還是內容,都有別於美國60年代興起的地下漫畫、英雄漫畫以及報紙連載漫畫。
圖像小說這個概念不是威爾.埃斯納(Will Eisner)發明的,他用副標「一本圖像小説」來定義這部《與神的契約》,這種做法在當時雖不尋常,但比起那時美國興起的地下漫畫自我揭露或尖銳嘲諷的辛辣成人內容,這樣的定義行為也不能算是非常大膽創新。相反地,這種做法幾乎可以看作是追求「古典」的表現,因為這是建立在「漫畫也要有文學高度」這個想法之上。
在人們把漫畫當作挑釁的1960、70年代,脫序、刺得扎眼的地下漫畫就是對虛偽的上一代的反叛抗議。《與神的契約》卻不是這樣,它嘗試改變漫畫的地位,想用漫畫追求小說的寫實與嚴肅,這是一種在當時不算討好、不那麼切合時代精神的做法,卻在初版時成功地讓平常不評論漫畫的報紙與雜誌給予好評,反過來把讀者拉回作品本身,而不先以它的「範疇錯亂」(漫畫?文學?)直接下定論。
這本書在初版時讓書店老闆在分類上傷透腦筋,到底該放在文學小說類或者漫畫類?有人甚至放到宗教類。(再往前推,通路應該是書店還是漫畫店?還是兩者都可?)有了這樣的試探和越界,才有現在我們書市上百花齊放的各種圖像小說。
如今大家對漫畫的定義與想像不再狹隘,無論重新或首次翻開《與神的契約》都會發現,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不是一部喧嘩、叫嚷著自己有多特殊的作品。但試著想像《與神的契約》初次上市的年代,文學小說讀者與漫畫讀者手上拿著一本近200頁,內容寫實不搞笑,場景不具動態感的漫畫書,心想:「我該拿它怎麼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本書勇敢地擺脫大眾對它身上兩種元素的個別既定印象:(漫畫)圖像和小說,因此它註定得以本身說故事的功力來一決勝負。
▇關鍵的過渡:繼承無字小說,開啟圖像小說
《與神的契約》的重要,不只是試圖打破漫畫與文學壁壘分明的刻板印象,也因為它處於過渡的關鍵位置。在它之後,精彩作品無數,近代圖像小說在內容形式上都見得到大膽、成熟的嘗試,難得的是《與神的契約》同時承襲了20世紀初歐洲大陸乃至美國的無字小說(wordless novel)的「傳統」,這種無字小說是由表現主義版畫而來(當時視為「現代」的作品),由一面面版畫組成的連環故事。
無字小說之中最能看到對《與神的契約》直接影響的,就是來自林德·瓦爾德(Lynd Ward)1929年出版的《上帝之子》(God’s Man )。《上帝之子》與《與神的契約》的第一篇都有與神簽訂契約的母題。埃斯納繪畫的細緻程度有杜勒(Albrecht Dürer)時代版畫的影子,同時也與無字小說出現類似構圖及看似動態的靜態畫面。例如《與神的契約》、《上帝之子》以及早《上帝之子》10年出版的無字小說《激情之旅 》(Passionate Journey )中不約而同出現的男抱女畫面:
左起《激情之旅》法朗士.麥綏萊勒(來源 )、埃斯納《與神的契約》(大辣出版提供)與(《上帝之子》林德.瓦爾德(來源 ))
這些故事描繪出與神訂定契約後的懊悔與絕望,男子垂頭走路,一個面向無盡黑暗,一個浸泡在大雨之中。
埃斯納《與神的契約》(左,大辣出版提供),及林德.瓦爾德《上帝之子》內頁圖(來源 )
《與神的契約》的敘事技巧,其實有些是無字小說中的手法,只是轉而成為漫畫敘事美學。例如光影明暗的呈現,是版畫組成的無字小說關鍵的美學元素,在〈與神的契約〉這篇故事裡,空間裡的光影牽動著劇情,光無論以何種形式出現時,都藏著敘事關鍵:老赫許參加完養女葬禮回到家門前,那一頁畫面的左上方出現不明光體;在與上帝爭論並拋棄契約前,他獨自在房裡點燃了蠟燭;年輕時的赫許在火堆前與神訂下契約;赫許猝死時,天上無雨,只有狂風和一道閃電;克瑞克撿到赫許與神的契約,便在一盞光亮的街燈下完成了與神的契約。
▇神學?文學?哲學?圖像?
上帝在這裡是否以光的形式出現?這延伸出更深一層的主題:〈與神的契約〉中,上帝沒有被具體描繪出來,神與人的契約到底是單方面的,還是雙向的?或者信仰就是人與神之間的契約?赫許自己立的契約,是單方面的嗎?跟透過拉比所立的契約有什麼不同?這裡的光不只是自然現象產生的光,也有人工製造的光,火堆、蠟燭與街燈的出現,都與契約的訂立與解除有關。
赫許所點的燭光彷彿暗示了,養女的死讓他不再只是個「行動者」,遵守契約繼續施善行。他開始懷疑上帝,這樣的懷疑讓他成為「思考者」。他對上帝的報復是不再遵守與神的契約,也就是違背猶太教的規範,幾乎可見他對上帝毀約的憤怒逐漸大過對養女的憐愛與思念。
《與神的契約》多用鳥瞰視角,符合了故事中1930年代移民所住的公寓空間感。由上往下望的視角設定,在書裡的三個故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與神的契約〉被欺負的克瑞克撿到了石頭刻成的契約,這時讀者幾乎是以上帝視角望向克瑞克,克瑞克撿到契約後,對著上方回望,同時與讀者互視。〈街頭歌手〉中打賞歌手的住戶,都是由公寓中的窗戶往下丟錢,他們觀看歌手的方式是從上而下的。〈管理員〉裡的管理員在與小女孩展開追逐時,被住戶由上往下審判式地斥喝,由上而下的注視與譴責令他難以忍受。
《與神的契約》大量使用鳥瞰視角
這些故事多談論小人物道德兩難的處境,被人利用,再利用別人的算計。埃斯納挑出這些人物命運中最戲劇性的一刻,以洗練的方式刻畫他們扭轉自身命運的瞬間。讀者有機會以近乎全知視角理解一個人物,因而無法對這些人做簡單絕對的道德批判。
▇小人物的算計與單純
像在〈管理員〉中,管理員是個不友善、粗鄙且帶有種族主義思想的壯漢。在特寫鏡頭裡他吐著口水,房客只能恐懼地壓縮在頁面左上方,呈現了管理員與房客的權力關係。奇妙的是,這一頁的文字與圖像有著極大的反差:「或許是他們(房客)不了解的事情助長了恐懼」。管理員真的像最表層我們所讀到的那樣毫無可取之處嗎?埃斯納的敘事功力展現威力,因為我們對管理員的理解與看法,絕對不會只停留在一開頭的描述。
管理員是個活生生的人物,他是整篇故事最孤單的角色,他有人類的弱點,受到誘惑時雖然掙扎過,但仍向敗德一方投降。為什麼公寓鄰居與管理員的衝突,最後卻是以他的自殺收場?被鄰居小女孩誘惑、被偷了大筆金錢都不是主因,他的家、他的愛犬與他的工作都在這間公寓,逼他離開自己的地盤,他的孤單和一種非顯而易見的「正直」才是他終結生命的原因。
管理員真的像鄰居說的是性變態嗎?大剌剌地把裸女照掛在房間的每一處,手臂上刺著母親與愛心圖案,其實反而顯示了他的「單純」。小女孩下毒害死愛犬雨果讓他幾近崩潰,他要報復時卻又剛好被鄰居逮個正著,他無從解釋,鄰居對他早已不滿,抓到完美證據後只需要「由上往下」對他進行審判即可。
審判之後,服刑之前,管理員做的事卻是去把煤炭補滿,完成自己最後的工作。他抱著死去的愛犬對著警察大喊:「…...這是我的房間,我是這裡的管理員!」他自殺之後,鄰居的評論迴盪在公寓之間,小女孩數著鈔票,於此埃斯納的寫實與諷刺發揮得淋漓盡致。
▇字體與風格化
光是看到故事的開頭,就可以發現埃斯納對字體的用心,這是他的敘事中很重要的元素,既提供訊息,同時將其風格化融入場景之中。繁中版有技巧地保留埃斯納幾個重要的字體安排,同時放上翻譯。〈與神的契約〉第一頁的石碑便是標題,上帝(God)是英文,字體設計卻是仿造希伯來文,也呼應故事中的設定。〈街頭歌手〉開頭的字體是歌手收到住戶丟來的關鍵紙片;〈管理員〉開頭字體質地像是磚頭,讓標題像是鏤刻在建築物上。埃斯納所繪製的畫面多帶靜態感,即使角色有動作也不強調連貫,每一頁都自成一格,每一頁都有自己的開頭與結尾,或直接以一個場景占滿一頁,像舞台劇的場景轉換,不一定帶有絕對的連貫。
(左)〈與神的契約〉首頁圖像與〈街頭歌手〉首頁圖像
埃斯納有意識地選擇何時背景要細緻完整,何時只需點綴地放上「道具」,像是〈街頭歌手〉中,歌手一到女伶家,我們便能清楚掌握他們所處的空間,卻不需要每一格都看到完整的佈景。有時讀者可以看到角色的姿勢像是舞台劇的劇照,同時具備靜態與動態感,像是〈街頭歌手〉中女伶對著自己以前演出的海報唱歌。
〈管理員〉首頁圖像
▇永遠能迎接新生代讀者的圖像小說
四篇故事的共同點之一是都帶著輪舞式的結構:結尾又回到開頭,開頭就是結尾。〈與神的契約〉最後克瑞克撿到石刻的契約,填上了自己的名字;〈街頭歌手〉的艾迪繼續在不同的街道上唱歌;〈管理員〉在最後以兩頁暗示,這間公寓將招聘新管理員;〈自助度假村〉裡中年、青年、少年三代不同人物在自助度假村的性體驗,母親對受「成年禮」衝擊的少年嘮叨著:「現在你是一家之主了!」彷彿預示著世代之間看似不同的愛情、金錢與性觀念其實隨著年齡不斷輪迴。
就像許多出色的作品,《與神的契約》裡每個細節都不是偶然,埃斯納創作的過程多少可以證明這點。他花了兩年時間完成這部作品,中間經歷不斷重修、重寫、重畫。他沒給這部作品訂下交稿期限(但同時十分自律地工作),因此有很大的空間做各種嘗試,直到確定那是最適合的為止。這樣的作品允許我們「想得過多、挖得過深」,經得起我們細讀、重讀。
埃斯納自己說:「這本圖像小說代表我作品的精華部分,知道它現在能觸及新生代的讀者,帶給我莫大的滿足。」寫完這句話的隔一年(2005年),埃斯納過世,《與神的契約》則繼續跨越時間空間,面向新的讀者群。
參考資料
Schumacher, Michael: Will Eisner: a dreamer's life in comics , New York: Bloomsbury, 2010.
Tuusvouri, Jarkko: “Philosophy in the Bargain: A Contract with God (1978) by Will Eisner”, in: Graphic Novels as Philosophy , McLaughlin (Hg.), USA: University of Press of Mississippi, 2017.
與神的契約:百年冥誕紀念版
A Contract with God: And Other Tenement Stories
作者:威爾.埃斯納(Will Eisner)
譯者:李建興
出版:大辣出版
定價:60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威爾.埃斯納(Will Eisner)
出生在紐約,美國漫畫教父,著有傳奇夾報連載漫畫《閃靈俠》(The Spirit)、15本圖像小說和3本影響深遠的教科書作者。現今漫畫業的最高獎項「埃斯納獎」(Eisner Awards)以他命名以茲表彰。
網站:www.willeisner.com
Tags:
有些書初出版時,並不特別暢銷或立即得到廣大迴響,卻能等到適當的時機重新出現於讀者面前,繼續吸引著不同世代的人。有些作品初問世時看似走得平實,後來的作品卻永遠有它的影子,它的出現改變了後起的創作。《與神的契約》這本圖像小說即是這樣,1978年於美國面市,無論是版型還是內容,都有別於美國60年代興起的地下漫畫、英雄漫畫以及報紙連載漫畫。
圖像小說這個概念不是威爾.埃斯納(Will Eisner)發明的,他用副標「一本圖像小説」來定義這部《與神的契約》,這種做法在當時雖不尋常,但比起那時美國興起的地下漫畫自我揭露或尖銳嘲諷的辛辣成人內容,這樣的定義行為也不能算是非常大膽創新。相反地,這種做法幾乎可以看作是追求「古典」的表現,因為這是建立在「漫畫也要有文學高度」這個想法之上。
在人們把漫畫當作挑釁的1960、70年代,脫序、刺得扎眼的地下漫畫就是對虛偽的上一代的反叛抗議。《與神的契約》卻不是這樣,它嘗試改變漫畫的地位,想用漫畫追求小說的寫實與嚴肅,這是一種在當時不算討好、不那麼切合時代精神的做法,卻在初版時成功地讓平常不評論漫畫的報紙與雜誌給予好評,反過來把讀者拉回作品本身,而不先以它的「範疇錯亂」(漫畫?文學?)直接下定論。
這本書在初版時讓書店老闆在分類上傷透腦筋,到底該放在文學小說類或者漫畫類?有人甚至放到宗教類。(再往前推,通路應該是書店還是漫畫店?還是兩者都可?)有了這樣的試探和越界,才有現在我們書市上百花齊放的各種圖像小說。
如今大家對漫畫的定義與想像不再狹隘,無論重新或首次翻開《與神的契約》都會發現,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不是一部喧嘩、叫嚷著自己有多特殊的作品。但試著想像《與神的契約》初次上市的年代,文學小說讀者與漫畫讀者手上拿著一本近200頁,內容寫實不搞笑,場景不具動態感的漫畫書,心想:「我該拿它怎麼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本書勇敢地擺脫大眾對它身上兩種元素的個別既定印象:(漫畫)圖像和小說,因此它註定得以本身說故事的功力來一決勝負。
▇關鍵的過渡:繼承無字小說,開啟圖像小說
《與神的契約》的重要,不只是試圖打破漫畫與文學壁壘分明的刻板印象,也因為它處於過渡的關鍵位置。在它之後,精彩作品無數,近代圖像小說在內容形式上都見得到大膽、成熟的嘗試,難得的是《與神的契約》同時承襲了20世紀初歐洲大陸乃至美國的無字小說(wordless novel)的「傳統」,這種無字小說是由表現主義版畫而來(當時視為「現代」的作品),由一面面版畫組成的連環故事。
無字小說之中最能看到對《與神的契約》直接影響的,就是來自林德·瓦爾德(Lynd Ward)1929年出版的《上帝之子》(God’s Man)。《上帝之子》與《與神的契約》的第一篇都有與神簽訂契約的母題。埃斯納繪畫的細緻程度有杜勒(Albrecht Dürer)時代版畫的影子,同時也與無字小說出現類似構圖及看似動態的靜態畫面。例如《與神的契約》、《上帝之子》以及早《上帝之子》10年出版的無字小說《激情之旅》(Passionate Journey)中不約而同出現的男抱女畫面:
這些故事描繪出與神訂定契約後的懊悔與絕望,男子垂頭走路,一個面向無盡黑暗,一個浸泡在大雨之中。
《與神的契約》的敘事技巧,其實有些是無字小說中的手法,只是轉而成為漫畫敘事美學。例如光影明暗的呈現,是版畫組成的無字小說關鍵的美學元素,在〈與神的契約〉這篇故事裡,空間裡的光影牽動著劇情,光無論以何種形式出現時,都藏著敘事關鍵:老赫許參加完養女葬禮回到家門前,那一頁畫面的左上方出現不明光體;在與上帝爭論並拋棄契約前,他獨自在房裡點燃了蠟燭;年輕時的赫許在火堆前與神訂下契約;赫許猝死時,天上無雨,只有狂風和一道閃電;克瑞克撿到赫許與神的契約,便在一盞光亮的街燈下完成了與神的契約。
▇神學?文學?哲學?圖像?
上帝在這裡是否以光的形式出現?這延伸出更深一層的主題:〈與神的契約〉中,上帝沒有被具體描繪出來,神與人的契約到底是單方面的,還是雙向的?或者信仰就是人與神之間的契約?赫許自己立的契約,是單方面的嗎?跟透過拉比所立的契約有什麼不同?這裡的光不只是自然現象產生的光,也有人工製造的光,火堆、蠟燭與街燈的出現,都與契約的訂立與解除有關。
赫許所點的燭光彷彿暗示了,養女的死讓他不再只是個「行動者」,遵守契約繼續施善行。他開始懷疑上帝,這樣的懷疑讓他成為「思考者」。他對上帝的報復是不再遵守與神的契約,也就是違背猶太教的規範,幾乎可見他對上帝毀約的憤怒逐漸大過對養女的憐愛與思念。
《與神的契約》多用鳥瞰視角,符合了故事中1930年代移民所住的公寓空間感。由上往下望的視角設定,在書裡的三個故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與神的契約〉被欺負的克瑞克撿到了石頭刻成的契約,這時讀者幾乎是以上帝視角望向克瑞克,克瑞克撿到契約後,對著上方回望,同時與讀者互視。〈街頭歌手〉中打賞歌手的住戶,都是由公寓中的窗戶往下丟錢,他們觀看歌手的方式是從上而下的。〈管理員〉裡的管理員在與小女孩展開追逐時,被住戶由上往下審判式地斥喝,由上而下的注視與譴責令他難以忍受。
這些故事多談論小人物道德兩難的處境,被人利用,再利用別人的算計。埃斯納挑出這些人物命運中最戲劇性的一刻,以洗練的方式刻畫他們扭轉自身命運的瞬間。讀者有機會以近乎全知視角理解一個人物,因而無法對這些人做簡單絕對的道德批判。
▇小人物的算計與單純
像在〈管理員〉中,管理員是個不友善、粗鄙且帶有種族主義思想的壯漢。在特寫鏡頭裡他吐著口水,房客只能恐懼地壓縮在頁面左上方,呈現了管理員與房客的權力關係。奇妙的是,這一頁的文字與圖像有著極大的反差:「或許是他們(房客)不了解的事情助長了恐懼」。管理員真的像最表層我們所讀到的那樣毫無可取之處嗎?埃斯納的敘事功力展現威力,因為我們對管理員的理解與看法,絕對不會只停留在一開頭的描述。
管理員是個活生生的人物,他是整篇故事最孤單的角色,他有人類的弱點,受到誘惑時雖然掙扎過,但仍向敗德一方投降。為什麼公寓鄰居與管理員的衝突,最後卻是以他的自殺收場?被鄰居小女孩誘惑、被偷了大筆金錢都不是主因,他的家、他的愛犬與他的工作都在這間公寓,逼他離開自己的地盤,他的孤單和一種非顯而易見的「正直」才是他終結生命的原因。
管理員真的像鄰居說的是性變態嗎?大剌剌地把裸女照掛在房間的每一處,手臂上刺著母親與愛心圖案,其實反而顯示了他的「單純」。小女孩下毒害死愛犬雨果讓他幾近崩潰,他要報復時卻又剛好被鄰居逮個正著,他無從解釋,鄰居對他早已不滿,抓到完美證據後只需要「由上往下」對他進行審判即可。
審判之後,服刑之前,管理員做的事卻是去把煤炭補滿,完成自己最後的工作。他抱著死去的愛犬對著警察大喊:「…...這是我的房間,我是這裡的管理員!」他自殺之後,鄰居的評論迴盪在公寓之間,小女孩數著鈔票,於此埃斯納的寫實與諷刺發揮得淋漓盡致。
▇字體與風格化
光是看到故事的開頭,就可以發現埃斯納對字體的用心,這是他的敘事中很重要的元素,既提供訊息,同時將其風格化融入場景之中。繁中版有技巧地保留埃斯納幾個重要的字體安排,同時放上翻譯。〈與神的契約〉第一頁的石碑便是標題,上帝(God)是英文,字體設計卻是仿造希伯來文,也呼應故事中的設定。〈街頭歌手〉開頭的字體是歌手收到住戶丟來的關鍵紙片;〈管理員〉開頭字體質地像是磚頭,讓標題像是鏤刻在建築物上。埃斯納所繪製的畫面多帶靜態感,即使角色有動作也不強調連貫,每一頁都自成一格,每一頁都有自己的開頭與結尾,或直接以一個場景占滿一頁,像舞台劇的場景轉換,不一定帶有絕對的連貫。
埃斯納有意識地選擇何時背景要細緻完整,何時只需點綴地放上「道具」,像是〈街頭歌手〉中,歌手一到女伶家,我們便能清楚掌握他們所處的空間,卻不需要每一格都看到完整的佈景。有時讀者可以看到角色的姿勢像是舞台劇的劇照,同時具備靜態與動態感,像是〈街頭歌手〉中女伶對著自己以前演出的海報唱歌。
▇永遠能迎接新生代讀者的圖像小說
四篇故事的共同點之一是都帶著輪舞式的結構:結尾又回到開頭,開頭就是結尾。〈與神的契約〉最後克瑞克撿到石刻的契約,填上了自己的名字;〈街頭歌手〉的艾迪繼續在不同的街道上唱歌;〈管理員〉在最後以兩頁暗示,這間公寓將招聘新管理員;〈自助度假村〉裡中年、青年、少年三代不同人物在自助度假村的性體驗,母親對受「成年禮」衝擊的少年嘮叨著:「現在你是一家之主了!」彷彿預示著世代之間看似不同的愛情、金錢與性觀念其實隨著年齡不斷輪迴。
就像許多出色的作品,《與神的契約》裡每個細節都不是偶然,埃斯納創作的過程多少可以證明這點。他花了兩年時間完成這部作品,中間經歷不斷重修、重寫、重畫。他沒給這部作品訂下交稿期限(但同時十分自律地工作),因此有很大的空間做各種嘗試,直到確定那是最適合的為止。這樣的作品允許我們「想得過多、挖得過深」,經得起我們細讀、重讀。
埃斯納自己說:「這本圖像小說代表我作品的精華部分,知道它現在能觸及新生代的讀者,帶給我莫大的滿足。」寫完這句話的隔一年(2005年),埃斯納過世,《與神的契約》則繼續跨越時間空間,面向新的讀者群。
參考資料
與神的契約:百年冥誕紀念版
A Contract with God: And Other Tenement Stories
作者:威爾.埃斯納(Will Eisner)
譯者:李建興
出版:大辣出版
定價:6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威爾.埃斯納(Will Eisner)
出生在紐約,美國漫畫教父,著有傳奇夾報連載漫畫《閃靈俠》(The Spirit)、15本圖像小說和3本影響深遠的教科書作者。現今漫畫業的最高獎項「埃斯納獎」(Eisner Awards)以他命名以茲表彰。
網站:www.willeisner.com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島讀共同體】鷹飛基隆:從尋找黑鳶重新認識基隆歷史 熱烈報名中!
閱讀通信 vol.298》在小說的世界得到自由
延伸閱讀
天橋上的魔術師I》要先知道是假,才能抵達真:盧郁佳評原著與改編漫畫
閱讀更多
漫畫評論》溺女、纏足、換肚,清代女性種種的生命困境:讀小峱峱《守娘(上)》
閱讀更多
評論》《九命人》的4種平行宇宙:星期一回收日、薪鹽、常勝、致怡的科幻對話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