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小孩算是人類,或是家畜?評《當我再次是個孩子》

很多白人相信黑人不是人,而是弱智廢物和持槍販毒的威脅,是社會福利的寄生蟲,可是白人沒有義務要養他們。如果黑人受傷生病,一定是故意裝病或弄傷自己,挑釁白人主子的權威。對敵人慈悲就是對自己殘忍,白人絕對不能輕信黑奴說辭,一定得硬起來,讓黑人知道誰才是老大。莊園裡的白人主子為黑奴隨意婚配、隨時賣掉黑奴的配偶或孩子,嘲笑黑奴的愛情,不在乎他們的感受,只用來滿足自己。黑奴對私人物品沒所有權,沒隱私權,任何人都有權翻看、剝奪。黑奴沒有行動自由,並且凡事都得請求允許。每個白人有權隨時審查、懲罰黑奴,罵他「黑鬼」、「一個黑人竟敢不懂尊敬白人」。所有黑白衝突都是黑人的錯,當然要連坐懲罰才能示儆。

我們在談黑奴逃亡小說《地下鐵道》嗎?不,我們在談雅努什.柯札克的《當我再次是個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選集》:

janusz-korczak-with-children.jpg
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雅努什.柯札克(取自Word of faces

大人鄙視小孩子不知道,沒猜到,沒料到。

大人嘲笑小孩的愛情,剝奪小孩對玩具、書本的所有權,不准他自主處置。也自認沒義務要給小孩他所需要的東西。有時擁抱小孩也只是為了自我滿足,而無視小孩的感受。

小孩受傷,大人就吼:「活該,下次你就知道別再亂跑亂鬧了吧。」相信小孩受傷是為了讓他們生氣難過。

管教無所不在,大人一見小孩就說:「扣子扣好,你鞋子為什麼沾滿泥巴?作業寫了沒?給我看耳朵,指甲剪了沒?」總之小孩沒有一件事是對的。

大人要求小孩無條件尊敬所有大人,自己卻習慣羞辱陌生小孩「小鬼」、「這麼小竟敢反咬大人一口」、「沒教養,不懂敬老尊賢」。在小孩因為受辱而憤怒顫抖時,父母往往一無所覺,逼小孩向羞辱他的大人打招呼。

小孩凡事都要請求大人允許,一再等待判決。

大人常拿小孩出氣。教師把一個小孩的錯說成全班或全世界小孩的錯,要無辜者一起受罰,真正遲到的人反而倖免於挨罵。教師還會要求全班一起孤立犯錯的小孩。

在暴政下,小孩也互相遷怒,大孩子欺負小孩子,惡霸喜歡陷害同學受罰,笑看同學萬念俱灰。

讀了《當我再次是個孩子》,我領悟到自己是如何活下來的:是靠著遺忘書中一切童年痛苦而倖存的。我記得8歲時,有天下午跑腿買香菸回外公家上坡的時候,我不知怎麼發現了:即使再痛苦難過,竟然也是會忘記的。於是我決心要記住一件事,就是我8歲。我果然記住了。也許因為只有這項資訊是中性無害的。而閱讀這本書則是被遺忘的童年愁慘在午夜海嘯反撲而來,挾著無數毒芋螺、刺水母迎頭打下來,萬毒齊發。讀者會發現,成年人大多數的行為問題,都能在書中的大人小孩互動中找到原型。

這本書收錄了兩書的內容:論述《孩子有受尊重的權利》和小說《當我再次是個孩子》。小說就像楚浮導演的電影《四百擊》,無憂甜美的結伴嬉戲,襯托出大人小孩步步進逼、主角少年百口莫辯的傷心絕望。小說開頭不久,主角小孩在走廊上追逐賽跑,一頭撞上校長的肚子,被罰隔天要找媽媽來學校。對老師、校長而言,這件事漫不經心、小得不能再小,關說一句就能搞定。然而對小孩卻生死攸關,焦慮終日。是的,這就是階級。童年就是卡夫卡的小說《城堡》,主角在官僚系統迷宮中飽受控制折磨、卻茫無頭緒。

《當我再次是個孩子》細膩刻劃小孩同情寒夜受凍的流浪狗,把牠裹進大衣裡兜去上學。經過多番扣人心弦的轉折,等意識到小狗已經脫離他的生活,猝不及防的主角「彷彿被什麼東西所引誘」,轉頭對無辜的死黨直戳痛腳,說出最狠的狠話。

這段已經使讀者大為震動,原來傷害就是這樣毫無來由、全無惡意又徹底殘酷。沒想到,它只是結尾的預演。惡霸再次伸出命運之手陷害,主角無辜受罰。當主角被剝奪了最重要的寶物,讀者發現,他的反應居然是剝奪自己珍視的一切,包括他的死黨。當體制漫不經心摧毀小孩的生活,深信非如此不能糾正小孩的劣根性、預防他變本加厲犯罪時,反將小孩逼向徹底的自毀。於是,這樣的小孩,無可避免就被視為自甘墮落、無可救藥,選擇了眼前的安逸享受和道德淪喪,寧可當社會的渣滓,不值得別人同情和投資。所以這些「社會成本」是誰所造成?

不知者無罪,而這部小說在大人理解小孩的鴻溝上架起大橋,大人無法再以不知情推諉。讀者既然知道了學校家庭司法問題和小孩行為障礙的因果循環,在統治失敗一事上,大人就有了選擇、有了責任,追究歧視體制和每個參與者就成為必然。

閱讀全程時時令人想起《跳舞的熊》:東歐賣藝家族以馴熊表演為生,從小施加痛苦讓幼熊學會服從,忘掉適應自然的冬眠覓食本能,忘掉自己原來有力量拔山倒樹。民主社會需要孩童般的信任,讓多元族群溝通協商共識,讓不同領域的人才能跨界合作;需要孩童遊戲、學習般,執著忘我的創造力,企業得以研發創新,知識界產生新理論解決現實問題。這些能力,獨裁社會的學校和家庭都必須及早閹割掉,小孩懂得猜忌,懂得排擠,懂得藏私,懂得抄襲模仿,才算社會化。解嚴不完全的台灣,正在承受因此而民主倒退、文化貧瘠、經濟停滯的苦果。改變刻不容緩。

在柯札克的全息視野中,歷經童年的我們,都曾是黑人,都是白人殖民創傷的倖存者,也是加入白人體制的變節者,仍在世襲傷害。轉型正義是為了讓痛苦到此為止,就讓本書為我們盤點傷害,重拾痛苦記憶,納入倫理視野。把小孩當人看,並不是父母、教師們所驚懼戒慎的「小孩騎到大人頭上,大人不負責任,放任小孩為禍」,而是囚熊集體獲釋,摸索陌生的春天:平等,信任,出於理解的公正,如何可能。

getimage.jpg 當我再次是個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選集
Prawo dziecka do szacunku & Kiedy znów będę mały
作者:雅努什・柯札克(Janusz Korczak)
譯者:林蔚昀
出版:網路與書出版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雅努什・柯札克(Janusz Korczak)
本名亨利・哥德施密特(Henryk Goldszmit),1878(或1879)年出生於波蘭華沙環境優渥的猶太家庭,是知名兒科醫生、作家、教育家、社會運動者,為兒童人權與教育奉獻畢生,被譽為波蘭兒童人權之父。幼時所見貧民窟兒童困境,使柯札克很早便關注兒童權益;少年因家道中落,他以家教工作養家,此時期也開始發表教育類文章;自華沙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即被徵召到日俄戰爭前線爲軍醫,令他體會戰亂給孩童帶來的痛苦。1912年,柯札克就任猶太孤兒院「孤兒之家」(Dom Sierot)院長,經營孤兒院期間,他推行以兒童為主體的教育,還開設「同伴法庭」讓孩子學習自治。二戰時,他婉拒外界救援,於1942年陪同收容的猶太兒童前往集中營,和孩子一起遇難。

柯札克之教育觀點被視為當代兒童教育潮流先鋒。1979年適逢其百歲冥誕,聯合國將該年定為「國際兒童年」。1989年通過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有逾兩百個國家簽署,其精神即源於柯札克的理念。柯札克年少便投入寫作,著作甚豐,本書以外的代表作品有《如何愛孩子》、《麥提國王執政記》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