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繪本當前,孩子最大!

2017-06-19 15:39

 

走進台灣書店的童書區,或許你看到的是琳瑯滿目的各色繪本在跟你招手。但你有沒有發現,除了少有的幾本算是「異軍突起」,其餘作品,在內容上幾乎都不脫成人的教養觀點?它們總是或暗或明地,試圖想要塞些東西給孩子。有的是為了提升智能,有的是為了培養品格,有的則是為了方便大人養出一個乖乖牌的孩子。

最近坊間就出現了一小套繪本,在書腰上大剌剌寫著:「很難想像如果沒有這本書,我該怎麼教小孩。」這種「倒退嚕」的廣告詞,完全暴露出編輯對繪本的誤用與誤解,甚至,還助長了「孩子無知無能,需要被教」的落後觀點。

殊不知,孩子在生活中的體驗與學習,其實遠勝過大人由上而下的傳輸。另外,繪本之於兒童,原本在於文學、藝術的涵養與趣味,所以,真正的好繪本是不會擺明要「教」孩子的,當然,也絕不會是大人想要拿來貼貼孩子患部的「膏藥」。

繪本是比「有用」更自由、更強大的書。它的想像、不可思議,可以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它多元多樣、不輸其他文類的描寫,可以讓孩子體會深不可測的複雜生命。至於像日本繪本作家長新太那樣跳脫常軌、「一點用處都沒有」的繪本,則是帶孩子們暢遊書間、抵達「通體舒暢」這最高境界的快樂符。

picture books01.jpg
繪本在台灣發展多年,卻一直不脫成人的教養觀點。(圖片來源:Pixabay)

可惜,繪本在台灣發展有年,卻因為目的導向、追求競爭的社會價值,以及成人世界至今尚未全然擺脫的禮教束縛,使得我們多數的成人讀者,至今依然沒能參透繪本。結果,因為成人對繪本的品味遲遲無法提升,現今孩子們所能接觸到的,就幾乎只能是偏向成人「單一口味」的繪本了。而這樣的繪本,不僅無益於孩童,甚至,有可能是有害的。

繪本的主人是小孩,理當孩子最大。但台灣的繪本發展,卻一路都是輕小孩重大人。為了讓大人掏錢買書,從早年的套書直銷到現在,幾乎都是以父母、老師的意圖為優先。不論有趣無趣,都要先讓大人覺得「淺顯易懂」,一看就看到了實用的價值,最好是能再加上精巧的包裝,例如加添「成長童書」、「品格教育」、「腦力開發」、「情緒管理」、「生命教育」之類的標籤,之後再經過專家的推薦加持。如此一來,就好像可以讓大家一邊心安理得拿來餵養孩子,一邊為成人世界「教育的、合理的、實用的」……等等單邊需求,求得最大的滿足。

然而,當這些不斷湧出、卻總是老調新彈的繪本充斥在我們的市場時,其實正預告著,台灣的繪本發展正走向單調、無趣、弱智化的危機。

picture books06.jpg
(pixabay)

早年因為繪本闕如,曾有一段百花齊放的時代。那約莫是1990年代後期到千禧後的幾年。所有的出版社無不卯足了力,將國外的繪本大量引介到台灣。那幾乎就是台灣繪本出版的「最美好年代」了。與現今相比,那時大家相對無所顧忌,不論好的、壞的繪本,都有機會在市場上和讀者照面。不過,也因為步伐走得又急又亂,一度面臨市場的過度飽和,最後,好景不再,逼得大家不得不重整隊伍。

約莫就在10年前,有些出版社退出了競逐的行列,有些則開始修正道路,他們除了越發重視市場,也漸漸變得不再勇於嘗試。就這樣,經過幾年的洗牌,市場上的繪本變得以保守、甜美討好的作品居多,至於少數幾家想要獨排眾議的出版社,雖然堅守自家的出版理念,努力推介好書,但因為這些書變得越來越難被讀者看見,所以都經營得非常辛苦。

也因此,當我們來到童書區前,縱使放眼看去台灣的繪本出版仿若一片榮景,但經典逐漸消失、汰換率高、「短命書」橫流、目的導向、優質好書難見天日……卻也都是不爭的事實。

想想,這一切都是我們這一代成人的「共業」。除了成人牽動市場走向所帶來的惡性循環外,還包括一些說故事團體或教師,無視於繪本的文學意涵,將之工具化,如火如荼地用於教學現場之故。

對教師而言,繪本不失為好的輔助教材,但如果教師都只著眼於「教」,那麼,他就會有過度簡化繪本之嫌,長此以往,對繪本的想像也就會趨於貧乏。這樣的教師恐怕只知道如何「使用」繪本,對於繪本之美以及文學的神祕和不可說,很有可能感覺遲鈍。如果這些大人所提供的繪本都一直搔不到孩子們的癢處,那我們又如何寄望下一世代對繪本的鑑賞,可以有較好的養成呢?

picture books08.jpg
(unsplash)

而且,我們都忘了,關於繪本,我們這一代的大人其實所知有限。所以我們更應該排除成人的主導意識,藉由與孩子大量閱讀,讓孩子的反應來告訴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那些讓人神迷的繪本。可惜的是,許多大人都在反其道而行,其中猶有甚者,就是拿繪本來進行一場又一場的「品格教育」了。

說到品格教育,不得不說,這是台灣繪本發展過程中,由我們大人所走出來的一條歧路。有些大人找來具有教化元素的繪本故事,藉由教案的設計,企圖讓孩子上一堂道德洗腦課。另外,就是藉助一本文學性高的繪本,任由當事人的曲解,試圖將之轉化成他所要的關於誠實、分享、助人等等的題庫。

想想,這對孩子們來說,無疑是一場天大的「災難」。在他們尚未從生活體驗中長出道德的力量前,就必須聽從大人以拙劣的方式,去解剖繪本,去宣揚未經內化的品格。結果,孩子們失去對繪本的柔軟解讀,甚至搞到對閱讀的興趣盡失。

矛盾的是,此風卻助長了台灣繪本的出版走向。因為要投成人所好,出版社不僅跟著找書,也幫忙起閧。於是,戴在成人頭上、無論如何都想要「教」想要「說道理」的那道緊箍咒,也就顯得越發難以拔除。

picture books10.jpg
桑達克(右)及他的插畫作品。(取自wiki)

遠在七十多年前,美國的童書界出現了一位傳奇的編輯娥蘇拉.諾德斯壯(Ursula Nordstrom)。她在卅多年(1940~1973)的編輯生涯中,因為獨特的視野和不畏革新的勇氣,將美國的兒童書打造成真正的藝術。她發掘了許多至今仍備受讀者緬懷的作家,其中最為人知的莫過於《野獸國》的作者桑達克(Maurice Sendak)。

以當時的眼光來看,桑達克是一位頗具爭議的童書作家,但諾德斯壯始終相信,她的工作是「跟天才一起成長」。她對於讓兒童閱讀滿載成人虛假價值的童書非常不以為然,對桑達克那穿透童年真相,衝破既有界線的創造性作品深信不疑。

諾德斯壯說:「我們最大的敵人是成人。10歲以下的那些孩子,對於真正具有創造性的作品,他們幾乎都會給予創造性的回應。至於大人(包含童書編輯在內),在看到具有創造性的繪本時,他們都還只是透過既有的經驗去做反應。站在有創造力的藝術家和有創造力的孩子中間,編輯扮演的是橋樑的角色。我總是戒慎恐懼,擔心自己的反應像個無聊的大人。關於這一點,我必須時時提醒自己!」(註)

由於對「孩子們是新的,我們不是」有著深刻的體悟,所以諾德斯壯不僅開創了很不一樣的童書藝術,也成了捍衛「兒童價值」的典範人物。面對台灣目前的繪本出版,出版者、作者以及掏錢買書的成人,都有必要深思。繪本當前,孩子最大!我們是否可以重新攪動我們的繪本世界,齊心為孩子們開創值得傳承的好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