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當虎姑婆抵達美國:訪《虎靈寓言》張欣明(K-Ming Chang)

2025-07-07 11:30

© Andria Lo

台北時間早上10點,加州晚上7點,我和張欣明在網路雲端上見面。張欣明是加州人,卻在紐約念大學,大學畢業後也在紐約出版業實習。對於成為作家這件事,紐約給了她足夠的訓練和機會。但現在,也就是2025年的6月,張欣明又回到了西岸,離開了紐約,搬回到養育她長大的加州。

紐約是個充滿刺激的地方,但紐約過度擁擠,也充斥著太多的聲音。「我覺得寫紐約會讓我感覺自己是個冒牌者。」張欣明誠實地說。也因此,在紐約的那幾年,她寫的還是家鄉加州。相對於紐約的過度飽和,加州仍是個可以挖掘寫作題材的野地。加上張欣明喜歡動物,喜歡自然的地景,當我問她加州是否更適合寫作這件事,她點頭說是。

➤高額簽約金作家也要煩惱健康保險

年方27歲的張欣明,已經衝出了線,成為美國文壇矚目的新銳作家。《虎靈寓言》雖然不久前才推出中文版,但英文原版《Bestiary早在2020年已出版,並得到多項大獎。在此之後,她趁勢而起,創作不輟,短短5年時間內又出版了另外幾本書及小冊子,包括短篇小說集《Gods of Want(2022),以及長篇小說《Organs Meats with One World》(2023)。這樣的創作產量和成績令人驚嘆。從前,她以為要維持寫作勢必要兼職維生,但現在,她幾乎已是全職作家,只需有時教教寫作課。


K-Ming Chang的個人網站非常精美,收錄其完整作品清單

在台灣,光靠寫作就可維生的作家不多,畢竟純文學的書難賣,作家收益並不高。但在美國,若能衝到文壇前線,作者確實能得到高額簽約金。正當我沉浸在羨慕嫉妒之中時,張欣明卻說出了一個冷酷的現實:「但我還是得自己想辦法賺錢來付健康保險。」一句話就將浮上雲端的作家拉回了地面。在美國,沒在公司上班的人就得自己想辦法生出大筆的錢,用以支付自己的健康保險。全職作家雖能好好寫作,但卻要自行負擔這些隱形的支出,對擁有全民健保的台灣人難以想像。

張欣明的成熟不只表現在蓬勃的寫作事業上,更在她的生活選物上。曾在一個影片裡看過她侃侃而談影響她的生活物件,列舉的物件包括「白花油」和「玉佩手鐲」。這「老阿嬤」般的品味,也可以在《虎靈寓言》的敘事中看見。《虎靈寓言》裡,貫串全書的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虎姑婆」民間故事。張欣明表示:「這故事深深影響了我,從小就特別喜歡聽,我會反覆要求媽媽說給我聽。為什麼呢?因為我太怕死了。」小小年紀就怕死,常常沉浸在思考死亡,並且活在死亡的恐懼中,實在讓人難以想像。

仔細想來,虎姑婆確實是個充滿死亡威脅的形象,畢竟不乖乖睡覺的孩子,就會成為虎姑婆的盤中飧。因為害怕死亡,張欣明反而更加著迷於具有死亡意象的故事。另一方面,為了緩解對死亡的恐懼,小時候的她每天睡前一定要寫日記。寫完一本又一本的日記,堆疊起來重達13磅(將近6公斤)。因為害怕死亡,所以不斷產出文字,記錄下自身的生活與思考。

➤害怕死亡所以創造活的故事

為什麼這麼害怕死亡呢?難道和《虎靈寓言》一樣,家庭生活裡充滿危險和暴力嗎?沒想到,事實卻與故事相反,張欣明的母親是個反傳統、行事作風相當開明且充滿創意的人。她的父母都來自台灣,爸爸是高雄人,母親是宜蘭人。媽媽還在唸高中的時候就來美國了,受美式教育的她跟女兒說:「我想要用我從前沒有接受過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妳。」媽媽也成了張欣明生命中的第一個說書人,得重複述說「虎姑婆」的故事給怕死的女兒聽。

只是,不斷重複一樣的故事也太無聊了,於是,這個富有創意的媽媽開始任意改變故事的本體,比如在故事中加入廣告時間、加入新的角色、加入她自己形形色色的想像。也因為如此,張欣明對於「說故事」這件事有了很奇特的體悟:「我以前還以為『故事』本身也是隻怪獸,牠也有自己的生命,在媽媽不同的敘述裡跟著不斷變形。」

張欣明的媽媽能在不同的語言中穿梭:英文、台語、中文,還有外省先生家庭的中國方言,甚至還會一點西班牙語。張欣明小的時候,媽媽和她說台語,長大後中英文夾雜使用。她的媽媽甚至也是個熱衷的讀者,最喜歡讀的是恐怖犯罪小說和浪漫小說。她也會和張欣明一起閱讀日文翻譯小說,比如伊坂幸太郎的小說《螳螂》。

媽媽讀中文翻譯,張欣明讀英文,兩人謹防對方劇透暴雷。家裡的人都很支持張欣明的寫作事業,不僅幾乎不看文學書的哥哥會到處宣傳,媽媽也會提供寫作題材,只是都是媽媽自己有興趣的謀殺案題材。「妳知道嗎?我也想要寫寫看。」媽媽甚至表示她的寫作意願。

➤追尋家族、追溯歷史,但最重要的是追求趣味

在張欣明成長的環境裡,大家庭的多國語言和族群混雜是常見之事。也因此,她習慣熱熱鬧鬧,習慣瘖啞嘈雜,習慣多元複雜的聲音。這樣的習慣,讓她不習慣刻意去區分人口族群的成分。「如果身分認同的區分,是為了讓大家團結起來尋求支持,那也許還有點意義。」張欣明熟悉地引出美國70年代關於身分政治的表述。她所屬的移民大家族,兼容並蓄,讓她有了寬廣的觀察視角。她說:「我家族的人,其實不太在意他們從哪裡來。他們似乎都抗拒回頭看望過去。他們更在意他們能設法到哪裡。」語氣一轉,她說出了結論:「那個最後定錨的地點,就是所謂的『家』。」

小說《虎靈寓言》對張欣明父母成長的地方——台灣,有許多細節描述。但在美國寫台灣,會不會造成讀者閱讀障礙?對於不喜歡了解他國複雜歷史的讀者,會不會不耐煩呢?張欣明寫台灣歷史的方式很特別,她不會全盤托出,細細教導,總是點到而止,歷史更像是點綴。她誠實地表達:「這要看每個人的閱讀習慣。我從不把小說視為教科書,也不期望從小說中學習到什麽知識。我認為硬是要學什麼,反而會失去閱讀小說的趣味。」

追求趣味性,似乎是張欣明的人生推進器。她把寫小說視為一種遊戲。因為遊戲,因為好玩,所以才能持續。對張欣明來說,如果只把寫作視為工作,那絕對不能寫得長久。所以,她為自己訂遊戲規則,給自己下寫作指令。規則可以多變,指令可以充滿創意,她時時刻刻給自己找樂子。比如說:「我要在接下來的文章裡用到某幾個關鍵字」、「在短短的這段搭公車時間,我要寫完一個小故事。」比起安靜的私人空間,她更喜歡在大眾空間寫作,她甚至在火車或公車上寫作,也喜歡偷聽路人的對話,然後想辦法將對話寫進她的故事裡。

我問她:「那贏了遊戲之後,有沒有給自己什麼獎勵?」

「沒有。」她攤手說:「寫完了就是獎勵。」

果然是自律甚嚴的小說家。這種沒有實質獎勵的遊戲,大概也只能和自己玩。寫作這種事,本就是一場與自己的私密對話。只是,雖然寫作是很私我的訓練,但寫完了,作品問世了,又是一件充滿社會性的事情。

➤當個對自己最激進的作家

對於台灣人而言,我們正面臨著戰爭的感懼。許多作家開始嚴肅面對自己的文字,害怕戰爭開打之後,寫作不再是日常,自由出版更走向終結。近期的美國也不安靜,政治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亂狀態。身為作家,該如何面對現今的亂象?

張欣明首先對美國荒誕的禁書令表達了意見。許多給青少年看的酷兒文學作品,都遭到保守黨政府與學校的禁止。她嘆了一口氣後,語氣堅定地回答:「至此,那也就沒什麼好怕的了。」的確,在越混亂的環境中,反而更能清楚表達自己的立場。

她繼續說:「現在這個狀態,不管作家怎樣寫,都會成為被攻擊的目標。既然如此,作家就更不需要和市場妥協了。以前會被要求不要寫那麼小眾的題材、不要這樣悖離常道,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的。但現在根本不需要理會這些要求了。還不如坦率面對,並且成為對你自己而言,最激進(radical)的作家。」

這句話,我在心裡畫線,再放大成粗黑體:「當個對我自己而言,最激進的作家!」越混亂的時刻,反而越需要回歸到簡單清澈的自己。

在加州天色變得昏暗之前,張欣明感激《虎靈寓言》中文版的出版,更表達與台灣人民站在一起的心情。也許,當世界變得黑暗之前,我們都需要好好閱讀《虎靈寓言》,並且找出心中那隻堅韌霸氣的小老虎,讓牠引領著我們繼續前進。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虎靈寓言
Bestiary
作者:張欣明(K-Ming Chang)
譯者:彭臨桂
出版:聯經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張欣明(K-Ming Chang)
 

1998年生,祖籍臺灣,在加州長大,目前生活在紐約。她熱愛民間傳說、吸血鬼文學,並喜歡在家鄉加州觀賞鳥類。年少成名的她20歲即出版詩集《前世今生》(Past Lives, Future Bodies)。小說處女作《虎靈寓言》榮獲浪達文學獎、國家圖書基金會「5位35歲以下新興作家」獎。並入選美國小說中心首作小說獎初選,維吉尼亞大學卡貝爾首作小說獎,以及別出心裁獎(Otherwise Award)等榮譽。

另著有《奇缺的神明》(Gods of Want)獲頒浪達女同志小說獎、《媳婦》則贏得了2023年歐亨利短篇小說獎。其他作品包括《器官肉》(Organ Meats)和短篇小說《希西莉亞》(Cecilia)。2026年,Holiday House出版社將推出浪漫喜劇作品《直至根源》(Straight to the Source),這也是她的第一部青少年著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