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人長大了,報紙是不是也該跟著長大?——專訪《The Affairs週刊編集》總編輯李取中

《The Affairs週刊編集》編輯室:(左起)執行編輯 林鈺雯、執行編輯 瞿澄、總編輯 李取中

2010年四月,台灣《大誌》雜誌以「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為座右銘,發行創刊號「愚人世代」;2017年,《大誌》創辦人李取中籌辦了「編集者新聞社」,於六月發行首期《The Affairs週刊編集》(以下簡稱《週刊編集》)。雜誌與報紙,李取中以不同的媒介與營運模式,呈現出同樣的概念:回歸人的角度,提供讀者另一種認識世界的視野。

▇你知道玫瑰,但你不一定認識她

11月23日週四晚間九點,對街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正在舉行演唱會,節奏強烈的饒舌樂不斷傳進燈火通明的編集者新聞社,他們吃著便當,一邊忙著12月要上線的集資訂閱活動。採訪開始,我先自首六、七年前初見《大誌》,其實很難摸清這本雜誌到底想說什麼,直到這一兩年才逐漸看見每期主題的輪廓。

「我們有太多觀念、想法承襲於他人,就像你知道玫瑰,可是你沒有用自己的方式認識她。」李取中笑笑,說許多人一開始接觸《大誌》都有類似感覺,與其直接丟出觀點教育讀者,雜誌始終以人為核心價值取捨內容,寧可讀者保持未知,多體驗世界,瞭解自己想要弄懂什麼之後,逐步建構出對於世界的認知。

_DSC1572-4.jpg

保持未知,是李取中對於「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詮釋,不只是《大誌》的座右銘,同時也延伸至《週刊編集》。即使《週刊編集》的閱讀受眾年齡層設定更廣,核心概念依舊是回歸人的角度,關注全人類共同的問題。

《大誌》以社會企業模式運作,為了確保街頭販售員的收入,雜誌內容不進行數位化,同時也不鼓勵訂閱,「從媒體本質來看,《大誌》的限制性高,訂閱數、滲透率與傳播廣度都不足。」

希望保有純粹媒體的運作空間,在不打破《大誌》經營結構的前提下,李取中籌辦了「編集者新聞社」,發行報紙《週刊編集》,透過不同媒介運用不一樣的溝通方式,傳遞一個編輯者固守的價值主張。

▇ 媒介即訊息medium is the message

_DSC1559-編輯-2.jpg「我們這一代小時候應該都有很美好的閱報體驗,可是年紀愈大,會發現報紙好像沒有一起長大。」傳統報紙的改變,不足以回應這個世代的需求,包括李取中自己,在市場上也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報紙。《週刊編集》重新看待這個世代需要的內容與形式,希望透過新的方式詮釋大眾再熟悉不過的「報紙」。

曾有網友反應《週刊編集》的開本太大,不易在捷運等公共場合閱讀。其實,這也是李取中刻意的選擇。

「媒介即訊息(medium is the message)」李取中說,「即使是同樣的文章,只要媒介開本不同,讀者的感受、情緒就會不同。」

報紙具有強烈的紀錄性,記載許多重要訊息及歷史重大事件,然而相較一般書籍或雜誌,報紙的開本最大、重量最輕,也更容易毀損,是一種相當微妙的媒介。仔細觀察《大誌》與《週刊編集》,內容選取上沒有太大差異,不過《週刊編集》刊載文章的深度與篇幅時常更甚於《大誌》,在李取中眼裡,更具有重量及歷史感的訊息,特別適合透過報紙傳遞。

「每一種媒介都有它的特性以及特別的使用情境。」李取中說,雜誌適合隨手拿起來翻閱,讀報則不同,你必須有相當的空間攤開它,「跟看雜誌比起來,看報紙的心要更靜、更溫。面對媒介的心態,會影響閱讀者的投入程度,以及對於內容的吸收。」

出身網路媒體的李取中認為,數位及實體各自擁有不同功能及呈現效果,並非互斥的存在。作為新的媒體,《週刊編集》未來將透過數位媒介結合實體出版,嘗試提供更多元的訊息內容以及更多樣的媒介傳遞形式。

李取中表示,《週刊編集》將採取類似《紐約時報》的商業結構,預計在網路上開放部分文章,讀者可以付費在數位平台觀看所有內容,或是選擇訂閱實體報紙,同時享有數位版的閱讀權利。

▇ 怕喜愛的媒體壞掉?請先訂閱支持。

_DSC1568-3.jpg現在《大誌》營運模式已然穩固,獲利來源僅有一至兩成來自廣告,零售收入則占了七至八成;現階段《週刊編集》除了街頭販售之外,同時不斷拓展通路及贈刊推廣,並透過嘖嘖zeczec線上集資平台,推出不同人數為一組、價格相對便宜的訂閱方案,伴隨訂閱方案的集資贈品,希望藉由聚眾式的傳播分享,吸引更多潛在讀者成為訂戶。

李取中舉例說道,日本報業的販賣收入中有九成五來自訂閱,《紐約時報》則有一半以上營收來自訂戶,「現在媒體追求訂閱數是正向的發展。訂閱是長期的承諾,代表有穩定的收入,媒體就不用太過仰賴其他收入來源。」這也點出目前許多影視或平面媒體,為了營收拚生存,而大量展開置入性行銷或是廣告式報導的現象。

另一方面,《週刊編集》也贈刊給台灣的高中班級,讓高中生有機會接觸新世代的報紙,重返過去美好的閱報時光,培養更廣大的讀者群。累積基本訂戶量之後,媒體才能維持營運的穩定性,並且擁有更多資源完成更多計劃。              

▇聽聽編輯群怎麼說

_DSC1715-編輯-8.jpg林鈺雯(《The Affairs週刊編集》執行編輯)

刊物每期封面跟採訪的聯繫,出版分類廣告、《週刊編集》的訃聞懷念跟婚訊都是我負責的。有時候沒有讀者自費刊登訃聞故事,我就會從facebook去找。比如上次看到有朋友po文說狗狗過世了,隔幾天我就問他願不願意把這個故事寫出來讓我們刊登。當然還是希望之後讀者付費刊登他們寫的故事,就像加入了編輯群。
看書或雜誌的時候,我通常喜歡先用圖或照片去理解一件事情。希望《週刊編集》能讓讀者看到圖像、或是觸摸到紙本時,有超乎平面的想像空間。

_DSC1615-編輯-6.jpg

瞿澄(《The Affairs週刊編集》執行編輯)

《週刊編集》會刊登《紐約時報》跟《衛報》的內容,我大概花三分之一的工作時間翻譯這些文章,其餘就是聯絡國內外作者。

想藉由刊物向讀者展示生命的各種面向,很開闊,好的或壞的都有,就像報紙上有訃聞也有婚訊,然後更能同理別人。

_DSC1651-編輯-7.jpg

張亭筠(《The Affairs 週刊編集》執行編輯)

我的工作內容跟瞿澄差不多,分配的類別不一樣而已。我希望《週刊編集》不管翻到哪個段落,都是好看的故事,讓看過的人更有話聊,更能瞭解彼此。

▇《The Affairs 週刊編集》集資訂閱計畫

hR6evX8.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