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讓書櫃跟讀者談心──書店店員的書櫃整理術

2017-10-25 12:35
桃園中壢瑯嬛書屋的彩虹書櫃,書櫃即讓人知道她們深耕性別議題。(瑯嬛書屋提供)

日前有機會參與執行一個書展,在某間書店裡忍不住動手把兩個書櫃從頭到尾重新整理一遍。出版社的朋友看了說:「真的比之前整齊好多喔,果然是專業的!」

我笑回:「如果不專業,這十幾年我不是白活了嗎?」

對方又說:「但這十幾年總不是只會整理書櫃這件事吧?」

我想了想,回答:「但這是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有趣的。」

此時書店已經打烊,而大家各自分工,設計師將文宣一張張貼上,有人整理、陳列,有人側拍紀錄,大約兩個多小時後宣告完工。

空間煥然一新,雖然有些累了,但仍很滿足。回家的路上,我想起剛才的對話。對書店工作者而言,也許日復一日整理書櫃不是最「有趣」的工作(不過肯定是最「療癒」的,足以撫平無理客訴的委屈和慘淡的業績),但的確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

如果在書業這十幾年真的學會很多事、具備所謂的「專業」,一切也都是從「整理書櫃」開始的。

2017-07-14 14.47.34.jpg
誠品R79中獨立出版聯盟的書籍特陳。(沈如瑩提供)

▉魔鬼藏在書櫃灰塵理

剛進書店時,對架上很多書都十分陌生。當時的前輩交代我,除了例行整理外,每天撥出一點時間,將架上的書一層層撤下,清潔書櫃後再將書一本本放回去(一天平均可以處理兩個書櫃)。這樣不但可以維持整潔,也能藉機認識每一本書。

擦書櫃也有許多眉角,因為櫃子是木質的,書本身也怕潮溼,所以必須撢去灰塵(以及不時會有客人偷塞的衛生紙或各種垃圾)後,先用擰乾的抹布擦一次,再用乾布擦一次。

書櫃上的陳列技巧並沒有太大難度,但因為書本身已經五顏六色,開本又大小不同,如何在視覺上不致太過眼花撩亂,又能兼顧安全(被書砸到可不是好玩的),也是書店店員必須留意的細節。厚重的書籍要避免放在上層、大開本則盡量往兩側擺放──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動作,都能讓書櫃看來較為整齊。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多年前曾經有一位負責漫畫區的同事,將原本遷就開本而高高低低的層板,藉由調整順序,讓10個櫃子的層板高度能夠全部統一。明明上面放的書都一樣,卻因為這個動作,書區瞬間變得寬闊而豐富,差異可比「全能住宅改造王」啊(背景音樂下)!

▉讓好書一眼看見的整櫃術

除了整齊,也要兼顧邏輯。

台灣大部分的書店都依照書的「類型」陳列,例如文學小說、社會議題、旅遊、飲食等等。但在每個類型的書櫃裡,如何決定每本書的順序,就各有各的習慣了。有些書店會依出版社排列,好處是方便整理,有些則依照作者、主題分類。

枚方蔦屋書店一隅_吳致良攝_0.jpg
大阪枚方蔦屋書店有一面書櫃滿是台灣旅遊書。(吳致良提供)

出版社或作者都屬於客觀條件,只要能決定先後順序,通常不會有太大困難。不過光是要決定「怎麼排」就很有討論空間:用注音符號,只有台灣人知道順序;用筆畫,其實每個人習慣的筆順不是那麼統一;遇到同一個注音、同樣的筆畫時,又要怎麼判定誰先誰後呢?

依主題排序的類型,也有不同狀況。旅遊書一定是依照地點、飲食書也通常會將同類型的料理放在一起,但並非每種類型的書定義都如此單純。就拿「傳記」來說,大部分的書店都依傳主的專業領域陳列(例如《梵谷傳》通常放在藝術類書櫃),但常常遇到只是想要尋找「傳記」這個類型的讀者,他們便無法在同一個書櫃裡一目瞭然所有的書目。

無論是圖書館的杜威分類法,或是各書店的櫃位安排,分類都是為了方便管理及索引。然而「書」就像人一樣,是獨立的個體,並不會遷就類別而存在。我們所能做的,是在書店風格和讀者需求間取得最大公因數。讓讀者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書,同時也能展現書店的主張。

▉書櫃會跟讀者談心

如同先前曾在這個專欄談過「選品力」,一家店的書櫃,正是展現選品力的第一戰場。

不僅文學、藝術這種「看起來很高深」的書,前面提到的旅遊、飲食等以實用性為主的書同樣需要選品力。好比在所有的歐洲旅遊書中,哪些書的資訊精準又新穎?版面設計讓人容易查詢?而在眾多烘焙食譜裡,又是哪些書步驟明確清晰、圖片精美讓人一目瞭然?

唯有徹底了解每一本書,才能選擇品質優良、同時符合書店主張的品項。這些書依照店主的想法一一歸架,特別推薦、符合客群的可以準備複本(aka兩本以上),或是用秀出封面的方式陳列,增加讀者對書的注意力。因此,儘管許多書店都販售著歐洲旅遊指南和烘焙料理書,也會因為每間店的選品力不同,而做出不一樣的書櫃。

讀者也會在遊逛的過程中,找到和自己最「合得來」的書店——不一定是規模最大的,卻是和自己最氣味相投的——藉由陳列與讀者對話,就是書店專業的起點,也正是書店工作「最有趣」之處。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