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讀者可能沒有意識到,近年台灣書店無論在空間設計或陳列選品的能量十分豐沛,並不輸給亞洲甚至全世界的書店。八〇年代興起的連鎖書店如金石堂、由日來台的紀伊國屋等,當時皆以明亮寬敞的空間,宣告書店新時代的來臨(現在卻被認為走的是「傳統」路線);稍晚(1989)成立的誠品書店,則以木質裝潢、燈光等元素納入書店設計。
在這段時間中,台灣出版所謂的「黃金十年」過去,隨之而來的是市場不斷下滑、網路興起等趨勢變化,但書店幾經起伏後卻仍百家爭鳴,更影響至中國、日本等地。
▉中國的十三五「全民閱讀」文化工程
最為台灣讀者熟悉的中國書店之一可能是方所,初期由台灣行人文化實驗室負責規劃,從2011在廣州開幕後至今已有四間店,成都規模更破千坪,空間挑高開闊,店內四處可見以繁體字書寫的氛圍詩句,為中國書店開啟了新篇章。
其後各省份也有不少計畫,除了像廣州這類書店本來就十分多元的城市,武漢、蘇杭等地也都出現了座落在商場裡的書店(營運主管不乏台灣資深書店工作者),不僅有許多相關「實體書店復興」的報導,上個月的山東高考,就要求考生以「不打烊書店」為題作文(諷刺的是就在這此前,山東的一間24小時書店「睿丁島」因不堪虧損而宣布暫時停業)。
至於為什麼近年中國會興起這麼多書店,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近年其政策中有「打造書香中國」的項目,基於政治體制的特殊性,中國的產業發展與政府支持與否有極高正相關——光民間有錢是不夠的。
書店簡直如雨後春筍般連綿不絕,九〇年代創立的西西弗書店,於2013年後積極展店,英式風格裝潢搭配店員手寫文宣,在連鎖大眾閱讀和獨立風格中取得極佳的平衡點;24小時的物外書店、從北京起家的言几又(店名拆解於「設」字)、標榜「中國最美書店」的鍾書閣⋯⋯每天光是消化新店開幕的訊息就讓人眼花撩亂。
這些面積廣大、裝潢「高大上」的書店看多了,有時不免覺得太過走火入魔。前幾日朋友傳來鍾書閣即將在蘇州開的新分店報導,不禁令人啞然,這到底是書店還是夜店哪?
▉就算抄也要抄得青出於藍的日式美學
說蔦屋「抄襲」,恐怕要引來許多粉絲森七七了。別那麼介意,全世界最會抄襲別人的人就是賈伯斯,但誰也比不上他的成果。已經有許多報導甚至專書介紹蔦屋,零售業競爭激烈,想要脫穎而出,本來就必須不斷思考創新的營運模式。從傳統影碟出租店一路開拓新型態書店、商場、家電賣場等店型,蔦屋的確有其厲害之處。
「代官山 蔦屋書店」於2011年開幕,與好樣本事一同獲選為全世界最美的20間書店後,逐漸為台灣讀者熟知,並成為到訪東京時必訪景點。打破傳統書店的陳列邏輯,以書和商品結合的主題,企圖帶給讀者不同的「生活提案」——書和商品一起陳列,聽起來不覺得很熟悉嗎?
台灣讀者早已習以為常的書店模式,在當時的日本卻是全新的體驗,蔦屋亦的確在開發新店型之前正式參訪過誠品書店;其後的「函館 蔦屋書店」,主打書店內自辦活動,包括烹飪教室等,也是台灣行之有年的模式;2014年開幕的「湘南 T-SITE」,白話翻譯就是複合式商場;大阪「枚方 T-SITE」樓上的旅館,也在七月底正式營運了⋯⋯
除了這些,才剛開幕,位於銀座新地標GINZA SIX的「銀座 蔦屋書店」,其實讓我想到了中國深圳的「雅昌藝術中心」。這個較不為台灣讀者所知的「會員制藝術書店」,是由印刷技術十分精良、同時也經營藝術拍賣的雅昌文化集團於2015年創立,並由曾負責方所的台灣行人文化實驗室擔任初期顧問。館內搜羅全世界各地的藝術書籍,搜羅許多古籍、特大開本、博物館畫冊等,僅限會員入場閱覽、購書(非會員則需購買門票),標榜「藏富於美藝」,將圖書視為一種收藏品。
▉從外地書店經驗,回看台灣書店
好書的價值本來就遠超過本身的定價,古書市場也由來已久,不過這種具門檻的營運方式好壞見仁見智。「銀座 蔦屋書店」是以「藝術」和「日本文化」為核心的主題書店,除了代官山店開始就經營的古書領域,連武士刀也都在銷售範圍之內。不過在同樣標榜以專業「禮賓接待員」負責第一線的營運及服務背後,還有另一項秘密武器:美術出版社。蔦屋的母公司CCC在2015年收購了這間以《美術手帖》雜誌廣為人知的美術出版社,並借重成員長才,為銀座蔦屋的選品打下厚實的基礎。前台、後場兩端都對商品有高度專業,這間書店的未來便十分值得期待。
抱著書店同業的心情走訪幾間日本蔦屋書店,最大的心得其實是他們在統合資源上的做法十分值得學習(選品、陳列當然有可觀之處,但台灣的大、小書店相較之下也並不遜色),當然這是因為母公司CCC本身實力雄厚、願意嘗試,從集點卡到異業合作等面向,都打破許多日本企業經營的想像。
其實,無論在台灣或是外國,開書店並不真的那麼難,但維持營運卻是極大的挑戰:主張要夠明確、又必須找到獲利的平衡點;在需要長時間才能達到成本回收的前提下,反而更要持續投入資源⋯⋯種種難題皆考驗著書店經營者。就算是一間規模不大的獨立書店,也只是數字後面少幾個零,複雜度卻沒降低多少⋯⋯
回望台灣,談起書店經營的現實面,容易換來「要害一個人破產,就是叫他去開書店」或是「要結合文創/餐飲/品牌」這一類的萬用警語,不如討論書店本質的浪漫來得討喜。於是,近年來「美麗的書店」經常成為話題,好像在網路購書成為主流後,近乎夢幻的氛圍成了實體書店最大的魅力(或許有些人覺得這是「唯一」的魅力)。
但美麗的書店,真的是答案嗎?
▉「書」才是最美麗的主角
綜觀現在的書店空間,獨立書店隨店主品味展現特色,大型書店則聘請專業設計師打造氣勢,可說各擅勝場,一年比一年熱鬧。好的設計有加乘效果,既然「書」無論在哪裡買都是同樣的內容,若能藉由適合的硬體陳列襯托出特色,自然更容易提升閱讀的興趣。
看著不斷推陳出新的書店,雖然是讀者的福氣,但太過強調空間本身的宣傳,不免讓人覺得厭煩。實際置身其中後發現細節粗糙、選品無甚可觀者更所在多有。反而在那些裝潢樸實、安安靜靜賣書的書店裡,雖然可能沒有讓人眼睛一亮的「提案」,卻在書架與書架間逡巡時,更能感到一種溫暖而熟悉的安心。
一百種書店有一百種樣貌,網上神遊固然心嚮往之,最重要的是實地走上一遭才能真切感受。無論不以為然或一見鐘情,一間被人走進踏出的書店,一間為了生存而琢磨經營模式的書店,終將協助我們持續思考實體書店存在的價值,以及台灣書店經驗如何再次進化,讓文化輸出的能量源源不絕。●
Tags:
許多讀者可能沒有意識到,近年台灣書店無論在空間設計或陳列選品的能量十分豐沛,並不輸給亞洲甚至全世界的書店。八〇年代興起的連鎖書店如金石堂、由日來台的紀伊國屋等,當時皆以明亮寬敞的空間,宣告書店新時代的來臨(現在卻被認為走的是「傳統」路線);稍晚(1989)成立的誠品書店,則以木質裝潢、燈光等元素納入書店設計。
在這段時間中,台灣出版所謂的「黃金十年」過去,隨之而來的是市場不斷下滑、網路興起等趨勢變化,但書店幾經起伏後卻仍百家爭鳴,更影響至中國、日本等地。
▉中國的十三五「全民閱讀」文化工程
最為台灣讀者熟悉的中國書店之一可能是方所,初期由台灣行人文化實驗室負責規劃,從2011在廣州開幕後至今已有四間店,成都規模更破千坪,空間挑高開闊,店內四處可見以繁體字書寫的氛圍詩句,為中國書店開啟了新篇章。
其後各省份也有不少計畫,除了像廣州這類書店本來就十分多元的城市,武漢、蘇杭等地也都出現了座落在商場裡的書店(營運主管不乏台灣資深書店工作者),不僅有許多相關「實體書店復興」的報導,上個月的山東高考,就要求考生以「不打烊書店」為題作文(諷刺的是就在這此前,山東的一間24小時書店「睿丁島」因不堪虧損而宣布暫時停業)。
至於為什麼近年中國會興起這麼多書店,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近年其政策中有「打造書香中國」的項目,基於政治體制的特殊性,中國的產業發展與政府支持與否有極高正相關——光民間有錢是不夠的。
書店簡直如雨後春筍般連綿不絕,九〇年代創立的西西弗書店,於2013年後積極展店,英式風格裝潢搭配店員手寫文宣,在連鎖大眾閱讀和獨立風格中取得極佳的平衡點;24小時的物外書店、從北京起家的言几又(店名拆解於「設」字)、標榜「中國最美書店」的鍾書閣⋯⋯每天光是消化新店開幕的訊息就讓人眼花撩亂。
這些面積廣大、裝潢「高大上」的書店看多了,有時不免覺得太過走火入魔。前幾日朋友傳來鍾書閣即將在蘇州開的新分店報導,不禁令人啞然,這到底是書店還是夜店哪?
▉就算抄也要抄得青出於藍的日式美學
說蔦屋「抄襲」,恐怕要引來許多粉絲森七七了。別那麼介意,全世界最會抄襲別人的人就是賈伯斯,但誰也比不上他的成果。已經有許多報導甚至專書介紹蔦屋,零售業競爭激烈,想要脫穎而出,本來就必須不斷思考創新的營運模式。從傳統影碟出租店一路開拓新型態書店、商場、家電賣場等店型,蔦屋的確有其厲害之處。
「代官山 蔦屋書店」於2011年開幕,與好樣本事一同獲選為全世界最美的20間書店後,逐漸為台灣讀者熟知,並成為到訪東京時必訪景點。打破傳統書店的陳列邏輯,以書和商品結合的主題,企圖帶給讀者不同的「生活提案」——書和商品一起陳列,聽起來不覺得很熟悉嗎?
台灣讀者早已習以為常的書店模式,在當時的日本卻是全新的體驗,蔦屋亦的確在開發新店型之前正式參訪過誠品書店;其後的「函館 蔦屋書店」,主打書店內自辦活動,包括烹飪教室等,也是台灣行之有年的模式;2014年開幕的「湘南 T-SITE」,白話翻譯就是複合式商場;大阪「枚方 T-SITE」樓上的旅館,也在七月底正式營運了⋯⋯
除了這些,才剛開幕,位於銀座新地標GINZA SIX的「銀座 蔦屋書店」,其實讓我想到了中國深圳的「雅昌藝術中心」。這個較不為台灣讀者所知的「會員制藝術書店」,是由印刷技術十分精良、同時也經營藝術拍賣的雅昌文化集團於2015年創立,並由曾負責方所的台灣行人文化實驗室擔任初期顧問。館內搜羅全世界各地的藝術書籍,搜羅許多古籍、特大開本、博物館畫冊等,僅限會員入場閱覽、購書(非會員則需購買門票),標榜「藏富於美藝」,將圖書視為一種收藏品。
▉從外地書店經驗,回看台灣書店
好書的價值本來就遠超過本身的定價,古書市場也由來已久,不過這種具門檻的營運方式好壞見仁見智。「銀座 蔦屋書店」是以「藝術」和「日本文化」為核心的主題書店,除了代官山店開始就經營的古書領域,連武士刀也都在銷售範圍之內。不過在同樣標榜以專業「禮賓接待員」負責第一線的營運及服務背後,還有另一項秘密武器:美術出版社。蔦屋的母公司CCC在2015年收購了這間以《美術手帖》雜誌廣為人知的美術出版社,並借重成員長才,為銀座蔦屋的選品打下厚實的基礎。前台、後場兩端都對商品有高度專業,這間書店的未來便十分值得期待。
抱著書店同業的心情走訪幾間日本蔦屋書店,最大的心得其實是他們在統合資源上的做法十分值得學習(選品、陳列當然有可觀之處,但台灣的大、小書店相較之下也並不遜色),當然這是因為母公司CCC本身實力雄厚、願意嘗試,從集點卡到異業合作等面向,都打破許多日本企業經營的想像。
其實,無論在台灣或是外國,開書店並不真的那麼難,但維持營運卻是極大的挑戰:主張要夠明確、又必須找到獲利的平衡點;在需要長時間才能達到成本回收的前提下,反而更要持續投入資源⋯⋯種種難題皆考驗著書店經營者。就算是一間規模不大的獨立書店,也只是數字後面少幾個零,複雜度卻沒降低多少⋯⋯
回望台灣,談起書店經營的現實面,容易換來「要害一個人破產,就是叫他去開書店」或是「要結合文創/餐飲/品牌」這一類的萬用警語,不如討論書店本質的浪漫來得討喜。於是,近年來「美麗的書店」經常成為話題,好像在網路購書成為主流後,近乎夢幻的氛圍成了實體書店最大的魅力(或許有些人覺得這是「唯一」的魅力)。
但美麗的書店,真的是答案嗎?
▉「書」才是最美麗的主角
綜觀現在的書店空間,獨立書店隨店主品味展現特色,大型書店則聘請專業設計師打造氣勢,可說各擅勝場,一年比一年熱鬧。好的設計有加乘效果,既然「書」無論在哪裡買都是同樣的內容,若能藉由適合的硬體陳列襯托出特色,自然更容易提升閱讀的興趣。
看著不斷推陳出新的書店,雖然是讀者的福氣,但太過強調空間本身的宣傳,不免讓人覺得厭煩。實際置身其中後發現細節粗糙、選品無甚可觀者更所在多有。反而在那些裝潢樸實、安安靜靜賣書的書店裡,雖然可能沒有讓人眼睛一亮的「提案」,卻在書架與書架間逡巡時,更能感到一種溫暖而熟悉的安心。
一百種書店有一百種樣貌,網上神遊固然心嚮往之,最重要的是實地走上一遭才能真切感受。無論不以為然或一見鐘情,一間被人走進踏出的書店,一間為了生存而琢磨經營模式的書店,終將協助我們持續思考實體書店存在的價值,以及台灣書店經驗如何再次進化,讓文化輸出的能量源源不絕。●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3》在這間酒吧看書,不會有人覺得你很奇怪
延伸閱讀
現場》十張照片看香港書展:總編輯的私家書展景點
2017年香港書展已展開序幕,不僅是全城熱議的話題,更是許多民眾的打卡熱點。Openbook閱讀誌來到香江,近距離觀察本次書展,將帶回最新香港出版資訊... 閱讀更多
書評》楳圖一雄的突變劇場:評《漂流教室》
閱讀更多
現場》是文化產業還是零售業?書店店員「讀」書店
***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