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大夢一場後,李亞帶著她的「襪子鬼」重出江湖 ft.《我的房間有襪子鬼》

2025-11-08 11:50

《我的房間有襪子鬼》並非李亞的首部作品,卻是她從當媽的混亂深淵中,重新站穩腳步、復出江湖的第一部作品。高中畢業後遠赴義大利攻讀設計,在歐洲生活數年,回台後成為出版社編輯、走入婚姻、升格人母。剛生下孩子時,她曾疑惑地問同事:「我要多久才能重回自己的人生軌道?」同事一句,「大概10年吧!」李亞當時覺得,要這麼久啊?「結果大夢一場,真的可以重新回到創作路上,也差不多是10年後了。」

➤人生經歷,豐富虛構故事

去年,李亞揮別正職編輯身分,以自由身接案,在寫作、設計和專案間分身穿梭,並著手創作《我的房間有襪子鬼》。這次的創作觀,與以往大不相同,「生養小孩是人生的巨大斷層,有了孩子後,我彷彿進入了混亂生活的深谷。爬起來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想法都和以前不一樣了。」李亞說。

年輕時的「文藝少女」堅持創作必須純粹,追求「像水晶般純淨的作品,創作我不曾體驗過、經歷過的事情。」如今回想這種寫作潔癖,李亞坦言,不僅是太過理想化的目標,實際上的創作功力也無法寫出讓她真正滿意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這種執著太過不切實際,「作為一個人,所有經歷都是極為可貴的。將自己的經歷轉化為創作,會更容易打動人心,因為它真實發生過。」

重新提筆,她決定以自身經驗為骨架,融合想像的素材,建構角色和情節,寫一個虛構架空的故事。她驚訝地發現,這樣的寫作過程對她而言「極為療癒」。因為經歷過,所以下筆流暢,充滿自由自在的悠遊感。

更棒的是,她可以安心地暴露自己的奇思怪想。「我可以說,這都是我瞎掰的!很安全、放心地把心裡那些幼稚、不理性的部分,通通表達出來。」她笑說,這簡直有種釋放「偶像包袱」的快感。

➤靈感,從落單的襪子怨靈開始

訪問當天,李亞帶來了好幾個自己縫製的襪子鬼娃娃,它們的花色和特徵,各自對應《我的房間有襪子鬼》裡的角色。為了寫這個故事,她「回到10歲的自己」,翻閱那時候的日記,重拾當時的心情和思緒。

「襪子特別倒楣,容易落單。」一隻襪子莫名其妙地消失,可能掉到鄰居陽台、躲在洗衣機的角落,或是沙發下。被留下的另一隻襪子,無辜地淪為沒用的廢物。李亞同情這隻被留下的襪子,它不是真的沒用,只是另一半不見了。

落單襪子的悲慘命運就是被垃圾車收走、火化,心有不甘,變成怨靈。襪子怨靈會回到原來的家,尋找失蹤的另一半。如果找不到,主人又沒有幫它一起火化「同歸襪子鬼的世界」,它就會開始搗蛋——把洗好的襪子藏起來,製造更多怨靈來陪它。

李亞最早的靈感便源自這個襪子宇宙觀,但當時只化為「造型」用在她的大學畢業設計裡,作品集名稱就叫《落單的襪子》。她對教授說:「一個人有靈感時,沒心思做家事,襪子東丟西丟。落單的襪子,就等同一個人有靈感的時刻。」她露出慧黠的笑容,「我超會亂掰的!」

這個想法沉睡多年,直到去年離開出版社,她決定「復活」襪子鬼。為了給襪子鬼一個故事舞台,她將時間拉到現代,主角設定成自己孩子般的年紀,但故事中的經驗細節,則來自於她的童年。

➤高敏感提醒我們檢視粗暴

這個故事背後藏著一個高敏兒的經驗。小時候的李亞,在大人眼中是容易激動的「麻煩小孩」。直到她走上育兒之路,遍讀各種育兒知識,才發覺:原來自己是高敏人!

高敏人對周遭刺激的感受,是平均值的數倍。以前沒有「高敏」的概念,這樣的小孩常被認為是「歹育飼」(台語pháinn-io-tshī,意指不好養育)。從一早叫她起床開始,強光、鬧鐘聲、衣領布標的摩擦、衣服纖維的粗糙感……這些刺激像是一連串的大轟炸或小爆炸,震撼身心,讓她萬念俱灰。

李亞記得小時候,每次洗完澡,總會有一場抗拒穿內褲的大戰,因為褲邊的鬆緊帶「又緊又勒」讓她崩潰。為了看電視,只好哭著咬牙穿上不舒服的內褲,實際上,這已經是媽媽特地幫她買的XL號內褲了。這些敏感不只是心理感覺,也是真實的身體反應,穿上較緊的衣服或襪子,皮膚會發癢、起紅疹,甚至潰爛。

外在刺激如此劇烈,讓她覺得世界「太可怕了」,能安撫她的只有一條從小跟著她的小被子「毯毯」。直到破爛的小被子被小狗爪子撕成一團破布,她才難過地放棄。

這種巨大的失落心情,投射在落單的襪子上。「疼痛提醒我們去檢視傷害,敏感提醒我們去檢視粗暴。要不是世界上充滿了傷害與粗暴,沒有人想要疼痛與敏感。」李亞在後記中如此總結。

她回想童年,極度壓抑,「一分鐘之內,可能已經出現10次想爆炸的心情,我才爆炸一次。」但在不知情者眼中,只會覺得這小孩「一分鐘就爆炸一次,很麻煩。」現在,她能體會高敏人的辛苦,用溫柔的方法對待自己同樣是高敏體質的孩子,並為那些落單的襪子,寫下這個溫柔的故事。

➤引發讀者共鳴,也是作者的 SEL 學習

這本書的副標題提到時下關注的「SEL情緒素養」(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社會情緒學習),李亞解釋,SEL其實就是認識自己、認識別人、認識世界,並知道如何和大家一起生活。

「我以前創作了不少天馬行空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覺得有創意,但總覺得有一點難懂。」這次出版後,卻意外獲得廣大讀者共鳴。一是襪子鬼的故事雖奇幻,但大家都有弄丟襪子的經驗,容易與生活連結。二則很多人是高敏兒,書中許多情節讓家長和孩子深有同感。

對李亞而言,這也是一趟SEL的創作旅程。做了10年編輯,接觸許多不同的作者,讓她體會到:「雖然我心中渴望天馬行空、純粹的創作,但既然想要發表,讓讀者可以進入我的創作世界,產生共鳴,這也是一種SEL的學習。」

現在的李亞,更能理解以前的自己,理解自己敏感的孩子,甚至理解以前的大人。書中設定的家庭,投射了她與家人的影子,其中一個角色是阿嬤。印象中,爸爸的媽媽是個滿特別、不典型的阿嬤,她不太會跟小孩相處,也不是心敏手巧的賢妻良母,但是非常享受閱讀與說故事,會對著錄音機說故事。這陣子是中國民間故事,過陣子是聊齋,每次去阿嬤家,就會帶一捲阿嬤最新錄的錄音帶回家聽。

李亞記得,「每次跟阿嬤相處,都感覺到她在努力為我做點什麼,會帶我去雜貨店買個小玩具,或從櫃子裡挖出一個小東西讓我玩。」她或許不擅長、不喜歡照顧小孩,卻願意勉強自己做點什麼,讓他人愉快一點。「現在想起來,格外溫暖。」

➤喜愛自由童趣,繼續創作兒少讀物或開娃娃店

這次《我的房間有襪子鬼》的插圖和文末的漫畫,都由李亞一手包辦。她說,這是第一次使用電腦繪圖,從角色設計、構圖到完成畫面。「因為現在家裡沒有大書桌,只能在層架上用筆電工作,最省空間。」

李亞從小能寫會畫,但她喜歡有角色、有情節的故事,形成豐富的世界觀,不知不覺就傾向以文字為主,搭配插圖的創作方式。她對文字書寫有信心,靈感渾然天成,可以快速完成,還能不厭其煩地修改。但畫圖就不一樣,光是構思就要花很久時間。

把玩著自己做的襪子鬼玩偶,她回想起小時候很喜歡娃娃,曾對媽媽說,要開一間賣娃娃的店。「以前覺得這種夢想很沒志氣,不過,現在可以重新考慮。畢竟,沒有熱情的事情是做不久的。」

對娃娃的熱情,可以從她小時候喜歡看的讀物讀到線索。她非常喜歡童話大師朵貝.楊笙(Tove Jansson)創作的姆米谷,第一次看《姆米谷的冬天》,文字敘說的魅力讓她身歷其境,進入北國冬天,讀到激動發汗。

另一本,美國作家謝爾.希爾弗斯坦(Shel Silverstein)的《人行道的盡頭》是一文配一圖,逗趣童詩加上塗鴉線條的圖畫,小孩子會注意到的小事,被作者寫得很好笑。這是國小三年級的導師送給她的書,覺得她會喜歡奇怪傻氣的幽默感。

下一步的創作計畫,李亞表示仍會專注於兒少小說。雖然她也喜歡推理、偵探等類型,但「不被類型框限,可以自由發揮想像力,兒少讀物是比較適合發揮的類型。」

恭喜李亞重回創作之路,期待她用更多充滿慧黠、溫柔與真實的素材,帶領讀者進入她獨特的異想世界。

我的房間有襪子鬼

作者、繪者:李亞
出版:小麥田出版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李亞

看書、做書、寫書、畫書。腦袋是書的形狀。
經常不小心就被遊走世界邊緣的小怪咖吸引。人生普通勤奮,也普通懶惰。
希望我寫出來的故事、畫出來的畫,可以帶給你一點點開心快樂。

社群入口:portaly.cc/bookandfigure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