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繪本大師》天生藝術家:朵貝.楊笙(Tove Jansson)和姆米的純真世界

書店裡有琳琅滿目的兒童圖畫書,那些深受小朋友歡迎的經典作品,都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知名圖畫書創作者,他們的作品為何具有吹笛人般的魔力,讓一代代孩童著迷?他們在童書的發展上有什麼貢獻,又為童書世界注入了什麼樣的新活水?
Openbook為喜愛圖畫書的大小讀者,推出「兒童繪本大師」系列報導,每個月為大家介紹一位當月出生的世界級童書大師。邀請讀者一起來逛遊多采多姿的兒童圖畫書世界,也為大師熱鬧慶生。

日本友人送給我一只托盤,上面畫著姆米托魯(Moomintroll)和他在姆米谷(Moominvally)中的夥伴們。在以「雜貨王國」著稱的日本,從衣飾寢具到鍋碗瓢盆,這些圖像無所不在,和生活產生緊密的連結。

為什麼姆米(或稱「嚕嚕米」)會受到如此熱烈的歡迎?友人說:「因為姆米看起來很可愛!」僅僅因為「可愛」嗎?日本不乏各種「卡哇伊」的事物,姆米如何在迪士尼和三麗鷗的夾擊之下脫穎而出,躍居銷售冠軍?真讓人好奇。

早在1950到1970年間,《姆米谷》的熱潮即已在國際間發酵,由發源地的北歐芬蘭,漸次傳向歐、美各國。其中又以日本最為之著迷瘋狂,除了出版相關書籍,更爭取到動畫製作的版權,1997年還以「姆米谷」概念,在埼玉縣設立了「曙光兒童森林公園」(トーベ・ヤンソンあけぼの子どもの森公園),重現故事中的場景,明(2019)年3月將有另一座「姆米谷主題樂園」(Moominvally Park)將在東京近郊盛大落成。

34473600_2003244826655901_325897587229982720_o.jpg
日本埼玉縣曙光兒童森林公園(取自FB

近年來興起的IP風潮,對文學和藝術作品的推廣,有推波助瀾之功,尤其圖像的流布往往衍生出眾多附加商品,創造了驚人的產值。但有時也出現了「得魚忘筌」的現象,當圖像本身的辨識度越高,大量和商品結合後,消費者往往只能藉由「二創商品」來指認原創者,有時竟不知不覺越行越遠,遺忘了作品的初衷。

有著圓潤身材的姆米,經常被誤認為是一隻白色的河馬,甚至有人說他是一隻豬。這個謎樣的生物,究竟從何而來?一手創造出姆米形象的朵貝.楊笙(Tove Jansson),第一次聽到Moomintroll這個字,是因為半夜到廚房找東西吃,舅舅想嚇唬貪吃的小孩,就說爐子的後面躲著北歐傳說中的小精靈,從此以後,她總覺得床底下傳來精靈刮床板的聲音。

mu_mi__0.jpg
姆米(莊世瑩提供)

楊笙在1914年8月出生於芬蘭赫爾辛基的一個瑞典裔家庭,當時一戰剛剛爆發,加上芬蘭長期處於蘇聯和德國兩大強權的壓制,時局並不穩定。她的父親Viktor Jansson是一位雕塑家,母親Signe Hammarsten Jansson是畫家,誕生在這個藝術氣氛濃厚的家庭中,顏料和畫具就是小寶寶隨手可得的玩具。楊笙還不會說話時,就已經坐在媽媽膝上開始畫畫了,她父親曾說:「我們的朵貝,將來一定會成為非常偉大的藝術家。」

fu_qin_yu_mu_qin_.jpg
楊笙父親的工作室(左);和媽媽一起畫圖的楊笙(莊世瑩提供)

父親的期待和預言,日後真的實現了。早慧的楊笙,從畫畫、寫作、編織到雕刻,成天忙碌於創作,尤其喜歡自編自畫創作故事,並立志以出版為目標。13歲時以瑞典文寫下她的第一本書《薩拉、佩爾和水妖的烏賊》,並配上插圖。這本書雖是初出茅廬之作,但她結合了異國情調和北歐群島的風光,故事的敘述幽默風趣,一如後來的《姆米谷》趣味十足,顯現出創作者自我琢磨的歷程。

楊笙的母親從1920至1950年代,長期為崇尚自由主義的《卡姆報》(GARM)繪製插畫,楊笙14歲時就開始擔任助理,繪製封面和諷刺漫畫,後來更接下母親的棒子,成為為這份報紙繪製最多插畫的藝術家。

hua_jia_tove1947.jpg
畫家楊笙(莊世瑩提供)

對想像力活躍的楊笙來說,學校生活如同監獄一般。她討厭數學,痛恨美術課的制式要求,同學則視她為怪咖。成年之後,她再也不想回憶可怕的上學年代,總說連為什麼這樣害怕學校都忘了。

16歲那年,楊笙中斷上學,到瑞典斯德哥爾摩學習藝術,後來又陸續到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地觀摩學習,接受不同畫派的洗禮,她再無退路,一心向職業藝術家之路闊步向前。從18歲開始,她陸續參加許多畫展,大膽的畫風和對色彩的激情表現,引起了芬蘭藝評界的關注,被視為是極有發展前途的新星。

楊笙戰前時期的畫作非常引人入勝,她多方嘗試各種風格,包括印象派、超現實主義和立體派,作品的共同特色是具有神祕和童話般的氣息,怪異得令人震驚的色彩,以及高反差的色感,和日後我們看到的《姆米谷》系列畫作極為不同。年輕的楊笙看起來前途無限美好,然而世界正在轉變,戰爭的腳步已然啟動。

二戰不僅在前線進行,戰爭的創傷也蔓延到所有地方。在艱困的生活中,為了維持生計,楊笙自稱「必須像印刷機般工作」。她繪製卡片和畫作出售,為兒童報刊畫插畫,以及在報紙刊載尖銳的幽默漫畫。她以無比的勇氣針砭時政,譴責戰爭的荒謬恐怖。她是和平主義的擁護者,敢於反抗當時的官方政策,而且拒絕用沉默或不署名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為了逃避沉重的現實,楊笙在戰時還畫了許多色彩豐富的花朵,只為了能在藝術的美中休息片刻。但是無法預期的空襲警報聲響,以及躲進防空洞裡的幽閉抑鬱,時時打擊她敏銳易感的心靈。1939年,蘇聯和芬蘭爆發「冬季戰爭」,楊笙突然覺得畫畫一點用處也沒有。她失去了工作的動力,對現實不抱希望,於是開始書寫童話,她想走進「從前、從前……」的世界裡,找到能呼吸的空間。

mu_mi_yu_da_hong_shui__0.jpg
《姆米與大洪水》

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楊笙在姆米谷找到了她的避難所,但那不是徹頭徹尾的逃離現實,她只是想去別的地方「待著」,終有一天仍然可以去而復返。

1945年,《姆米谷》系列作品的第一冊《姆米與大洪水》以圖畫書形式出版。之前曾在楊笙畫作出現多次的姆米,形象一直是孤立的,如今有了角色和情節,姆米終於真正誕生了!

關於姆米的誕生,楊笙曾經講過好幾個版本。其中之一是:她小時候,全家人總是在佩林基群島度暑假,她和弟弟經常在度假區的戶外廁所牆壁上塗鴉,競相寫上自認為高超的哲學名言。有一次她和弟弟爭辯時,隨手畫下所能想出來最醜的傢伙。那是個類似姆米小精靈的形象,長相卻有點像哲學家康德,她還在旁邊寫了一句「自由是最美好的」,沒錯,楊笙一輩子的創作都是為了爭取自由。

《姆米與大洪水》剛出版時並未受到重視,第一年只賣出219本。楊笙再接再厲,隔年又出版了《姆米谷彗星來襲》。「洪水」和「彗星」都是戰爭的隱喻,她藉著童話,記誌她對軍事擴張和法西斯主義的抗議。直到1948年出版的《姆米一家與魔法帽》,姆米谷中出現了一頂神奇的黑色大禮帽,竟然能施展百變魔法,驚奇的事件接連發生,激發了兒童對新鮮事物強烈的好奇心,姆米和他的同伴們終於得到了小讀者注目的眼光。

mu_mi_de_cao_tu_2_0.jpg
姆米的草圖(莊世瑩提供)

但是來自成人的負評雜沓而至。楊笙在書中刻劃的形象,並不是一直遵從法紀的,姆米谷的居民過著波希米亞式的生活,他們使用的語言和喝酒抽菸的行為,被認為不適合做為孩子學習的典範,再加上楊笙平日特立獨行的風格,總是按照自己的道德標準行事,更引發了眾怒。但楊笙以鮮明的態度回應:「我並不希望像哲學家一般地思考,也不想教育我的讀者們,我的故事是用來自娛自樂。」

接下來,她依序出版了:《姆米爸爸的冒險故事》(1950)、《姆米一家的瘋狂夏日》(1954)、《姆米的冬季探險》(1957)、《姆米谷的小寓言》(1962)、《姆米爸爸航海記》(1965)、《姆米谷的奇妙居民》(1970),直到她最親愛的母親過世,楊笙也停下了這個系列的書寫,因為這些故事的原型,本就來自她和家人親朋快樂的回憶,扣合著她的生命歷程發展。

mu_mi_ba_ba_de_mou_xian_gu_shi_-tile.jpg

相較於托爾金《魔戒三部曲》的博大深遠,《姆米谷》是楊笙創造的烏托邦。依據芬蘭的風光和地景,她建構了這個安全與危險共存的小世界,即使永遠有不可捉摸的威脅,災難更是頻頻發生,但是在勇敢冒險之後,總會有寧靜的家園等候他們的歸來。姆米谷的生活依四時循環,居民相親卻不互相扞格。楊笙以寓言的方式,描繪出互助互諒的社會縮影,展示了一種理想的人際關係,讓人心生嚮往。

tovehe_mu_mi_gu_de_huo_ban_men_.jpg
楊笙和姆米谷的伙伴們(莊世瑩提供)

楊笙善於從傳統的民間文學汲取養分,巧妙地將傳說拿來再創作,不僅體現了斯堪地那維亞獨特的人文風土,也流露出對大自然深厚的感情。傳統的形象經過楊笙的巧妙變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如同姆米,在楊笙的畫作中不斷進化。雖然楊笙說《姆米谷》不是特別針對兒童而創作,但是其中豐富的想像和遊戲性,完全切合兒童心理邏輯的角度,因此在1966年,獲得國際安徒生獎的殊榮。

每一本姆米谷的故事,楊笙都精心設計封面,並配上生動的插畫。她運用簡明流暢的線條和色塊,呈現擬似版畫的效果,再加上巧妙的留白,以及用黑線勾勒出輪廓,整體的視覺衝擊力很強,極富戲劇張力。這些插圖不只是文字的配角,更不只有裝飾的作用,對於角色的定位、故事節奏的推進,以及整體氛圍的營造,都更精準地協同文字表現豐富的意象。這對於後來姆米谷熱潮的興起,也有很大的影響。

1954年,楊笙應倫敦出版人查爾斯.薩頓(Charles Sutton)之邀,在當時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倫敦晚報》連載姆米系列的漫畫,隨即獲得極大的回響,同時被120家報刊轉載,擁有數千萬的讀者,風靡全球。接下來是一連串的驚異旅程,姆米的故事被改編成偶戲、歌劇、芭蕾舞劇、卡通動畫、電影,依照姆米谷角色發想的周邊商品,無極限地延展。

動畫版姆米

名利雙收並沒有讓楊笙感到快樂。繪製連環畫耗費她大量的心力,也把她帶向不同的人生方向,她希望回歸藝術家的身分,重新拾起畫筆,單純地創作。她為幼兒園、市政廳畫巨幅壁畫,為芬蘭文版《哈比人》、《愛麗絲漫遊奇境》畫插圖,同時她也向文學的新領域邁進,為成人讀者書寫了許多小說和散文,展現她精湛的文學造詣。楊笙是一位全方位的藝術家。

tovejansson_hobbit-side.jpg
楊笙為芬蘭文版《哈比人》繪製的書封及插圖(取自Brain Pickings

51ndawctz2l._sl500_-side.jpg
楊笙為芬蘭文版《愛麗絲漫遊奇境》繪製的書封及插圖(取自Brain Pickings

芬蘭在《2018年世界幸福感報告》調查中,被排定為世界最幸福的國家,尤其教育和社會福利這兩方面,更為世人所稱道。但其實這個氣候條件嚴峻、天然資源不豐富的國家,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歷經了多次的內戰和外侮,曾走過艱辛的建國之路,直到1917年才宣布獨立。

楊笙出生和成長的時間,幾乎是和這個國家的誕生同步向前。她雖然是一名藝術家,無法像政治家為國家擘劃藍圖、建設新芬蘭,但是藝術家敏銳的心眼,似乎在困境中看到了未來的願景。楊笙的許多作品創作於芬蘭的動盪時期,她是使用瑞典文書寫,後來才翻譯成芬蘭文。即使處於這樣不利的環境,楊笙還是創造了像姆米谷這樣美好純淨的天地。

如今我們讚嘆芬蘭社會的完善,原來藝術家如同先知,在姆米谷中已經預告了芬蘭理想的模樣。當我們滿心歡喜買下一個畫著姆米的盤子時,心中想的可能是:「多希望這是一張進入姆米谷純真世界的門票。」我想,這應該就是藝術的力量,藝術不是可以被製造的東西,一切都源自楊笙源源不絕的熱情和生命力。

ye_wei_tu_.jpg
楊笙及姆米玩偶(取自wiki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