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現實或是電影裡,當我們認識新的人,去到新的環境,要回答的首先除了名字,就是「我在做什麼」,而答案的性質,往往是職業,且是有酬勞動的職稱。但是當人與人成為對價關係的逢場作戲,其運作的實體可以很機器、很殭屍、很鬼魂,是為異化。從異化疏離的圓圈邊界,切線而出,逸脫出去的瞬間加速,好像才是我們握得住的存在實感。
在看《墨爾本週末不回家》的時候,我一直想到自己的小說〈傷心人類學七辣〉。在我的小說裡,年輕世代高度肯認社會上種種破碎或流動的生活型態,但彼此開玩笑時也會出現「政治不正確」的比喻與內梗。透過這種非典型的幹話,夾著真誠,期望穿透世代語彙,而捕捉到友誼本質的美麗與複雜。
差不多的年齡,《墨爾本週末不回家》其中一名主角是遭受到職場騷擾的律師,另一名曾從事脫衣舞孃工作而後到處打工旅行,她們在房間裡的互動有著幽微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其對話偶爾又像脫口秀的台詞,私密又公共、知性又節奏,即興張力帶來劇情反轉的想像,刺激與快感在對話的細微之處閃閃爍爍(siám-siám-sih-sih)。原來墨爾本的故事,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如此像是一個台北的故事。
就連「如何放鬆」都成為一種競逐商品的時代,各種精神疾病名詞對個體的解釋效力已經降低,甚至失去標籤感。但這種麻木是一種便宜的心理交代,面對「焦慮的私有化」,個體背後其實還有社會,只是人們厭倦了這個視角。

《墨爾本週末不回家》電影劇照(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在《行動代號:躺》的凝視之中,我感受到每個角色都十分的理性與克制,降載情緒,以極為理智、效率又符合資本主義美德的整齊乾淨,才得以作為項目來實作。或許是想避免過於戲劇化自我,避免消費自傷,也或許原本這一切就無關情緒,甚至無關個人的焦慮。
勾選行動的項目,讓人聯想絢麗的生產力工具所宣稱,藉由這些小動作的完成來解放大腦,優化任務更符合現代生存的多工學習所需,付費訂閱更享有高價值產出云云,此般相關的行銷話術近乎虛構,卻總有人一項一項的課責也苛責自己。
所以,《行動代號:躺》只是靜靜凝視著不完整的摩天輪旋轉,觀眾將後知後覺地讓非語言的聲響成為主導,使整部片成為最不像反抗的反抗,將存在狀態還給如詩的所在。

《行動代號:躺》劇照(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單元裡稍有戲謔風格的《除魅嬤嬤號》則提醒人們,正是這個時代,加速更迭的技術施加了過量的資訊乘載,所謂失控的焦慮;也在於年輕的當代親職角色,所謂新手父母。
疫情後各項監視軟體的輔助,父母要學習的面向又雜又廣,離不開的三代同堂家務分擔利弊,照顧課題貼身迫切。撫養嬰兒是如此的瑣碎,瑣碎的真實又被電子節奏與驅魔儀式以巧妙的頻率融合在一起。
身為知識分子,主角所具備的族群交織身分,或許能轉換成他們的文化資本,但在兼顧學事業的企圖之下,變得手忙腳亂,付出更多代價。養兒育女如此狼狽,本就難以優雅。無論善眼惡眼,最後都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麼關掉會議室,驅魔儀式開始,姑且一笑置之。

《除魅嬤嬤號》劇照(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雖然可能帶著文化差異的浪漫濾鏡觀看,但在《維多利亞的鳥日子》的場景裡,我獨鍾於角色們以「馬拉雅拉姆語」(Malayalam)稱彼此「姊」的唸法「Chechi」(ചേച്ചി)所帶來一種語感上的親密。
女性處境的瑣碎日常,在不同社會與文化中或有高低,但凡累積加重,非得找到低成本的宣洩管道不可,美髮沙龍倒是其中一個殊途同歸的去處。以相對可負擔的消費,得到尊嚴感與被照顧,原來人與人碰觸是如此重要,美髮店往往承擔著不僅止於設計髮型、剪裁吹整的業務,也是「好好地碰觸」,讓人有一刻被溫柔對待的喘息。
情緒與情感的勞動,是這項對價關係之中,最關鍵也最有價值的一環。或許因為凝視鏡中、整理儀容的經驗是每個人都有過。所以,《維多利亞的鳥日子》裡的角色反轉,不僅止於服務提供者與接收者之間的單向關係,還有客人願意觀察並聆聽美髮店的工作者的苦,甚至支持對方,讓你先吃飯再說,也看出你臉上那沒人注意到的受暴痕跡。沒有過多的溫情,只有界線明確而各司其職的女性團結。

《維多利亞的鳥日子》劇照(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但我們大多數人情願不讓這種碰觸成為奢侈。《慢慢記憶你》繼續推進至人類生命的後段,當身體機能退去,甚至記憶與認知能力也離我們遠去,我們不僅期待較為新鮮、且不落入淒涼悲情或輕浮獵奇的視角,來面對大多人都終將面對的老化,甚至還能期待,是用「我」的主觀視角,在失智的狀態存在、生活,甚至成長。《慢慢記憶你》的開場是老奶奶精心打點服裝,準備約會,那「觸碰」讓人愉悅甚至心動,無論對方是誰,這些都是屬於主觀者的真實。
有學者認為物理實體是建立在三維時間的基礎之上,而非傳統的單一時間維度,老化時而有不同記憶版本與角色身分的人「可能處在任何一個年齡」的生命狀態,是所謂失智的實存,也可以是這種具顛覆性假設的隱喻。老奶奶在泳池復健的寧靜的迴圈,漂浮,最為慰藉。

《慢慢記憶你》劇照(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距今40多年拍攝的電影《夜班時分》,像是一則經典不過時的理論,得以就場景的意義與勞動生命的意義,總結本單元的所有作品。因為所有劇情都可以是夜班時萍水相逢的客人,再怎麼喧鬧或夢幻的時刻,都裝在一間間的房裡,櫃檯面無表情的服務生是本片的主角,機械式地維持所有劇情世界在一個有限的框架內演出。電影落幕,生活繼續,天會亮起,就像直到所有住客退房,直到主角打卡下班,推開門重拾人性表情。
當我在夜裡看著《夜班時分》,片中的聲響如此接近我日常生活房間裡一切聲響。我不確定因此感到自身的更加存在,還是更加抹除,然而這樣的悚然也隨即輕飄飄地消融在總是動態又總是停滯的風景裡,像是輕飄飄的一道切線速度將感官與認知流入另一維度的時間中,瞬間有某種解答的錯感,靜到突然。●

《夜班時分》劇照(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2025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影展資訊】
Tags:
2025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以【破風景a room with a view】為主題,回應瞬息萬變的破爛世界,凝視不完美現實中潛藏的突破與新生。英文標題呼應吳爾芙《自己的房間》,展現女性影展一貫的核心關照,推出9大單元、74部影片,邀請觀眾一起打開另一種視野的可能。
其中「存在手記」單元的6部影片,從個人的勞動(無論身體或情緒)、個體之間的交錯相遇,抑或個人/集體及其周遭狀態的共存牽動,照見身處當代社會的存在模樣、事物形塑的方式。作家許恩恩應女性影展之邀撰寫專文,為讀者勾勒影像中呈現的細膩、詼諧、張狂與迷幻。
(本文同步收錄於女影32影展專書)
無論在現實或是電影裡,當我們認識新的人,去到新的環境,要回答的首先除了名字,就是「我在做什麼」,而答案的性質,往往是職業,且是有酬勞動的職稱。但是當人與人成為對價關係的逢場作戲,其運作的實體可以很機器、很殭屍、很鬼魂,是為異化。從異化疏離的圓圈邊界,切線而出,逸脫出去的瞬間加速,好像才是我們握得住的存在實感。
在看《墨爾本週末不回家》的時候,我一直想到自己的小說〈傷心人類學七辣〉。在我的小說裡,年輕世代高度肯認社會上種種破碎或流動的生活型態,但彼此開玩笑時也會出現「政治不正確」的比喻與內梗。透過這種非典型的幹話,夾著真誠,期望穿透世代語彙,而捕捉到友誼本質的美麗與複雜。
差不多的年齡,《墨爾本週末不回家》其中一名主角是遭受到職場騷擾的律師,另一名曾從事脫衣舞孃工作而後到處打工旅行,她們在房間裡的互動有著幽微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其對話偶爾又像脫口秀的台詞,私密又公共、知性又節奏,即興張力帶來劇情反轉的想像,刺激與快感在對話的細微之處閃閃爍爍(siám-siám-sih-sih)。原來墨爾本的故事,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如此像是一個台北的故事。
就連「如何放鬆」都成為一種競逐商品的時代,各種精神疾病名詞對個體的解釋效力已經降低,甚至失去標籤感。但這種麻木是一種便宜的心理交代,面對「焦慮的私有化」,個體背後其實還有社會,只是人們厭倦了這個視角。
在《行動代號:躺》的凝視之中,我感受到每個角色都十分的理性與克制,降載情緒,以極為理智、效率又符合資本主義美德的整齊乾淨,才得以作為項目來實作。或許是想避免過於戲劇化自我,避免消費自傷,也或許原本這一切就無關情緒,甚至無關個人的焦慮。
勾選行動的項目,讓人聯想絢麗的生產力工具所宣稱,藉由這些小動作的完成來解放大腦,優化任務更符合現代生存的多工學習所需,付費訂閱更享有高價值產出云云,此般相關的行銷話術近乎虛構,卻總有人一項一項的課責也苛責自己。
所以,《行動代號:躺》只是靜靜凝視著不完整的摩天輪旋轉,觀眾將後知後覺地讓非語言的聲響成為主導,使整部片成為最不像反抗的反抗,將存在狀態還給如詩的所在。
單元裡稍有戲謔風格的《除魅嬤嬤號》則提醒人們,正是這個時代,加速更迭的技術施加了過量的資訊乘載,所謂失控的焦慮;也在於年輕的當代親職角色,所謂新手父母。
疫情後各項監視軟體的輔助,父母要學習的面向又雜又廣,離不開的三代同堂家務分擔利弊,照顧課題貼身迫切。撫養嬰兒是如此的瑣碎,瑣碎的真實又被電子節奏與驅魔儀式以巧妙的頻率融合在一起。
身為知識分子,主角所具備的族群交織身分,或許能轉換成他們的文化資本,但在兼顧學事業的企圖之下,變得手忙腳亂,付出更多代價。養兒育女如此狼狽,本就難以優雅。無論善眼惡眼,最後都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麼關掉會議室,驅魔儀式開始,姑且一笑置之。
雖然可能帶著文化差異的浪漫濾鏡觀看,但在《維多利亞的鳥日子》的場景裡,我獨鍾於角色們以「馬拉雅拉姆語」(Malayalam)稱彼此「姊」的唸法「Chechi」(ചേച്ചി)所帶來一種語感上的親密。
女性處境的瑣碎日常,在不同社會與文化中或有高低,但凡累積加重,非得找到低成本的宣洩管道不可,美髮沙龍倒是其中一個殊途同歸的去處。以相對可負擔的消費,得到尊嚴感與被照顧,原來人與人碰觸是如此重要,美髮店往往承擔著不僅止於設計髮型、剪裁吹整的業務,也是「好好地碰觸」,讓人有一刻被溫柔對待的喘息。
情緒與情感的勞動,是這項對價關係之中,最關鍵也最有價值的一環。或許因為凝視鏡中、整理儀容的經驗是每個人都有過。所以,《維多利亞的鳥日子》裡的角色反轉,不僅止於服務提供者與接收者之間的單向關係,還有客人願意觀察並聆聽美髮店的工作者的苦,甚至支持對方,讓你先吃飯再說,也看出你臉上那沒人注意到的受暴痕跡。沒有過多的溫情,只有界線明確而各司其職的女性團結。
但我們大多數人情願不讓這種碰觸成為奢侈。《慢慢記憶你》繼續推進至人類生命的後段,當身體機能退去,甚至記憶與認知能力也離我們遠去,我們不僅期待較為新鮮、且不落入淒涼悲情或輕浮獵奇的視角,來面對大多人都終將面對的老化,甚至還能期待,是用「我」的主觀視角,在失智的狀態存在、生活,甚至成長。《慢慢記憶你》的開場是老奶奶精心打點服裝,準備約會,那「觸碰」讓人愉悅甚至心動,無論對方是誰,這些都是屬於主觀者的真實。
有學者認為物理實體是建立在三維時間的基礎之上,而非傳統的單一時間維度,老化時而有不同記憶版本與角色身分的人「可能處在任何一個年齡」的生命狀態,是所謂失智的實存,也可以是這種具顛覆性假設的隱喻。老奶奶在泳池復健的寧靜的迴圈,漂浮,最為慰藉。
距今40多年拍攝的電影《夜班時分》,像是一則經典不過時的理論,得以就場景的意義與勞動生命的意義,總結本單元的所有作品。因為所有劇情都可以是夜班時萍水相逢的客人,再怎麼喧鬧或夢幻的時刻,都裝在一間間的房裡,櫃檯面無表情的服務生是本片的主角,機械式地維持所有劇情世界在一個有限的框架內演出。電影落幕,生活繼續,天會亮起,就像直到所有住客退房,直到主角打卡下班,推開門重拾人性表情。
當我在夜裡看著《夜班時分》,片中的聲響如此接近我日常生活房間裡一切聲響。我不確定因此感到自身的更加存在,還是更加抹除,然而這樣的悚然也隨即輕飄飄地消融在總是動態又總是停滯的風景裡,像是輕飄飄的一道切線速度將感官與認知流入另一維度的時間中,瞬間有某種解答的錯感,靜到突然。●
【2025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影展資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
報導》在文字與影像之間,靜靜凝望這個時代的光—2025年臺北文學・閱影展
閱讀更多
專訪》從社運組織者及研究者,變成寫小說的人:訪《變成的人》許恩恩
今(2024)年是太陽花運動10週年,曾參與運動,也以社運相關主題撰寫碩士論文的許恩恩,近日出版了長篇小說《變成的人》,以太陽花運動為記憶標籤,逐步展寫運動前後事件... 閱讀更多
編劇書簡S2EP2》在「她的」新電影中,尋找許淑真
由編劇的眼光領略故事的編織,從作品細節欣賞影視的魔法,在戲劇中蔓延閱讀的支線。「編劇書簡」專欄,由編劇、作家劉梓潔執筆,是觀影筆記,也是影視與文學的對話,每雙月刊登...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