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網際網路和中國的便宜華為手機進入新疆,很多人以為這是新疆人生活改善的明證。殊不知,「過了一段時間,這成為一個陷阱」。手機上種種生活的紀錄,都成為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當地少數族裔人口被定罪的「證據」。研究者戴倫.拜勒(Darren Byler)因此將手機的引入新疆,喻為一場「手機災難」(phone disaster)。
拜勒的新作中譯版《新疆再教育營》,近日在台灣由春山出版。拜勒是人類學者,匯集各方訪談和中國內部流出的檔案,研究新疆再教育營的實際面貌。他於6月中旬出席新書發表會,即使當日下著大雨,現場仍吸引了滿場的聽眾,希望藉由他口中更加了解新疆的狀況。
➤「中國說是分離主義,但其實問題更基本」
很多人討論新疆問題,是從數百年來的歷史談起,但對拜勒而言,最關鍵的變化發生在1990年代。在此之前,新疆雖然已有漢人移入,但多數住在北疆,與南疆的維吾爾族人並沒有太多互動。到了90年代,中國製造業興起,成為世界工廠,開始對棉花、石油、天然氣等原物料有更多需求,中國政府才開始安排大量漢人湧入南疆。
拜勒指出,這些新來的漢人所從事的產業,本來是石油管線、鐵道、棉花農業,後來也進軍服務業、房屋興建等領域。漢人大量移入,改變了當地的環境,使得生活費用提高,學校、銀行等體系也發生變化,引發維吾爾族人的抗議。
但面對這些抗議,中國政府並不願意回應維吾爾族人的訴求,反而宣稱這些抗議是「分離主義」抗爭,宣稱他們都是「疆獨」勢力。2001年後,隨著全球反恐浪潮,甚至將這些抗爭貼上恐怖主義的標籤。拜勒說,其實這些抗爭「問題更基本」,主要是生活環境改變下的不滿。
➤「真正的伊斯蘭發生在手機上」
維吾爾族人與政府之間的摩擦,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的故事,是中國的高科技監控系統如何建立起來。而這就要從2011年說起。
拜勒提到,2011年3G網路進入新疆,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開始購買第一支手機,通常都是最便宜的中國製華為手機。同一時間,許多年輕的維吾爾人,也開始從南疆的村落遷移到都市(特別是烏魯木齊)。這些年輕人想要追求更好的未來,覺得在都市比較自由,也有比較多工作機會。他們拿著新的手機,不但與家人、朋友聯絡,用微信傳語音訊息,也在手機上聆聽伊斯蘭教的講道。
之所以會用手機聆聽講道,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清真寺聽到的版本,都是政府審查過的,但透過網路,他們可以聽到真正的傳道。他們所學到的內容並不激進,只是全球各地所有其他穆斯林都知道的常識——什麼時候該禱告,齋戒月該怎麼飲食等等。當時的人們說,「真正的伊斯蘭發生在手機上」。
然而到了2014年3月,昆明攻擊案發生,中國開始收緊對新疆少數族群的管控,尤其清查維族青年。在手機上曾經學習「真正的伊斯蘭」就成為罪證之一,可能讓人直接被關進再教育營。
➤用高科技圍成的牢籠
2014年開始,中國政府透過維吾爾族、哈薩克族青年們手上的手機,追蹤他們做了什麼行動。中國政府投注大量的人力,包含數萬協警、警察和官員,一開始的目標是掌握他們「現在」正做什麼,後來更開始監控「過去」的作為,甚至預測「未來」的行動。
拜勒直指核心:新疆成為高科技圍成的牢籠,其實是一個公私協力的過程——中國政府所使用的這些科技,經常是中國東部的新創公司所發明,並由他們提供政府在新疆展開測試。新創公司設計的軟體,有的用來監測數位足跡,有的可以自動記錄並轉譯維族人在微信上說的每一句話,有的則是自動人臉辨識系統,提供給警察機關快速辨別人們的族裔,開始可以藉由族裔差別執法(這種奠基於族裔的加強執法,在英文稱為racial profiling,有人翻譯為「種族貌相」或「種族定性」)。
其中,所有烏魯木齊警察都有使用一款由廈門公司開發的軟體。這種軟體只要裝到手機上,就可以自動開始檢查上萬種不同種類的行為,藉此計算出手機使用者「可信任的程度」。軟體監測的內容,是中國政府所認定的種種「問題行為」,包含曾在手機上聆聽傳教,在微信上參與宗教讀書會,觀看內有穆斯林的節目影片等等。這個軟體使用的是「燈號」系統,綠燈代表可信任,紅燈則代表這個人高度可疑——許多人就是因為亮起紅燈,而被警察抓進再教育營。
➤再教育營內的不人道待遇
拜勒說明,被關押的人進到再教育營之後,所遭遇到的待遇極不人道。根據逃出來的人透露,再教育營內不但會被守衛毆打,而且一間房間會關30個人,根本無法容納,大家晚上因此必須輪流睡覺。牢房裡經常沒有廁所,有時一個人一天只被容許上一次洗手間,或者要在房內的水桶解決。許多人生病卻無法治療,在昏厥、倒下之前,不論多麼嚴重的病痛,都得不到醫療。
再教育營內也有嚴密的監視。受訪者提到,再教育營內沒有死角,每個地方都有監視錄影機,有些相機有臉部和動作辨識的功能——逃出來的被關押者回憶,只要遮住臉,就會聽到廣播系統傳來獄卒喝斥的聲音。
中國方面宣稱這些再教育營是學校,但拜勒指出,光從外觀來看,外牆的電網就足以說明這不是學校,而是監獄。再教育營內部確實有類似「課程」的設計,但除了中文課之外,許多課程都是政治性的,比如「教導」愛國標語和歌曲,而非真正的技能。
2018年開始,中國政府想到這些人力也可以用於經濟發展,因此開始在監獄旁興建工廠。因應新疆的棉花產業,這些工廠是以紡織業為主,許多都是女工。其中一位Gulzira Auelkhan女士,她其實長住哈薩克,回新疆探望母親時,被中國警方檢查手機後被抓,罪名是在手機上看過土耳其的電視節目。
2018年,「伊犁卓萬服飾」這間公司的負責人在國營電視台上炫耀,該公司一年銷售600萬美金(約1.8億新台幣)。但其實,這家公司就是使用再教育營附設工廠的勞動力。Auelkhan看到這個片段,說自己就是在這家公司的工廠上班,她每個月領到的薪水只有300人民幣(約新台幣1280元,是中國基本工資的1/6)。
除了低薪之外,工廠內也充滿恐怖。根據Auelkhan回憶,現場會恐嚇工人,如果不聽話就會被送回再教育營。每天進出工廠,他們也都會受到嚴密的監視,所有人看到這些守衛,都只能回答「是的,是的」。Auelkhan的形容是:「我們就像是寵物一樣」,面對守衛,還得被迫微笑。
➤外人的關注是有用的
開放問答時,有人詢問拜勒,台灣讀者可以做些什麼?也有人問起,國外的一些關注,比如歐美國家召開聽證會、正式譴責中國,是否真的有幫助?關於這些問題,拜勒認為我們這些「外面的人」,確實有一些可以做的事情。
他指出,身為消費者,我們可以集體行動:尤其是新疆棉花以及這些強迫勞動所產出的紡織品,佔據著全球供應鏈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們可以展現消費者集體的力量,要求各家公司退出。目前已有一些公司移出新疆,前往印度或越南等地生產(不過拜勒也補充,越南棉花許多是從新疆進口,其實並沒有完全解決問題)。
身為公民,我們也可以要求政府對科技業要求更多。以台灣為例,台灣出產的半導體,就有被應用在新疆的監控上,其他國家的科技產品也是。拜勒強調,「在新疆之後,還站著西雅圖」——美國等國家發展出的許多科技,讓中國可以遂行這樣的監控。他主張這些產品的輸出應該要有所管制、應該要求廠商負責,不能讓廠商只以「我們的設計不是監控,到了誰手上我管不了」來卸責。
國際上的壓力,雖然沒辦法立刻帶來改變,但中國現在正在追求軟實力的散播,因此才大力推廣孔子學院等等機構。持續關注、譴責這些事情,能對中國的聲譽造成很大傷害,都可以提高中國持續迫害新疆的代價。
講座最後,拜勒再度強調,關切新疆問題並不只是地緣政治的考量。無可諱言,美中的大國角力,確實影響各方怎麼回應新疆問題,而美方也確實有些政治人物並不是真心關心新疆,而只是關注美中競爭,純粹藉由新疆來正當化別的政策。
拜勒說,面對新疆議題,我們需要思考我們想要關注的面向,也就是維吾爾族、哈薩克族人正在發生的事。他想要抵抗地緣政治的思考方式,透過他的研究,已經展現了當地穆斯林所受到的迫害,而這些迫害顯然不能化約成美中角力的問題。
拜勒於《新疆再教育營》寫給台灣讀者的序中也提到,支持維吾爾族人並不代表在中國與美國之間選邊站。他希望反抗、也期許讀者反抗的是殖民主義與壓迫的結構,而這些結構至今仍存在於中國、美國與臺灣。●
新疆再教育營:中國的高科技流放地
In the Camps: China’s High-Tech Penal Colony
作者:戴倫.拜勒 (Darren Byler)
譯者:閻紀宇
出版:春山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戴倫.拜勒
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西門菲莎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國際研究助理教授,是目前國際上頂尖研究的維吾爾族社會與中國監控體系專家。拜勒定期為SupChina網站撰稿,作品也散見於《衛報》(The Guardian)、《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所意雜誌》(Noema Magazine)、《前景雜誌》(Prospect Magazine)、《格爾尼卡》(Guernica)、《中參館》(ChinaFile)以及多本學術期刊。
|
Tags:
(底圖:春山出版提供)
伊斯蘭在美國九一一事件後成為反恐的「標的」,中國政府更以此正當化對國內穆斯林群體的鎮壓。《新疆再教育營》透過不同族裔的穆斯林被拘禁者、輔警、營區教師等多面向視角,讓讀者理解再教育營體系中身處不同位置的人,他們的遭遇、感受與抉擇。
本書也揭露這套體系的核心「高科技監控技術」如何從美國移植到新疆,透過政府蒐集的巨量個資,訓練民間企業的演算法,並形成一個有利可圖的龐大產業鏈。
春山出版於6月中旬舉辦《新疆再教育營》講座,會中作者戴倫.拜勒談及國際維吾爾社群網絡的行動與資源;如何面對與判斷中國相關的新聞資訊,及中國研究的困難性。這套高科技監控系統除在新疆實施以外,其工具及手段也在反送中時期的香港、去年烏魯木齊大火後中國的「白紙運動」中出現,現今又如何拓展到東南亞城市?以及,臺灣可以從新疆經驗中獲得什麼樣的連結與啟示?本文為現場菁華摘要。
主講|戴倫.拜勒(《新疆再教育營》作者、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國際研究助理教授)
引言|莊瑞琳(春山出版社總編輯)
主持|劉致昕(國際新聞記者、《真相製造》作者)
即席口譯|宋承恩(臺灣制憲基金會董事)
當年,網際網路和中國的便宜華為手機進入新疆,很多人以為這是新疆人生活改善的明證。殊不知,「過了一段時間,這成為一個陷阱」。手機上種種生活的紀錄,都成為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當地少數族裔人口被定罪的「證據」。研究者戴倫.拜勒(Darren Byler)因此將手機的引入新疆,喻為一場「手機災難」(phone disaster)。
拜勒的新作中譯版《新疆再教育營》,近日在台灣由春山出版。拜勒是人類學者,匯集各方訪談和中國內部流出的檔案,研究新疆再教育營的實際面貌。他於6月中旬出席新書發表會,即使當日下著大雨,現場仍吸引了滿場的聽眾,希望藉由他口中更加了解新疆的狀況。
➤「中國說是分離主義,但其實問題更基本」
很多人討論新疆問題,是從數百年來的歷史談起,但對拜勒而言,最關鍵的變化發生在1990年代。在此之前,新疆雖然已有漢人移入,但多數住在北疆,與南疆的維吾爾族人並沒有太多互動。到了90年代,中國製造業興起,成為世界工廠,開始對棉花、石油、天然氣等原物料有更多需求,中國政府才開始安排大量漢人湧入南疆。
拜勒指出,這些新來的漢人所從事的產業,本來是石油管線、鐵道、棉花農業,後來也進軍服務業、房屋興建等領域。漢人大量移入,改變了當地的環境,使得生活費用提高,學校、銀行等體系也發生變化,引發維吾爾族人的抗議。
但面對這些抗議,中國政府並不願意回應維吾爾族人的訴求,反而宣稱這些抗議是「分離主義」抗爭,宣稱他們都是「疆獨」勢力。2001年後,隨著全球反恐浪潮,甚至將這些抗爭貼上恐怖主義的標籤。拜勒說,其實這些抗爭「問題更基本」,主要是生活環境改變下的不滿。
➤「真正的伊斯蘭發生在手機上」
維吾爾族人與政府之間的摩擦,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的故事,是中國的高科技監控系統如何建立起來。而這就要從2011年說起。
拜勒提到,2011年3G網路進入新疆,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開始購買第一支手機,通常都是最便宜的中國製華為手機。同一時間,許多年輕的維吾爾人,也開始從南疆的村落遷移到都市(特別是烏魯木齊)。這些年輕人想要追求更好的未來,覺得在都市比較自由,也有比較多工作機會。他們拿著新的手機,不但與家人、朋友聯絡,用微信傳語音訊息,也在手機上聆聽伊斯蘭教的講道。
之所以會用手機聆聽講道,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清真寺聽到的版本,都是政府審查過的,但透過網路,他們可以聽到真正的傳道。他們所學到的內容並不激進,只是全球各地所有其他穆斯林都知道的常識——什麼時候該禱告,齋戒月該怎麼飲食等等。當時的人們說,「真正的伊斯蘭發生在手機上」。
然而到了2014年3月,昆明攻擊案發生,中國開始收緊對新疆少數族群的管控,尤其清查維族青年。在手機上曾經學習「真正的伊斯蘭」就成為罪證之一,可能讓人直接被關進再教育營。
➤用高科技圍成的牢籠
2014年開始,中國政府透過維吾爾族、哈薩克族青年們手上的手機,追蹤他們做了什麼行動。中國政府投注大量的人力,包含數萬協警、警察和官員,一開始的目標是掌握他們「現在」正做什麼,後來更開始監控「過去」的作為,甚至預測「未來」的行動。
拜勒直指核心:新疆成為高科技圍成的牢籠,其實是一個公私協力的過程——中國政府所使用的這些科技,經常是中國東部的新創公司所發明,並由他們提供政府在新疆展開測試。新創公司設計的軟體,有的用來監測數位足跡,有的可以自動記錄並轉譯維族人在微信上說的每一句話,有的則是自動人臉辨識系統,提供給警察機關快速辨別人們的族裔,開始可以藉由族裔差別執法(這種奠基於族裔的加強執法,在英文稱為racial profiling,有人翻譯為「種族貌相」或「種族定性」)。
其中,所有烏魯木齊警察都有使用一款由廈門公司開發的軟體。這種軟體只要裝到手機上,就可以自動開始檢查上萬種不同種類的行為,藉此計算出手機使用者「可信任的程度」。軟體監測的內容,是中國政府所認定的種種「問題行為」,包含曾在手機上聆聽傳教,在微信上參與宗教讀書會,觀看內有穆斯林的節目影片等等。這個軟體使用的是「燈號」系統,綠燈代表可信任,紅燈則代表這個人高度可疑——許多人就是因為亮起紅燈,而被警察抓進再教育營。
➤再教育營內的不人道待遇
拜勒說明,被關押的人進到再教育營之後,所遭遇到的待遇極不人道。根據逃出來的人透露,再教育營內不但會被守衛毆打,而且一間房間會關30個人,根本無法容納,大家晚上因此必須輪流睡覺。牢房裡經常沒有廁所,有時一個人一天只被容許上一次洗手間,或者要在房內的水桶解決。許多人生病卻無法治療,在昏厥、倒下之前,不論多麼嚴重的病痛,都得不到醫療。
再教育營內也有嚴密的監視。受訪者提到,再教育營內沒有死角,每個地方都有監視錄影機,有些相機有臉部和動作辨識的功能——逃出來的被關押者回憶,只要遮住臉,就會聽到廣播系統傳來獄卒喝斥的聲音。
中國方面宣稱這些再教育營是學校,但拜勒指出,光從外觀來看,外牆的電網就足以說明這不是學校,而是監獄。再教育營內部確實有類似「課程」的設計,但除了中文課之外,許多課程都是政治性的,比如「教導」愛國標語和歌曲,而非真正的技能。
2018年開始,中國政府想到這些人力也可以用於經濟發展,因此開始在監獄旁興建工廠。因應新疆的棉花產業,這些工廠是以紡織業為主,許多都是女工。其中一位Gulzira Auelkhan女士,她其實長住哈薩克,回新疆探望母親時,被中國警方檢查手機後被抓,罪名是在手機上看過土耳其的電視節目。
2018年,「伊犁卓萬服飾」這間公司的負責人在國營電視台上炫耀,該公司一年銷售600萬美金(約1.8億新台幣)。但其實,這家公司就是使用再教育營附設工廠的勞動力。Auelkhan看到這個片段,說自己就是在這家公司的工廠上班,她每個月領到的薪水只有300人民幣(約新台幣1280元,是中國基本工資的1/6)。
除了低薪之外,工廠內也充滿恐怖。根據Auelkhan回憶,現場會恐嚇工人,如果不聽話就會被送回再教育營。每天進出工廠,他們也都會受到嚴密的監視,所有人看到這些守衛,都只能回答「是的,是的」。Auelkhan的形容是:「我們就像是寵物一樣」,面對守衛,還得被迫微笑。
➤外人的關注是有用的
開放問答時,有人詢問拜勒,台灣讀者可以做些什麼?也有人問起,國外的一些關注,比如歐美國家召開聽證會、正式譴責中國,是否真的有幫助?關於這些問題,拜勒認為我們這些「外面的人」,確實有一些可以做的事情。
他指出,身為消費者,我們可以集體行動:尤其是新疆棉花以及這些強迫勞動所產出的紡織品,佔據著全球供應鏈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們可以展現消費者集體的力量,要求各家公司退出。目前已有一些公司移出新疆,前往印度或越南等地生產(不過拜勒也補充,越南棉花許多是從新疆進口,其實並沒有完全解決問題)。
身為公民,我們也可以要求政府對科技業要求更多。以台灣為例,台灣出產的半導體,就有被應用在新疆的監控上,其他國家的科技產品也是。拜勒強調,「在新疆之後,還站著西雅圖」——美國等國家發展出的許多科技,讓中國可以遂行這樣的監控。他主張這些產品的輸出應該要有所管制、應該要求廠商負責,不能讓廠商只以「我們的設計不是監控,到了誰手上我管不了」來卸責。
國際上的壓力,雖然沒辦法立刻帶來改變,但中國現在正在追求軟實力的散播,因此才大力推廣孔子學院等等機構。持續關注、譴責這些事情,能對中國的聲譽造成很大傷害,都可以提高中國持續迫害新疆的代價。
講座最後,拜勒再度強調,關切新疆問題並不只是地緣政治的考量。無可諱言,美中的大國角力,確實影響各方怎麼回應新疆問題,而美方也確實有些政治人物並不是真心關心新疆,而只是關注美中競爭,純粹藉由新疆來正當化別的政策。
拜勒說,面對新疆議題,我們需要思考我們想要關注的面向,也就是維吾爾族、哈薩克族人正在發生的事。他想要抵抗地緣政治的思考方式,透過他的研究,已經展現了當地穆斯林所受到的迫害,而這些迫害顯然不能化約成美中角力的問題。
拜勒於《新疆再教育營》寫給台灣讀者的序中也提到,支持維吾爾族人並不代表在中國與美國之間選邊站。他希望反抗、也期許讀者反抗的是殖民主義與壓迫的結構,而這些結構至今仍存在於中國、美國與臺灣。●
新疆再教育營:中國的高科技流放地
In the Camps: China’s High-Tech Penal Colony
作者:戴倫.拜勒 (Darren Byler)
譯者:閻紀宇
出版:春山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戴倫.拜勒
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西門菲莎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國際研究助理教授,是目前國際上頂尖研究的維吾爾族社會與中國監控體系專家。拜勒定期為SupChina網站撰稿,作品也散見於《衛報》(The Guardian)、《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所意雜誌》(Noema Magazine)、《前景雜誌》(Prospect Magazine)、《格爾尼卡》(Guernica)、《中參館》(ChinaFile)以及多本學術期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島讀共同體】鷹飛基隆:從尋找黑鳶重新認識基隆歷史 熱烈報名中!
閱讀通信 vol.298》在小說的世界得到自由
延伸閱讀
書評》在問題與答案的中間地帶:楊翠讀《他們說我是間諜:人類學家和她的祕密警察監控檔案》
閱讀更多
中國書房》自我監控+外包審查,中國網路文學平台哀鴻遍野
閱讀更多
閱讀香港》自由與反抗的意義:《時代革命》電影訪談錄與13部香港議題著作
編按: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怵目驚心的烽火再度提醒我們自由與反抗的意義。以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為背景,展現運動的宏觀和參與者個人體驗的紀錄片《時代革命》,...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