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從書本躍上螢幕的創造力:青年創作出版媒合會前會,三種立場談創作、媒合到改編

前排左起唐福睿、鄭心媚、沈育如(本文照片由玉山社提供)

講題:從書本躍上螢幕的創造力
主講:沈育如(蓋亞文化總編輯)、鄭心媚(編劇、作家)、唐福睿(導演、作家)

由文化部主辦的青年創作補助出版媒合會,旨在搭建一個平台,補助創作者戮力寫作,並協助出版社與影視業者媒合彼此,激盪火花,讓故事能以不同型態轉生。

風和日麗的午後,走入鬧中取靜的臺灣文學基地,在悅讀館的偌大空間,聽眾早已一一入席,盤腿靜候。這場出版媒合的「會前會」,以「從書本躍上螢幕的創造力」為題,邀請到蓋亞文化總編輯沈育如、編劇鄭心媚,以及導演唐福睿,以三種不同立場與角度進行分享,一塊談談創作、媒合到改編上的箇中玄機。

➤要名?要利?還是愛?

一向快人快語的沈育如,以深耕二十多年的編輯經驗,對有志出版創作的新手提出最實際的建議。近年來,蓋亞出版社擴增出版路線,在幻想與超現實的文學作品以外,開闢出新的寫實風格,並透過「青年創作媒合平台」,找到諸如《藍之夢》、《揚子堂糕餅鋪》等精彩作品。

為使大家更快瞭解出版社的立場與目的,沈育如提出「名、利、愛」理論:創作者想要出名,出版社希望獲利,而愛,則端看雙方電波頻率的契合。三者之間的平衡與拿捏,是彼此該有的認知。不過,沈育如也強調,這些並非通則,還是得依照不同個案的條件,而有不同的考慮。

此外沈育如也提及:創意、劇情、文筆、內容等四要素,是能否出版的關鍵因素。對蓋亞出版社而言,更重要的是從這些因素中找到創作者的「未來性」。


蓋亞總編輯沈育如

沈育如表示,作品的未來性在於有沒有改編的機會,而作家的未來性,一方面得看「電波」的契合度,另方面則是從這四大要素去評估:「所以說,蓋亞大概有80%的作家,都是從第一本書開始合作,我們看未來性,也願意陪伴作者成長。」

最後沈育如也提醒,投稿信就像是求職信,必須呈現清晰的創作動機與主題,「你能不能用一句話來告訴編輯,你的故事是什麼?你又是怎麼看待自己的作品?要給出關鍵字,編輯們才能有所想像。」

創作的出版,不是出版社與創作者的對弈,更像是一種合作關係。選擇信任的出版社並且坦誠相待,才能減少誤會:「畢竟出版社得靠創作者賺錢,所以大部分的狀況下,出版社不會虧待創作者。」沈育如說。

➤不同媒介特性,改編特點要注意

專職編劇的鄭心媚,編有《燦爛時光》、《奇蹟的女兒》等電視影集,在這次的分享裡,她帶來《手路菜》、《查無犯罪事實》兩部與蓋亞合作的原創漫畫,示範故事改編的另一種可能。


編劇鄭心媚

談及改編,鄭心媚表示,她最在意重現原著的核心精神。以《奇蹟的女兒》為例,改編自楊青矗三十

多年前的小說《工廠的女兒圈》,講述加工出口區的女工故事。在鄭心媚改編的當下,恰好發生「華航空姐罷工」與「基本工資調整」的爭議:「低薪、超時、女性工作天花板等幾個現代人關注的議題,我會特別放到劇本裡呈現。為什麼要在這個時代說這個故事,是很重要的自我提醒。」

而主題關乎臺灣家庭飲食的《手路菜》,故事的創作動機來自鄭心媚一次意外發現:「每個人的家裡都會有一道特別的菜,不一定是山珍海味,可能只是普通的粥湯,但這些菜餚扣連家族故事,甚至看到臺灣的移民史。」在經過田調與材料的整理,鄭心媚選擇先將手上的故事寫成專欄文章,繼而調整成電視劇本。

不過,因為版權保護的考量,鄭心媚決定先以漫畫的形式出版:「編劇與漫畫有相像的地方,都是從角色建立開始;而不同之處則在於,寫劇本要避免刻板印象,但漫畫則是要凸顯這樣的特點。」

另一部創作《查無犯罪事實》,則是改編自陳文成命案。鄭心媚坦言,在臺灣推動涉及政治、歷史的議題非常困難,再加上電視劇的資金籌措不易,倒不如先以漫畫的形式出版,讀者更能有所想像:「不同於電視劇本,漫畫在改編過程中必須讓故事線單純,引導讀者將注意力集中在某個角色上。所以不同媒介便有不同的展現,這也是做改編有趣之處。」她說。

➤以你的熱忱說服評審吧


小說家與導演唐福睿

身為執業律師、電影導演及小說家的唐福睿,其獲得青創補助的作品《八尺門的辯護人》不但榮獲「鏡文學百萬影視小說大獎」首獎,更已著手改編成影集。撰寫補助企畫書的重點是什麼?唐福睿表示:「最重要的,是讓評審感覺到你對這東西的狂熱!」

《八尺門的辯護人》故事講述阿美族的公設辯護人,必須為一件喋血命案的主嫌印尼漁工做辯護,過程當中,他遭遇到傳統漁業的壓力、司法體系的腐敗,以及來自部落的敵意。敘明故事,唐福睿SHOW出當初的企畫書目錄,從計畫摘要、故事提問、人物簡介、人物大綱、故事亮點、田野調查、預算規畫、試寫篇章等方面,提醒現場觀眾撰寫的眉角。

其中,唐福睿認為,如果要讓評審印象深刻,那麼在「故事亮點」與「試寫篇章」當中,得花費更多的功夫。「故事亮點」是作品脫穎而出的重要關鍵,他以《八尺門的辯護人》為例,在企畫書的撰寫中,他會特別詳細說明故事的四大亮點:基隆城市地景的描寫、法庭職人戲的呈現、死刑議題的探討,以及影視化改編的潛力。

而在「試寫篇章」中,唐福睿選擇呈現故事中的「觸發事件」與「特色場景」,目的在於讓評審快速理解角色的動機,同時呈現整部作品的懸念與賣點:「像我就寫了法庭辯論的戲,因為這是我擅長而別人沒有的優勢。」他說。

最後,唐福睿分享《八尺門的辯護人》由小說到劇本的改編經驗。由於劇本是分場藝術,作為編劇,必須小心翼翼地控制登場順序,包含資訊的揭露、掌控好結構,才能維持住故事的懸念:「因為載體的不同,小說裡可以有滿載的細節,但劇本必須經過刪減、轉化,於此同時還得兼顧節奏、傳達資訊、做出轉折。這都是劇本與小說非常大的差別。」

編輯、編劇與創作者,其實都是故事的生產者與催生者,透過沈育如、鄭心媚與唐福睿的現身說法,一個靈光的發想、一顆故事IP之蛋,必須經手多人的呵護,方能孵育、茁壯成羽翼豐滿、姿態各異的故事。


【青年創作出版媒合會(一)】

➤主持人|瀟湘神(奇幻推理小說家、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共同創辦人)
➤時 間|10/1(六) 14:30-17:30
➤地 點|臺灣文學基地 悅讀館(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
報名連結

【青年創作出版媒合會(二)】

➤主持人|李金蓮(作家)
➤時 間|10/15(六) 14:30-17:30
➤地 點|臺灣文學基地 悅讀館(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
報名連結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