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華燈初上,鄉土歸返:評周梅春《大海借路》中的女性形象與生命寓意

2022-04-04 10:00

從1960年代末期開始在文壇發表作品的周梅春,以小說、散文見長,其作品擅長描述小人物與農漁民生活面貌,深具本土關懷與性別視角。1988年推出短篇小說集《夜遊的魚》深受各界矚目,葉石濤曾提到其作品真正反映廣大中南部各階層民眾的生活現實,洪淑苓也提及這部作品反映小說家對於生活廣大的關懷,其中可見周梅春鎔鑄生活體驗的創作實踐。

一路創作不輟,持續在文學版圖深耕的周梅春,繼1980年代推出長篇小說《轉燭》,1990年代推出《看天田》、《暗夜的臉》,2022出版最新長篇小說力作《大海借路》。

《大海借路》是新世紀第二個十年後台灣女性鄉土文學新亮點,值得細細推敲。周梅春以客觀寫實的描述與雋永的筆調,為台灣文學創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也為南台灣青鯤鯓與鹽埕埔造史,將女性成長小說的元素與鄉土小說結合,為南臺灣鄉土書寫增添更豐富多元的面貌。

《大海借路》中,大海與子午星的意象最具代表性,青鯤鯓與鹽埕埔是劇中女主角阿秀的出生地與事業發跡之地,兩兩對照,既互涉亦疊影,兩者皆指向大海借路、填海造地的新鄉土,亦隱喻阿秀內心浮現的子午星對於兩地聯繫的牽引,並寄託阿秀對於鄉土複雜矛盾的情感。

在周梅春筆下鄉土並非全然美好,有其客觀評價立場。青鯤鯓是寡母孤兒的破敗之家,也是少女阿秀初戀美夢破碎之地,亦是貧窮家庭為保有清譽不惜販女為二房的衝突之所。而鹽埕埔則是阿秀初嘗苦澀婚姻之處,在掌權元配李金采的百般摧折下,和沒有情感基礎的丈夫蘇金田共組靜默家庭;亦是阿秀以錦繡布莊崛起於1950至1970年代百業蓬勃的鹽埕埔,在此她翻轉漁村孤女的命運,和殷實的裁縫師傅與女傭共同打造布莊,成為當時七賢三路的時尚指標,也培育孩子長大,打造出屬於阿秀的黃金歲月。


青鯤鯓(照片提供:Alexander Synaptic )

在小說中,相較於男性的緘默,女性是支撐家庭的強大力量,展現出女性的韌性與堅忍。上一代的女性阿秀的母親潘嫂,抵抗丈夫在海上失事的哀痛,輾轉於屏東、台東的農場拉拔女兒長大;蘇金田的母親蘇老太太一手操持布莊生意與家業。第二代的女性元配李金采亦是家庭中強而有力的操縱者,善於經營,在強悍婆婆面前毫不遜色,而主角阿秀的形象更是具體而飽滿,她翻轉上一代父母親與大海搏鬥的卑微宿命,與走出名譽受損的指控,由青鯤鯓走向鹽埕埔,憑藉自己的力量摸索高雄的街道,善巧避開家庭的鬥爭,化身為潘錦繡,磨練出幹練與見識,一步步開創出屬於自己的錦繡人生。

潘錦繡的人生是女性的奮鬥史,此一鮮明的女性形象,見證高雄鹽埕埔一帶過往的繁華歷史,歷經戰後民生的發展,與韓戰、越戰期間「華燈初上」的景象。而後時代轉變,七賢三路走向沒落,在此並傳達出對於過往紙醉金迷、崇洋媚外風氣的批判。

小說最後訴說的是女性回返本真的寓意,女主角回歸阿秀本名,卸下時尚潮流的布莊女主人身分,成為一身粗衣布服的海產店經營者。海產店此一庶民化的空間,象徵著城市通往漁村,猶如鮭魚返鄉的路徑,並藉此回返台灣海峽擁抱的青鯤鯓,也是阿秀獨立自主開創個人事業的宣示。

在此周梅春細膩刻劃出阿秀百轉千迴的心路歷程,呈現出女性主體內在繁華落盡見真淳的生命寓意之追求,也再一次將女性自主命運與鄉土認同做了更深刻的融合,開創出女性生命書寫更圓融開闊的境界。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大海借路
作者:周梅春
出版:玉山社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周梅春
小說家,出生於台南佳里,婚後定居高雄。曾任出版社編輯、書店負責人。作品有小說、散文及兒童文學等十幾本。曾獲吳濁流文學獎、國軍文藝金像獎、省新聞處最優作品獎、高雄市文藝獎、第十一屆南瀛文學傑出獎。

在她的小說裡,多數以台灣貧困年代為背景,紀錄那個年代的台灣人在現實困境中奮力向上泅泳的心靈,且努力用小人物的姿態,呈現台灣人的心靈風景。

葉石濤老師曾說:「周梅春從貧瘠的鹽鄉來到高雄,對逐漸遠去的鹽鄉記憶,有著濃濃的鄉愁,我們隱約地可以感受到她對不幸人物的同情和不平之鳴,也感受到她對舊時美德如奉獻、犧牲、誠實、正直等的深摯肯定。儘管她作品中人物的犧牲奉獻換來的是無情、冷酷的現實摧殘;可是美德的光輝仍然光芒四射,亙古的良善人性永遠是勝利者。」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